杜牧重陽節登高,菊花須插滿頭歸,有何用意

2020-11-03 讀書工

前幾年街上流行一支歌曲,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風雨之後。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看來人們對秋天對重陽節插菊花還是很感興趣的。

古人重陽節本來就是要登高飲酒插菊花的,特別是唐宋時期更為突出,而且朝廷還按等級給官員賜花,賜茱萸。可見那時不只是女人戴花,大男人也戴。男人們普遍留有長頭髮,要梳頭簪花的。

後來男人戴花慢慢被淘汰了,到了清朝,連女人也不怎麼戴了。曹雪芹《紅樓夢》裡寫的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王熙鳳就拿她來取樂賈母,在劉姥姥的頭上插滿菊花,打扮得像個老妖精似的。

說唐宋流行重陽節插菊花,我們前面講過,例如詩人鄭谷就有「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例如陸遊就有「兒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黃花插滿頭」,這些詩歌就是見證。

其實寫重陽節人們採菊插花的詩歌,我最喜歡的是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九日就是指的重陽日,杜牧在唐武宗會昌年間任江西池州刺史,845年的重陽節正好和朋友張祜一起去登齊山。

《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首聯就是描寫重陽節登高時池州的景色。秋高氣爽,大雁南飛,江水澄澈,水面上倒映出群山的輪廓。杜牧和朋友張祜提著酒食,登到齊山峰巒的翠微裡去。

頷聯是千古名句,歷來被人們傳誦不絕,我上面所說的那首流行歌曲就是從這裡化用而來。無論在哪個時代,在什麼位置,人們都在不斷地追求,都有煩惱,永遠也不會滿足,因而壓力都是很大。

能做到陶淵明那樣超脫輕鬆的幾乎沒有。由衷的開口笑更難,有的只是偽裝,只是被生活所迫的苦笑。所以杜牧在這裡既是安慰自己,也是提醒同來的朋友張祜要放鬆自己,及時行樂。

就是說今天難得是重陽節,天大的事情也要拋到一邊,自己也要快樂一回。也要如孩子們那樣天真,把菊花插滿頭,然後戴著它回家,不要有什麼顧慮,不要怕別人笑話。

頸聯是進一步闡述,不要辜負了這個良辰佳節,趁著天賜良機我們登高喝酒,喝個酩酊大醉。不要去哀嘆什麼夕陽餘暉,什麼人生遲暮。

尾聯引用典故,指出人世的新陳代謝是自然規律,不必為此煩惱和哀嘆。昔日齊景公登上牛山,看到大好景色,觸景生情,忽然淚灑衣襟,人生為什麼那麼短暫呢?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人生短暫百年,不管是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從古至今都是如此,誰也不能例外。這些不是我們人為能夠解決的,所以就沒有必要去操心。

杜牧的這首詩表面上看來都是曠達之語,要菊花插滿頭也好,要酩酊大醉也好,好像真的要趁著重陽節瀟灑一回。而事實證明,越是這樣作曠達之語,越是證明他內心的苦悶,證明他的鬱結無法排解。

杜牧是一個有抱負有才華的人,他博通經史,在治亂和軍事上都有所建樹,文學更是擅長散文和詩歌各種體裁。但是他處於唐朝末期,長期在地方輾轉為官,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空有一腔熱血和才華。

