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2020-12-13 高校這些事兒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相反,人口不如我國的鄰國日本,自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卻是除了歐美國家外獲得諾獎最多的國家,在這一方面,令許多國人感到可惜。在進入新時代後,日本諾獎獲得者激增,到了二十一世紀,日本諾獎獲得者更是高居全球前二,僅次於美國。

諾獎頒發

平均算下來日本幾乎每年都會獲得一個「諾貝爾獎」,事情的轉變來到2020年。就在今年日本人猜測諾貝爾獎會由哪個日本科學家獲得時,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今年的日本沒有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日本曾今的諾獎獲得者大隅良典對此驚呼:日本可能再也不會獲得諾貝爾獎了。

大隅良典

曾幾何時,有不少人認為,諾貝爾獎遲早會被日本人「霸佔」,但是事實的結果卻是不盡人意,為何會出現這個情況呢?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日本,有的人認為,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支撐他們能一直獲得諾獎的關鍵所在。就比如日本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田中耕一,就在得獎後全世界都認為田中耕一會搞講座滿世界撈金時,他卻選擇了繼續回到實驗室潛心做實驗。也有不少人認為,日本鼓勵重視學前教育是他們能獲得諾獎的關鍵,日本在學齡前就教育小孩們要對大自然和周圍一切保持好奇心,特別是在一些優秀小朋友成為科學家時,他們的好奇心也都一直存在,也正是因為這份好奇心,所以最終才會在領域內突破獲得諾獎。

田中耕一

在日本諾獎「井噴」時代,如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一樣,其實早已經埋下了很多危機,畢竟那時的日本經濟實力太強,做學術的年輕人不必為了生計而擔心,只要潛下心來搞科研成功也在情理之中。可是,自90年代之後,日本對科研經費投入只是略微漲幅,與歐美、中國等國家相比,科研經費的漲幅可以忽略不計,韓國的科研經費投入漲幅都是日本的5倍。

八十年代日本

在進入老齡化後,本來年輕人就很少了,留給年輕人做學術的崗位更是少之又少,就拿日本讀博人數來說,2003年時日本進入研究生院讀博士學生就超過了1.8萬人,而在2018年時日本讀博人數不增反降,已不足1.5萬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生活問題,畢竟,除了少部分日本博士外,絕大多數日本博士在讀博時不僅要繳納高昂的學費,還要為了生計問題而犯愁,再加上日本「安倍經濟」導致科研經費大幅度遭到縮減,日本博士處境更為艱難。

說到底,科研一方面除了人之外,經濟的需求也是巨大的,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然,日本目前的「危機」並不只是在日本才有,雖然我國博士生數量已躍居全球前列,可是,博士生增多也並不是好事,博士生質量能否過關才是國家能否興盛的關鍵所在。

大家認為呢?

