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2020-12-04 大禹十堯

歐洲世俗民族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語言是人類集體創作的由外部世界抽象而成的概念和邏輯組成的人腦程序,它可以記錄或驅動著人類思維活動,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載體。人類歷史及文化錯綜複雜,常常難以窺視其真諦與輪廓,而以文字發展線看人類歷史大勢,或許可以綱舉目張,一目了然。

言語的形成過程也是文化生成的過程,文字是語言發展的高級階段。有了文字後,人類文明可以脫離人腦大規模儲存和傳播,使之以幾何倍速增長。語言文字自身也在海量應用過程中得到賦能,變得更加精美和智慧。共同使用成熟的同種文字作為母語,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最重要標誌。所以是語言創造民族,而不是民族創造了語言。

有了文字,文明可脫離人腦大規模儲存和傳播,使之以幾何倍速增長

以這個標準,中文、希臘文是創造和承載了主軸心文明的世俗語言,經歷了一次以上文化繁榮的賦能,稱得上是高級別的成熟文字。梵文和希伯來文創造了次軸心文明,他們和拉丁文一樣大部分時間只作為宗教用語言被少數人使用,只能算是一種普通級別的成熟文字。而其它已滅絕的古代語言由於使用基數不夠,很難稱得上高級別的成熟語言。法文、英文、德文、俄文等歐洲現代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迎來哲學、文學和科學繁榮,加之現代全民教育普及,已發展為高級別的成熟文字。以此推算歐洲民族的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

一、上古時期,北緯30°線上四大農耕文明的原生文字系統,承載了人類早期燦爛文化。

是語言創造民族,而不是民族創造了語言,文字發展史彰顯著人類文化與歷史的發展大勢

(一)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創造了楔形文字,是已知最早成熟的文字

公元前3400年左右生活在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一種寫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它像漢字一樣是單音節的形意音一體文字,前期大概有一千多個,後精簡為四百多個,其構字方式與漢字一樣也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

楔形文字與漢字一樣是「形」「意""音"一體的單音節字文字

楔形文字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統,長期以來作為唯一或主要官方文字通行於西亞各族,被廣泛應用於記帳、書信、契約、政令、法律、祭司、寓言、詩歌等各種場合。歷經阿卡德、古巴比倫、西臺、亞述、新巴比倫、波斯等不同語族人傳承和使用,日漸成熟,直到公元前後被拼音文字取代,逐漸消失。

巴比倫人(與蘇美爾人不是一個民族)在進行數學計算

公元前兩三千年間,西亞人民用蘆葦在把楔形文字寫在溼泥板上然後曬或烤乾保存。目前被發現的泥板書大約有三萬多塊,90%以上是商業和行政記錄,其餘的10%則是對話、諺語、讚美詩和神話傳說的殘篇。著名漢謨拉比大法典,也是用楔形文字刻在一個黑色大石柱才得以留傳至今。

(二)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甲骨文

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圖畫,這些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左右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更早的有七八千年的賈湖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莊橋墳遺址文字等等。其中後者排列整齊,連字成句,有一定規律性,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到現在,共出土了刻有文字的甲骨15萬多片,字數應該有上千萬了。據統計甲骨文約5000個,已解讀的有3000個左右。

甲骨文約5000個,已解讀3000個左右

(三)古印度人在印度河流域創造的印章文字。

古印度除了一些含有符號的印章,還沒有發現成熟的文字。已發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多為象形符號,還有一些表音節和重音的符號。

(四)古埃及人在尼羅河流域創造了聖書體文字

所謂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其實是一種拼音文字,每個圖案代表著一個字母

古埃及很早都有以標音為主的文字,早期約700個左右,晚期發展到1000多個。其中最常用的是25個單音字、137個雙音字和72個三音字,還有加在單詞的最後以限定語意範圍的限定符。在古埃及意音同形的字不多,即使有也是類似於漢語的借音,用數個表形文字的讀音來表示其它的概念。古埃及文字可以根據動物字母臉的方向上下和左右書寫。

