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街上流行一支歌曲,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風雨之後。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看來人們對秋天對重陽節插菊花還是很感興趣的。
古人重陽節本來就是要登高飲酒插菊花的,特別是唐宋時期更為突出,而且朝廷還按等級給官員賜花,賜茱萸。可見那時不只是女人戴花,大男人也戴。男人們普遍留有長頭髮,要梳頭簪花的。
後來男人戴花慢慢被淘汰了,到了清朝,連女人也不怎麼戴了。曹雪芹《紅樓夢》裡寫的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王熙鳳就拿她來取樂賈母,在劉姥姥的頭上插滿菊花,打扮得像個老妖精似的。
說唐宋流行重陽節插菊花,我們前面講過,例如詩人鄭谷就有「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例如陸遊就有「兒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黃花插滿頭」,這些詩歌就是見證。
其實寫重陽節人們採菊插花的詩歌,我最喜歡的是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九日就是指的重陽日,杜牧在唐武宗會昌年間任江西池州刺史,845年的重陽節正好和朋友張祜一起去登齊山。
《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首聯就是描寫重陽節登高時池州的景色。秋高氣爽,大雁南飛,江水澄澈,水面上倒映出群山的輪廓。杜牧和朋友張祜提著酒食,登到齊山峰巒的翠微裡去。
頷聯是千古名句,歷來被人們傳誦不絕,我上面所說的那首流行歌曲就是從這裡化用而來。無論在哪個時代,在什麼位置,人們都在不斷地追求,都有煩惱,永遠也不會滿足,因而壓力都是很大。
能做到陶淵明那樣超脫輕鬆的幾乎沒有。由衷的開口笑更難,有的只是偽裝,只是被生活所迫的苦笑。所以杜牧在這裡既是安慰自己,也是提醒同來的朋友張祜要放鬆自己,及時行樂。
就是說今天難得是重陽節,天大的事情也要拋到一邊,自己也要快樂一回。也要如孩子們那樣天真,把菊花插滿頭,然後戴著它回家,不要有什麼顧慮,不要怕別人笑話。
頸聯是進一步闡述,不要辜負了這個良辰佳節,趁著天賜良機我們登高喝酒,喝個酩酊大醉。不要去哀嘆什麼夕陽餘暉,什麼人生遲暮。
尾聯引用典故,指出人世的新陳代謝是自然規律,不必為此煩惱和哀嘆。昔日齊景公登上牛山,看到大好景色,觸景生情,忽然淚灑衣襟,人生為什麼那麼短暫呢?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人生短暫百年,不管是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從古至今都是如此,誰也不能例外。這些不是我們人為能夠解決的,所以就沒有必要去操心。
杜牧的這首詩表面上看來都是曠達之語,要菊花插滿頭也好,要酩酊大醉也好,好像真的要趁著重陽節瀟灑一回。而事實證明,越是這樣作曠達之語,越是證明他內心的苦悶,證明他的鬱結無法排解。
杜牧是一個有抱負有才華的人,他博通經史,在治亂和軍事上都有所建樹,文學更是擅長散文和詩歌各種體裁。但是他處於唐朝末期,長期在地方輾轉為官,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空有一腔熱血和才華。
懷才不遇,這是杜牧的苦惱所在。而同行的朋友張祜,也曾經受到元稹和白居易的排斥,朋友之間的惺惺相惜在詩中也可見一斑。
知道了杜牧的身世際遇,我們就能體會出他《節日齊山登高》詩中的用意,他為什麼要哀嘆人世短暫,生死無常。詩中的曠達,確實也有說不盡的苦楚在裡面。
杜牧這首詩的總體成就是很高的,有人認為他是將抑鬱之情以曠達出之。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中也說,此等詩,自杜公外,蓋不多見,當為小杜七律中第一。這些評價還是恰如其分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