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與薩特長達51年的開放式關係,是愛情實驗,還是靈魂伴侶?

2020-12-14 曉讀曉看
波伏娃

法國的存在主義作家西蒙娜·波伏娃,最廣為人知的是她的女權主義代表作《第二性》,首次從全方位視覺對女性的性別、角色、家庭與婚姻關係等作了詳盡的哲學式論述,成為「有史以來討論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其中的思想和觀點至今影響了世界無數的女性。

波伏娃1908年生於巴黎一個傳統保守的中產階級家庭,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對束縛個性發展的各種規矩充滿反叛和質疑,隨著年齡增長,她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性。

19歲時,波伏娃發表了個人的「獨立宣言」:「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使波伏娃很早就確立了自己的奮鬥方向,即作為一個獨立自由的女性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波伏娃

由于波伏娃很早就對死亡、生命的短暫以及時間的流逝產生敏感的意識,她害怕人生陷入這種重複而無意義的死循環之中,她渴望實現生命的價值,因此在遇到薩特時,她內心所有的疑慮和恐懼似乎找到了依託的方向。

波伏娃與薩特的相識也頗具戲劇性。

1929年,大學畢業的波伏娃參加了教師資格考試,她獲得了第二名的成績,而第一名就是薩特,這是他們相識的契機和起點。

個性突出又美貌迷人的波伏娃對薩特來說猶如神賜,他對她一見鍾情,很快就陷入戀愛不能自拔。

「她既有男人的智力,又有女人的敏感。」薩特後來如此評價他們的第一次見面。

薩特身材矮小、其貌不揚,波伏娃的家人當初反對他們的交往,這對叛逆的波伏娃來說,更堅定了她要和薩特在一起的決心。

波伏娃與薩特

那個夏天,他們經常一起散步、討論、開心地大笑。波伏娃發現薩特和她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薩特的思想較為激進,對很多陳規陋習都不屑一顧,對生命和世界的觀察有他自己獨特的觀點,這讓波伏娃感到思想上的推動力和精神上的振奮,與薩特的相識成為她生命中最感慶幸的事。

當時薩特正投身於寫作,他也鼓勵波伏娃從事寫作。波伏娃在自傳中回憶這段經歷時說:「當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別時,我早已感覺到他再也無法離開我的一生。」

波伏娃和薩特並非從一開始就是不婚主義,他們也曾考慮過結婚,但薩特知道波伏娃並不想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家庭婦女,她有超越一般人的意志和才華,她可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而不是在瑣碎平庸中消磨掉一生。

波伏娃與薩特

經過考慮,薩特決定和波伏娃籤訂一份協議,約定他們之間是一種「開放式關係」,在愛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前提下,可以有「偶發愛情」,但絕不互相欺騙、隱瞞。雖然當時波伏娃的內心充滿憂慮和不確定,但她從理智上也更認同個人的價值實現,她需要有獨立人格和獨立事業。

波伏娃在回憶錄中寫到:「我們彼此永遠不會成為陌生人,永遠不會毫無意義地召喚對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破壞我們的結合,但是務必使這種結合不要蛻化為束縛和習慣。」

對於漫長的生活而言,他們雖然遵守彼此的約定,但這種關係並非最完美的。他們不是道德的衛士,他們都在不同的時間會喜歡上不同的人,這是作為正常的有生理和情感需求的人都無法擺脫的,因此他們也會彼此妒忌,彼此爭吵。但正如波伏娃所說,他們在一起有共同的使命和追求,這比什麼都重要。

波伏娃與薩特

在一起八年、十年之後,性已經不是必須的,但他們在精神和創作上的相互依戀和需求卻更緊密。即使在情感濃烈的初期,他們也並不住在一起,波伏娃或在家寫作,或去薩特家寫作,他們的這種習慣始終保持不變。

波伏娃坦言,在有薩特存在的氛圍中,她才能安心並才思敏捷地創作。他們是彼此作品最忠實的讀者和最中肯的評判者,他們的思想經常很自然地融為一體,這才是他們一直到老都彼此不能離開的重要原因。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如果說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義的,那是因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獻給做飯和洗尿布——她無法取得一種崇高感!承擔單調重複的生活,處在無知覺的實在性之中,這是她的義務。」是的,女人總覺得忙忙碌碌卻並無實在的價值感,她們經常被迫囿於家庭的瑣碎和繁雜中,但人們卻對她們的眼界之狹窄感到驚訝!

