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翻翻QQ群,發現群裡一首天淨沙,群中的好友紛紛點讚,還真有點意思。說道天淨沙,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馬致遠的《秋思》,這首天淨沙幾乎所有的人都能背誦,的確是一首優秀的小令,雖然只有28個字,但卻給人悲涼悽清的空曠場面。這首小令所以能夠被一代一代的人傳誦,真不愧為是古代文學中的瑰寶。
什麼是天淨沙?讀過書的人都知道,天淨沙是曲牌名,也叫「塞上秋」,屬於小令或散曲。講到曲,喜愛文學的人都知道「楚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等。天淨沙是元曲中的一種,全曲五句共二十八字,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第四句有四個字。元曲格式、平仄、韻律都有嚴格的規定,但也有變格。
下面就來分析一下這兩首曲,先看元曲大師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曲前三句用了九個名詞,呈現九種事物,讓人眼前浮現出了一幅悽涼的畫面: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悽厲的叫聲。小橋下流水譁譁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嫋嫋。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悽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QQ群裡發的這首天淨沙,是去年9月4在精準扶貧中,一位參與環境整治的中學老師寫的,那時天氣異常炎熱,大家汗如雨下,在勞動過程中觸動了老師的靈感,便仿著馬致遠的《秋思》寫了《扶貧》,第一句點明了幹活的地點:村莊、小路、院壩,第二句呈現了幹活場景:秋日、熱浪、塵沙,第三句寫了幹活用到的工具:掃帚、洋鏟、鐵夾。在村莊的小路上、院壩裡,有許多扶人在整治環境衛生,初秋時節天氣十分炎熱,一陣一陣的熱浪夾雜著塵土泥沙不斷襲來,大家不顧炎熱,有的用掃帚清掃地面,有的用鐵鍬薩除淤泥塵渣,有的用鐵夾將白色垃圾夾入桶裡……幫扶人頂著炎炎烈日在農村百姓家裡幹得熱火朝天,帶領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這兩首天淨沙,從時間上來說「一古一今」;從描寫地點來講「一外一內」,《秋思》描寫遊走在外的人在黃昏時分還在趕路,《扶貧》描寫的則是在農戶家裡整治環境衛生;從描寫的場景來看「一冷一熱」,《秋思》描寫的是深秋悽清場面,《扶貧》描寫的是熱火朝天幹活的場景。這兩首天淨沙都寫得好,你覺得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