上邊僧侶體(Hieratic),下邊是聖書體

由於先入為主的原因,中國很多人誤以為這些由法國商博良解讀的被古埃及人大量使用在金字塔、神廟、碑刻上的圖畫文字,和漢字一樣是「象形文字」。其實這些各種鳥、人、動物等圖畫是拼音字母,跟鳥和人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長期以來歐洲人破解不了——他們原來也認為是表意的!了解真相的古希臘人把稱它為「Hierpgluphe」(可直譯為「聖書體文字」),以對應由此簡化了而成的「僧侶體」和「世俗體」。

世俗體(Demotic)在形體上幾乎已經是「字母」,不會有人說這是象形文字了吧

古埃及這種用象形字符表音的作法,讓人想到日本人和朝鮮人用漢字創造平假名、片假名和朝鮮拼音——難道那些高高在上驅使人修建神廟和金字塔的法老不是古埃及的正主,或像古巴比倫一樣古埃及不是原生文明??

這些鳥都是代表著拼音字母,和動物一點關係都沒有

■ ■ 這些上古文字年代久遠留傳下來的文獻極少,都是在近幾百年才被人發現或開始解讀。他們只有除甲骨文開枝散葉外,其他三種古老文字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它們是人類文化的主根系,不僅承載了人類遠古文明,還對將後世語言文字有影響深遠:

1、現代中文與甲骨文是一脈相承,在幾千年使用過程中它演變形成了「漢字七體」——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是人類第一大民族14億人的母語文字,並隨著中國強勢崛起走向世界,它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將決定人類未來走勢。

2、公元前1500年左右,生活在今天地中海東岸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的腓尼基人,在楔形字外形基礎上,將古埃及人常用的幾十個表音字符簡化形成22個「腓尼基字母」。除中日韓外,幾乎所有後來人類文字都是由它演化而成的字母拼寫而成的拼音文字系統,如希伯來文、梵文、印地文、希臘文、拉丁語文、阿拉伯文,以及歐洲新生代法文、英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等。

腓尼基字母來自古埃及字母,是幾乎所有字母的源頭

二、公元前800-前200年間,同樣是在北緯30°,人類意識集體覺醒迎來了第一個收穫季,他們繼承以往文明成果,創造了空前絕後的輝煌文明,成為後來文化的發展軸心,湧現了大批人類精神文化導師,他們從各個角度進行突破創造了大量文化經典。

諸子百家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開啟了人類精神文化現代化之門

1、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民族創造了理性、人本、包容的成熟文化,主張厚物載德,內聖外王,禮樂教化天下。繼周公後出現了管子、老子、孔子、墨子、孫子、屈原等偉大思想家和愛國者,他們向以前為主的各方向突破,演繹了《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等無數經典,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開啟了人類精神文化現代化之門

2、佛陀時代的印度恆河流域,十六國爭雄,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年),向上突破開創以境界營造、精神思辯、超脫出世為特色的佛教。以古雅利安人祭司語言梵文創作的佛教經典大量傳入中國,中國各代朝廷組織中外優秀人才進行了長達幾個世紀的翻譯工作,經過轉化、融合、創新和發展,佛教也最終成為一種中國化的宗教,作為中華文化的標配傳到朝鮮、韓國、越南和琉球等地。漢字在這個過程中又一次被大規模賦能,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助推中華文化開啟人類文化現代化之門。

古希臘奠定了歐洲文化的方向和基調,為科學打下了基礎,開啟了人類物質文化現代化之門

3、古埃及、巴比倫、亞述、波斯等帝國的徵戰加速了西方世界的文明交流與發展,歐亞非交界的古希臘人吸收地中海沿岸古埃及、兩河及更遠的印度等文明,站在巨人的肩上「向人以外突破」創造了理性、物本、進取的科學文化,泰勒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歐幾裡得等燦若星河的思想家用希臘文創作數不清經典巨著,奠定了歐洲文化的方向和基調,為科學誕生打下了基礎,開啟了人類物質文化現代化之門

促發歐洲科學產生的兩大基礎之一的「形式邏輯體系」——幾何邏輯學

【比如被愛因斯坦稱為促發歐洲科學產生的兩大基礎之一的「形式邏輯體系」——幾何邏輯學,是歐幾裡得到埃及亞歷山大城(馬其頓統治下的埃及)收集以往古埃及人長期積累下來的數學專著和手稿,於在公元前300年寫成《幾何原本》確認的。8世紀的阿拉伯人徵服埃及和敘利亞把希臘文《幾何原本》翻譯成阿拉伯文。1120年英國學者Adelard首次把十字軍從阿拉伯人那搶來的阿文版《幾何原本》翻譯成拉丁文後傳播到歐洲】

