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要輪流"執勤"當老師講課;每人都要掌握第二外語;社交禮儀、說話藝術、中華文化、西方哲學、戲劇表演都是學習內容……
2011年,武漢外校在高一年級首設"創新班",各項新舉措開了江城高中先河。如今3年過去,這批孩子即將畢業,多數學生保送名校,其中15人進入清華北大。
"創新班"到底新在哪裡?是否可稱為名牌大學"預備班"?學生真的是在提前"上大學"嗎?記者昨日走進武漢外校創新班一探究竟。
三年過去
創新班的孩子都很牛
武漢外校創新班的全稱是"跨文化背景下國際型、複合型人才培育班",3年前,45名學生從高一新生中選拔入圍。
"我不想成為應試教育機器。"女生童荻說,自己當時得知創新班能參與課題研究、開發創意項目、進行社會實踐,甚至到校外機構訪學,她當場就報名了。
"同樣是3年高中,創新班的學生除了考大學外,可以增加更多學習體驗和經歷,當然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創新班班主任宋兵介紹,選拔優秀生源單獨編班培養,該班的自主課程佔一半,這在高中學校中都是新嘗試。
據了解,除10名學生出國或轉到理科班,剩餘35人中有26人保送國內名牌大學,其中15人進入清華北大。
中西兼修
學生將課桌搬出國門
"上地理課時,我們要輪流上臺演講,體驗當老師。"邵一帆記得大家上臺演講的話題十分豐富,厄爾尼諾、全球變暖、人口發展、霧霾等都成為話題。
除國家規定課程外,創新班學生必須學習第二外語;學校還引進了部分國際精華課程,如經濟、模擬聯合國、國際文化等;而最吸引學生的是一系列創新素質課程,如社交禮儀、說話藝術、中華文化、西方哲學、戲劇表演等,創新班還開設橋牌課、號召學生打太極。
"去年寒假我花了一個假期泡圖書館,寫的論文發表在了湖北省優秀期刊上。"張曉寒說起這事頗為自豪,而在高一時,她申請美國頂尖中學的夏令營,成為我省第一個自主申請成功的高中生。"我在美國進行了30天的學習生活,學習美國歷史、文化、心理學等課程,大開眼界。"回來後,她將自己的見聞告訴同學,該班5名同學陸續申請了這類夏令營,將課桌搬出了國門。
創新班並非大學"直通車"
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獨立申請美國名牌高中夏令營,成立家教聯盟為小學生輔導功課,走進企業進行科研調查……創新班要求學生們會學更要會玩。
當其他高中生還在為高考埋頭苦讀時,創新班的大部分學生邊玩邊走進了大學校園,那麼創新班是不是等於名牌高校的"預科"?
武漢外校校長李鴻朗認為,雖然創新班與大學關係密切,但不等於大學"直通車","創新班並非提前進行大學教育,而是讓他們早日與社會建立聯繫,激發對科學的興趣與潛力,並掌握多項技能,其培養目標是為國內外著名高校輸送國際型、複合型創新預備人才。"
"一直以來,外界都有質疑,認為國內高中培養不出創新人才。"武漢教科院專家直言,"創新班"的意義是對教育的一種"啟蒙",價值遠大於招考本身,應該少一些功利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