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到阿羅漢境界,所獲得的智慧是什麼?如何理解

2020-11-28 問過藍天

學佛的人都知道,大乘佛教之中,覺悟之人所證的智慧有三種,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智慧是針對證悟阿羅漢、菩薩、佛這三種果位的覺悟者而設的,也就是說,證到不同果位的覺悟者,會獲得不同層次的智慧。

那麼,證悟到阿羅漢境界,所獲得的智慧是什麼?如何理解?

其實阿羅漢所證悟到的就是第一種智慧:「一切智」,也稱「涅槃智」,這種智慧是覺悟者最初證到的智慧,它具有一切法共有的體性,也就是佛教中常說的「緣起無自性」,佛經上稱為「見道」,通過這種智慧,可以使煩惱斷盡,生死解脫,佛教把這種境界,稱為涅槃。

但是這種智慧又分為兩種,即小羅漢智慧和大羅漢智慧,小羅漢智慧指的是能夠體驗到的涅槃時間很短,短到幾秒或幾個小時都有,然而,無論時間長短他們是確實體驗到了,從斷煩惱的角度講,相當於小乘的初果覺悟,但對於修行者而言,這樣的境界確實是一種非常奇特而且非常深刻的經驗,這種經驗即使一次也足以改變這個人的世界觀,給他深刻的影響。至少他不再對佛法心生懷疑,而是確信涅槃這個事確實是真的,不再佛法心生任何懷疑。

這種智慧後來也成為了佛教區分凡聖的標誌,只有證到「一切智」,才有資格被稱為聖者,沒有體證到這種智慧的眾生,即使福報再大,禪定功夫再高,也只能是凡夫,所以佛教是以智慧來區別凡聖的,即佛教所說的聖者,至少是證悟到了小羅漢的境界。

第二種就是見道之後,繼續修習,當修到可以隨時隨地都能體驗到涅槃的狀態的境界,把煩惱從根上完全斷滅,轉換成完全沒有煩惱的內心結構,具有這樣清淨的內心結構的人,佛教稱之為大阿羅漢,大阿羅漢煩惱斷盡,破除了人我執,自然生死也就解脫了。

這種聖者無論經歷和遭遇什麼樣的困境,任何時候,內心都是無限的放鬆和歡喜,沒有一點煩惱。阿羅漢在梵語中就是「無生」的意思,也就是把生死問題徹底解決,從此再也不會生,再也不會死。證得」一切智「這種智慧,所獲得的法身並不是一種具體形式的身體,是以法界為身,以法性為身,以永恆不滅的法界體性為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當然是永恆不滅的,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超越一切條件,即使天地崩塌,宇宙毀滅,也不受任何影響。

因此,阿羅漢所證到「一切智」,破除人我執,僅證到法界體性,而法界並不是只有一個體性,還有相和用,不能究竟相和用,也不能究竟法界的體性,因為法界是體、相、用一體。所以,智者大師把證得「一切智」所證之涅槃叫做「小涅槃」,而佛證得的涅槃,叫做「大涅槃」,又叫「大般涅槃」。大涅槃和小涅槃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又很不一樣,在證得法界體性這點上是一樣的,大乘和密乘所證的法界體性和阿羅漢都一樣。

但佛之涅槃所證到「一切種智」,將更加徹底,徹底到人法二我執俱破,法界的體、相、用全都證到,所獲得的安樂不單是內心幸福的體驗,也包括了永恆的生命,無所不知的智慧,絕對的自由,也就是佛法所謂的「得大自在」。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相關焦點