4、來自兩河流域的以色列人創造猶太-基督教文化,它以原罪為出發點,突出由上帝從外向內的監督作用;認為人生命是神聖而平等的,主張入世進取、積極向善的價值觀;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不斷收集和嘗試用各種知識理論去論證上帝的偉大和正確性。這種「先理後證」的推理活動與科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真理就是在這個過程無意被發現和傳播的(比如傳教士利瑪竇幫明朝翻譯了大量歐洲數學和天文學著作)。這些用希伯來文和古希臘文寫下的《聖經》成為教化歐洲「蠻人」的工具,在人類文化史上有著極為重要和深遠影響,助推古希臘科學文化開啟人類物質現代化之門

希伯來字母表

■ ■ 成就了人類軸心次文明的梵文、希伯來文都在歷史長河中消失殆盡,退出了人們日常生活,但因其承載了人類珍貴的文化經典,所以作為古文獻研究工具被極少數研究人員傳承使用。今天梵語在印度大概有1萬多人會用,以色列1948年復國又神奇般復活希伯來文。

■ ■ 希臘地區經歷了馬其頓、羅馬、奧斯曼等帝國兩千年的佔領,其文化已風光不再,但文字算傳下來了。希臘文在歐美也是作為古希臘考古的工具被使用,一些大學設用希臘文專業。

漢字是唯一沒有中斷的原生文字,14億中國人的母語,在科學知識教育普及並引進字母後已科學化

■ ■ 軸心時代晚期,秦統一中國,各諸侯國原本差異化的文字被統一為秦篆,繼續成為中華民族的生活和學術文字。魏晉南北朝的開始的佛經翻譯和傳播,使漢字詞彙大增,表達能力極大提升。中華文化仍舊燦爛,文學上出現了魏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和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等;科技方面也出現了《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千金方》《齊民要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律呂正論》等科技著作,以引領著世界傳統科技潮流,在15世紀前貢獻了世界一半以上科技成果,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科學中心,特別被譽為現代文明鑰匙的「四大發明」,成為解放生產力和促進人類各民族文化質變的主動力。而隸書、狂草、楷書、行書的出現使漢字成為演化為一門抽象而又形象的「書法」藝術,這是人類文明史絕無僅用的特例。

三、羅馬帝國統一地中海文明圈,傳承希臘文明、基督教文化,其所創造拉丁文更是歐洲18世紀以前的宗教和學術文字,也是歐洲各新生代民族世俗文字的根。

羅馬建國後其語言文字依舊粗糙貧乏,羅馬人虛心向希臘學習

公元前後羅馬帝國完成了統一,把地中海這個人類文明的搖籃變成了內陸湖。但此時的羅馬語言也是很不系統的言語,文字系統粗糙貧乏,於是把當時通行於地中海的希臘文作為帝國的第二官方語言。羅馬人都知道文明在東方,也十分尊重希臘文化,在學習中完善拉丁文,逐漸撐起了人類文明的西半天。

地中海通用語言——希臘語長期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二官方語言存在

羅馬帝國前期奉行言論和宗教自由,鼓勵學術研究。但偌大的國家沒有統一成熟的文化與信仰,光靠法律和軍隊是維護不下去的。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禁止除基督教以外其他一切宗教的活動,所有羅馬帝國的臣民都要「遵守使徒彼得所交與羅馬人的信仰」,使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合法宗教。從此以後羅馬人使用的拉丁文和信仰的基督教成為後羅馬時代中世紀歐洲文化的基石和道路。在15世紀紙和印刷術興起,知識的傳播使古希臘的科學精神復活了,歐洲用三個世紀時間打開了現代科學大門,開啟的改天換地的工業文明時代。

被趕跑的凱爾特人後來建立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

羅馬在歐洲北部凱爾特、日耳曼和斯拉夫等遊牧民族衝擊下日漸瓦解,三大蠻族潮水般佔領歐洲,在公元445年西羅馬滅亡。尚處於原始部落階段只有口語沒有文字的凱爾特、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大大小小的政權。他們一邊搶奪西羅馬傳下來的地盤和財富,另一方面接受羅馬文化,信仰基督教,在傳教士的幫助下參照拉丁文構建自己的語言文字,嘗試建立本部族文化自信——歐洲各近代民族就在這個過程逐漸醞釀誕生。

