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過了陶淵明經過的桃花源村,你猜看到了什麼

2020-12-04 富龍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初中時學的這篇《桃花源記》,到現在我還能倒背如流,每次讀後都給人以心靈的按摩。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理想生活的一種夢想。

桃花源之所以影響力那麼大,是因為他締造了一個古老的中國夢。很難說是桃花源村成就了偉大的陶淵明,還是陶淵明的才情演繹了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山村。

很多人對於桃花源,往往只注重陶淵明筆下的地理概貌、山水風光,諸如有小溪直上、有樹木豐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等等。其實,如此狀況,在江西、湖南、浙江、福建、雲貴川的大山深處,有很多,它們都可以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全國叫桃花源的蠻多,有名的數江西廬山桃花源、重慶酉陽桃花源和湖南桃源縣桃花源。

聽說春天到了,花開正好,去桃花源賞花可好?

在這最美的春日裡,交一次「桃花運」,經歷一場「桃花節」。

下了高速,往廬山市區(原星子縣城)開,路的左側是聲震海內外的東林大佛,此東林大佛與如雷貫耳的東林寺不是一回事,不在同一個地方,中間隔著個廬山。

東林大佛的圍牆外有條路,不是小路,而是G105國道,交岔路口的路牌標了:桃花源景區,且是棕色專用識別字。

在交岔路口接到等候我的同學,往前開幾裡,右手邊有條岔道,岔道上有個牌坊,上書:桃花源。不走岔道,直走的話就是九江縣城沙河鎮。

看到牌坊,別以為到了景區,進去一段路才是景區售票處。

同學下車,跟守門的工作人員打了個招呼,我們就開進去了,每人免了30元的門票。

廬山桃花源是廬山風景區的組成部分,原名廬山壠,又稱康王谷。

戰國末期秦滅楚時,有一楚王子攜家室南逃,後隱入廬山壠深谷中倖免劫難,改熊氏為康姓,沿襲楚風,其後裔諡為康王,谷名因此而得。

關於康王谷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話說南宋皇帝趙構,原來的封號是康王,北宋滅亡的時候他逃難經過星子,在廬山大峽谷中被困,得一匹泥馬的相助渡過難關,最終封帝,故歷史上有「泥馬救康王」的傳說。哪個更靠譜點,兩派至今仍在爭吵。

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村縱然有著身處世外的恬靜與淡然,但是每當春季到來,整個山村也會變得絢麗多姿起來,引得八方遊人紛至沓來。

於是今天,我們有幸,可以跟著陶淵明的步伐去探視與世隔絕的山村,去觸摸這位田園派創始人的內心世界。

春日的桃花源,漫山遍野繁花似錦,桃花燦若雲霞。

景區面積有一萬多畝,是廬山的第一長峽谷,全長13華裡。

唯一的一條公路夾在兩側群山之間,溪水相送。

一路駛過了幾個村莊,這條溝裡有10個村莊,現已遷出了3個。

陶淵明從故裡慄裡村去東林寺訪彗遠高僧,這裡是必經之地,屢次往返,使陶公感受日深,加之其坎坷經歷,於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由康王谷而幻想出桃花源奇境,進而感發桃花源可耕田那種悠閒自在的境地,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就這樣輕易地產生了。

當你看到高大的城牆時,你需要做的是將右腳從油門板上移開,然後將車鑰匙向左旋轉,熄火。

停好車,當我的左腳從車上落到地面時,我明顯感覺到躁動的心已開始沉靜。

前方豁然開朗,山谷間幾個房舍,門前一隻小狗懶洋洋地躺著,山腳有一汪水池,水面上遊著兩隻鴨子,真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我願在這裡劈柴,放牛,開啟幸福生活。

穿過城牆大門,順著路牌的指引向山上走去,抬頭便見「天下第一泉」的山門。

拾幾步,眼前有個茶園,面積不大,田壠高低錯落著。天下名茶——廬山雲霧茶就是這麼栽植的,它不栽在山腳,只居山腰,為的是接收常年雲霧的潤澤。

再拾級而上,只見朱熹手書「谷簾泉」三大字刻於崖壁上,十分壯觀醒目。

谷簾泉瀑布的底下有天下第一泉國際茶文化紀念石,上刻有「飲茶思源」四字。

2000年這裡召開過世界品茶大會,東南亞、韓國、日本等國的茶道專家在這裡品茶賞景。

走過10多分鐘的臺階就到了一個觀瀑亭,坐於亭中,抬頭見一條白帶掛在前方。但見瀑布飛瀉,懸空百米,狀若巨簾,這便是著名的"天下第一泉"。此水古稱谷簾泉,因唐代著名茶聖陸羽稱廬山的谷簾泉為"天下第一泉"而名揚古今,王維、歐陽修等歷代名家曾為之吟詠。

這是一個很別致的瀑布,沒有黃果樹的寬廣宏大,也沒有秀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但如果說這是天下第一泉的源頭,確有這種意境。

就讓水花飛一會兒吧!