  • 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 阿羅漢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聲聞乘是以追求個人的解脫為目的,親隨佛陀(或聖弟子),通過聽聞佛陀或聖弟子講法來修行,以「無我」的智慧而證悟解脫,所以叫聲聞乘。緣覺乘又名中乘,可證闢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可證無上佛果。這就是三乘的意思。世尊為聲聞弟子所講的法,主要是「四聖諦」,即「苦、集、滅、道」,聲聞乘人斷我見、我執,能證成阿羅漢果。
  • 佛教:阿羅漢這個果位,是什麼境界?
    佛修行圖什麼是開悟呢?其就是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還沒有親歷親證,證悟到這個層次的人,就是阿羅漢。也就是說,阿羅漢這個境界,已經完全知道萬物存在的前世今生,對於所有的現象已以不再迷惑,甚至可以說,他們對於佛的教法不再有任何懷疑,已經完全相信佛所證悟的這條通往佛國淨土的彼岸。證悟到這種狀態就是可悟,也就是說,阿羅漢其實就是開悟或者認識世間萬物真相的眾生。
  • 佛教之中,證悟「阿羅漢」的人,死後去了哪裡?
    那麼,「阿羅漢」死後是什麼狀態?也就是說,「阿羅漢」死後去哪了?《成唯識論》對此的解釋是:深切欣樂涅槃境界的定性聲聞,斷盡煩惱障種子,依真如理施設的有餘依涅槃相顯現。由於他們能能感生後世的煩惱障增上緣都斷滅盡了,所以,下一世的「異熟識」(唯識概念)將無法再出生,到了這一世微苦所依的五蘊身心也自然逝滅。因為沒有新的「異熟識」體作為其他色、心有為法的所依,所以,「阿羅漢」死亡之時,所有有為法以及五蘊身都一起被捨棄,此時,依真如理施設的「無餘涅槃」相顯現,也就是從「有餘涅槃」過渡到「無餘涅槃」。
  • 問道解惑 | 開悟的境界到底是阿羅漢的境界還是佛的境界?如果是兩者的境界,是否代表證得相等的果位?
    問:請問師父,開悟的境界到底是阿羅漢的境界還是佛的境界?
  • 四果阿羅漢的境界,虛雲老和尚是證果的聖人
    初果阿羅漢全不被以上六塵所轉,他達到這種境界。若有人說他自己證果或得道開悟,要試驗他是否真實的,就給他做一樣最美味的食品,另外再做一樣最難吃的。看他選擇那一樣?但不可讓他知道你在試驗他,他若是知道了,就專門吃難吃的東西,也是被香味塵所轉。這即是矯揉造作,帶副假面具來騙人。因為不被味塵所轉,是一點分別選擇也沒有的,好的壞的一起吃,這才可以證明修行人有一點功夫。
  • 從菩薩到佛,需要做什麼?《心經》講了8個字,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菩薩跟阿羅漢和佛一樣,都是佛弟子們修行的目的和需要證悟的果位,在這三個果位中,阿羅漢最低,佛最高,菩薩位於中間。因此,就算是證到菩薩這樣的果位,想要成佛,還是得修行。佛像那麼,從菩薩到佛,需要做什麼?《心經》講了8個字,即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如何理解呢?
  • 佛教:為什麼說證悟阿羅漢的人,並不是自了漢?
    佛像大多的人往往理所當然的認為,修小乘法的人所能證悟到的境界無非是阿羅漢的果位,在他們的眼裡,證悟這一果位的阿羅漢,即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沒有一個人是棄世修行的,也就是說,小乘的阿羅漢並非如修大乘法的人說的那樣,當個自了漢,不再回到世間利益眾生。
  • 佛法小知識16:為何《法華經》中說阿羅漢仍有我慢心?
    《法華經》中所記載的五百阿羅漢所生的我慢與凡夫所生的我慢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是法華經中所記載的五百阿羅漢還是其他任何阿羅漢,他們都是斷盡一切三界見、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聖人,他們是沒有凡夫的我慢心的,他們在法華經中所產生的「我慢」是增上慢,增上慢的意思是自己證得增上之法(妙法)而起慢心,阿羅漢是自身有所證悟之後而生「我慢心(增上慢)」,是一種對自身修持經驗的肯定(也可以說是對自己所證悟的佛法的執著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當年在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第49天早上明心而悟道。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你知道嗎,佛陀當時究竟,悟到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又對世人說了什麼?佛陀,在成道日當天所證悟的內容可以將之歸納為五點:.一~時間的超越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存於當下的一念之間,具足了三千大千,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截然。
  • 如何證悟?