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加冕稱帝,他被譽為「歐洲之父」

公元800年,日耳曼的一支法蘭克人首領查理曼皈依基督教,並與羅馬教皇達成共識繼承了西羅馬的世俗權力,加冕稱帝,西歐進入日耳曼羅馬時代。查理曼大帝後來被譽為「歐洲之父」,他登基那一年也被認為是現代西方文明誕生元年。公元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裂成西、中、東三部分,它們分別發展成現在法、意、德三國。而另一支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驅逐凱爾特人建立了英國。

(一)法語的形成

在公元以前凱爾特人的一支跑到了今天法國境內被羅馬人稱為高盧,羅馬多次派兵圍剿並納入羅馬版圖。公元5世紀西羅馬滅亡時,另一支日耳曼人在法國境內建立勃艮第王國。這一時期除極少數高級基督教士會拉丁語外,其他人都是說著各自部族口語的文盲。

羅曼語是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眾多現代語種的前身

在公元9世紀法蘭克王國時期,日耳曼語和拉丁語融合成羅馬化的語言——「羅曼語」,它也是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眾多現代語種的前身。公元842年查理曼大帝的孫子禿頭查理、日爾曼路易為和兄長爭奪王權、領地在斯特拉斯堡宣誓結盟,分別用羅曼語和條頓語(古高地日耳曼語方言)向他們的部隊宣讀《斯特拉斯堡誓言》。這是迄今為止保存的最早的古法語文獻,從中可以看到羅曼語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已經與拉丁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標誌著古法語的雛形已形成。

公元9到13世紀的法國諸侯割據,政權分散,方言眾多,沒有統一標準。1066年,諾曼第公爵徵服英國後,諾曼地區的古法語方言一度成為英國的官方語言。13世紀卡佩王朝統一了全國,以巴黎地區的古法語方言為官方文書語言,確立了古法語的民族性地位。14-15世紀在印刷術興起,在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創作和交流增多,法語的詞彙迅速豐富起來,各地方語開始融合。

(二)英語的形成

公元5世紀以前和法國一樣,英倫三島和愛爾蘭是有凱爾特人佔據,西羅馬末期羅馬人為鎮壓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引進日耳曼僱傭兵,這些僱傭兵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他們後來趁亂佔領了英格蘭,被趕跑的凱爾特人後來建立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

羅馬人在英格蘭、蘇格蘭邊境修建的哈德良長城

在公元6世紀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傳教士們為了記錄當地口語,嘗試借用拉丁字母拼寫。所謂「英語字母」,實際上就是古羅馬人在其他字母基礎上作為改進的拉丁字母。當時原始日耳曼語共有超過40種不同的音,而拉丁字母無法一一對應,於是增加字母、在字母上加變音符號、兩個字母連寫等方法來對應不同的發音。1886年,由語言學家保爾巴西所帶領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言教師基於教學與研究上的需要,在國際語音學協會的贊助下開發出來國際音標,於1888年公布執行使。這標誌著歐洲語言系統完成發音的標準化。

1066年諾曼徵服後古英語成為平民和農奴的語言

公元1066年,割據法蘭西王國西北部的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徵服英格蘭王國,成為英格蘭國王,所有的英國貴族也都換成法國人,並且和法國本土的貴族通婚。諾曼徵服的三百餘年間,英格蘭王國的君主與貴族都講諾曼第的古法語方言,教士們則習用拉丁語,古英語淪落為平民以及農奴的語言,這時大量古法語詞彙湧入,並在詞彙構成和意義方面對後者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德語的形成

很早以前現德國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羅馬皇帝凱撒大帝將萊茵河以西的各個部落稱為日耳曼尼亞,這就是日耳曼的由來。843年德意志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806年,普魯士主導的萊茵邦聯成立。1871年普魯士王國吞併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完成德意志統一。