承天之靈氣,取廬山泉水,泡廬山雲霧,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谷簾泉」泉水甘瑩清甜無比,是泡茶用水的上品。見一個遊客拿著幾隻純淨水桶在承接泉水,我也用礦泉水瓶裝了一瓶,帶回家燒滾泡茶。

在物質膨脹的今天,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我們要探討的不是桃花源在哪裡,而是這種道家的理想對當下的意義。

陶淵明作為江西星子縣溫泉鎮慄裡村人(今廬山市)留下了一個世外桃源的理想國概念,這對於世界來說是不朽的精神文明。

我願在此租下一農家茅屋,關掉手機,卸掉wifi,過一段神仙般的日子,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陶淵明,你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東晉隱仕文豪陶淵明,作了一篇《桃花源記》的遊記散文。千百年來,人們被桃花源裡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屋舍儼然,雞犬相聞。」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所迷醉。一直在尋找現實中的桃花源。在湖南常德武陵山脈腳下確有一處叫桃花源的地方。常德桃花源,位於湖南桃源縣西南,至今留有新石器時期大溪文化遺存。是《辭海》、《詞源》中唯一添加注釋的《桃花源記》的原型地。據記載常德桃花源始於秦漢,見世於晉朝,興於唐,盛於宋,明清時毀於戰火,後重建。陶淵明、李白、劉禹錫、蘇軾等在此留存了許多珍貴詩文和墨寶。
  • 陶淵明《桃花源記》與心中桃花源相距多遠?令世人逐夢桃源在哪裡
    其餘的人都請漁人到家裡做客,並拿出酒和食物請漁人食用,停留幾天後,告辭桃花源村中人,村裡人說:你在這裡的事切記不要講給外人知道,漁人告別出來後找到船,沿著以前的路,每個地方都做了記號再往回行走。因為桃花源與世隔絕,也沒有甲子紀年,更不知道當朝年代和事紀年月,漁人的到來,打破了這平靜的桃花源,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園中人愕然莫明驚恐。
  • 或許,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吧!真是美不勝收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這句話,沒錯,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裡的幾句話,代表著陶淵明嚮往的桃花源,而在我們國家還真有這麼個地方。 或許,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吧!真是美不勝收。
  • 眾人只知《桃花源記》,其實陶淵明還有一首桃花源詩,漲知識了
    荒草遮蔽路途阻礙了交通,村中雞犬互相鳴叫。祭祀仍然是遵循古代的一些禮法,衣裳也沒有什麼新款式。(頗有老子的那種「小國寡民」的生活模式)兒童歡笑著,跳著,縱情歌唱,老者欣然地自己遊玩休憩。草木花開了知道春天就要到了,草木衰落凋零知道寒冬就要來臨了。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二日遊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想畢大家都讀過,「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他筆下把桃花源描繪如人間仙境,給人以無限遐想,那個世外桃源,桃花源因而聞名於世,被大家熟知。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
    歷史學家劉自齊於《〈桃花源記〉與湘西苗族》中表示,陶淵明所描述的,那幅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並非憑空虛構,也不是幻想的再創造,而是切切實實地對當時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社會生活的寫真。目前,相關推測有兩種。
  • 【美聲詩詞】陶淵明《桃花源記》
    中國文化中,也有這樣一個寄託了人們嚮往與美好願望的地方,被稱為世外桃源或是桃花源,這個說法,就來自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 陶淵明是東晉人,是中國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性人物。之前我們講古詩的時候,也講過一些他的故事。而他流傳最廣的,大概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如果你熟悉中國歷史,應該知道,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了長達三百年的戰亂和動蕩。
  • 重慶的這個桃花源,能否滿足你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幻想?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相信大家都讀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他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幻想,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桃花源就像是人們的精神世界,給人慰藉。桃花源是否存在,又在哪兒?人們眾說紛紜。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真的是個鬼故事嗎?
