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調研行)百年老店同仁堂:創新傳承中醫 「出海」弘揚國粹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電 題:百年老店同仁堂:創新傳承中醫 「出海」弘揚國粹
中新社記者 杜燕
在紐約、奧蘭克、馬尼拉、華沙、杜拜……始創於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作為中國中藥行業的知名老字號,正打著「金字招牌」快步走向世界。
「同仁堂算是老字號中『走出去』早的。」北京同仁堂負責人介紹,1993年4月,第一家海外企業北京同仁堂香港分店開張,開啟百年老店的海外發展之路。
「出海」20多年來,同仁堂探索出了一條以產品、醫療、文化、科研四位一體的海外發展之路,在境外27個國家和地區開設140家包括零售終端、中醫診所、養生中心、醫療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內的網點,並在香港建成了同仁堂境外第一家生產研發基地和當地最大的中醫養生中心;年出口創匯額超過1億美元。與此同時,同仁堂商標在海外100個國家和地區合法註冊,在海外累計診療的患者超過3000萬人次。
是什麼讓這家百年中醫老店在「西藥世界」獲得認可?負責人指出,同仁堂海外發展守著「穩」字訣,絕不透支未來、絕不拼價格、絕不搞短期行為。
「修合無人見,在心有天知」。製成一種藥品有上百道工序,同仁堂在其長期遵循的經營理念指導下,依照標準,精工細做,嚴格把關。其中,要求「選料上乘」,不怕進價高,必求質量好;要求「工藝精湛」,凡藥料的選、清、蒸、炒、炙等都要恰到好處,並在中藥生產的最關鍵環節——前處理工序,保持著人工挑揀、去毛、去刺等傳統手工操作。
除了嚴把質量關,同仁堂順利「出海」還有另外一個「秘決」——入鄉隨俗。
2011年10月18日,同仁堂在中東地區的第一家藥店在阿聯杜拜健康城開業,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同仁堂特色,也有自己的特色:所有店員包括店長全是「老外」;除一位男士外,所有出診的醫生都是清一色的「娘子軍」,方便為當地女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與此同時,由於世界各國對中醫藥引進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同仁堂因地制宜,突破發展瓶頸。東南亞市場政策較為寬鬆,藥品就以正式註冊的形式進入;歐美市場對中醫中藥有嚴格的準入要求,20多種產品就以食品補充劑的形式進入。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是中華民族四大國粹之一,在國際上影響力越來越大。作為一家中醫藥的百年老店,同仁堂每一家同仁堂海外門店既是經濟實體,也是一座中醫藥文化傳播博物館。
每一家藥店根據自身條件,或設專門的中醫藥博物館、展覽室,或設置一個中醫藥文化角或文化牆;工作人員向周邊居民傳授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開辦中醫藥文化講座……負責人指出,這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需要,更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
隨著網購的興起,百年老店也爭當「網紅」。2016年12月,同仁堂國際中醫藥走出去平臺正式上線,從傳統的醫藥走出去模式轉向「網際網路+」的新布局。
目前,同仁堂出口電商平臺主要銷售膳食補充劑和植物提取的藥劑類產品,像「馬應龍麝香痔瘡膏」一炮而紅,外國網友將該產品與老乾媽(辣椒醬)、六神(花露水)並稱為「神秘的東方力量」。
談到爆款產品,負責人指出,同仁堂選擇深耕做品牌,「更關注產品的品質與對症以及用戶的需求,『寧願架上藥生塵,但願天下無人病』。」
中醫藥在防病、治病、養生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逐漸被海外人士認可,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在今年中國「兩會」上,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介紹,中醫藥已傳播到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有86個國家政府與中國籤訂了有關中醫藥的合作協議,中國在國外建立了17個中醫藥中心,建立了一批中醫藥「走出去」的合作基地。
如今,同仁堂把「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作為最高目標。負責人指出,將繼續加大對外投資力度,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並在海外積極探索推進覆蓋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打造中醫藥文化「金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