    悟,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通往宇宙真知的道路。通過悟,人能夠激發靈感、獲得新知,也能夠揭開真相、成就正果。悟的過程發生在意識領域,它是思維創造及連通高維世界的渠道。悟得三層境界如何證悟?這些靈異現象可作為證悟的依據。結語:證悟的意義在於如何幫助人類更好地生活。只要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利,就是最合理、最科學的驗證。
  •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了什麼?據說是這三種智慧,如何理解
    佛像佛教中的概念如"十界互具"或"一念三千",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那麼,佛陀在菩提樹下,「悟」了什麼?據說他在徹「悟」的時刻,擁有了這三種智慧。佛講法圖那麼,我們如何理解,佛陀在菩提樹下,「悟」明的這三種智慧的內容呢?
  • 佛陀以在燃燈佛所無所得的證悟境界 告訴我們學習佛法要實修實證
    上一章我們已經學到,佛陀在整部金剛經中反覆強調,要把所有的佛法名相,佛法法相都要去除,要努力去實證每一個名相所指的覺悟解脫境界,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佛法智慧。這一章,我們來理解讓今天的許多學佛者都疑惑,甚至誤解的,佛陀在然燈佛所究竟有沒有得到佛法。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佛陀問須菩提長老,你意下如何?我佛陀當年在燃燈佛哪裡,有沒有得到佛法呢?
  • 尊貴的卡塔仁波切慈悲開示平等法證悟的女性
    首先,經由禪修始能達到阿羅漢的內證──能成為阿羅漢是來自修持的證果。阿羅漢的藏文是札衝(drachom),所以札衝瑪(drachom-ma)指的就是女阿羅漢,而札衝巴(drachom-pa)就是男阿羅漢。由於兩性皆具佛性,因此,也都有能力得到此種層次的證悟。佛陀的法教包括了對女性的教導,不只是因為佛慈愛她們,而是因為女性也具有同等的成佛種子。
  • 阿羅漢和菩薩的區別
    阿羅漢證悟的是人無我,還沒有證悟法無我,這叫小乘。大乘即證悟了人無我,又證悟了法無我,這樣的話,大乘和小乘就不同了。我是一個人吧,但要研究「我」存不存在,研究的結果是「我」完全是不存在的,這叫人無我。什麼叫法無我?跟我有關係的東西叫法,也可以叫我所,這些跟我有關係的東西存不存在呢,也要研究,研究的結果是也不存在,這叫法無我。弟子A:用因緣法來說,他們無量劫以來可能都和我結過緣。師:不是佛性的角度。
  • 阿羅漢不是佛,佛之境界遠非阿羅漢所及
    這個部分,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讓大家了解,什麼是所謂的「大乘」。我們之前在談到菩提的時候,我們曾經提過,菩提裡面最為珍貴、最為難得、最為廣大的,就是佛菩提!因為佛菩提,除了道理非常的精深勝妙之外,並且佛菩提能夠成就非常非常多的人,所以它又名「大乘菩提」。當時我們給大家講的(直接下的這個說明)就是說:凡是以佛菩提為核心的這些經典呢,都叫做大乘的經典。
  • 中醫離不開心悟,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內經》上段所言的「慧然獨悟」,即屬於體知的範疇。本文所提到的也是「悟」的第二層意思:體知。從一般認識上升到一種獨特的超驗能力,這即是體知。由此說,「悟」,不僅是一種認識,更是一種內在的修養。我們所「悟」的,往往不僅是知識,更是智慧。二、中醫的「悟」性源於臨床與用心中醫需要去「悟」,不但是認知,更是體知。為什麼中醫需要第二個層次的「悟」呢?
  • 大乘之中,修行者證悟之後,為何不能立即成佛呢?
    因為證悟之後,即證入佛性為空性之後的狀態仍不不穩定,有時會退出來,因此,還要繼續修保任(禪宗的說法),也就是要保住這個證悟的空性,用禪宗的概念解釋,就是要修到動中靜中,動靜都能對鏡無染如如不動,這樣的層次才是七地不退地(七地菩薩),繼而是八地(不動地)。
  • 學佛,達到了怎樣的境界,才算是解悟和證悟?
    學佛的目的就是通過自己不斷的薰習,而達到「開悟」的境界,明白萬法的實相。在修行道路上解悟和證悟是一個實踐過程,通過這兩個階段來得到如來智慧。庵提遮女曾經問文殊菩薩:明明知道生是不生的道理,為什麼還會被生死流轉?
  • 真實的阿羅漢是怎麼樣的?
    阿羅漢的境界就是究竟解脫,是所有宇宙間,所有生命最嚮往,卻無數次輪迴中,由於缺少智慧和福德,而沒能實現的目標。天神雖然清靜,但那只是與這樣低下的我們相比,而天神眼裡的阿羅漢,依舊是深不可測。而我們連天人的境界尚且不知,何況超越三界的阿羅漢呢?
  • 《金剛經》:為什麼阿羅漢並不認為自己是阿羅漢?
    《金剛經》一相無相分中,世尊問須菩提:「須菩提,阿羅漢是不是可以這樣想,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這個道法了?」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為什麼呢?其實沒有阿羅漢這個名字,世尊。如果阿羅漢這樣想,我得阿羅漢道了,那他就是執著了我所執著的這個相,分別了人家執著的另一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