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上午,由徐州市創新教育學會聯合淮海經濟區書法專業委員會與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共同舉辦書法進校園活動暨鄭恆良先生《書法與人生》學術報告會,在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教師發展中心一樓報告廳舉行。
鄭恆良,男,1963年9月出生,江蘇沛縣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後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書法家協會首屆書法高級研修班深造。先後在國家及省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及論文110萬字,編著《與文明同行》、《生態課堂》等10本書。2012年10月應邀在日本成功舉辦「中國龍」書法個展,2014年4月在南京舉辦「心源意馬」 書法個展,2015年5月在徐州李可染藝術館舉辦「漢風流韻」 書法個展,2018年6月在沛縣舉辦「家在漢源」書法作品展。作品吸收漢印、漢畫、漢簡、漢帛、漢磚、漢碑等藝術形式,形成蒼茫雄渾、遒厚秀潤、灑脫別致的藝術風格,被業內稱為「新漢書」名家。現任江蘇省人民政府督學、中國礦業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研究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全國首批書法教育名師、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中小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上海市書法教學專業評委,淮海經濟區書法專業委員會主任,曾擔任沛縣教育局長十年。
新漢書」,是相對於「舊漢書」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書法表現樣式,是漢代書法一脈的繼承和發揚,由全國書法教育名師鄭恆良先生提出並多年為此探索實踐,遂成一家風貌。「漢書」一詞早見於東漢時期班固寫的《漢書》,是繼《史記》之後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又稱《前漢書》;之後南朝宋人範曄著有《後漢書》,也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舊漢書」,這裡指的是漢代書法的簡稱。漢代書法包括篆書、隸書、章草、行書,而最能代表漢代書法成就的則為漢隸,與秦篆、晉行、唐楷齊名。「新漢書」是建立在漢代書法基礎上,尤以漢隸、章草為根,融合了甲骨、鐘鼎、石鼓等先秦書法及清代隸書。同時,「新漢書」又吸取了漢碑、漢磚、漢簡、漢帛等「漢風」,並借鑑漢印、漢畫、漢樂、漢舞等姊妹藝術,從而形成鮮明的獨特個性特徵。
鄭恆良先生堅持數十年如一日,早晨四時即起,臨池不輟,艱辛探索,提出並踐行「新漢書」。作為「按規律書寫漢字的獨特藝術」,「新漢書」擁有豐富的基因密碼,是漢文化遺存的發揚光大,其意向、意趣、意味也是別致的,形成蒼茫雄渾、遒厚秀潤、灑脫別致的藝術風格,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一下四個方面,簡稱「四味」:
1、「金石味」。他從大篆《散氏盤》、《虢季子白盤》中吸取滋養;石鼓文、《天發神讖碑》古樸而靈異的神韻啟迪靈感,「勢在水槽中流、澆鑄感」的書風追求,使他的書法呈現出遒厚樸茂、力透紙背的「與眾不同」的「別味」。
2、「漢畫味」。來自於山水、花鳥、寫意潑墨畫的薰陶,加之他對漢畫像石的鐘愛,「畫」的元素對「書」的影響在其作品中越發明顯。加之他把書法視為觀賞、造型藝術,極為強調書法的畫面性,包括空間、結構、形狀、速度、節奏等處理,從意境上看,既有鮮明的時代感,又透著古意;從技法上看,既有現代的視覺構成,又得之古法傳承。
3、「漢舞味」。他的書法極具動感,飄逸多姿,如神仙衣袂飄動。他廣習漢碑字帖,靈動多樣的筆法豐富了他的技巧,漢畫、漢簡的古拙與天趣,豐富了他的想像力,他的筆下總是充滿柔情,如清風朗月,翰逸神飛,象春天裡的一群舞者在田野裡輕歌曼舞。作品隨情感起伏變化,宛如音樂抑揚頓挫,搖曳多姿,使人領略到觀舞般的愉悅情感。
4、「蒼澀味」。他鍾情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造化,以漢代古隸為基,參以篆籀之意,融入行草筆法,加以多變的墨法,比之舊漢書氣勢更沉雄,氣象更古拙,氣色更蒼潤,氣韻更生動;具有面向無垠、天人合一的包容氣概,映照傳神寫心、誇張多變的心靈世界,充滿運動、力量和厚樸之美。他醉心於其浩然蒼茫,原始而富澀感,其質樸感、蒼茫感溢於字裡行間。
聽後大家一致認為:鄭教授帶來大家一堂精彩的書法課程教學觀摩的精神盛宴,由書法看人生,給現場聽課教師很大的觸動,觀看其獨創的字體更是韻味十足。
來自徐州市經開區徐莊實驗小學馬梅桂老師讚嘆鄭局長的作品,大氣磅礴,厚重雄渾,蒼勁有力,敢放能手,不拘一格,鄭局長的字體具有書家的風骨,畫家的意象,舞蹈家的美感,音樂的靈逸,古樸的厚重,現代的氣質。
隨後在徐州市名校長,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校長苗剛帶領下參觀了該學校的「香包漢服工作坊」。
本次學術報告會活動得到徐州市大黃山實驗小學、徐州市城東實驗小學、徐州市荊山小學、徐州市侯集實驗小學等的大力支持,報告會是由淮海經濟區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兼徐州市創新教育學會會長李尊棟主持。
《創新教育研究》編輯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