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首天淨沙,當今一首天淨沙,一古一今,究竟相差多少

2020-12-11 楊氏說教育

今天下午翻翻QQ群,發現群裡一首天淨沙,群中的好友紛紛點讚,還真有點意思。說道天淨沙,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馬致遠的《秋思》,這首天淨沙幾乎所有的人都能背誦,的確是一首優秀的小令,雖然只有28個字,但卻給人悲涼悽清的空曠場面。這首小令所以能夠被一代一代的人傳誦,真不愧為是古代文學中的瑰寶。

什麼是天淨沙?讀過書的人都知道,天淨沙是曲牌名,也叫「塞上秋」,屬於小令或散曲。講到曲,喜愛文學的人都知道「楚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等。天淨沙是元曲中的一種,全曲五句共二十八字,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有四個字。元曲格式、平仄、韻律都有嚴格的規定,但也有變格。

下面就來分析一下這兩首曲,先看元曲大師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曲前三句用了九個名詞,呈現九種事物,讓人眼前浮現出了一幅悽涼的畫面: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悽厲的叫聲。小橋下流水譁譁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嫋嫋。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悽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QQ群裡發的這首天淨沙,是去年9月4在精準扶貧中,一位參與環境整治的中學老師寫的,那時天氣異常炎熱,大家汗如雨下,在勞動過程中觸動了老師的靈感,便仿著馬致遠的《秋思》寫了《扶貧》,第一句點明了幹活的地點:村莊、小路、院壩,第二句呈現了幹活場景:秋日、熱浪、塵沙,第三句寫了幹活用到的工具:掃帚、洋鏟、鐵夾。在村莊的小路上、院壩裡,有許多扶人在整治環境衛生,初秋時節天氣十分炎熱,一陣一陣的熱浪夾雜著塵土泥沙不斷襲來,大家不顧炎熱,有的用掃帚清掃地面,有的用鐵鍬薩除淤泥塵渣,有的用鐵夾將白色垃圾夾入桶裡……幫扶人頂著炎炎烈日在農村百姓家裡幹得熱火朝天,帶領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這兩首天淨沙,從時間上來說「一古一今」;從描寫地點來講「一外一內」,《秋思》描寫遊走在外的人在黃昏時分還在趕路,《扶貧》描寫的則是在農戶家裡整治環境衛生;從描寫的場景來看「一冷一熱」,《秋思》描寫的是深秋悽清場面,《扶貧》描寫的是熱火朝天幹活的場景。這兩首天淨沙都寫得好,你覺得怎麼樣呢?

