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門外百年書店 留下一代人成長的記憶

2021-01-07 中華網文化頻道

來源標題:地安門外百年書店,留下一代人成長的記憶

在地安門外大街路東,有座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它就是民國時期「為寶書局」舊址;自新中國成立後至今的地安門新華書店。據說為寶書局的匾額,是由以辛亥革命遺老自居的鄭孝胥書寫,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鄭孝胥曾任滿洲國國務總理,有漢奸之名。為此,為寶書局又請張伯英重新題寫了新匾額。只可惜,這兩塊匾額至今早已不見了。

我從小就住在地安門路口邊,距離地安門新華書店(以下簡稱書店)也就五分鐘。我從七、八歲開始(1967年),幾乎天天都在書店裡玩兒。那年代甭說匾額,連正經的文學書籍都沒有。在那個枯竭的年代,所有優秀的、經典的文藝作品均被打入冷宮,且定名為毒草。但新華書店還是吸引人們前往的好去處。雖說紅色經典佔據著書店的櫃檯,但畢竟還有很多小人書吸引著我們。

夏天,書店內特別涼快。或許是民國老建築的原因,只要一走進書店,頓時感到渾身上下無比清爽。懸掛在天花板上的老吊扇,吹拂著陣陣微風。書店內的玻璃櫃檯,光亮無比,特別是那水磨石地面,總有工作人員持墩布在擦拭。人們輕聲細語,瀏覽選購圖書,真是再美不過的享受了。

那年頭從不開架售書,所有的書籍和畫冊都擺放在櫃檯裡面,讀者只能隔著櫃檯觀看書脊和封面。有時忍不住叫道:「阿姨,您把那本書拿給我看看?」碰上阿姨氣不順,就會給你一句:「你買嗎?」每到這時,我就會默默地低下頭,拿什麼買啊?小學生兜裡沒有錢。也有碰上好心人的時候,阿姨會將書隔著櫃檯遞給你,並輕聲地囑咐說,當心點,別弄髒了。記得當時有部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在電匣子裡先開始連播,由著名播音員曹燦播講。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打開話匣子聽「小說」。時常被書中的英雄事跡所吸引,有時聽得入神,竟然忘了手中的飯碗。後來聽說《歐陽海之歌》出版修改版了,我和鄰居小夥伴起了個大早,拿著小板凳到書店門前去排隊。那是個崇拜英雄的年代,對解放軍叔叔都懷有崇敬之心。

上世紀70年代,我母親從外地回京探親,看我總往新華書店裡跑,就給了我三毛錢,說你去書店買本書吧。我手裡攥著三毛錢連蹦帶跳地跑進書店,精心挑選了半天,最後花了兩毛九分錢買了一本《海軍英雄麥賢得》。這本書伴隨我很長時間,不知反覆讀過多少遍。因為給同學們講麥賢德叔叔的故事,還受到老師的表揚,至今我還記得麥賢得的英雄事跡。

當時在書店小人書專櫃前,永遠吸引著我們這群孩子,目光中流露出熱愛與渴望。「一不怕苦,而不怕死」的王傑、「身居長工屋,放眼全世界」的王國福、「毛主席的好青年」金訓華等,是我們那個年代學習的榜樣。再以後還有《半夜雞叫》《劉文學》《高玉寶》《向陽院的故事》等,都是小人書中的最愛。日積月累,漸漸存了一大箱子小人書,大部分內容都是英雄人物的。只要閒暇有空時,就會拿出來整理欣賞一番。別看是幾本小人書,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英雄人物對我們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書店裡發售印製精美的毛主席畫像(大小如32開書本),都是毛主席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圖片。價格也比較便宜,好像是幾分錢一張。我就將自己買冰棍的零錢攢下來,只要有新出版的毛主席畫像,我都買作為收藏,愛不釋手。遇有同學或小夥伴來家裡,我就拿出來同大家一起欣賞,感覺特有自豪感。記得在當年在書店顯著位置,還有「紅寶書」專櫃,有《毛主席語錄》《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詩詞》,以後還有《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等,封面都是紅色的。後來還有馬克思、恩克斯、列寧選集,封面好像都是白色的。印象比較深的是《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還有列寧的《論權威》等。