相關焦點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  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文|正解局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虎嗅網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為何說日本再難延續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專家回答一針見血
    諾貝爾獎,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所有頒獎領域內的最高水準,其獲獎人數成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象徵之一。日本曾在2001年放出豪言:「要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要知道當時日本的諾貝爾獲得者只有9位,因此外界一致認為日本是痴人說夢。
  • 日本專家: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日本可能再難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作為一個世界性質的獎項,就算是中國的小學生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含金量,畢竟在我們的教材上發明各種定理公式的大佬們,動不動就是拿著諾貝爾獎做背書,很多現在改革性的技術,也都能夠拿到諾貝爾獎,因此認可度非常的高。
  • 2:18,中國獲諾貝爾獎人數被日本碾壓,但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這也是日本進入21世紀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18人,而如果將時間拉長,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6人,而日本對於這個結果顯然還是不滿意
  • 中國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日本則有28人,美國獲獎人數有多少呢?
    什麼是軟實力,就是他們有多少的專家,有多少的大師,這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為何說美國、英國教育資源上有壓倒性的優勢呢?其實看看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就知道了。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成立的獎項,是全球影響力的最大的獎項之一。從1901年開始,諾貝爾獎開始評選,每年在全球評選出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跟和平5個大獎。
  • 日本專家敲警鐘:若無抗疫對策 日本死亡人數或超40萬
    參考消息網4月15日報導日媒稱,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專家小組就新冠疫情蔓延的後果進行了預測,並於15日公布結果稱,如果日本國內不採取任何防疫措施,在最嚴峻的局面下,死亡人數或將超過40萬。據共同社4月15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聚集性病例對策小組15日發布推算數據稱,若不採取任何防止感染新冠病毒的措施,到疫情流行結束為止,日本國內約85萬人將陷入危重狀態。其中,相當於半數的約42萬人將死亡。報導稱,由於日本政府目前已採取要求避免外出等應對措施,因此實際將不會有這麼多人死亡,公布該數據的目的旨在敲響警鐘。
  • 為什麼日本人總能獲得諾貝爾獎?
    有兩個徐靜波,都是中日問題專家,都住上海,祖籍都是浙江,一個是復旦大學教授,主編有知名的「巖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全十卷)。另一個是亞洲通訊社社長,日本電視臺、東京電視臺、鳳凰衛視等的著名時政評論員,著有《日本人的活法》《日本人的做法》。
  • 日本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大盤點
    人民網東京10月5日電(許永新)10月3日,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括日裔)共計25人。截至2016年10月,日本是非歐美國家中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兩名在獲獎時已經取得外國國籍,進入21世紀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國別劃分的獲獎人數方面日本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這裡就來盤點一下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 物理學獎
  • 日本憑什麼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值得借鑑
    提到諾貝爾獎,在我們的印象獲得過的人屈指可數,屠呦呦、莫言、楊振寧……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拿到諾貝爾獎的人數遠遠沒有日本多。在2000年後,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只有兩人,其中拿到自然科學獎的只有兩位。然而在2000-2020的20年間,日本先後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日本政府出錢鼓勵讀博,一年230萬
    華輿訊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統計結果,2003年,攻讀博士課程的學生超過了1.8萬人,而到了2018年,博士在讀生只有6000人,是15年前的一半左右。日本NHK電視臺做過一項比較,在日美德韓這四個國家裡,每100萬人裡的博士比例,日本排在了倒數第一。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另一位是根岸英一,2010年化學獎得主,一聽這名字就知道他是日本人。根岸英一1935年出生在吉林省長春市,當時長春是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的所謂「首都」,被稱為「新京」。這兩位在世界上當然不會被認作中國科學家,只有很關注細節的人才會注意到他們出生於中國。綜上所述,以中國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3人,以其他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有6人,合計是9個人。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了什麼?
    據日本媒體報導,本庶佑系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人,現年76歲的本庶佑為治療癌症造新藥作出了顯著的貢獻,他在自己的實驗室中得知了自己獲獎的消息。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之一」。至此,進入21世紀以來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這個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日本的科研投入甚至比美國都高!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又到了一年一次的諾貝爾獎季,幾乎所有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會關注有哪些人獲得,哪些國家的人獲得,哪個大學或者研究所獲得諾貝爾獎。和平獎和文學獎有太多的政治因素,但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還是認為比較權威的,所以特別受到關注。
  • 日本日語學校中國留學生銳減 日方應反思流失原因
    日本日語學校中國留學生銳減 日方應反思流失原因   中新網9月5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援引《朝日新聞》報導,受地震和中日關係影響,日語學校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出現大幅減少。
  • 日本空姐被派去神社當巫女 疫情期間航班銳減
    日本空姐被派去神社當巫女 疫情期間航班銳減時間:2020-12-22 19:1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空姐被派去神社當巫女 疫情期間航班銳減 近日,據外國媒體報導,由於疫情期間影響導致航班的減少,所以日本航空公司將空姐安排去神社當巫女。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的諾貝爾獎神話及對中國的警示
    日本的諾獎獲得者無一例外出自國立大學,集中於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名校。圖為東京大學校園一景。資料圖新世紀以來,已有19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獎項,其中以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居多,令日本成為歐美國家之外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