波伏娃

在長達51年的「開放式關係」中,波伏娃與薩特的關係是愛情實驗,還是靈魂伴侶?我認為無論哪一種,都不能簡單解釋這種關係,因為他們的關係綜合了人類兩性之間最熱烈、最親密、最無私的關係總和。

當然,波伏娃與薩特這種「開放式關係」或許並不適合大部分人,但波伏娃的經歷給了女人對於自身和他人以及世界的關係一種獨特的啟示,「女人不是天生的」,那些傳統的束縛女性的規則並非只能一味順從和忍耐,女人可以有主宰自己命運的勇氣和自由。

人們也大可不必對所謂的女權主義者聞之變色,它並非要超越或凌駕於什麼之上,而只是要求女性同男性一樣享有「人生而平等」的訴求。

在前輩們不懈的努力之下,如今女性的地位已經得到很大提升,她們的才能也得到更多的釋放,我們當然相信一個繁榮的、現代化的社會,必將使女性獲得更多的自由和幸福感!

相關焦點

  • 「花神」的初見——薩特與波伏娃
    他長得矮小,與他的親密伴侶波伏娃一同出場的時候,波伏娃高挑美豔,而他仰著頭也只比她的肩膀略高一點。這個樣子有似一位女老師,帶著她的尚未發育的初中生。 薩特 從照片上看,薩特站立的時候無法保持平穩,向左傾斜呈45度斜角的肩膀,時刻想去撞擊一扇門。他不會考慮這扇門是通向秘密花園的後門,還是正在高空飛行的飛機艙門。
  • 波伏娃與薩特的「多配偶制婚姻」
    但是,薩特對她說,不要結婚,我們籤個兩年為期的協議吧。波伏娃果然同意。這份著名的協議,就像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以及波伏娃的女性聖經《第二性》被人所提及。協議約法三章:雲遊四海,多配偶制,一切透明。簡單說,就是靈魂緊緊相依,身體可以自由,關係要透明。這份契約當時為期兩年,遵守則合,違約則離。雙方不得隱瞞任何私情,雙方分開後,保持通信聯繫,一日一信,如實講述。
  • 薩特和波伏娃:最奇葩的親密關係,不結婚不同居,只做契約愛人
    然而,陪伴他一生的靈魂伴侶,他只有一個——作家西蒙娜·波伏娃。薩特跟波伏娃二十幾歲相識相愛。但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淪為瑣碎生活中的平凡夫妻,於是,他們在協商之後,決定做一個冒險的實驗——做不結婚的「契約愛人」。這契約愛人是什麼意思呢?這得從他們相愛說起。
  • 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神話是一場糊弄了許多人的騙局?
    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關係毫無新意?上世紀三十年代,在聖日耳曼德佩區的某個角落,兩位精通愛情主題的哲學家或許已驅除了壓迫愛情已久的古老巫術。人們終於可以看清愛情的模樣。嫉妒的陷阱終於受到重創,愛情的痛苦也被打敗。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濃烈的、絕對的又開放的愛情關係。「花神咖啡館裡的情人們」的傳說,如同一場奧林匹斯諸神間的喜劇,而波伏娃將這場劇一直演到了底,身為傳記作者的她或許也被自己的傳奇故事所吸引。
  • 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神話,是一場糊弄了許多人的騙局?
    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關係毫無新意?上世紀三十年代,在聖日耳曼德佩區的某個角落,兩位精通愛情主題的哲學家或許已驅除了壓迫愛情已久的古老巫術。人們終於可以看清愛情的模樣。嫉妒的陷阱終於受到重創,愛情的痛苦也被打敗。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濃烈的、絕對的又開放的愛情關係。「花神咖啡館裡的情人們」的傳說,如同一場奧林匹斯諸神間的喜劇,而波伏娃將這場劇一直演到了底,身為傳記作者的她或許也被自己的傳奇故事所吸引。
  • 薩特與波伏娃的契約式愛情:相守半生卻一直未婚
