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緒管理是什麼?
是讓孩子生氣時能快速閉嘴,哭鬧時能迅速止住,然後整天沒有煩惱、無憂無慮的傻樂麼?
不是。因為這裡只有傻,沒有樂。
但還是有很多人以為:
情緒管理就是消滅消極情緒,整天像打了雞血一樣的快樂著;而學會了情緒管理的孩子不會傷心、難過,沒有悲傷和恐懼,整天積極向上。是這樣嗎?不是這樣的。
真正的情緒管理是:
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然後不被情緒所綁架,做情緒的主人。
情緒管理容易嗎?不容易。
為什麼不容易?
因為作為家長的你,必須先學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每當我看到小區裡、大街上、商場裡的父母對著年幼孩子不耐煩的樣子、對著孩子嘶吼的樣子,對著孩子說出那種威脅話的樣子,在大庭廣眾下辱罵、毆打孩子的樣子,我就知道,太多太多的父母自己在情緒面前,還是個嬰兒。
嬰兒去教育兒童,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本篇把成人的情緒覺察和控制,放在了首位,希望對你有用:
自我控制: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自我控制:我們之所以上火,是因為沒有找到情緒背後的合理原因;接納情緒:說出孩子的情緒;接納情緒:對話時,注意你的語氣;處理方法:鼓勵孩子說出來,「能說出來,就不會做出來」;處理方法:積極暫停。
2
自我控制: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我們都知道,只有自己是冷靜的,我們才能幫助孩子處理情緒,不然就是兩座火山互噴,雖然這是我們常見的場景,但普遍不代表是正確的。
我所了解快速調節情緒,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
第一步:暫時離開爭吵現場。
如果你不是真想吵架,那就暫時離開現場,這會讓大腦快速切換,能稍微降溫。
但你要知道,暫時的離開是為了保護關係(不僅是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也可這樣處理),而不是遺棄孩子。
這點非常重要,我常常看見商場裡大人對孩子說,你再哭,我就走了,你就留在這裡哭吧。這是什麼?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徹底的遺棄。
所以這時候孩子會怎麼樣?會哭鬧的更厲害,一來自己的情緒還很激烈,需要自己來調節,二來還要擔心你真的走掉,還要自己來控制恐懼。
你這是在給自己的孩子出天大的難題,會情緒管理的父母都是成為孩子的「情緒容器」,現在好了,孩子成了你的情緒容器。
因此,你要非常清楚,你的暫時離開是為了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免你的爆發給親子關係帶來更大的傷害。
所以,在孩子情緒好時,我們要給孩子打預防針說:
「媽媽也會生氣,可能會不小心對你很兇,你也不喜歡兇兇的媽媽,對不對?所以以後你生氣哭鬧時,媽媽可能會離開一下,等我覺得比較不生氣時,媽媽就會來找你的。」
真到了那個時刻,你也要簡短的給孩子說:「媽媽要去冷靜下,10分鐘之後,媽媽就會好很多,就會回來找你。」
為什麼要強調你會回來?甚至是強調確定性的10分鐘?
這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會遺棄我,而是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冷靜,這樣孩子就有了掌控感!
看我的文章的家長都知道,我一直在強調掌控感,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因為掌控感是抵禦恐懼的最好辦法,我們之所以恐懼,就是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是未知的,未知是最大的恐懼。
比如你看日本的恐怖片,讓你恐懼的不是鏡頭有多血腥,而是不知道下一秒會出現什麼。
第二步:轉移注意力。
你看那些發火的人,鼻孔放大,呼吸急促,就是身體自己在平衡情緒。
我們要主動的深呼吸,這會加快情緒穩定,或者去外面散步、幹會兒家務,都是轉移注意力、進一步控制情緒的好辦法。
我們控制情緒的方式,也正是在言傳身教,有趣的是,你處理情緒的這種方式久了後,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在情緒激烈的時候,突然會說:
「我現在需要冷靜下。」
此時的你,會不會熱淚盈眶?
