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蒙格斯智庫
導 言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面對如此龐大的哲學問題,可能永遠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是仍有無數的人對此孜孜以求,因為很多人認為找到了生活的意義會使人生更有目標感和幸福感。生活的意義(Meaning in Life)被認為是幸福的基石,因此理解什麼使生活有意義是每個人的重要目標。一項研究發現,尋找生活的意義可能並不需要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日常的常規行為就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該研究來自於新澤西州紐瓦克羅格斯大學的的Samantha J. Heintzelman和密蘇裡大學的Laura A. King的一篇論文,題為《生活的常規和意義》(Routines and Meaning in Life),該論文於2018年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PSPB)雜誌上。
研究背景
研究者把常規行為定義為日常生活中規律的行為,如每日喝咖啡跑步等,並認為有意義的生活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徵:意義、目的和一致性。首先,常規行為可能有助於通過日常實踐創造和反映出一種持續的自我意識,潛在地促進意義感;其次常規行為也可能是實現長期重要目標的途徑,從而產生一種使命感,使得日常生活中有方向感;最後,常規行為符合生活的意義定義中「一致性」這一成分。因此常規行為可能會對生活的意義產生積極的作用,研究者設計了兩個實驗以檢驗二者的關係。
研究設計
在實驗一中,研究者選取了317名來自MTurk的個體,並調查這些個體是否存在穩定的常規思維和行為,即常規性的偏好,如「我每天做的事情幾乎都是一樣的」,並詢問被調查者是否會注意和覺知到該事件,即正念,如「我發現自己對做的事情不會投入注意」,最後評估生活的意義,如「總體上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
在第二項實驗中,研究者採用取樣的方法來檢驗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與生活的意義之間的瞬時關係,目的是探究與非常規行為相比,個體在進行常規行為時是否具有更強的生活的意義感知。研究者選取了85名學生,在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9點,會向這些學生發送6次調查連結,每次調查中都要求他們簡要描述正在做的事情,並詢問其當前活動是否為一次常規行為的一部分,最後會要求被調查者完成生活意義存在性問卷以及評估其當時的情緒。實驗最終收到2950份數據。
實驗結果
實驗一中結果發現常規性的偏好與生活的意義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並且在生活的意義的成分中,一致性與對常規性的偏好相關度最高。正念也與生活的意義正相關,且當常規性的偏好和正念同時加入回歸分析時,二者都能夠顯著且獨立地正向預測生活的意義。
在實驗二中,首先在個體水平上的分析發現,被調查者對生活的意義評分和對常規行為的評分呈正相關,在控制年齡、性別和完成的調查數量後,偏相關分析依然顯著。平均情緒水平也和生活的意義以及常規行為有顯著正相關,在控制情緒水平後常規行為和生活的意義之間的關係減弱。
最後研究者對工作日和周末分別進行了探究,由於工作日人們會做更多常規化的行為,而周末人們的情緒會更加積極,因此研究者並沒有假定哪種情況下生活的意義更高。結果也發現,工作日被調查者的常規行為評分更高,而周末的情緒評分更積極,並且生活的意義在周末和工作日之間沒有水平上的差異。
在此之前,常規行為和生活的意義之間的潛在聯繫的研究極少。不過有很多研究發現了常規行為和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比如常規行為與舒適的感覺、信心、安全感和控制感等有相關性。還有一些研究,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充滿常規行為的生活可能會降低幸福感並帶來更多的痛苦。
研究者通過上述兩項研究證明了常規行為在生活的意義體驗中的預測作用,即被調查者當前行為符合一種典型常規的程度與同時進行的生活的意義評分有關,這說明獲得生活的意義體驗不一定要經歷非凡的體驗,也可以出現在日常的世俗經驗中。
常規行為的特點在於簡單的重複,因此容易讓人聯想到無聊的狀態,不過該研究認為常規行為與無聊之間的聯繫可能取決於常規性是否缺乏方向,只有那些沒有功能或目的重複的常規行為才會導致無聊。
結語
生活中的哲理也可以被科學的實驗所探討,這樣的結論或許比某些大師更有說服力。
平淡的生活,充滿了瑣碎和重複,但生活的意義可能就隱藏在這些瑣碎與重複之中。
可怕的不是平淡,而是平淡背後方向的缺失。
在當下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我們並不缺少刺激和變化,正相反,或許我們更缺少的是把平淡過好和在平淡中堅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