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發現,在最大國內珠寶集散地——「中國珠寶第一村」水貝,一張看似嚴謹權威的珠寶鑑定證書,沒有經過任何檢測就蓋著鋼印出世了。業內人士直言,有些珠寶鑑定就是印給消費者看的,商家要什麼檢驗結論就印什麼結論。「機構一掃,正規的,重量顏色也都不假,誰會知道出結論的鑑定機構根本沒見過這個東西。」(新京報10月27日)
珠寶鑑定亂象由來已久。然而與以往沒有資質的假珠寶堅定機構售賣虛假珠寶鑑證證書相比,此次曝光的真珠寶鑑定機構不見面就出證、商家要什麼檢驗結論就印什麼結論的危害,顯然更讓人驚心和憂心。
眾所周知,珠寶交易,人們最看重真假。但鑑於珠寶辨識的高難度和專業性等,珠寶買賣歷來講求的就是一個鑑定證書居中作證、作保,才能讓買者心安,賣者生意順利。而就目前魚龍混雜的珠寶玉石市場看,一張張鑑定證書幾乎是普通消費者衡量真假的唯一途徑。
也正因為如此,不管是珠寶鑑定機構,還是具體鑑定人員從業,都是有著嚴格的限制,比如都必須經過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國家認監委授權,中國實驗室認可委員會認可等,才算是正規的具有從業資格的機構或人員,才有權和資格出具相關的珠寶鑑定證書。而為了保證鑑定證書的唯一性,每一份珠寶鑑定證書也都有唯一的編號。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這些原本被市場和消費者看重、依靠的正式珠寶鑑定機構,其中一些為了利益,卻也幹起了和非正規珠寶鑑定機構本質一樣的非法買賣勾當,甘願有意無意充當一些珠寶經營造假者的「幫兇」,甚至乾脆就是沆瀣一氣,利益共謀齷蹉分贓。
亟待追問的是,這些有資質的珠寶鑑定機構和珠寶鑑定工作人員,為什麼就敢於如此呢?很顯然,缺乏有效的事中事後監督是主因。眾所周知,這些有資質的珠寶鑑定機構和珠寶鑑定工作人員,既然是經有關部門批准或備案才成立和從業的,按照規定相關部門就有權力有義務對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但就現實來看,連媒體都能輕易發現的問題存在,有關監管部門卻任由長期存在,無論如何都難逃失管的嫌疑與責任。
事實也許正是這樣,此前一些沒有資質的機構販賣假珠寶鑑定書被處理,我們倒是見的不少,但真鑑定機構幹「貨不對證」的違規乃至違法事情,卻鮮有見被處理的。這就使得一些正規的珠寶鑑定機構,違規成本很小甚至沒有,進而變相增加了違規操作堅實的底氣,久而久之就有更多的機構敢於參與進來。
此外也須深刻認識到的是,一些真正的珠寶鑑定機構之所以自甘墮落,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一面。據報導,一份真正的珠寶鑑定書,需要成本一般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之間,但市面上大量充斥的假珠寶鑑定書,只需5元左右甚至更低就可買到,這樣一些真的珠寶鑑定機構為了能夠生存和具有市場競爭力,就不得不壓低價格,進而不得不做一些簡化經營成本的動作,比如通過簡單的拍照鑑定等「不見面就出證」的違規做法。
市場珠交易,與其說人們依賴、信任的是真正的珠寶鑑定機構和他們出具的鑑定書,不如說是對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的信任。也正因為這樣,要想遏止正規珠寶機構「不見面就出證」等違規乃至違法的行為繼續,除了市場等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這些正規珠寶鑑定機構的違規行為強化監督打擊,增加其違規成本和風險,使其不敢也無需再為外,也要加大對市面上假珠寶鑑定書滿天飛亂象進行嚴厲整頓,為真正的珠寶鑑定機構合規經營、真鑑定等,創造寬鬆的有利條件。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