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起源是為了紀念介子推?關於清明節,這3個常識你需了解

2020-12-05 讀書旅行茶

說到清明節,相信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為了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發生驪姬之亂,重耳被一眾臣子護送,走上逃亡之路。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饑寒交迫,重耳飢病交加,奄奄一息。

為了讓重耳活命,隨行的介子推走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熬成湯給重耳充飢,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成為晉文公,當他大肆犒賞流亡期間幫助過他的人時,卻唯獨不見介子推。問身邊的人才知道,介子推已帶著他的母親,去深山隱居起來了。

晉文公苦找介子推未果,於是有人建議的放火燒山,只留下一條道路,逼介子推出來。可是,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介子推都沒有出來。

後來,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的屍體。晉文公悔恨不已,下令將二人厚葬在柳樹下,還下令介子推蒙難的那個月,全國上下家家禁菸火、吃冷食。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寒食節。

但我翻看資料發現,這種說法並沒有史實佐證。

比如,最早記載介子推事跡的史書《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就沒有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的事。

原段是: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意思是說介子推認為晉文公成為君主是天意,如果向晉君邀功就是跟上天請賞,跟不仁不義的盜賊沒什麼兩樣。

於是介子推就帶母親隱居深山,直到死亡。晉文公沒有在山裡找到介子推,就把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封給了他。

因此說,介子推割肉奉君這事很有可能只是傳聞

寒食節的起源,應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周禮·官·小司寇》記載了這樣一句話:「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意思是在仲春二月,當天上的火星行將出現之日,宮廷中負責掌管用火的官員要敲著木鐸走街串巷,提醒百姓防患火災。

而根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北方中原一帶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

這裡解釋一下什麼是改火?

以前不像現在,有火柴、打火機這些工具可以取火,人們取火非常不方便,因此需要在家裡保存火種。

但每當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還有春雷發生容易引起山火。

所以,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謂之「禁火」。然後載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就是「改火」。

在禁火與改火這段時間,人們就靠提前準備好的熟食度日,於是就有了寒食節。

所以說寒食節的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清明節、寒食節、上巳節,三節合一

在我國,清明節既是節氣,也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

清明祭祖的習俗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而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關於清明節的歷史,最早在周代就已有了記載,可以說是非常久遠。

但經過歷史的演變,我們現在的清明節的習俗,項目已經非常多了,比如:

踏青、蕩鞦韆、蹴鞠、植樹、放風箏、插柳、鬥雞和掃墓祭祀等。

其中,最隆重的就屬掃墓祭祀了。

人們一般在清明節上午,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還有的會折幾枝新枝或是花束插在墳上,最後再叩頭行禮祭拜。這便是掃墓了。

除此以外,清明節的其它很多習俗,則是吸收了其它兩個節日的內容,一個是寒食節,一個是上巳節。

寒食節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和冷食,宋元時期,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使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禁火、冷食、蹴鞠等,也被清明節吸收了。

後來,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習俗——上巳節

上巳節在文字記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

這一天,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後代沿襲下來,逐漸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清明節踏青春遊的習俗正是由此而來,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遊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的傳統節日。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nd】