    會不會是桃花源中鬼魂故意設計讓漁人來的呢?其次,桃花源的布局,據說像極了墓地。在《桃花源記》中,漁人先是經過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一片花草之地,然後看到了一個山洞,洞裡還有光。漁人就是從這個山洞進入到桃花源的。有人就說桃花源這個外窄內寬的格局,十分像墓地格局。而「阡」,在古代也有墓地的意思。更是證實了這是墓地的暗示。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哪兒?
    王瑤先生在編注《陶淵明集》時,也有類似的注釋:「《三國志》記田疇入盤山之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其事與《桃花源記》相近似,是陶淵明社會理想的寄託。」所以不少人也因此稱盤山為「桃花源」。盤山之水自古有名。在古代,漳河水大都源於盤山。清泉秀水,是盤山一絕。酈道元《水經注》云:「盤山水,水出山上……去山三十裡,望山上水可高二十裡,素湍浩然,頹波歷谷,沿流而下。」
  •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在哪裡?莫衷一是,桃園美景其實就在每個人心中
    桃花源到底在哪裡?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下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文中說道,武陵這個地方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桃花源。
  • 湖南桃花源和湖北桃花源,究竟哪個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文|江楓月夜我一直認為陶淵明和桃花源是有緣的,上學時默寫《桃花源記》,我一直把「陶淵明」習慣性地寫做「桃源明」,仿佛陶淵明生來就要寫《桃花源記》。我也一直認為桃花源和我是有緣的,因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很可能就在我的家鄉——湖北竹山。
  • 在酉陽桃花源,如何才能真正感受到陶淵明式的情懷
    酉陽桃花源,有著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模樣,這裡並不是虛構的場景,而是實實在在的還原,在桃花源,你想做一次陶淵明嗎?首先你得看一場《夢幻桃源》精彩的演出(票價200元左右),讓你腦海裡有一個初步田園式的美好畫面。
  • 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維筆下的桃花源更是美如仙境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寫了一篇敘事散文《桃花源記》,雖然大家都知道桃花源是陶淵明想像出來的,但因為他寫得太過於美好,令人無數文騷客心之嚮往,也開啟了尋找自己理想的桃花源之路。只是千百年以來,極少人能尋覓到這樣的地方,但是,有一個人找到了。他就是王維。
  • 陶淵明筆下的人間仙境「桃花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 同一片「桃花源」,在陶淵明和王維筆下各有千秋
    到了隋唐之後,陶淵明的作品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影響力越來越大,王績、孟浩然、李白、杜甫、歐陽修、王安石等很多著名的詩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尤其是蘇軾更是陶淵明的鐵桿粉絲,他曾經說過:「無所甚好,獨愛淵明詩」,為了表達對陶詩的喜愛,蘇軾在惠州期間寫下109首和陶詩,在儋州又寫下15首和陶詩,共計124首,和全了陶淵明的詩作。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確實人間仙境?3個細節揭露恐怖真相
    這句耳熟能詳的詩詞堅信大家必定不會不懂,而這首由知名詩人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則表達著古人對待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戰亂的厭煩和畏懼。但多年之後,卻有學者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猜測,聲稱《桃花源記》中描畫的根源不像其外表那麼簡單,內裡的少許實質經過細想之後則讓人毛骨悚然,文中的3個細節便可以揭露出恐怖的真相。
  • 陶淵明:走,我帶你去桃花源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陶淵明,在自己的桃花源裡,可以讀書、飲酒、撫琴、躬耕、種花、賦詩、烹茶、聽雨、作畫。社畜們天天把「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掛在嘴邊,動不動就說:我啥也幹不好,回家種田算了。,你要是不認真讀,你就不知道幽默在哪裡。
  • 陶淵明《桃花源記》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如果真的有那樣一個桃花源,即使在物質生活上貧乏一點、落後一點,相信很多在這世上無奈為名利所累的朋友們,都會願意去哪裡平靜的過完自己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但是世人只將桃花源作為一個幻想中的世界,覺得這凡塵俗世中不可能有人會擺脫世俗的約束,這可能也只是陶淵明受俗世困擾後發出的感慨和嚮往吧,但是小編一直覺得桃花源裡的描述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果不是真的有過類似的經歷,應該很難寫出這樣的情景,今天小編就要為大家解密世人神往千年的桃花源背後的真相
  • 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同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共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