懷才不遇,這是杜牧的苦惱所在。而同行的朋友張祜,也曾經受到元稹和白居易的排斥,朋友之間的惺惺相惜在詩中也可見一斑。

知道了杜牧的身世際遇,我們就能體會出他《節日齊山登高》詩中的用意,他為什麼要哀嘆人世短暫,生死無常。詩中的曠達,確實也有說不盡的苦楚在裡面。

杜牧這首詩的總體成就是很高的,有人認為他是將抑鬱之情以曠達出之。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中也說,此等詩,自杜公外,蓋不多見,當為小杜七律中第一。這些評價還是恰如其分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塵世難得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讀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
    《九日齊山登高》唐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幾年的時候有一首歌傳遍大街小巷,其中有一段童聲唱白:「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風雨後。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你看,再一對照杜牧之這一首《九日齊山登高》,感覺怎麼樣?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那首歌的一部分就是在唱頌這個佳節。很明顯作者化用了這首登高詩的前兩聯。
  • 菊花須插滿頭歸
    至唐末宋初,「無菊非重陽」遂成風氣,菊花作為重陽節的代名詞穩坐頭把交椅,甚至有詩將重陽節稱作「菊花節」:「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重陽佳節,登高遊玩,吃塊菊花糕,喝杯菊花酒,再摘朵菊花插於發間,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安登高》賞讀
    【原文】九日齊安登高[1] 唐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2]。塵世難逢開口笑[3],菊花須插滿頭歸[4]。[4]「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5]牛山:《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牛山,在今山東臨淄。
  • 10句重陽古詩詞,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九日指舊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古時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等習俗。10句重陽古詩詞,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1.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唐·孟浩然《過故人莊》等到九九重陽節的那一天,還會到這裡共同欣賞著句話。2.
  • 筱青讀詩詞:蘇軾定風波(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因為重陽節那天筱青和大家剛剛讀過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九日齊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 重陽登高佩絳囊 菊花須插滿頭歸
    重陽糕重陽節起源兩種說法與祭祀有關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豐收祭祀和祭祀「大火」星兩種說法。  《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其時已有在農作物豐收時祭祀的活動。
  •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重陽節」民間自古就有登高的習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這一時節秋高氣爽邀上幾位好友登高郊遊不失為人生快事強身健體、陶冶情趣之外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節選)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重陽節丨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確信的記載出現於東漢《藝文類聚》:「九月九日可採菊花」,說明九月九日在東漢是一個節日;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也稱「九月飲菊花酒」為「漢俗」;此外唐人虞世南《北堂書鈔》曾記載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賜公卿近臣飲宴」,說明東漢九月九日有宴飲之俗,這正是後世重陽節的節俗。綜合而言,重陽節最晚在東漢時已經形成。
  • 杜牧的一首登高詩,頭插菊花看雁飛,最後14字 極其曠達
    古人在秋高氣爽的佳節,尤其是重陽節都喜歡出去登高望遠欣賞美景。比如王維的那首著名的登高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念以前和兄弟登高的畫面,而今年卻少了自己,心情別提多失落了。重陽節賞菊花是文人的雅興,尤其是和好友一起,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佳節有好友的相伴興致就更濃了。秋風吹啊吹啊,吹落了黃葉,吹擾了人的思緒。在颯颯的秋季裡,有的人心情暢快,有的人就心情煩悶失落,1000多年前的杜牧在重陽節與朋友登高看 雁飛,插菊花共酬謝佳節寫一詩流傳了千年,也沉醉了千年。
  • 最美重陽節詩詞,菊花須插滿頭歸
    重陽佳節,民間傳統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的風俗,此亦體現出「老人節」的內涵,健康養生,福壽康寧。且品詩詞:《重陽日》唐·白居易敬亭山外人歸遠,峽石溪邊水去斜。露珠滋潤、陽光照射,菊花才長得更豐潤,香滿池岸,「菊」也,「四君子」之一。《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 十首重陽詩詞: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有了感情的灌注,重陽節的詩詞也格外真切感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關於重陽節最著名的詩詞,說出了所有人在重陽節時思念家鄉與親人的感情。語言質樸易懂,情意深沉感人。這首詩一反重陽思鄉悲客的憂傷之情,而頗有意趣。前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後兩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載歌載舞。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唐代詩人杜牧這樣勸慰朋友
    唐會昌五年,也就是公元845年,張祜不顧路途遙遠,專程前往池州拜訪杜牧。他到達的那一天,正是九九重陽節。 張祜和杜牧,兩人都是大詩人,但人們似乎對杜牧要更熟悉一些,因為杜牧李商隱並稱「小李杜」,而「小李杜」對應的是「大李杜」。「大李杜」是誰啊?
  • 重陽佳節,杜牧與友人攜酒登高寫下一首詩,有憂傷更有曠達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民間歷來有登高祈福、插茱萸、祭奠祖先、吟秋賞菊等活動。而關於重陽節的詩句也不在少數: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以及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等等皆膾炙人口,經久不衰。
  • 重陽節登高,歷經磨難的杜牧寫下一首詩,瀟灑飄逸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到了明朝,習俗變得多了起來,皇宮中人過九月九要吃花糕、要祭祀、要穿上繡有菊花的蟒袍,百姓們則每家每戶做花糕,然後將花糕作為禮品相互贈送,同時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 重陽丨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兩個「陽數」相重故曰「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於是有了長久長壽的含義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謬兮收潦而水清。>沒有既定的位置主要是為了呼吸高出的新鮮空氣觀賞高處之景上元須酌豪友,端午須酌麗友,七夕須酌韻友,中秋須酌淡友,重九須酌逸友。
  • 杜牧這首登高詩,短短8句明快自然,寫出了安徽池州最美的秋景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而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登高,在這一天,家族的親戚會相約一起登山,以保佑家人平安團圓。再加上因為與「久」同音,而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的數,在數中也最尊貴,是以有「長久、長壽」的寓意。況且秋季是豐收的季節,所以人們對重陽節向來有著特殊的感情。
  • 今日重陽節,登高,賞菊,學古詩……
    >遍插茱萸、賞玩菊花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起來欣賞古人詩詞裡的重陽節 1、《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蘇軾受杜牧啟發,寫一首重陽詞,高仿到有抄襲之嫌
    杜牧:重陽詩的優質原創《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自古以來,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酒吟詩的習慣。
  • 最適合重陽節吟誦的一首詩
    九日齊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今天我們一起讀杜牧的這首《九日齊山登高》。杜牧這首詩作於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刺史。
  • 重陽節,我想回到從前,做一個頭上插滿菊花的男子!
    重陽節,傳統節日之一,卻如此沉寂。沉寂得像秋天幽藍的天空,從早晨到傍晚。只是,腦海裡一直迴蕩這句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這是公認的「重陽節」名字的來源。農曆九月,菊花開得正爛漫。於是,菊花便成為了這個節日的一部分。遙想古人,這天,只要天氣還好,一般都是要登高的。秋天,真是個適合登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