羅馬皇帝凱撒大帝將萊茵河以西的各個部落稱為日耳曼尼亞

德語源自普魯士創造者條頓軍團所使用的古高地日耳曼語方言,形成時間非常晚。「德語」這個的詞根來於日耳曼語中的人民(thioda)一詞,意思是老百姓使用的語言。當時法蘭克人的高級階層一般使用「法蘭克式的拉丁語」即羅曼語,後來稱為法語。德語當時並不是一種統一的語言,它是許多地方方言的總稱,各個德語方言的發展相差很大。

16世紀,馬丁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德語方言,成為德言文字化起點

德語作為標準共同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馬丁·路德(1483年-1546年)對拉丁語《聖經》的翻譯工作。《路德聖經》所使用的德語方言,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普及,成為後來標準德語的基礎。大多數德語詞彙源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的語言,一些詞彙來自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部分來自法語和英語。1781年約翰·克里斯多福·阿德隆出版了第一部德語字典。

(四)現代歐洲世俗語言文字的成熟與歐洲文化的形成

1、世俗語言的成熟

歐洲在沒有紙之前,用拉丁語抄寫一部《聖經》要用300張羊皮,歐洲民間除了幾本《聖經》外,很難有書籍出現。拉丁文是歐洲唯一的知識言語,只有極少數從羅馬來的高級教士使用,甚至有很多本土牧師都不識字,像盲人何馬一樣口頭傳教。絕大多數人都是說著方言的文盲。歐洲新生國家剛成立,成分複雜的不同部族正在混亂中融合,各國的世俗語言還只是各不統一的方言口語。藉助拉丁字母拼寫出的所謂「世俗文字」只是少數人的新創出來的「試驗樣品」,BUG眾多,民間很少使用,幾乎沒有什麼文學經典可以學習。

抄寫一部《聖經》要用300張羊皮,知識被限制不能流通

隨著紙和印刷術的普及,地理大發現和歐洲工商業的發展,知識加速在歐洲傳播,從傳教士的策源地歐洲的對外窗口——羅馬教廷所在地義大利北部開始,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歐洲知識界受到了啟蒙,紛紛嘗試用世俗語言進行交流和創作。世俗表音文字詞彙歧義多且拼寫多樣,語法也不統一,在應用中問題重重,道理講不清,爭吵不休。

英國早期文學家、哲學家、近代歐洲科學之父弗蘭西斯培根(公元1561一1626年)對比了從東方轉入的中華典籍後說出了這樣的話:「西方文字只是發音符號,沒有意義;而漢字則是真正的字能表達事物、概念和思想;漢字是各種語言的「通貨」——就像錢幣一樣是「通用媒介」,不受各地方言影響。」從那以後,包括笛卡爾、牛頓和萊布尼茨等歐洲知識精英,都在想辦法突破「語言瓶頸」,如何使西方表音文字變得具有像漢字那樣富有哲理。

1635年黎世留創立法蘭西學院,啟動法語詞典編撰工作,拉開法語規範化序幕

公元1635 年,路易十三的宰相黎世留創立了法蘭西學院,其主要職責就是編寫一部詞典、一部語法書、一部修辭學書和一部詩學書,並制定純正、易懂的語言規則,維護法語的純潔和規範。公元1670年法蘭西學院編撰的《漢法詞典》問世,在這基礎上24年後獨立的《法語詞典》面世了,奠定了古典法語的基礎。

公元1668年英國皇家學會討論威爾金斯一篇論文《真正的字與哲學語言》,這個「真正的字」就是培根說的漢字。會上提到能不能直接使用漢字作為西方的科學文字與哲學文字,但顧慮漢字太多太複雜而作罷。英倫三島原本是歐洲的蠻荒之地,在西語系列中,英語原本很差勁的,詞語十分貧乏。在中古英語即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裡,連Art這個詞都沒有。在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人開始研究古代希臘、羅馬經典作品,努力把希臘語和拉丁語詞引入英語。還從法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等五十多種語言借了大量的詞。因英文語法基於日耳曼語源,18世紀雖然一些有學者試圖把法語和拉丁語的語法應用於英語,但是並不成功。