    要說說薩特的故事  不能不說波伏娃  薩特和其他板起臉說大道理的哲學家不同的是,他不但會板起臉寫哲學著作,也會很有親和力地寫小說和戲劇,更重要的是,他寫的故事都很好看。  這當然和他的經歷有關。  1905年,薩特出生於巴黎,他是標準的「富二代」,但卻不是「高帥富」,因為他的右眼從小就斜視,個子還很矮,這讓他顯得有點「醜」。他的那些流傳於世的肖像照都用厚厚的眼鏡和巧妙的角度來修飾,他也可以說是美顏界的鼻祖。  薩特父親在他1歲的時候就過世了,母親帶他回娘家,投奔做德文教師的外祖父。薩特在書香門第的外祖父家裡接受良好的教育。
  • 薩特與波伏娃:在愛情中流亡的純粹歡愉者
    薩特那個由反傳統者和煽動者組成的小團體,以他和他最好的朋友保爾·尼贊為中心,他們會坐在咖啡館裡打發時光,對著任何冒險靠近他們的人,大聲抨擊哲學、文學和中產階級行為中不可冒犯的觀念,攻擊任何展現嬌弱感情、「內在生活」或靈魂的話題;他們曾因為拒絕參加學校的宗教知識考試而激起了眾怒,因為談論人是肉體欲望的集合,而不是高貴的靈魂,震驚了所有人。
  • 他們不結婚,不生孩子,卻相愛了51年,被譽為20世紀的曠世愛情
    波伏娃是一個充滿了爭議的人物,她和薩特之間的愛情,被譽為20世紀的曠世愛情。不過,這對情侶之間的相處模式卻有些特別,他們不結婚,不生孩子,只願意同居,甚至允許對方有其他的戀人。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年出生於巴黎。
  • 沒有肉體關係的柏拉圖式愛情存在嗎?你能否接受?
    柏拉圖式愛情常常指不存在於肉體的只發生在靈魂之間的愛情,它純粹美好如近乎透明的水晶,常被奉在理想的聖殿上,它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會意,它是茫茫人海中唯一之靈魂伴侶。然而都8012年,現在這個時代還需要只談一場精神戀愛的愛情嗎?
  • 薩特對話波伏娃:死亡的理由
    1980年4月15日,薩特逝世,六年之後,幾乎在同樣的日子,1986年4月14日,波伏娃也告別了世間。今天,許多人都在試圖打破一些禁忌,談論每個人都會有的死亡,而薩特和波伏娃下面的這段討論中,薩特對於即將要告別的此生和死亡的態度、他與波伏娃對話的狀態也許就是許多人希望更多討論死亡的理由——通過思考和討論死亡,去學會如何活著。這段討論來自中文版的《薩特傳》,中文還有一個節選版本《一個與他人相當的人》,出自同一位譯者。全書基本是談話錄形式。薩特65歲以後,健康狀況開始惡化。
  • 拒做「第二性」的女人,《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裡的波伏娃
    全片從波伏娃的視角入手,講述了她與薩特的「契約式愛情」關係中的幾段情愛,以及最終寫出《第二性》的過程。這部電影,讓人嘆息,更引人深思。身為二十世紀最有名的存在主義教母,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的優秀作家,女性主義創始論著《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是否真的實現了女性自由?
  • 揭薩特與波伏娃的契約式愛情:婚姻只是一張廢紙
    薩特與波伏娃(資料圖)    1905年,薩特出生於巴黎,他是標準的「富二代」,但卻不是「高帥富」,因為他的右眼從小就斜視,個子還很矮,    薩特的確是學霸,而且情商也極高,他在大學期間遇到了後來的「終生情侶」西蒙娜·德·波伏娃。    薩特和波伏娃之間的感情可以寫成一本傳世小說。他們在世界舞臺上出雙入對,還曾經一起到過中國,上過天安門城樓。光是那女高男矮的形象就足以引起圍觀。
  • 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定和承認。人們僅僅把她看做是薩特的門徒或隨從者,或者有的學者甚至把她直接稱為「偉大的女薩特」「薩特的明星學生」。
  • 薩特的自由世界