相關焦點

  • 臨摹一首好玩的元曲:《天淨沙》
    他非常善於從古代名家的作品中取材,展開豐富的想像力,運用細膩的筆觸來構思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比如韓翊與柳眉兒戀愛婚姻故事《金錢記》,兩人以私情始,奉旨完姻終。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他手的一首非常好玩的曲子《天淨沙》,沒錯,這個曲牌就是馬致遠寫火了的那首。《天淨沙·即事》(元·喬吉)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春天的景象多麼清麗可人呢?
  • 書法作品《天淨沙·戰疫》詞一首(李玉剛)
    《天淨沙·戰疫》詞一首 作者:李玉剛(天津市武清區)  內容:本人原創《天淨沙 .戰疫》詞一首,原詞發表在《京津冀文學》135期:天淨沙·戰疫染痾黃鶴如何?真金烈火中國。
  • 《天淨沙·秋思》,一首堪稱「秋思之祖」的元曲
    [賞析]《天淨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戲曲家馬致遠寫的一首配樂歌唱的散曲。散曲都要有曲調和曲牌名,此散曲的曲調是越調,曲牌名「天淨沙」,題目「秋思」。又因為此曲獨立成篇,相當於一首小詩,用了一個曲牌,一韻到底,形式短小,自由活潑,又稱之為小令。
  • 念一首《天淨沙·秋思》| 你點我念
    念一首《天淨沙·秋思》| 你點我念 2020-06-20 1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何馬致遠與白樸天淨沙一愁苦一清麗 學會這個秘密您也可以做到
    前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這首寫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的作品被稱為「秋思之祖。」白樸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被共稱為元曲四大家,他也有一首《天淨沙· 秋》,同是寫秋,卻被認為清麗可愛。為什麼有如此不同的感覺呢?我們先看看這兩首作品,然後再尋找一下其中的秘密。
  • 馬致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
    馬致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一樣秋景兩樣情:馬致遠與白樸的《天淨沙》,各有千秋難分高下!引語中國古典文學歷來有「悲秋」的傳統,比如,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宋玉在其長篇抒情詩《九辯》的開篇:「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九辯》的主題就是悲秋,算是發古人文人悲秋之先聲了。
  • 一首用「天淨沙」曲牌寫冬天的元曲,28個字寫盡冬日蕭瑟
    相信大多數人一看到天淨沙這個曲牌,就會想起馬致遠那首著名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我們最熟知的一首元曲,也是馬致遠留給後世最精彩的一首作品。
  • 天淨沙秋思賞析 天淨沙秋思的意境賞析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悲秋之作,全詩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悽涼悲苦的意境。「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鬱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悽涼悲苦的情調,表明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 古詩名篇教學設計案例——《天淨沙·秋思》
    3.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鑑賞力。教學重點:1.背誦詩歌。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教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
  •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賞析 天淨沙秋思翻譯簡短
    我們學過許多描寫遊子的古詩,作者會將自己的思鄉與孤寂落寞之情都寫進詩句中,《天淨沙·秋思》就是其中一首,讓我們一同來賞析一下這首詩吧。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白樸一首《天淨沙》,短短28字寫盡秋意,卻不見一個「秋」字
    提起「天淨沙」,我們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元代馬致遠那首著名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與他同時代的白樸,也有一首寫秋天的《天淨沙》,二者在寫法和構境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情感上卻有所差異。在這首小令裡,白樸將秋之景、秋之意寫到極致,卻不見一個秋字。秋之蕭瑟寒涼,秋之明媚絢爛,都在這短短28字間呈現。讀一讀,跟《天淨沙·秋思》比如何?
  • 有希望也有孤寂,《天淨沙·秋思》賞析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很推崇元曲中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他說,「《天淨沙·秋思》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如此之高的評價在王國維的口中說出來,就相當於蓋棺定論了。《天淨沙·秋思》只有28個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天淨沙·秋思》·雅坤
    雅坤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著名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播音指導 《天淨沙 ·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 足以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另一首神作,究竟好在哪裡?
    提到元曲,我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散曲之一便是馬致遠的那一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將那種天下遊子的孤寂落寞之感,描繪的入景入情,讓人一讀之下便久久不能忘懷。
  • 白樸最著名的4首《天淨沙》,其中一首被譽為可媲美馬致遠的秋思
    其實除了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之外,白樸也有四首非常著名的《天淨沙》,分別寫春、夏、秋、冬,也寫得非常好,或許不如馬致遠的這首著名,但也是各有特色,值得一閱。因為正值春季,所以我便來拋磚引玉,和大家一起,重點賞析一下這首《天淨沙·春》的藝術特色,另外三首,附於文末,簡單賞析,供大家賞閱。
  •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譽為元曲「秋思之祖」。然而,在元曲史上,還有一位比馬致遠出生時間更早的「前輩」大才子,同樣以「秋」為題作過一曲《天淨沙》。這兩首散曲的創作風格與意境,高度相似。白樸創作的《天淨沙·秋》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樣,畫面感極強。完全拋棄了普通曲子「俚俗」用詞,呈現出了宋詞的含蓄婉麗的風格。
  •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譽為元曲「秋思之祖」。然而,在元曲史上,還有一位比馬致遠出生時間更早的「前輩」大才子,同樣以「秋」為題作過一曲《天淨沙》。這兩首散曲的創作風格與意境,高度相似。創作這首散曲的才子,正是與馬致遠、王實甫、關漢卿同列「元曲四才子」中的白樸。
  • 白樸最經典一首元曲,10字5種色彩,可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但你所不知的是,和馬致遠同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同樣有一首經典的天淨沙,題目比秋思少了一個思字,讀作《天淨沙·秋》。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白樸肯定是看馬致遠寫的《天淨沙·秋思》火了,所以就「抄襲」了一篇《天淨沙·秋》。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只能說你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 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枯藤老樹昏鴉」是一組,從下往上的畫面的遊走。而第二組「小橋流水人家」,則是由近至遠的畫面延伸。第三組則又把視線從遠拉了回來「古道西風瘦馬」,但第三組增加了「西風」,描寫了感觸,變換了描寫的角度,同時也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則作為全部畫面的大背景,將前面的九個意象全部襯託、統攝起來。
  • 同樣是寫秋,但我更喜歡白樸的《天淨沙·秋》
    在中國的古代詩詞中,描繪秋景秋思的作品不少,多數描繪出一種極為蕭瑟的氣氛。有一首小令卻一反常態,即使在蕭瑟氛圍中,也給讀者以美麗而和諧的感受。這首小令就是白樸的《天淨沙·秋》。從審美及生活態度上來說,其意境甚至超過了「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這首小令《天淨沙·秋》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