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是從事藝術創作並取得較高成就的藝術工作者,藝術家在他們從事的藝術領域具有熟練的創作技巧和較高的審美能力。比如: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侯寶林,電影表演藝術家李雪健、李保田,舞蹈藝術家閆麗萍、金星,歌唱藝術家毛阿敏、宋祖英、李雙江,另外還有書畫藝術家、雕塑藝術家、行為藝術家等等。我們就是沒有聽說過賞石藝術家,這是為什麼呢?藝術家是靠藝術作品說話的,他們的成就是要得到圈內外專業人士認可的。賞石高手和奇石收藏家他們不是也有拿的出出手的奇石作品嗎?奇石作品不也是藝術作品嗎?為什麼他們就不能成為藝術家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賞石藝術是發現藝術,奇石在大自然已經產生了,奇石就是構成奇石作品的主體部分,賞石者看到奇石以後根據自己對奇石外在形式的理解進行解讀,然後通過取名、配座、展示來完成作品。奇石是無字的書、立體的畫、凝結的詩,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解讀它,奇石本身是沒有文化內涵的,文化是我們賦予的。奇石的創作者是大自然,大自然生產萬物不是由意識形態產生的,奇石和普通的石頭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雖然我們對奇石的解讀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創作,但是這個創作難度不大也不夠高級,奇石作品的主要價值本身在於它的觀賞價值而不在於我們的解讀,大作然是奇石作品的主創,我們更像是看客和裝幀師傅。書法、繪畫、雕塑甚至表演都是意識主導下技藝的呈現,是先有意識再有作品。奇石作品是先有作品主體再用意識解讀。
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一旦產生就打上了創作者的烙印,而奇石作品的烙印是屬於大自然的。我們根據書法、繪畫、雕塑等作品可以基本知道創作者的想法,甚至根據作品的風格可以推測出創作者。奇石作品也可能你能看出座子是誰做的,發現者的創作水平根本在作品上體現不出來。比如一個收藏家的審美能力很高,他如果收藏了好多好石頭放在一起,你會覺得他品位不錯,如果只有一兩方精品奇石,你就感受不到他的品位如何。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畫家把他的一副作品放在你的跟前,如果你能看懂,你就會知道這個畫家的能力如何。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人在奇石作品的參與成分是非常小的。
奇石與發現者的關係更像是伯樂與千裡馬的關係,千裡馬常有而伯樂常在,但是我們只在乎千裡馬本身,我們不會去過多關注伯樂本人。伯樂相馬也可以成為一種藝術,馬好不好讓它跑一跑,拉來車就能驗證了,因此伯樂相馬的藝術容易讓人信服。相馬有比較科學的規律,通過這些規律和特點就可以看出馬的天賦。
審美沒有硬性的標準,因此你認為好看的石頭別人覺得不一定覺得好看。再者,我們從野外得到好石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偶然性,跟個人審美能力的高低和創作激情沒有必然的聯繫。收藏家手裡精品奇石會多一些,但是大部分石頭都是收購的,大部分奇石的發現和奇石作品的立意也是由別人完成的。如果給奇石取個名、配個座也可以成為藝術家的話,那藝術家就會滿天飛,因為石農和石商經手的奇石更多一些,相對而言他們發現的好石頭更多。因此賞石高手、奇石收藏家不能稱之為藝術家,石商、石農也不可能稱之為藝術家。
精品奇石是藝術品,奇石作品能不能稱之為「作品」呢?一般藝術作品而言都是由創作者完成的,奇石作品的主體卻是由大自然完成的,奇石發現者雖然也作出了一些與藝術性相關的勞動。但是奇石作品這個「作品」顯然和其它藝術作品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奇石作品可稱為「作品」,但它是天作之品。有人認為奇石原石不能稱之為藝術品,因為人們對它沒有創造性創作,只有取名、配座、闡釋後的整個作品才能成為藝術品。貳哥認為,藝術品應該是按藝術品的品級去選的,而不應該按照人的參與程度去選。比如一些精美的奇石原石,其美觀程度和藝術魅力比人為的藝術品還要令人震撼,完全可以稱之為藝術品!
賞石高手不能稱為賞石藝術家,是目前階段賞石形式決定的,因為我們沒有對奇石主體作出創造性改變。這一點是關鍵,一個藝術作品不是你參與了你就是藝術家。也許隨著賞石文化的發展,賞石形式會發生變化,人們參與奇石作品創作的程度會得到延伸,對於奇石的評審標準也可以合理量化,賞石高手就可以稱為賞石藝術家。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