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比南山」,這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常用於對老人的祝頌,其出自於《詩經·小雅·天保》: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自然就是:如上弦的月亮,如初升的太陽。如南山之壽,不會崩塌陷落。如松柏樹枝,長青不衰。
那「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是指哪座山呢?
沒錯,「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太乙山,又稱地肺山、周南山、南山,這些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它還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名字,那就是終南山。
終南山位於陝西秦嶺山脈的中段,總面積達4851平方千米,海拔2604米。
《長安縣誌》記載:
「終南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嶺,東至藍田,相距八百裡,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
終南山,有「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美稱。提到終南山大家會不會想到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終南山全真教呢!雖然這是小說,不過事實上,終南山確是道教全真派發祥聖地。
當然,終南山除了是道教全真派的發祥聖地之外,其還是我國道文化、孝文化、壽文化、佛文化、財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因為終南山從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隱士,比較著名的李耳(太上老君)、尹喜(文始真人)、趙公明(財神)、商山四皓、張良、漢鍾離、孫思邈、鍾馗、詩人王維、劉海蟾、王重陽等等。
終南山和道家的淵源,據說是在春秋時期,當時的函谷關尹喜在終南山居住,在那裡建樓觀臺,他是當時的天文星象學家,做的就是觀天象來了解天大大事。一天他突然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
尹喜精通天文星象,他通過紫氣東來、吉星西行就認為過不多久就會有聖人到此,所以就每天在此等候聖人的出現。
沒過多久,就有一個騎青牛的老者來了,這老者就是天下聞名的李耳。於是尹喜就把他請到樓觀臺,並讓他給自己講經著書。
後來李耳就在終南山給尹喜講授了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據傳說樓觀臺就是李耳講經之處。後來李耳被尊為道祖,尹喜則尊為文始真人。而那座樓觀就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
自從尹喜建樓觀後,後來歷朝歷代都曾在終南山修建,比如秦始皇在終南山建廟祭祀老子(李耳),漢武帝建老子祠。
後來到魏晉南北朝時,又有了樓觀道派。樓觀道派是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而得名。對當時皇家宗室信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終南山,除了「壽比南山」這個典故外,還有一個「終南捷徑」的典故。
唐朝有個盧藏用,他很想做官,但卻一直不如意,於是他就去終南山做一個隱居的隱士。當然他不是真的去做隱士,而是一心想做官。他去終南山隱居只不過是借終南山的名氣,提高自己隱士的名聲,這樣就可以引起皇帝的注意,果不其然,皇帝後來還真的讓他做了官,如此盧藏用就達到了做官的目的。
而當時有一個和盧藏用想法不同、做法一樣的人,他就是司馬承禎,司馬承禎少時學道、無心為官,有極好的文學修養,朝廷知道後,就徵詔司馬承禎做官,但司馬承禎卻不想做官,於是他就準備隱居。
盧藏用就去找司馬承禎,兩人見面後,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嘉處,何必在遠。」
司馬承禎知道盧藏用是通過隱居終南而步入仕途做官的,但其他自己卻不想做官。他聽盧藏用說完後,就帶著諷刺之意的說:
「以僕視之,仕宦之捷徑而。」
意思就是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做過的捷徑。這就是「終南捷徑」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