當年浩然的長篇小說《金光大道》和《豔陽天》,都是寫農村發生的故事,對我來說不是特感興趣。但姚雪垠創作的歷史長篇小說《李自成》,卻令我記憶深刻,話匣子每天也都有連播。一天,我聽到李自成與張獻忠二人因爭奪被俘獲的皇陵樂手宦官而結下梁子,從此分道揚鑣……在此緊要時刻卻說到,且聽下回分解。我當時按耐不住自己的急切心情,跑到地安門新華書店,當即買下兩本《李自成》(第一卷上、下兩冊),一共是一塊八毛錢,回家讀了個通宵。那時候應該是1977年,我正在上高中,口袋裡已經有點小零錢了。

在當時,新華書店控制著全國人們的精神食糧,幾乎所有的出版物,都要通過新華書店發行出售,獨此一家,別無分號。70年代中期,批《水滸》、批宋江。毛澤東主席發話,要高級領導幹部讀《紅樓夢》。於是,國家很快發行出版了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由新華書店統一出售。人們聽說後連夜排隊,每人限購一套。第二天早晨,書店門前早已經人山人海。剛一開門,連玻璃都給擠碎了。

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一個渴望讀書,渴望知識的時代來臨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新華書店真是大變樣,不僅開架售書,而且古今中外名著應有盡有。我當時在書店買了《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連環畫,那時都不是整套(全冊)出版的,而是出一本賣一本。也沒有預告,有時為了買到下一本,不知要去書店多少次。長大成人之後,我還先後購買了《四世同堂》《老殘遊記》《靜靜的頓河》《曹禺文集》等中外文學名著,如饑似渴地閱讀。如今都收藏在我的書櫃中。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地安門新華書店依舊「健在」,且還是以經營圖書為主,也兼營紙墨筆硯之類的文具用品。書店早已經恢復開架售書的傳統,只要您有功夫,站那看一天也沒人管。在書店進門處的書架上,還重點擺放著以老北京為主題的各類書籍,很受讀者的歡迎。以後,我家搬離了地安門,但是只要有時間、有機會只要到地安門,我就一定會走進這座伴我成長的書店。

2007年5月,我偶然路過地安門,走進書店一看,新開闢了老北京書籍專櫃。我興奮地一一閱覽,挑選了好幾本關於老北京的專著。有鄧雲鄉著的《舊京散記》、肖復興寫作的《八大胡同捌章》等。遺憾的是,當年新華書店裡的叔叔、阿姨們早已經退休了。

1990年,地安門新華書店被確定為「為寶書局」舊址,列入第二批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宣布,為配合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市舊城沿街文物建築維修工程全面啟動,為寶書局舊址名列維修單位之一。如今,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地安門轉轉。特別是對於這個伴我成長的百年書店,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

(圖片由地安門新華書店提供)

