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高手能不能稱為賞石藝術家?不能,有一點我們不能混淆概念

2020-08-21 貳哥奇石

藝術家是從事藝術創作並取得較高成就的藝術工作者,藝術家在他們從事的藝術領域具有熟練的創作技巧和較高的審美能力。比如: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侯寶林,電影表演藝術家李雪健、李保田,舞蹈藝術家閆麗萍、金星,歌唱藝術家毛阿敏、宋祖英、李雙江,另外還有書畫藝術家、雕塑藝術家、行為藝術家等等。我們就是沒有聽說過賞石藝術家,這是為什麼呢?藝術家是靠藝術作品說話的,他們的成就是要得到圈內外專業人士認可的。賞石高手和奇石收藏家他們不是也有拿的出出手的奇石作品嗎?奇石作品不也是藝術作品嗎?為什麼他們就不能成為藝術家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賞石藝術是發現藝術,奇石在大自然已經產生了,奇石就是構成奇石作品的主體部分,賞石者看到奇石以後根據自己對奇石外在形式的理解進行解讀,然後通過取名、配座、展示來完成作品。奇石是無字的書、立體的畫、凝結的詩,我們能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解讀它,奇石本身是沒有文化內涵的,文化是我們賦予的。奇石的創作者是大自然,大自然生產萬物不是由意識形態產生的,奇石和普通的石頭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雖然我們對奇石的解讀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創作,但是這個創作難度不大也不夠高級,奇石作品的主要價值本身在於它的觀賞價值而不在於我們的解讀,大作然是奇石作品的主創,我們更像是看客和裝幀師傅。書法、繪畫、雕塑甚至表演都是意識主導下技藝的呈現,是先有意識再有作品。奇石作品是先有作品主體再用意識解讀。

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一旦產生就打上了創作者的烙印,而奇石作品的烙印是屬於大自然的。我們根據書法、繪畫、雕塑等作品可以基本知道創作者的想法,甚至根據作品的風格可以推測出創作者。奇石作品也可能你能看出座子是誰做的,發現者的創作水平根本在作品上體現不出來。比如一個收藏家的審美能力很高,他如果收藏了好多好石頭放在一起,你會覺得他品位不錯,如果只有一兩方精品奇石,你就感受不到他的品位如何。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畫家把他的一副作品放在你的跟前,如果你能看懂,你就會知道這個畫家的能力如何。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就是因為人在奇石作品的參與成分是非常小的。

奇石與發現者的關係更像是伯樂與千裡馬的關係,千裡馬常有而伯樂常在,但是我們只在乎千裡馬本身,我們不會去過多關注伯樂本人。伯樂相馬也可以成為一種藝術,馬好不好讓它跑一跑,拉來車就能驗證了,因此伯樂相馬的藝術容易讓人信服。相馬有比較科學的規律,通過這些規律和特點就可以看出馬的天賦。

審美沒有硬性的標準,因此你認為好看的石頭別人覺得不一定覺得好看。再者,我們從野外得到好石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偶然性,跟個人審美能力的高低和創作激情沒有必然的聯繫。收藏家手裡精品奇石會多一些,但是大部分石頭都是收購的,大部分奇石的發現和奇石作品的立意也是由別人完成的。如果給奇石取個名、配個座也可以成為藝術家的話,那藝術家就會滿天飛,因為石農和石商經手的奇石更多一些,相對而言他們發現的好石頭更多。因此賞石高手、奇石收藏家不能稱之為藝術家,石商、石農也不可能稱之為藝術家。

