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家庭醫生制度,正成為上海醫療衛生體系中一張響噹噹的名片。上月,全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現場推進會在滬召開,國家衛計委明確提出學習推廣上海的家庭醫生經驗。
上海有超過1000萬人籤約家庭醫生,正著力打造家庭醫生制度2.0版。到2020年底,上海的家庭醫生服務將力爭覆蓋全市所有家庭。
今天起,本報推出「上海『家庭醫生』構建全覆蓋模式」系列報導,聚焦申城家庭醫生制度的探索足跡,呈現來自醫療第一線的鮮活實踐,展示上海在構建家庭醫生制度、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
鬧中取靜的零陵北路上藏著一家社區醫院,地處龍華醫院、瑞金醫院、中山醫院等多家知名三甲醫院的包圍圈,然而就在這樣的夾縫中,它的年門診量超過50萬人次。截至今年3月的最新統計,與這家社區醫院籤約的「1+1+1」居民裡,在籤約醫療機構組合內的就診率達到72.4%、在社區的就診率達到68.84%,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七八個百分點。
它就是徐匯區斜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實地走訪發現,正是憑藉「三張牌」,這家社區醫院把病人留在了社區。
吸引病人首要是把毛病看好
社區如何吸引病人?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克明說得實在:「得把毛病看好,把患者的問題解決。」這是這家社區醫院打出的第一張牌。
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4年由原日暉醫院改制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1年,上海推出家庭醫生制度,它列入首批試點。短短4年,這家社區醫院以戶為單位的籤約率已達71.3%,社區醫生不再「坐在診室等病人」,而是走進社區、深入家庭。
行醫空間的改變,讓這家醫院馬上發現問題:社區裡居住著大量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壓的控制率很不理想。「病人不知怎麼控制血糖、血壓,散在社區沒人管,一旦發病就往大醫院跑,而那時往往已出現嚴重併發症,腦梗、偏癱,治療效果很差」。
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朱蘭在社區裡率先開展「慢性病群組幹預管理」,她的目標很明確:與其在下遊救人,不如在上遊阻止人落水,好的家庭醫生要從源頭上幫助患者少發病,甚至不發病。
通過「慢性病群組幹預管理」,目前斜土社區衛生中心高血壓管理對象血壓有效控制率達97.06%,糖尿病管理對象血糖有效控制率達到83.13%,這個並不難複製的成功經驗挽救了大量慢性病患者,在全國獲得推廣交流。
社區醫生有了豪華「後援團」
社區能解決大部分常見病、多發病,但總有解決不了病,怎麼辦?這家社區醫院的第二張牌就是陣容堪稱豪華的醫學「後援團」。
2015年,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上海市社區衛生綜合改革首批試點單位,啟動了「1+1+1」醫療機構組合籤約試點,即居民可自願選擇一名家庭醫生籤約,並可再從全市範圍內選擇一家區級醫院、一家市級醫院進行籤約。這是上海著力打造的家庭醫生制度2.0版。在此基礎上,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加入了徐匯區-中山醫院醫療聯合體,形成了「中山醫院+徐匯區中心醫院+斜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二三級分級醫聯模式。
最新數據顯示,在斜土社區的「1+1+1」籤約居民中,95%是與徐匯區-中山醫院醫療聯合體籤約。據此,這家社區醫院還創新推出「1+N+N」組合式專家團隊。以朱蘭為例,她的背後有中山醫院心導管錢菊英教授、呼吸科王葆青教授、內分泌科高鑫教授、普外科劉厚寶教授等8名不同學科響噹噹的大專家,以及徐匯區中心醫院的10名不同學科的主任級專家作為「外腦」支援,一旦遇到醫療難題,可以直接聯繫上級醫院專家,全部點對點直接落實到人。
這張家庭醫生的「豪華後援團」就張貼在診室裡,患者一目了然,看病更為踏實。
從沒放棄人才的培養與激勵
這些年,上海家庭醫生的好政策在斜土一一體現:三甲醫院專家號源下放社區、通過社區優先預約、優先轉診到上級醫院,全科醫學規範化培訓人才「下沉」社區。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們清楚:要長遠地留住病人,必須得「自強內功」,做到這點,人才保障不可或缺。這是這家醫院的第三張牌。
斜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沒放棄過人才建設,這裡湧現出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朱蘭等一批深受患者喜愛的「金口碑醫生」。「多想一點、多問一點、多說一點、多幫一點」,是這家社區醫院的服務承諾。
為了留住人,在上海提高社區高級職稱比例、推進薪酬制度改革等基礎上,斜土還受益於徐匯區給出的每年每人1萬元的「招錄規培生人才補貼」,鼓勵醫學人才留在社區、紮根社區。
目前這家社區醫院的年門診量超過50萬人次,吳克明預計,隨著改革推進,門診量與醫療費用還會出現「雙降」,因為當家庭醫生管理好人群健康,讓大家不生病、少生病,生病以後快速康復,醫療負擔自然下探。
就診方便、服務好、費用低!病人自然就留在了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制度對推進有序就醫秩序、促進醫患關係和諧、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業內專家說,要深入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就從這一家家「接地氣、有底氣」的社區醫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