1755年詹森出版《英語字典》奠定了現代英語規則

詹森博士是一位中國通,按照巴羅爵士(馬戛爾尼使華團成員)的說法,詹森編寫該詞典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漢語思想」。他立志參考漢語和法語字典,於1755年編撰出版了《英語字典》。他給所收的每個詞都下了準確、清晰約定義,並把拼寫固定了下來,還從英國各時期文學作品裡引證了大量的例句來說明詞義和詞的用法,從而奠定了現代英語的基礎。在發音、拼寫、語法、詞義方面進一步規範化,力求達到語言純潔(準確、清晰),而且要雄辯(合乎邏輯,有說服力)的目標。

2、歐洲文化第一個收穫季,文字在大量使用中成熟

18世紀,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眼界,從英國起源的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國王、貴族和教會矛盾日趨尖銳,孕育著社會大變革。

自由、平等、博愛、三權分立

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啟蒙思想家、作家,提出自由、平等、博愛、三權分立等思想,並創作大量哲學、政治學和文學作品,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在工商業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雙重需求拉動下,歐洲開始普及全民教育。歐洲各世俗語言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規範和統一,成為成熟文字系統,人民的集體意識產生並形成了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文化核心的語言文字的形成,標誌著歐洲民族文化的誕生,歐洲新生民族的形成了。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開始,1791年法國人民積極參軍抵抗歐洲舊王朝的武裝幹涉,喊出了「法蘭西民族萬歲」的口號,標誌著法蘭西民族的正式形成。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等歐洲主要民族和民族國家在19世紀也陸續形成了。

19世紀歐洲哲學、文學繁榮昌盛,是歐洲文化的收穫季

直到19世紀前後,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使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在這動蕩不堪的年代,歐洲哲學和文學卻空前繁榮。

歌德、海涅、雨果、雪萊、拜倫、普希金、列夫·託爾斯泰、契訶夫、巴爾扎克、大仲馬、莫泊桑 、狄更斯、易卜生 、惠特曼、斯丹達爾、福樓拜、勃朗特姐妹、果戈理、馬克吐溫……使用他們原本不太完善的世俗母言,創造性地完成了有思想、有美感的文學經典。

19世紀歐洲思想家塑造了以歐洲為中心的文化史觀,深刻影響著全世界

康德 、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邊沁 、密爾、叔本華、尼採 、弗洛伊德 、皮爾士 、杜威、詹姆士……使用各自世俗母語闡述他們的哲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文化學觀點,建立起各自的思想或學科體系,塑造了以歐洲為中心的文化史觀。這些文化史觀粘連著中世紀的泥土、透露著新創文化的草率、洋溢著種族和文化優越論,成為了西方核心價值觀和全人類的普世價值,深刻影響著全世界。以至於直到100多年後的今天,在許多國人心中他們依然是神聖而不可褻瀆的。

100多年了,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歐洲哲人的思想依然是聖而不可及

在18世紀以前,各國文豪用本民族語言進行創作,比如歌頌查理曼大帝與阿拉伯人在西班牙作戰偉績的《羅蘭之歌》、馬丁·路德翻譯的德語聖經,也是在其本民族國家成立之後被追認為其民族性的締造者。

有兩樣東西我思索愈多愈久,便有更新更增的驚異和嚴肅之感,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歐洲文化迎來了第一個收穫季,各新生民族國家的世俗語言文字得到了一次大規模賦能而走向成熟。

然世界很大,你就不想出去看看嗎?

