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和徵集來的文物。
製圖:蔡華偉
閱讀提示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近日有點煩,兩件館藏品——長沙窯人物貼塑大執壺和磁州窯白地黑花鼓,被質疑為仿品。在21日的情況說明會上,該館表示:將報請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對同一批徵集文物再次進行鑑定。
博物館的文物從哪裡來?除了考古部門移交和社會人士捐贈外,深入社會廣泛徵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許多博物館都有一支徵集隊伍,他們除了要有靈通的信息、不錯的運氣外,更要有精準的眼力和迅速的決斷力。
現有約37萬件藏品的陝西歷史博物館,20年來通過徵集方式增加了1.2萬多件藏品。本期「陌生人」,走近這群「尋寶人」。
「考古移交原是博物館文物來源的主渠道,但此路目前不暢」
「在每一件徵集文物的背後,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作為徵集者,我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當別人欣賞精美的文物時,我可以告訴他,這是我從哪裡,用什麼方法徵集來的。」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徵集處處長師小群說起自己的工作滿是自豪。
據他介紹,考古移交原本應是博物館文物來源的主渠道,但由於某些原因,此路目前不暢,所以對絕大多數博物館來說,徵集成為了主要的努力方向。1991年,陝西歷史博物館落成開放,在保管部下設立文物徵集科,負責對社會流散文物進行徵集,同時對徵集來的文物進行分類、登記,製作藏品檔案。2005年機構改革,博物館專門成立了文物徵集處,工作業務主要是文物的鑑定、徵集及其相關的研究。
師小群說,上世紀90年代以前,社會各界民眾發現文物主動送交博物館的情況比較普遍,館裡用於徵集文物支出的經費都是獎勵性的;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收入的迅速增長和日益高漲的收藏熱,各地古玩市場蓬勃興起,群眾送交文物數量急劇減少,加上博物館經費投入明顯不足,博物館徵集文物數量較少。1998年開始,博物館加大了經費投入,徵集人員主動尋找重要文物線索,所徵文物不但數量多,精品比例也明顯上升。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西周宰獸簋、戰國秦青銅龍、西漢夔鳳紋繡品、西漢金餅、北宋卷草紋舍利銀棺、藍田呂氏家族墓被盜金銀釦青瓷器等精品文物,都是通過徵集方式得來。師小群說:「我們還通過考察全國文物商店系統舉辦的文物交流會,了解文物市場信息,用商業方法給博物館增加藏品,比如我們在洛陽文物交流中心徵集的東羅馬琉璃器、金銀器等珍貴文物,填補了館藏系列的空缺。」
「傳統『眼學』、理化檢測分析,兩種鑑定方法各有利弊」
「文物徵集的第一步就是對眼前的文物進行鑑定,文物鑑定涉及辨偽、斷代、價值評估等。」師小群說,在普通人眼中很是神秘的文物鑑定,其實「玄而不玄」。
「現在的文物鑑定一是傳統的目鑑,即『眼學』,二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理化檢測分析判斷。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師小群介紹道,傳統的文物鑑定方法雖然是憑經驗,但也建立在考古地層學、類型學的基礎上。文物在造型、紋飾、製作工藝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時代特點,鑑定人用出土文物作為「標準器」,通過與「標準器」的時代特徵相類比來得出結論。「但是這種方法缺乏科技檢測數據的支撐,存在一定的人為因素,容易引起爭議。」
利用科技手段檢測,則在理化指標上提供了更加準確的數據。但是科技鑑定的依據也是由已知年代器物標本建立的資料庫,從道理上其實跟傳統目鑑相一致。而且,對文物檢測一定是無損的,無論採用何種科學方法,都只能做出成分比例,由此科技檢測的結論只能證明採樣微區,並不能代表整體。為了不影響文物的觀賞性,採樣往往是在器物的底部,很多贗品也據此在局部做手腳,「就這一點是真的,其他部分全是假的,單純的科技手段就不可能檢測出來。」師小群說,「有一次,某地傳說出土了大量陶俑,送交到北京和上海的文博單位,經檢測,各項數據都是對的,後來有關方面調查此事,最終證實是造假,造假者承認那些陶俑都是用古墓中的土做的。因為兩種方法各有利弊,所以我們鑑定一件文物,通常要經過綜合判斷。」
「我們館的文物徵集工作條例規定,凡是價格超過1萬元的文物,都必須經館鑑定委員會鑑定並呈報館委會審議,按照規定的程序決定是否徵集,必要時還要邀請館外的權威專家幫助鑑定。」就在師小群講話之際,他的手機鈴聲響起,原來是一位朋友看上了一面銅鏡,叫他幫著看看。「經常會有民眾把家傳或購買或是發現的出土物件拿來鑑定,我們館的文物鑑定都是免費的,這是博物館服務社會的職能之一。但是有些文化文物公司,出錢請專家進行鑑定,這類活動我是堅決不去的。」師小群還說,曾有很多人問他,現在古玩市場火爆,他有沒有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個人收購一些文物?「我可以肯定地回答說:沒有!一方面,國家有相關的文物法規,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禁止收藏文物,禁止利用職務之便為親友收購文物;另一方面,歷史事實證明,私人收藏一般都傳不過三代,文物最應該待的地方就是博物館。」
「工作實踐性很強,關鍵在對這一行有沒有興趣和悟性」
師小群出生於1961年,高考兩度落榜後,他報名參軍,成為了一名空軍地勤戰士。1983年,從部隊復員的師小群因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進入了陝西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前身)保管部。
40歲的杭志宏1991年入館,先後在設備部、開發部工作,2005年徵集處成立時到了這裡。「我是博物館的子弟,受父親影響,我從小就對文物感興趣。」杭志宏說,「到徵集處來工作,是因為愛這個東西才來的,如果不喜歡,肯定感覺很枯燥。」
「我們的工作實踐性很強,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書本上的知識十分有限。」師小群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分工不同,涉及的專業很多,有些崗位需要較強的專業背景,如歷史考古文獻美術設計等等,也有些業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雖然學歷背景不同,但經過相關的業務培訓,聘任到業務崗位,也都取得了文博系列初級至高級職稱。「有像我這樣從部隊復員轉業的,有開始做講解員後來才聘任到徵集處工作的。不過,我認為這些都沒有關係,關鍵在對這一行有沒有興趣和悟性。」
27歲的王博也是徵集處的工作人員,在他的辦公桌上,放著一隻殘損的仿「唐三彩」駱駝,破碎的殘片被小心地用膠水粘合在一起。「這是王博從賣工藝品的地方撿回來的,就想練練手,學習學習文物的修復。」王博從部隊復員後,於2003年進入博物館,先在保衛處工作了一年多,2005年調至徵集處。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文物鑑定、保護、修復等多方面的行家裡手。「在博物館工作,肯定要有一技之長,一專多能當然更好。」王博說。 記者 楊 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