3
自我控制:我們之所以上火,是因為沒有找到孩子情緒背後的合理原因;當我們真的冷靜下來了,才有能力去回應、處理孩子的情緒。
對著孩子的哭鬧、甚至是你眼裡的無理取鬧,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就是接納,你要深深的明白,無論你覺得他的情緒是多麼的不合理、不可理喻,但站在他的角度,都是有合理的理由。
如孩子吃飯時不斷的扔勺子,你一遍一遍的撿起來,到手後他還是樂此不疲的扔到地上。
一般我們就會很惱火,這孩子怎麼回事,這麼不省心,然後你的情緒就來了。
但如果你知道,1歲左右的孩子突然發現一個「真理」:
物體恆存。就是以前,這個東西不在我眼前時,我以為它是不存在的,現在終於知道,即使這個東西不在我眼前,肯定在別的什麼地方。
而不斷的扔勺子,就是在驗證這個真理。
如果你知道了這一點,對孩子扔勺子的事,你還會如此生氣嗎?
我想大概不會了,不但不會,可能你還很高興,起碼證明孩子發育是正常的。
你看,我們生氣的原因,往往都是沒有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合理性。
所以,我們要堅信孩子背後行為和情緒,總有他的道理,這樣在接納時,你的心就是堅定的,你就不會那麼容易上火。
接納情緒,我們具體該怎麼做呢?
有兩個重點。
做好了,孩子情緒管理能力自然就上來了。
4
接納情緒:說出孩子的情緒能說出孩子的情緒,就等於他被理解,孩子就會停止用情緒的方式來求救。
如何讓孩子覺得被理解了?那就是你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立場,直接將他的感受說出來,就像你是他肚子裡的蛔蟲一樣。
我們怎麼說呢?如:
媽媽今天工作太多沒有陪你,你覺得很難過是不是?弟弟搶了你的玩具,你覺得很生氣對不對?
一切情緒都是有目的性的,但只要你說出了孩子當下的情緒,當即就被理解了,就舒坦了。
其實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例如你向閨蜜抱怨你老公,閨蜜說,是哦,你老公真不是個東西,你這麼好,怎麼能這麼對你呢?你是不是立馬感覺很爽,感覺被理解了。
那我們怎麼判斷自己是否說對了?一個很好的判斷標準,就是:
你說出一個感受後,孩子情緒更加激烈了,還在不斷重複,那說明你沒有說對;如果孩子從憤怒變為了委屈,從大哭變為了抽泣,那就表明你拿捏對了。
我知道,這對你的要求確實有點高,但能被父母如此對待的孩子,能夠被父母「聽懂」的孩子,無疑是幸福的。
接納情緒,還有一個重點,接著看。
5
接納情緒:務必注意你的語氣溝通中,其實語言本身傳遞的信息只佔7%,非語言(如肢體動作、語氣等)佔了93%。
當你用不耐煩的語氣說:我知道你很生氣。這背後表達的含義是什麼?是:
「你這麼生氣是無理取鬧。」
所以即使你的說對了孩子的情緒,但只要你的語氣不對,孩子會立馬感受出來,他們的感受話外之音的能力比你我都強。
所以我們在回應孩子情緒時,你說什麼不是關鍵,語氣才是關鍵。
好了,「準備工作」做完了,接下來就進入正題——處理孩子情緒。
6
處理方法:鼓勵孩子說出來,「能說出來,就不會做出來」;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理解了孩子情緒背後原因的正當性後,才是真正到了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了。
我們必須提供給孩子練習表達情緒的機會,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
例如孩子哭了,我們現在就可以問:發生了什麼事?怎麼會哭了呢?
如果孩子說不出來時,你再替孩子表達:是媽媽沒陪你,委屈了嗎?
為什麼讓孩子自己說出情緒很重要?
因為兒童心理學裡有一句話,叫「如果能說出來,就不會做出來」。
什麼意思?
就是如果這個情緒自己能清楚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就不會用行動來表達。
其實這在成人中也很常見,你看那些在衝突中說狠話的,罵的很厲害的,基本不太會動手,而默不作聲的,往往下手賊狠。
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把心情說出來,這是教孩子「情緒管理」的第一點。
這是在情緒比較平緩時的處理,但如果孩子情緒已經很激烈,我們該怎麼做?