相關焦點

  • 北京地安門雁翅樓變身24小時書店(圖)
    北京地安門雁翅樓變身24小時書店(圖) 2015-07-21 08:51:02  本報訊(記者 李澤偉)北京市民又多了一家晚上可以去的通宵營業書店——位於地安門路口南側、景觀復建的雁翅樓昨晚迎來了一家24小時營業的中國書店,這也是西城區第一家24小時書店。
  • 北京地安門雁翅樓開24小時書店 曾皇城最北端屏障
    ——編 者  7月20日晚,北京古城地標——地安門的遺址附近,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透射出溫暖的光芒,吸引著來自京城各處的愛書人。夜漸深,人卻不見少,門楣上高懸的「中國書店」牌匾,在燈光下依舊清晰。  這裡是景觀復建的地安門雁翅樓,也是北京的又一家24小時營業書店。
  • 地安門雁翅樓書店將開(圖)
    7月下旬,地安門復建的雁翅樓「24小時書店」將開張。雁翅樓去年復建完成,西城區政府將其交給「中國書店」經營,以政府補貼的方式開辦古籍書店。雁翅樓「中國書店」的牌匾已高懸。
  • 編劇蘇雷新書《地安門》出版:50後一代北京「老炮兒」的別樣青春
    在北京地安門(曾是紫禁城後門)東樓總政治部宿舍長大的蘇雷認為,相比「老炮兒」充滿江湖俠義的「規矩」,北京大院子弟生活圈所形成的獨特的大院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大院文化與胡同文化交織碰撞,演繹了一代人無法複製的熱血青春。《地安門》故事以20世紀中期的北京城為背景,以主人公陳星的視角講述了居住在地安門大樓裡的四鄰好友的成長故事。他們為了實現理想遊遍全國,歷經坎坷,譜寫出中國版的《在路上》。
  • 去燈市口和地安門的中國書店轉了轉,境況都是很悲慘
    >今天去燈市口和地安門的中國書店轉了轉前者感覺很長時間沒更新什麼舊書,後者二樓舊書區要裝修,已經停止營業了,書店的舊書已經全部打包準備分散到其他書店,要重新開放得等明年了。舊書貨源不足或者質量不高這都不是什麼問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怎麼著也比沒有強。一個沒有舊書賣的中國書店那還叫中國書店嘛。
  • 從東華門到地安門
    日前,北京市文旅局正式推出10條「漫步北京」城市休閒文化遊主題線路,讓北京人感受不一樣的新北京。 地安門俗稱後門,萬寧橋也就隨著叫後門橋。活動在後門橋一帶的「八旗官人」有5萬人以上,什剎海周邊又多王府、官邸,顯貴們更是高消費者,所以後門橋一帶的商業異常繁榮。
  • 地安門為什麼拆除 地安門建築結構
    說到地安門,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聽說過吧,地安門就是北京的皇城四門之一,但是已經被拆除了,有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被拆除呢?有很多人都想了解,所以今天我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地安門為什麼拆除?地安門建築結構?想要了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 地安門雁翅樓復建:700多太監曾在此"下榻"(圖)
    隆裕、瑾妃及大阿哥等一同登車,王公大臣或騎馬,或徒步,踉踉蹌蹌,形成一支千餘人的扈從隊伍,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門倉皇西行。上午8時出西直門,天忽細雨,從者皆未攜雨具,悉被淋透,其狀蕭索悽苦。」  其實,無論是出逃還是遊玩,都繞不開地安門這道「門」。那年頭,只要是地安門的正門一打開,就知道皇上可能要出來。老百姓全都聚集在地安門馬路兩旁,等著目睹皇上的風採。
  • 記憶中的新華書店vs現在的新華書店
    作者 | 出山nini(孔網店鋪:出山nini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記憶中的新華書店vs現在的新華書店小時候沒少去新華書店讀書,尤其是暑假,每天下午最開心的事就是窩在新華書店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裡看書。
  • 一代人的記憶劃上句號!
    記憶中的新華書店,是紹興為數不多夏日裡冷氣外放的場所。那時候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就把新華書店當成了市裡唯一讀書的地方,捧著一本故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可以說,新華書店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角色。 別了!
