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和般若在佛教經典裡都是智慧的代言詞,但是兩者在其本意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兩者都是梵音漢化,音譯而來,所以這兩者的差異就有了很多不同的見解,這裡僅就我個人的理解來敘說一二。
「菩提」一詞為梵文Bodhi的音譯,大意是:覺悟,智慧。指人忽然覺醒,豁然開悟,突然明白了世間的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那麼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菩提」是一個開悟的過程,是一個迷濛到清晰的階段,從此開啟了真如的智慧。
而從佛家經常所言的煩惱即菩提也說明了這一點,《大集經》卷12中說:「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
意思是說:在煩惱中見到真如的智慧,這種見才是真見;如果離開了煩惱而見到菩提的話,這叫做倒見,那麼這個「見」就錯了。這也是為什麼佛門修行要經常行走俗世間,這也是為了歷經世間苦難,以證菩提。
這裡所說的煩惱其實本非漢言,也是出於梵語。據《大智度論》卷七解釋:「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解釋:「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眾生),故名煩惱。」關於煩惱,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貪、嗔、痴「三毒」。
說完菩提,再說般若,般若也是梵音漢化而來。般若,梵是 prajā,意為「智慧」,一切平等的大智慧。它沒有分別心,沒有掛礙。因為沒有掛礙,所以沒有恐怖,從此也就能遠離顛倒夢想,從而可以究竟涅槃。涅盤是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特性,也就是成佛了。
《心經》裡還寫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是指無上正等正覺,是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道家言「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也」)。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菩提是從一個俗人破除迷信,走向覺悟,從而開啟大智慧的過程,是一種已經開悟的境界。這是一種斷絕煩惱,破迷開悟,大徹大悟,恢復了自性的光明,達到了涅槃,也就是成佛的程度,這種智慧已經非常的廣博。
而般若則是在菩提的基礎上,繼續修行產生的更上層的智慧。《心經》裡寫了,究竟涅盤後,也就是成佛後,繼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無上的正覺。
因此可以說菩提是一種覺悟,而這種覺悟是與煩惱分不開的。一念覺悟,放下煩惱,菩提智慧就顯現出來;但是一念迷惑了,菩提就不見了,煩惱就又產生了。在這種不斷的覺悟過程中,般若的智慧就能不斷的提升,直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綜上所述,我認為菩提是放下煩惱而產生了靈性,也就是開啟了般若的智慧;而這種般若的靈光照耀下可以讓人不昧本心,不斷的從煩惱中汲取營養充實智慧,從而能夠到達最終的彼岸,達到大圓滿的境界。如果說般若是行駛向真如彼岸的船舶,那麼菩提就是不斷的給這艘船提供能量的動力。
註:以上所寫是學習、參悟《心經》所悟,與諸同道共賞。並寄語貞山雅集有緣共參《心經》的同道:咒語的持誦,雖然是以自身的修行為主,但還是要好好的理解經文,才能明白船隻的航向。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讚,評論!
雪山飛龍宗第10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第19代傳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