相關焦點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歐洲世俗民族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語言是人類集體創作的由外部世界抽象而成的概念和邏輯組成的人腦程序,經歷了一次以上文化繁榮的賦能,稱得上是高級別的成熟文字。梵文和希伯來文創造了次軸心文明,他們和拉丁文一樣大部分時間只作為宗教用語言被少數人使用,只能算是一種普通級別的成熟文字。而其它已滅絕的古代語言由於使用基數不夠,很難稱得上高級別的成熟語言。法文、英文、德文、俄文等歐洲現代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迎來哲學、文學和科學繁榮,加之現代全民教育普及,已發展為高級別的成熟文字。以此推算歐洲民族的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
  • 《紙上風華:18-19世紀歐洲銅版畫展》在中華藝術宮展出
    人民網上海11月5日電 11月5日,《紙上風華:18-19世紀歐洲銅版畫展》在中華藝術宮零米層多功能廳舉行開幕式,由潤藏藝術博物館精心收藏的一百三十五幅版畫臻品悉數亮相。展覽從11月5日起至11月22日在中華藝術宮17號廳隆重呈現,展覽為期18天。 一筆雕琢世間風情,一紙流傳文化之韻。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似乎從17世紀到18世紀,乃至19世紀,法蘭西民族都有稱霸歐洲,稱雄世界殖民地,成為全球第一強國的潛質。普魯士和奧地利就是典型,18世紀戰事頻繁的歐洲有5大強國(英,法,普,奧,俄),只有普魯士和奧地利是同根同源的關係,雙方之間卻經常互相掐架。後來在拿破崙戰爭的影響下,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就被帶動了,掀起了一波波的民族國家統一運動,其中就包括德國和義大利。義大利統一是在1861年,德國統一是在1871年完成的,都是在19世紀的中後期。
  • 17、18世紀:「能否將漢語作為國家未來的語言」被歐洲討論近兩百年
    公元十七至十八世紀,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再度繁榮,歐洲掀起了一陣"中國熱"。 這些現在看來頗為令人稱奇的觀點,竟在歐洲被討論了近兩百年,至今我們仍能從許多地方發現端倪。
  • 在18世紀初的歐洲,歷史的分量和傳統的分量依然沉重
    後來的歷史學家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尋找神學世界觀被世俗世界觀取代的徵兆,以及傳統文化被新興科學文化取代的徵兆,他們自認為獲得了成功,但實際上無論是新的世界觀還是新興文化,在1700年之前都還不是社會主流。一位法國學者將這一時期的歐洲稱為「認知轉型期,的確,要將未來的歐洲歷史完全從這個時代剝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18世紀初的歐洲,歷史的分量和傳統的分量依然沉重。顯然數以百萬計的歐洲人仍然沒有讀寫能力,對於這些沒有在歷史上留下聲音的大多數人來講,宗教迷信完全壓倒了科學懷疑主義。
  • 《俄國文學》19世紀浪漫主義,20世紀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
    其他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還包括《生理學者》、《大綱》以及《三海之旅》等等。這些作品都是口頭傳播的民歌體,融合了基督教和異教的精神。中世紀的俄國文學具有非常顯著的基督教特色,語言也以教會斯拉夫語為主,融合了很多南部斯拉夫民族的特徵。以通俗的現代俄語寫成的第一部文學作品是著名神學家阿瓦庫姆的自傳,發表於17世紀中期。
  • 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人文主義繪畫後來,在17-18世紀的歐洲,又掀起了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進一步傳播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到了第二種境界如果用理論來解說,很難理解,說簡單點,古典音樂就是在錄音技術沒有發明之前,以管弦樂為主要演奏形式的歐洲音樂,曾在十八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早期的奧地利、德國、法國、義大利等這些國家流行。代表人物並不多,從巴赫到貝多芬,有名有號的差不多就幾十個代表。
  • 17、18世紀法語才是歐洲的通行語言,英語還偏處島國
    語言,但是在17、18世紀的歐洲大陸,法語才是通行語言。就像今天,在日本社會當中,只要會說英語,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在我們國家,每個人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其實和當時法語流行於歐洲大陸的情形是一樣的。簡單分析,法語在17、18世紀通行歐洲大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 漢語西傳三百年——16至19世紀來華傳教士眼中的漢語
    從整個16至19世紀300年的歷史來看,傳教士是漢語學習與研究的主力軍,推動了中西思想交流。這套更成熟的注音方案在《西字奇蹟》使用並得以推廣。金尼閣1626年所著《西儒耳目資》中的注音方案也得到傳教士們的認可和支持。  進入19世紀,隨著歐洲語言學的影響,西人在研究語音時已經具備了現代語言學的一些方法和思想,例如音位與音位變體觀念,即在區分語音時考慮其區分意義的社會功能,把處在互補關係中的相似音素用同一注音符號表示,增強符號的表音彈性。
  • 18世紀世界盡吹「中國風」,19世紀我國落後,中間發生了什麼?
    18世紀對整個世界來說都非同尋常,西方主要國家經歷著由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革命的過渡;而我國經歷了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鼎盛時期——康乾盛世;在18世紀,我國在中西貿易交流中還是處於出超地位,中國的生絲、茶葉、瓷器等在世界上十分暢銷;而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是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歷史關鍵的轉折就在18世紀;從18世紀到19世紀這一百年裡
