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一、院系專業介紹
二、招生情況
三、參考書目
四、歷年複試線
五、錄取情況
六、複試細則
七、考研真題
八、備考指導
一、院系專業介紹
亞非語言文學系成立於2009年,由原東方語言文化系的部分專業整合組建。下設兩個教研室:蒙古語言文化教研室與東方語言文學教研室。現有在職教師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助理教授1名、講師1名。附設一個研究機構——北京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本科生教學:現代蒙古語。同時,亞非係為全校開設東方文學、非洲文化與社會、泰戈爾導讀以及各類非洲本土語言課程(斯瓦希裡語、豪薩語、阿姆哈拉語、約魯巴語、伊博語)。研究生培養方向:亞非語言文學專業——東方文學、非洲文學與文化、蒙古語言文化、跨境語言學與滿通古斯語族比較研究方向,授予碩士、博士學位。
蒙古語言文化教研室成立於1949年,是國內最早開始從事蒙古國通用的喀爾喀方言與西裡爾蒙古文教學和科研的單位。70年來,培養了大批優秀畢業生,他們活躍在外交、外貿、文化、新聞、教育、教學科研等各個領域,為發展中蒙友好關係和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東方文學教研室成立於1978年,是國內最早開始培養東方文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和東方民間文學、東方作家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的教學和科研單位。季羨林先生擔任首任教研室主任。東方文學教研室面向全校開設「東方文學」系列課程,組織編寫了《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學簡明詞典》《東方文學作品選》等。
非洲文學與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培養始於2009年,與國內外、包括非洲本土的非洲研究機構密切合作,旨在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區域研究人才。學生不僅了解非洲文學與文化等方面的知識背景,學習非洲本土語言,也掌握紮實的學術研究能力,接受文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史等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訓練。 蒙古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4年。中心依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雄厚底蘊及國別研究的學科優勢,有效整合北京大學和其他兄弟院校的研究力量,形成跨院系、跨學科的學術團隊,致力於推進蒙古國問題的高水平綜合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已在蒙古學研究方面形成學界公認的研究特色與優勢。跨境語言學與滿通古斯語族比較研究方向致力於整合我國滿通古斯語文的專家和人才,為阿爾泰語系跨境語言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本系自成立以來,以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亞非語言文學學科為宗旨,致力於推進非洲語言文化研究、跨境語言學研究的建設,以期拓展亞非語言文學系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二、招生情況(參考20年)
專業及方向:
0 0210
亞非語言文學
01.蒙古語言文化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623綜合考試
④817蒙古語
招生人數:
2020年擬招收全日制15人,含7人推免。
三、21參考書目推薦
綜合考試
《中國古代文學史》袁行霈
《世界文學簡史》 李明濱
《外國文學史》 鄭克魯
《古代漢語》王力
《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
四、歷年複試線
五、19-20年錄取情況
2020年
全日制統考錄取9人,最高分417,最低分371;
2019年
全日制統考錄取9人,最高分394.5,最低分371;
2019年
全日制統考錄取9人,最高分397,最低分360;
其中蒙古語言學錄取0人.
六、20考研複試細則
複試基本內容:
主要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包括綜合分析能力、專業素質及語言應用能力等,同時包括二外聽說能力考查。
複試和錄取規則:
1、複試權重及最終成績(百分制):
(1)內地考生:
學術型專業及英語筆譯專業:初試成績所佔權重為70%,複試成績所佔權重為30%;最終成績為初試成績/5*70%+複試成績*30%
日語筆譯專業及日語口譯專業:初試成績所佔權重為60%,複試成績所佔權重為40%;最終成績為初試成績/5*60%+複試成績*40%
(2)港澳臺生、留學生:
最終成績為複試成績*100%
2、初取:複試結束後,各專業及方向按考生總成績名次提交建議擬初取名單,經外國語學院複試與錄取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後上報研究生院招生辦審批。複試成績不合格者不予初取。
外國語學院不接收調劑。
七、真題回憶
2020年考研623綜合考試真題回憶
第一部分選擇:1.與漢語在語言類型上最像的是(我選了泰語,)還有兩道題都考了某兩個聲母的不同之處名詞解釋:元音小篆社會方言文言文: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從者以為不可,將行,謀於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姜曰:「行也!懷與安,實敗名。」公子不可。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晉公子重耳之亡》(《左傳》)現代文賞析是《憶盧溝橋》第二部分選擇:1.《九歌》總共有多少篇2. 《三遂平妖傳》作者是3.「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出自:《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幹擾選項把詞牌名換成了其他的)(其他不記得了……)名詞解釋:
風雅頌
紀傳體
蘇門四學士
《狂人日記》
詩歌賞析: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2.(只記得是歐陽修的詞了)簡答題:1.分析《水滸傳》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特點。第三部分選擇:1.《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的作者是2.貝克特的作品:《啊美好的生活》名詞解釋:魔幻現實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但丁詩歌賞析:1.2.歌德的《面紗》簡答題:1.結合具體作家和作品說明歐洲啟蒙主義文學的特點。2.大概是結合具體作品分析古代神話傳說對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八、備考指導
【綜合考試】
綜合考試的題型和參考書單,近六七年來題型都沒有太大變化,因此接下去變化的可能性也不大。我想強調的是,或許很多人看到這門綜合考試同時涉及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史和近現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這麼多的內容,參考書那麼多,會望而卻步。但實際上認真研究這幾年來的真題,就會發現考的內容雖然全面,但全部都是最基本的東西。諮詢考研輔導加微:15010247108 比如名詞解釋題,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部分的名詞解釋全都是幾個最基礎的概念,而文學史部分只會考那些最經典的作品作家,同時還是五選三,基本上只要你認真複習了,絕對可以找到三個會解釋的。又比如論述題,古代文學史部分的論述題一直都離不開四大名著+包括西廂記在內的幾部經典戲劇作品,現代文學史離不開魯巴郭茅老曹六大作家,世界文學史則非常重視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學。真正有可能考一些很冷僻作家作品的是選擇題,但選擇題佔的分數比例卻很低。
然後這裡再說一下要不要看那幾本參考書的問題,我的建議是如果你複習時間緊的話,完全可以不看,看了反而會浪費時間,因為這些書上的內容都太多太雜了,裡面百分之90的東西都根本不會考到。也就是說如果你9月份、10月份才開始考研準備,這些參考書就不要去翻了。但是,如果你開始準備的時間很早,比如三四月份,或者是暑假,那麼翻一下那幾本書(尤其是袁行霈的那本《中國文學史》寫得非常好)還是可以的。因為複習是個很枯燥的過程,其實可以把看這些書當放鬆,同時書裡面的一些提法會加深你對各種文學概念印象,方便以後記憶,還有增長綜合文學素養等等。但千萬不要看得非常認真,尤其是那些比較冷僻的作家,畢竟我們最後是為了應試。
下面我分題型講解一下複習策略:
選擇題部分,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選擇題考得不難,現代漢語的教材去看一下,結合真題把一些關鍵知識搞懂就好,不用看得很深入。古代漢語也類似,古代漢語的教材更厚,稍微看看即可。文學部分是會考一些沒那麼出名的作家的,這種作家主要出在現當代文學,亞非拉文學中。但是選擇題考的都是比較直接的,比如提到某個作家叫你選代表作,提代表作叫你選作家等。因此這方面做複習的時候就專門查一些資料,把這些作家作品羅列在一起,然後有意識地去記憶即可。完全沒必要去看他們具體的作品的分析或者藝術風格手法什麼的。這方面確實量比較大,覆蓋面比較廣,也是最難針對性複習的,我自己也有挺多題不會,但對最後的成績影響不大。
然後說名詞解析題,這部分分數是一定要拿下的。現代漢語這一塊,可以買現代漢語考研輔導或習題集之類的,也可以網上直接查相關的名詞解釋資料,然後自己拿個word文檔整理一下。這裡說下不要去整段背名詞解釋,浪費時間,也根本做不到,我的做法是在整理時記幾個關鍵詞下來,然後看著能夠說出來,最後能做到不看關鍵詞也能把關鍵詞包括進去,就基本差不多了。接著古代漢語部分也是類似。
那麼到了中國文學史這一塊,特別是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量是比較大的。袁行霈那版的中國文學史有配套習題集,那上面每單元開頭部分都會專門整理重點名詞出來,我感覺如果那些都能全部搞定,這一塊名詞解釋足以應付了。現代文學史的話主要記近代以來的那幾個文學流派和社團,以及幾個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就好,49年以後的基本都不太重要。外國文學史也是類同的方法。總之記住,名詞解釋部分是五選三,所以你不要太擔心出了一個很偏僻的你不會的名詞解釋,因為絕大部分都考的是最出名最基本的。
然後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部分還有改錯題,古文翻譯題和現代文評述,今年其中一部分考的竟然是之前出現過的真題,足以說明這這一科目歷年來的出題思路變動都是不大的。古文翻譯平常可以抽時間練習,縱觀近幾年真題,全部都出在秦漢及之前的文學作品,好像出過史記、戰國策、左傳和論語孟子這幾本,因此練習的話可以從裡面挑經典的篇章練習。改錯題也是練練即可,高中知識撿起來就好。至於現代文評述嘛,就完全靠臨場發揮了,也沒什麼好提前準備的。
然後講一下論述題,論述題看起來覆蓋範圍非常大,但其實重點我在文章開頭部分已經說過了。如果買相關的考研輔導書會發現上面的論述題部分非常繁雜,但我們學的又不是文學專業,那些很多都完全不需要看的,論述題考的一定是最最重要的幾個作家和作品,你們可以根據自己理解去準備。
最後說下文學部分的詩歌賞析,平常抽空找些練習來做即可。這裡的話如果有看文學史參考書的話,裡面的文學評論用語可以參考借鑑,看多了也會有比較多的感覺。這方面我也只是略懂皮毛,但我認為中國古詩的鑑賞一定是要知人論世,分析詩的時候結合你對這個作家的了解去談,應該是比較好的。
總而言之,綜合考試比較看重你綜合的文學語言功底和涵養,考得範圍廣但是知識並不深,記住這一點複習的時候抓住重點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