7
處理方法:積極暫停孩子情緒比較激烈了,也可以用之前你自我冷靜的辦法:拉孩子離開現場、教他深呼吸、轉移注意力,只要有效,就是最好的。
但這可能還不夠,在《正面管教》裡,有一個很好用的辦法,叫「積極暫停」。
什麼是積極暫停?就是:
當孩子情緒激烈時,可以讓他去一個他覺得安心的角落,在這裡,孩子可以儘可能的做一些讓自己舒服、開心的事。有的孩子在角落裡放自己最愛的玩具,在這裡他覺得安全,能和玩具說話,有的孩子甚至會去洗個澡。
千萬注意!!!
這個並不是讓孩子罰站,這裡有「積極」兩個字,所以這完全和懲罰無關,如果懲罰教育真的有用,那就沒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教育法了,孩子犯錯、不聽話,直接棍棒伺候就得了。
這個角落,這個空間,是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就像你發火時需要出去走一走一樣。
難道有了這個空間,孩子就會乖乖的去嗎?當然不會,在平時,我們必須和孩子討論這個空間的意義:
孩子情緒好時,就和孩子說這個事。
怎麼做呢?
第一步: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有這個空間?你可以說:寶貝,你還記得我們昨天的爭吵嗎?當時我們兩都很不開心,也沒有辦法好好說話,所以下次我們不開心時,可以找一些方式,先讓自己好過一些。第二步:提出「積極暫停」,給孩子布置一個「角落」。你可以說:這個角落裡,你可以布置任何你喜歡的東西,媽媽不是要懲罰你,是要讓你在非常不開心時,能到這個地方讓自己平靜下來。
孩子會接受你的建議嗎?大概率不會。特別是孩子已經比較大了,他會覺得這樣很傻。
此時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那就以身作則,在再次情緒激烈時,你可以說「我要先去自己的空間,讓自己快速冷靜下來。」,等我好一些了,我再來找你說話。
我相信,這樣下來幾次後,孩子會對「積極暫停」有嘗試的欲望。
8
總結我們在教孩子處理情緒時,我們得先自己能處理好情緒,一個半吊子師傅,是不可能教好徒弟的,所以我們先得學會讓自己冷靜下來,這是我們說的第一點。
1、自我控制: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
我們之所以發火,是因為對方的行為你無法理解,但你要知道,你的孩子不差,他所有的行為背後,站在他的角度,都會有合理的原因,即使這個原因在你看來是那麼的幼稚、可笑,甚至可惡,但站在他的角度,就是合理的,這是我們說的第二點。
2、自我控制:我們之所以上火,是因為沒有找到情緒背後的合理原因;
當我們能自我控制,並能合理化孩子的行為後,你的眼神和語言都會柔和很多,此時,你要做的就是說出他的情緒,這樣他就學會了為自己的情緒命名,只要能說出來,就不會做出來。這是我們所的第三點。
3、接納情緒:被理解,孩子就會停止用情緒的方式來求救;
溝通,有93%的都是用非語言來表達的,你的手勢、你的語氣,是重要的溝通內容,但往往又容易被我們忽視。孩子的感官非常發達,他會非常敏感這些非語言部分,所以這是溝通的關鍵。這是我們說的第四點。
4、接納情緒:對話時,注意你的語氣;
最後,我們說了具體的處理方法,主要講了《正面管教》的積極暫停,這個方法很好用,你和孩子都會發現,其實人人都有自己處理情緒的能力。
5、處理方法:鼓勵孩子說出來,「能說出來,就不會做出來」;
6、處理方法:積極暫停。
情緒管理,絕對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以前我們沒有契機讓自己再次成長,現在這個契機就在眼前。
有時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以前吊兒郎當的大男孩,有了孩子後變得異常有魅力,我想肯定是他找到了一個讓自己再次成長的契機,而這個契機就是:
你想當好孩子的老師。
絕大多數的親子問題,都是從糟糕的溝通開始;我計劃把《如何成為親子溝通的高手?》做成一個系列,預估20篇左右;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關注我,如果身邊有需要的朋友,也請順手分享給她。謝謝。
【溫故知新】
「爸媽,忘了我這個孩子,再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如何培養?
你不教孩子「界限」,社會就會替你教,以你不能承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