  • 希羅多德《歷史》成書於17世紀之後
    一、歐洲文明是非常晚近的文明伊朗巴列維王朝的第二個國王穆罕默德自豪地說:「遠在發現新大陸以前幾百年,歐洲人把飯撒在地上用手抓食的時候,伊朗人已經用勺和刀在雅致的繪有圖案的器皿裡用餐了。除中國而外,伊朗文化不愧是世界上最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即使說伊朗文化在某些方面比中國更勝一籌,恐怕也不算誇口。」
  • 17-18世紀的歐洲繪畫藝術
    1.法國繪畫藝術的繁榮17世紀之後,法國古典主義逐漸佔據歐洲藝術的主流地位,古典主義極為注重繪畫的形式,根據形式而將藝術分為高級與低級。所謂「高級」,就是指歷史畫、宗教畫和神話;而「低級」則指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和靜物畫。
  •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先進思想文化
    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化科學技術也不斷前進。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社會科學中產生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英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他把古典哲學中的唯心主義發展到了頂峰,但其唯心主義哲學中有「合理的內核」,即他的辯證法,它是馬克思主義創立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來源。其主要著作有《精神現象學》, 《邏輯學》、 《哲學全書》、 《法哲學原理0。《哲學史講演錄》、 《歷史哲學》等。
  •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社會狀況,可能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社會狀況暗示我們,北歐文化近期的繁榮,可能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19世紀初,北歐社會始終縈繞著一種深刻的疑慮,即整個社會是否已過早地進入了自身循環的成熟期。就像一朵開敗的溫室花朵,這個社會眼看已瀕臨土崩瓦解的邊緣。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這些可怕事件被普遍認為是北方強權帝國自負的權力野心膨脹的後果。
  • 19世紀晚期社會主義思潮在歐洲瀰漫
    毫無疑問,這些冷靜的反思,對於我們重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我們目前正在從事的現代化事業,都是十分有益的。而相關的理論研究中,也提出了很多發人深思的問題。2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文章將研究的視角深入到這場人類歷史上幾乎跨越一個世紀,使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國家和地區捲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根本原因。
  • 18-19世紀歐洲建築的理性與感性
    18世紀時期的建築湧動著一股潮流化的意志,理性精神被從古典主義中提取,代表著古典主義回歸,新古典主義誕生。推動這股潮流的,是一種以「啟蒙」為名的新認知。建築也以不同的形態,展現著對啟蒙的認知。這些圖像和雕像的目的,並非期望與古代神靈進行神性交流,而是把這些神像作為古典文化的載體來尊崇。從穹頂透入的天光不再是神性之光,而是帶有啟迪意味的古典文化之光。
  • 18世紀歐洲「不說廢話」運動
    18世紀初,「教養」觀念與普世價值聯繫最為密切,尤其是禮貌、服裝、社交才藝,這些素養能使一個人在法國宮廷交際圈中如魚得水。隨著這種才藝形式的普及,必然有可能甚至是更有必要,從其他方面重新界定教養。 與當時許多馬德裡上流人士一樣,戈雅也被平民女子「瑪哈」(Maja)的文化與華麗衣飾所吸引,一種不受律法約束的、歡樂的街頭文化。
  •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作品欣賞
    歐洲藝術:19世紀和東方藝術EuropeanArt:19thCentury Orientalist Art 12Decemb:19世紀西方藝術在18世紀的基礎上又有著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跟多的藝術流派的產生
  • 歐洲史:18世紀歐洲的權力均勢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8世紀的而歐洲歷史。在18世紀,由於各國海軍力量的發展,海外領土的安全也逐漸得到保障。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政府開始在跨大洋的事務中發揮作用,而在此之前,這種角色都是由私方擔當的。不過,在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大型商船隊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
  • 加州學派的「大分流」理論:19世紀中國與歐洲為何走上不同道路?
    類似觀點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默認歐洲與東方有本質上的不同,近代東方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只是一種既定的長期變化的結果。於是,更進一步,歐洲在19世紀中葉的崛起是由於歐洲在制度、文化、歷史等民族性根源上天然不同於東方。也就是說西方天然優於東方的最終結果。關於「歐洲中心論」可以說是歷史學的核心,不是曾一度是,而是從來就是現在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