    >騰訊文化編譯 徐娉婷1980年4月15日,法國哲學家和作家薩特逝世,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五萬人追隨他的靈車在巴黎為其送行。超越婚姻的愛情薩特的這種自由思想也滲透到他的婚戀生活中。他和波伏娃是生活和事業中最親密的伴侶和知己,這種關係保持了50多年,但是並沒有結婚。波伏娃也是法國存在主義思想運動的代表,她的名著《第二性》是當代女權運動的旗幟。薩特不贊成結婚,主張兩性關係的多伴侶化,反對婚姻的靜止性,多方接納來自異性的誘惑。
  • 羅曼蒂克式「愛情」你不知道的法式愛情中的激情與欲望
    愛情中女性的主導地位,和用愛情打破一切禁錮。最後讓我們再來聽一個故事,如果說,阿伯拉爾和愛洛伊斯是經典的法國愛情神話,那麼我們接下來要講的這對戀人,就是法國貢獻給世界的,當代愛情神話,那就是薩特與波伏娃的愛情契約。薩特與波伏娃,都是上世紀偉大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與文學家。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奠定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權主義的聖經。
  • 波伏娃:作為女性意味著什麼?
    不過最後,我們還是回歸到波伏娃本人身上。宣揚女性獨立的她,過著怎樣的生活?她獨立了嗎?她在自己身上實現了那告之於女性同胞的理想了嗎?很多保守主義者在閱讀《第二性》的時候,總覺得波伏娃是在敵視男性,如同一位怨婦,向他人傾訴著自己滿肚子的苦水。
  • 波伏娃「私密」遺作將面世,薩特曾稱其沒有出版的必要性
    )在西蒙·波伏娃的檔案資料中,發現了一本由西蒙·波伏娃生前創作的小說《形影不離》(Les Inséparable),並為其寫了序言,打算在今年下半年出版。《形影不離》(Les Inséparable)創作於1954年,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西蒙·波伏娃年輕的時候和其好友扎扎(Zaza Elisabeth Lacoin)的充滿激情和悲劇性的友誼故事。扎扎在21歲的時候因腦炎死去。由於家庭的壓力,扎扎放棄了學業,她和哲學家莫裡斯·梅洛-龐蒂還有一段命運多舛的關係。
  • 開放式關係是婚姻殺手嗎?
    ELLEMEN Digital 2017年4月刊發的《問30個中國男人》系列中也做過一次關於開放式關係的調查,其中,18位男性表示拒絕認可開放式關係,剩下的12位分別一半擁有過開放式關係,一半願意接受或嘗試開放式關係。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嚴肅地聊聊「歷久彌新」的開放式關係。
  • 1933年的巴黎,雷蒙·阿隆、薩特和波伏娃正坐在煤氣燈酒吧裡喝酒
    薩特時年27歲,佝僂著背,嘴唇像鯰魚一樣下翻,面頰凹陷,耳朵突出,雙眼望著不同的方向,因為他幾乎失明的右眼嚴重散光,時常會向外游離。與他交談時,你一不留神就會覺得不知所措,但如果你逼著自己注視他的左眼,就會發現一個溫暖、智慧的眼神正在回望著你:這個男人對你告訴他的每一件事,都感興趣。薩特和波伏娃的興趣這時上來了,因為同坐一桌的男人有消息要告訴他倆。
  • 拒絕諾貝爾獎的薩特:世界荒誕,人生痛苦,生活無意義
    薩特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1905年,薩特出生於巴黎,父親是海軍軍官,在他不到兩歲時去世。 薩特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過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語言學教授,作為教授,外祖父擁有大量藏書,薩特後來的成就,可能與這段「自由選擇」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