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和般若都是智慧,但是又有所區別:般若是船舶,菩提是動力

2020-12-17 九天凌霄客

菩提和般若在佛教經典裡都是智慧的代言詞,但是兩者在其本意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兩者都是梵音漢化,音譯而來,所以這兩者的差異就有了很多不同的見解,這裡僅就我個人的理解來敘說一二。

「菩提」一詞為梵文Bodhi的音譯,大意是:覺悟,智慧。指人忽然覺醒,豁然開悟,突然明白了世間的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那麼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菩提」是一個開悟的過程,是一個迷濛到清晰的階段,從此開啟了真如的智慧。

而從佛家經常所言的煩惱即菩提也說明了這一點,《大集經》卷12中說:「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

意思是說:在煩惱中見到真如的智慧,這種見才是真見;如果離開了煩惱而見到菩提的話,這叫做倒見,那麼這個「見」就錯了。這也是為什麼佛門修行要經常行走俗世間,這也是為了歷經世間苦難,以證菩提。

這裡所說的煩惱其實本非漢言,也是出於梵語。據《大智度論》卷七解釋:「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解釋:「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眾生),故名煩惱。」關於煩惱,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貪、嗔、痴「三毒」。

說完菩提,再說般若,般若也是梵音漢化而來。般若,梵是 prajā,意為「智慧」,一切平等的大智慧。它沒有分別心,沒有掛礙。因為沒有掛礙,所以沒有恐怖,從此也就能遠離顛倒夢想,從而可以究竟涅槃。涅盤是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特性,也就是成佛了。

《心經》裡還寫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是指無上正等正覺,是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道家言「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也」)。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菩提是從一個俗人破除迷信,走向覺悟,從而開啟大智慧的過程,是一種已經開悟的境界。這是一種斷絕煩惱,破迷開悟,大徹大悟,恢復了自性的光明,達到了涅槃,也就是成佛的程度,這種智慧已經非常的廣博。

而般若則是在菩提的基礎上,繼續修行產生的更上層的智慧。《心經》裡寫了,究竟涅盤後,也就是成佛後,繼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無上的正覺。

因此可以說菩提是一種覺悟,而這種覺悟是與煩惱分不開的。一念覺悟,放下煩惱,菩提智慧就顯現出來;但是一念迷惑了,菩提就不見了,煩惱就又產生了。在這種不斷的覺悟過程中,般若的智慧就能不斷的提升,直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綜上所述,我認為菩提是放下煩惱而產生了靈性,也就是開啟了般若的智慧;而這種般若的靈光照耀下可以讓人不昧本心,不斷的從煩惱中汲取營養充實智慧,從而能夠到達最終的彼岸,達到大圓滿的境界。如果說般若是行駛向真如彼岸的船舶,那麼菩提就是不斷的給這艘船提供能量的動力。

註:以上所寫是學習、參悟《心經》所悟,與諸同道共賞。並寄語貞山雅集有緣共參《心經》的同道:咒語的持誦,雖然是以自身的修行為主,但還是要好好的理解經文,才能明白船隻的航向。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讚,評論!