  • 北京國際圖書節「北京書店之夜」開啟,來一次新奇書店之旅
    讀者在園區的全民暢讀書店內夜讀北京圖書大廈、三聯韜奮書店,地圖主題書店、新華書店地安門書店等近50家書店擺起特色展臺,帶來特色圖書。北京圖書大廈搭建起城市文化會客廳,白色的會客廳在夜色中陪伴著讀者,書架、沙發營造出書香客廳的氣息,捧一本書坐下來閱讀、交流,讓人內心獲得片刻安寧。
  • 北京標誌建築之一地安門:曾經風雨間
    在明清時期,地安門可不是一般人進出之地,因為進了地安門,就是皇帝居住的區域。上世紀初,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其中的日本軍隊佔領了鼓樓,在地安門,清軍為保衛皇城,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浴血奮戰。24年後,被逐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儀出地安門回到出生地醇親王府。1954年,地安門被拆,如今,即便很多老北京人,也早已忘了它的模樣。
  • 「服貿會」到「北京書店之夜」,來一次新奇書店之旅
    讀者在園區的全民暢讀書店內夜讀北京圖書大廈、三聯韜奮書店,地圖主題書店、新華書店地安門書店等近50家書店擺起特色展臺,帶來特色圖書。北京圖書大廈搭建起城市文化會客廳,白色的會客廳在夜色中陪伴著讀者,書架、沙發營造出書香客廳的氣息,捧一本書坐下來閱讀、交流,讓人內心獲得片刻安寧。新華書店地安門書店,主打老北京特色圖書,《這裡是北京》《胡同的故事》《燕京往事》述說著老北京的往昔歲月。《頤和園》《明十三陵》《雍和宮》等老畫冊市面上早已難見,不斷被識貨的讀者發現、翻閱。高女士一頁頁翻開《北京的牌樓牌坊》,簡直愛不釋手。
  • 校園書店,拓寬成長空間
    想在大學開得好,書店要借力,通過與出版社和高校合作,尋求更多資源;自己更得發力,突出自身特色、契合學校氣質,成為大學生繼宿舍、課堂、圖書館之外的成長空間。穿梭在校園書店裡的層層書架間,尋覓一本好書,曾是許多大學生難忘的校園記憶。但近年來,數字閱讀和網絡購書的盛行,讓許多校園書店的生存受到了衝擊。「大學不能沒有書店。
  • 記憶——兩岸四地舊書店的那些事
    原標題:記憶——兩岸四地舊書店的那些事  (新華全媒頭條·全民閱讀)記憶——兩岸四地舊書店的那些事   新華網北京4月22日電 舊書店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它帶給許多愛書人收穫,或許是重拾昔日的閱讀體驗,或許是久尋不獲的心儀愛書,又或是舊書批註上與同好的一次心領神會……新華社駐上海
  • 地安門雁翅樓復建完工 門樓油漆味兒還沒散盡
    「地安門路口南側當時拆了6個院子,100多人搬到清河居住。」唐松傑說,「他們是這個地區最早搬走的老住戶。」   正是在那段時期,北京的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因建造鑲嵌玻璃幕牆的現代化寫字樓以及生活條件舒適的高層居民住宅而拆遷的文物、古建築難以計數。拆除破舊的胡同和老院子,給房地產讓路的做法,似乎又在重演上世紀50年代北京城市規劃「大拆大建」的老路。
  • 谷建華圖說老北京之十三「地安門(上)」
    緣於「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西安門-作用地安門位於皇城北牆正中,與皇城南門-天安門相互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70年),稱「北安門」,俗稱「後門」。清順治九年重建,改稱地安門。地安門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
  • 《書店的燈光》喚醒你所有關於書店的記憶
    每個人都有童年,你的童年是怎麼過的?看過什麼書?還有印象嗎?兒時的書籍是通向自己過去的鮮活記憶之門,這些書並不一定能讓我們記起當年讀過的故事情節,但卻使我們想起讀這些書時,我們在哪裡,在幹什麼;記住一本書是記住讀這本書的那個孩子。
  • 書店」跨年夜:書店帶給人的美好正在於此
    書店」跨年夜:書店帶給人的美好正在於此 秦念 梁本 2021-01-03 11:28 來源:澎湃新聞
  • 德媒:24小時書店走紅 「深夜讀書」成北京人新時尚
    德國《世界報》10月13日文章,原題:中國人深夜來看書今年7月,修復一新的北京地安門雁翅樓交給「中國書店」經營。書店開張第一晚就賣出1.2萬元書籍和紀念品,第三晚升至兩萬元。書店銷售中外書籍及文具並展示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