註:圖片源自網絡、內容參考搜狗百科

我是立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讀書旅行茶,歡迎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真正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也不是被燒死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個重大節日,一般定為清明節前一天,後來,人們把清明寒食兩個鄰近的節日合併為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一般都認為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也叫介之推。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因宮廷內亂出逃19年,身邊有幾個忠臣始終追隨,不離不棄,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
  • 寒食節的由來,是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
    寒食節,是在清明前一兩天的一個傳統習俗,這個節俗的主要特點就是禁火,在這一天,百姓們提前準備好這天吃的食物,家家都不開灶燒火,烹製食物。隨著歷史的演進,清明節和寒食節逐漸合二為一,現在有些地方寒食節成為清明節的別稱。
  • 清明節(寒食節)與介子推的傳說
    清明節(寒食節)與介子推的傳說時間: 2010-05-10責任編輯: 康朝亮旅遊_中國網     清明節(亦名寒食節)時值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草木萌芽,生機勃勃,呈現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們就把這個節氣叫做清明節。清明節有兩層節慶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而節日則包含著風俗和紀念的意義。  每年「清明節」,這一天中國人民都以各種形式憑弔、祭掃故人,抒發思念之情。舊時有一個古老的風俗,為紀念介子推,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因此,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這個風俗從何而來?這裡有一段動人的歷史傳說。
  • 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為你講述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的故事
    在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有兩個節日是紀念歷史人物的:一個是端午節,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個是寒食節,為緬懷晉國大夫介子推。今天講講介子推的故事。一、重耳流亡: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後,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
  •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的由來起源來歷故事50字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傳說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動亂,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遠的地方。在重耳飢餓的時候,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重耳回國執政後,大加封賞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獨忘了介子推。
  • 寒食節與介子推
    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節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往國外,隨行賢士多人,主要幕僚有5人,介子推是其中之一。
  • 寒食節與介子推的傳說
    寒食節與介子推有關。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時,為飢餓中的文公割股獻食。但文公歸國後封賞群臣,卻偏偏忘了這個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辭官歸隱山林。文公幡然醒悟,於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來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晉文公傷害,不願接受文公的彌補。文公以燒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終燒死在山中。據說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 寒食節,緬懷春秋先賢介子推
    提起寒食節,如今青年了解的人並不多,其實,在上世紀以前,寒食節為傳統祭祖掃墓的最為正統的節日,只不過是在民國時期改用公曆計年,為了便利,因而把清明節作為祭掃節日,從此清明節吸收了寒食節    寒食節,距今已有2655年的歷史,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賢士介子推而設立的。
  • 常識積累:漢族傳統節日及習俗(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
    備考諮詢,報考指導重慶樂恩,專業解答在漢族的傳統節日中,有很多節日是為了紀念一些重要的先人,通過節日寄託情感,其中寒食、清明、端午這三個節日則凸顯了古代漢族人的情懷,關於這三個節日的相關文學作品是考生備考的重點。
  •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是為紀念誰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時間十分相近,關於清明節我們都了解得很多,那寒食節你知道嗎?關於寒食節的來歷是怎樣的呢?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一起來看看。  寒食節的來歷  據了解,寒食節是晉文公重耳為紀念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 今日話傳統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話傳統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餘韻悠遠,流傳至今。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這段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   原標題:今日話傳統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介子推與清明節由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了解清明節的由來 先要了解上巳節和寒食節
    多少年前,杜牧名作《清明》描摹清明節春雨中所見,餘韻邈然,流傳至今。世人熟知,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有折柳、掃墓等,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最開始這其實跟清明節沒什麼關係。­  要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就先要了解其他兩個節日:上巳節和寒食節。這三個節日的日期非常接近,一般都在農曆三月上旬。­  先說上巳節,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相傳源於紀念黃帝誕辰,也是祓禊的日子。
  • 介子推是在那座山燒死的嗎?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而得名地方是?
    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這裡有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 寒食節與清明節
    清明則是經過三個多月的嚴寒之後,春二、三月河消地開,春風和熙、天氣清明之時。人們把清明作為節日,主要是祭奠亡故之祖宗親人,為他們修墳添土,送錢換衣,以寄託生者的想念和哀思。與清明相隔僅兩、三日之後的寒食節則是在冬季後的180天,開始停火禁菸,過為時一個月、不動煙火只吃冷熟食的日子。說到寒食節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春秋時的介子推,他追隨晉文公外逃十九年,忠心耿耿,曾割股奉君。
  • 介子推割肉啖君,晉文公縱火逼山:寒食節那些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重耳與介子推的歷史典故,就是寒食節起源,據一些史料記載:晉獻公老年的時候,被美色迷昏了頭,和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使出了「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老辣手段,謀害死了自己的太子兒子。太子申生死後,申生的弟弟重耳和武夷,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
  • 寒食節竟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曾割股救君,卻被君王用火燒死
    寒食節,為清明節的前兩天。在那天,人們只能吃冷食不能吃熱食。雖然冷食對身體不好,但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遵循著這個傳統,表示自己對於傳統的尊重。但是你知道寒食節是怎麼來的嗎?寒食節不能吃熱食的規矩是誰定的嗎?
  • 清明節前後最適合吃的幾種美食,最後一種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清明節前後最適合吃的幾種美食,最後一種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1、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 寒食節過後就是清明節,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清明節傳承了很久,至今仍然存在,那麼大家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講講清明節起源的故事吧。這時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讓晉文公放火燒山,留下一面作為出口,這樣介子推就會被迫下山了,晉文公接受了這個建議。但很無奈,火都燒完了也不見介子推的身影,晉文公親自上山查看。這下悲劇發生了,只見介子推抱著他的母親被活活燒死在了一顆柳樹下。看到這個場景,晉文公非常的悲痛,一陣子後他讓人就地安葬他們母子兩。可在挪開屍體時,他們發現了介子推寫的一封血書,上面寫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 王全傑教授:無寒食節就沒有清明節
    左一為王全傑今天是陽曆4月3日,是冬至(去年12月22日)後的第105日,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到來了。寒食節是古代中國重大節日,先前比清明節還要重要,可以說沒有寒食節就沒有清明節。到了寒食節,禁菸禁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與主管農時的清明節融為一體。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 關於清明節 你必須要知道的常識都在這裡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關於清明節 你必須要知道的常識都在這裡了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柳堤煙雨、杏花繽紛、天藍地翠、燕子歸來,每一首詩詞中的情懷,都是人間好時節。 1、清明節的清明二字作何解? 清明,顧名思義,是清澈明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