雪山飛龍宗第10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第19代傳人 凌霄客

相關焦點

  • 菩提與般若都包含有智慧的含義成分,二者之間又有何區別
    菩提與般若是佛學中的兩個重要名詞。都包含有智慧的含義成分。在佛教經典中經常能見到「發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帶有菩提二字的字句。同樣的在佛教經典中也是經常能見到「般若波羅蜜」「文字般若」「實相般若」等等帶有般若二字的經句。
  • 《金剛經》:三世諸佛皆因金剛般若智慧而有所成就
    佛祖在為眾生開示了受持般若智慧可以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後,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長老已經理解了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無上尊貴,為了使後世眾生已能蒙受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法益,因此生起大悲的利他之心,而請問佛祖說此經應為何名,又該如何去奉持。
  • 《紫色菩提》深入佛典,體驗般若智慧結晶
    臺灣文學大師林清玄的最重要作品開啟智慧,安撫當下人們身心的「文字瑜伽」多次被推薦為臺灣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印刷60餘版,發行數十萬冊,是臺灣40年來最暢銷的書【內容簡介】「菩提十書」之《紫色菩提》:《紫色菩提》是林清玄從掌聲與喝彩中走出,反觀自性,深入佛典,體驗般若智慧的結晶。
  • 《壇經》智慧,般若第二,知行合一方見般若智
    生活中的煩惱事有很多,怎麼去解決,那需要的是智慧。大家都說「大道理都明白」,實際上不明白,頂多算是個認知,認知周邊人事物最表面的現象。當知識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升華成智慧,這個可以解決一些問題,還有更多的疑問沒有辦法解決。那些問題不是簡單的方法論可以解決的,需要明白自己的心,知曉自己的性,這個智慧叫做「般若」,中國叫做「道」。
  • 慧能大師說: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般若智慧
    什麼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般若智慧,世間人本來都具足;只是因為心中都被境相所迷,不能開悟。要知道所謂愚人和智者,他們之間的佛性並無差別,只是因為迷惑、悟性的不同,所以才有愚和智的差別。
  • 佛陀和須菩提對話告訴你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之法
    須菩提深具般若的空慧,不但能看破世上的毀譽,解脫物質的束縛,更能以般若空慧和禪觀解除身心上的痛苦。有一次,佛陀在般若會上,對須菩提說道:「須菩提!你很有辯才,能深體真空的道理。今天在場聚會的菩薩很多,你可以向他們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滿足他們的所學,以共勉精進吧!」
  • 佛教中的「般若」和人類的「智慧」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般若》一詞是來自於釋迦摩尼佛的經文的「梵語」,所以也是佛教專屬術語了。也是我們今天說的印度語!我們一般只是理解為「智慧」而已。但是它的真正涵義遠不止這些!般若是一個宗教術語,拼音是bō rě。比如我們在《心經》中看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還有就是「菩提」!還有就是這個「般若」如果玄奘翻譯過來就和我們今天所用的「智慧」是一致的了, 那麼就無法體現出佛陀無上的智慧和度度精準的菩提心,那麼這和般若是衝突的,也會被世間凡夫曲解智慧的含義。所以大師是尊重佛陀的智慧。因為佛陀佛法代表宇宙萬物蒼生的境界和空性證量!能讓人生起恭敬和謙卑。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陀與須菩提之間的對話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陀與須菩提之間的對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幾段經典的問答,是佛陀與須菩提之間的對話。其中須菩提有一句和這個「大道不稱」很有異曲同工之妙。須菩提是這麼說的:「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從這句看,佛教的標準高多了,不但不能「稱」自己是阿羅漢,連「作是念」都不行,就是說我有個念頭認為我是阿羅漢,都可以。有這種念頭,你就已經不是阿羅漢了。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義解釋【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全文完)(二十)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作者:生根活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六句重要講般若波羅密多的密語及咒。所以,這一部《心經》實在是顯宗和密宗融通,有「福慧雙修」的妙用。總的來說,依照這部法門去修,就可以成「菩薩和佛」,也能夠達到無上究竟的涅槃。誠心念這個咒,也可以成「菩薩和佛」,同樣達到無上究竟的涅槃。
  • 帶你正確理解「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句佛經出自《金剛經》,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標以「般若」為題,乃是出自佛陀的明確開示,經中有云:「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 般若是智慧的代表詞,那麼自以為是的般若又是什麼?
    今天邁入我們《心經》的第四個主題:何為般若。這個「般若」,是因為尊重和多義,所以沒有翻譯過來。但是沒有翻譯,它就有時候讓人摸不著頭腦。很多人讀誦經典,學修佛法,就會問什麼是「般若」。還有的人很有意思,問什麼是般若,他說法師啥叫「般若」。因為讀到漢語裡邊來,往往容易讀成一般兩般的般。
  • 什麼是般若,般若智慧從何產生,不要錯用了心思
    守住了,統統皆是幻,一切就解決了,歇即菩提。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是真?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經云:「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來去自由自在,心的本質在於無阻無滯,通達萬物,這就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 《金剛經》的智慧: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
    、報、化三身乃至無上菩提之法,都是可以從此經中流布而出的,為什麼三世諸佛都是由般若而生的呢?因為三世諸佛都必須要由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才能開解悟道,證得真如菩提之道,又以自己所證之道,而生起般若方便之智,才能做到為眾生說法,使眾生都能藉由此道而得以成佛作祖,離苦得樂,共登涅槃彼岸,所以說三世諸佛皆是由般若而生,雖然是三世諸佛之母,但是卻不可取著又不可言說,其中的智慧,實在是頗為奧妙。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
    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中的前五種,並非佛教所特有,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導布施,其他宗教乃至社會也提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不如此。那麼,世間的布施與佛教的布施有何區別呢?世間的布施總是住相的,而佛法則要我們「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又世間布施有相則有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無相則無限也。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智慧,是諸佛菩薩成就的指引
    般若波羅蜜多,漢譯為以智慧到達彼岸,是六度萬行的六波羅蜜之一,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主要內容,但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人雖然多,能真正從心底清楚其功德的人卻不多,所以有人對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也僅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從《心經》
  • 「般若」是什麼?
    般若--是梵語,通常翻譯為「智慧」,但這不同於一般世間人所了解的智慧。為了區別起見,可以稱之為「般若智慧」,簡稱為「般若智」或「般若」。般若,是證得法界實相的自性本心之後,了解此心種種體性所得的智慧;這個智慧又名總相智,亦名根本無分別智。
  • 宏圓法師: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這些都是果地佛。而我們一切的眾生本來是佛,但是我們還沒成佛,我們是名字即佛,還沒有究竟即佛,所以我們就叫做因地佛。不管是已成佛還是未成佛,皆是一體平等無有差別的,本來是佛。我們是名字佛,我們有佛性,但是還沒有究竟證得,以後一定可以,將來必定成佛。在佛性上面我們是平等的,沒有任何的差別的,故不可以自棄,也不可以輕慢他人,一定要恭敬一切的佛。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但是他們兩個人自己覺得還沒有修行到家,如何能夠說是解脫了呢?他們帶著比丘到王舍城裡來乞食的時候,有機會到竹林道場裡來,皈依了佛陀。沒過多久都證得了正果,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5)並諸菩薩摩訶薩而共圍繞。這時候眾多的菩薩和摩訶薩都圍繞在世尊的周圍,準備聽聞佛法了。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也就是說求覺悟之道的眾生。
  • 最美不過中年女人|般若波羅蜜|菩提|舍利子|張揚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般若」代表了什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當中有四個概念,四個概念中,般若是核心,波羅蜜是方法,金剛是它的功效,而經是所有經典的統稱。1、般若首先什麼是般若?般若是智慧,但是它不是世間的智慧。當然他是有智慧,但這是掌握知識的能力。般若還要更近一層,不只是掌握知識的能力,它還有一層,是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的知識能運用嗎?老年人跟年輕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老年人的腸胃不太好,消化吸收不好,所以體能處於不斷的下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