精品奇石是藝術品,奇石作品能不能稱之為「作品」呢?一般藝術作品而言都是由創作者完成的,奇石作品的主體卻是由大自然完成的,奇石發現者雖然也作出了一些與藝術性相關的勞動。但是奇石作品這個「作品」顯然和其它藝術作品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奇石作品可稱為「作品」,但它是天作之品。有人認為奇石原石不能稱之為藝術品,因為人們對它沒有創造性創作,只有取名、配座、闡釋後的整個作品才能成為藝術品。貳哥認為,藝術品應該是按藝術品的品級去選的,而不應該按照人的參與程度去選。比如一些精美的奇石原石,其美觀程度和藝術魅力比人為的藝術品還要令人震撼,完全可以稱之為藝術品!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賞石高手不能稱為賞石藝術家,是目前階段賞石形式決定的,因為我們沒有對奇石主體作出創造性改變。這一點是關鍵,一個藝術作品不是你參與了你就是藝術家。也許隨著賞石文化的發展,賞石形式會發生變化,人們參與奇石作品創作的程度會得到延伸,對於奇石的評審標準也可以合理量化,賞石高手就可以稱為賞石藝術家。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同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石不能言|石非石」:賞石精品首次集結上海藝博會
    出自南宋文學家、詩人陸遊的《閒居自述》,其中的「石不能言」也成為中國賞石的經典名言。 12月3日晚,匯聚全國各地藏石名家精品賞石的「石不能言|石非石2020上海展」在上海藝博會主展廳對外展出,這一由北京匯石融通與無上堂主辦的賞石展通過觀賞石的不同藝術形式,呈現出中國當代藏石家的精神世界與文化價值觀,展現出賞石背後的中國美學。
  • 漫談文人賞石
    欣賞者以懷抱山嶽的想像來賞石,由小見大,精神獲得了極大的提升。關於石頭,當代著名畫家劉丹有過一段特別精彩的闡述:中國人最早與石頭結緣,其來源之一恐怕還是道家思想中的長生觀念。石頭的孔洞美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空間,人遊歷於其間,產生了特有的時空意識,任何事物經由孔洞看去,皆有致幻的作用。中國人就是在這樣的神秘主義感情中變換時空以求抵達洞天福地。
  • 硯錄|庚子新春賞石:石不能言最可人
    石不能言,卻能傳神;一塊佳石,似無言的詩。石是靜態的,卻喚起人們對藝術的無限探求;石是無聲的,卻超越千言萬語,勾起聯翩思緒。 賞石的真諦,就在於能夠明白,無論多精巧絕倫的奇石都只是天公無意之間的造化。石頭好似人類的老師,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發出無聲的教喻:而當人開始巧舌如簧的品評,石頭只是默然應之。
  • 賞石觀點:有理有據的賞石活動那叫有文化,生搬硬套那叫妄想症
    大家都知道玩石頭就是玩文化,觀賞石只有賦予了文化才有生命力。貳哥多次說過,石頭不是為了人類而生成的,觀賞石也不是為了文化而存在的,因此好多奇石、怪石並不能被我們賦予恰當的說辭,這是在正常不過的現象。我們好多玩石頭的人總喜歡「為賦新詞強說愁」,總是想把每一塊石頭都跟文化搭上關係,覺得這樣就可以提升石頭的價值。
  • 徐文強:奇石、賞石、名石
    凡以圖案為重,特別強調畫面呈像的稱為圖案石,其中包括文字石。至於不同稱謂的奇石,均應是大自然歷經悠悠歲月、鬼斧神工的傑作。它那天然神韻、多姿多彩絕不應是人工再造的,不然,再好都歸屬為加工石範圍(當然也能成為另一類的觀賞石)。
  • 賞石的雅與俗
    國人自古便有揚雅貶俗的心理和傳統,附庸風雅便是其所產之物。關於風雅,有一種歷朝歷代都較為常見的現象:未得風雅者想方設法去追求或攀附風雅,已入風雅者則處心積慮地去標榜自己得的才是真雅。此種現象在當今的賞石圈也同樣存在:不少賞石者自以為雅而覺得未入石門者皆未脫俗,許多賞抽象石者認為自己是真雅而覺得賞象形石者仍未脫俗……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 古典賞石與新派賞石之別
    賞石不再像傳統作為一種貴族藝術那樣被視若畏途,而是更多地帶有遊戲娛情的意味。包括當代人對於靈璧石的觀照,也趨向於具象化的審美,與古典賞石抽象式的審「醜」已經漸行漸遠了。不得不承認,古典賞石所獨具的瘦皺漏透之韻,其實並不符合形式美學所提倡的均衡、勻稱、節奏、韻律乃至黃金分割等諸多原埋,更多的是一種審「醜」,對此歷代畫家都有揭菜。
  • 賞石,就是一場修行
    修眼力:要想把石頭玩好,做一個真正的賞石高手,首先就要修煉眼力,使其具備&34;般的能力——不僅能看出高低優劣,還能辨別真假是非。為此,就必須要多看多比較,絕不能做井底之蛙。不僅要儘可能多看各種精品奇石以開闊眼界,還應放眼世界去廣泛涉獵其他經典藝術,久而久之才能做到觸類旁通,練就一雙慧眼。
  • 賞石藝術中形式美與主題的關係
    賞石,自古是皇室、貴族及一些具有藝術家氣質的文人雅士喜愛賞玩,形成的賞石理論以瘦、透、漏、皺為主。 進入現代,賞石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活動,對觀賞石理論研究大有創新,在前人賞石理論基礎上,在賞玩實踐過程中也簡潔地推出形、質、色、紋的賞石新主張,並在實踐中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
  • 讀書與賞石,有異曲同工之妙!
    賞石與讀書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許多異曲同工之妙。很多時候,賞一方石就像在讀一本書。今天,就讓我們結合林語堂先生的《讀書的藝術》一文,來聊一聊讀書與賞石。讀書和賞石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一種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一個不賞石者和一個賞石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讀書或賞石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 中國賞石藝術的意象美
    但是,由於理論群體中存在著文化素養、藝術理念、審美能力、哲學思辨和賞石經驗的差異,因此總體理論水平並不樂觀。為此,除了有必要從深層次理解意象美概念,把握賞石中的審美方式、審美情趣、審美境界等方面的重要心理環節之外,還需喚起主體精神對審美意境創構的人文關懷。
  • 這個展覽有創意!當中國的賞石藝術遇上蒙德裡安
    在業內人士看來,賞石的「形、質、色、紋」以及自然天成的趣味「韻」,有別於西方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它傳承更多的是有如中國書畫的意象表達,以及內在心性「格物致知」的理想化精神。「此次展覽意在連接中國賞石與藝術的神奇密碼,發掘既能傳承『中國傳統文人賞石』精髓,又能傳達當代人文精神的新作品。」
  • 賞石大師你見過嗎?什麼樣的人才受得起大師的稱謂
    甚至玩石頭玩得好的也被人稱之為賞石大師。因為大師的稱號漫天飛,讓好多人覺得大師稱號就有了戲謔的成分在裡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大師。玩石頭的人也有鑑賞技術高超的人,按理說這樣的人也應該被稱為大師,事實上也有好多賞石高手被別人稱為大師
  • 賞石別話:平心論石,何其難得
    平心論石就是心平氣和的去賞石和評論觀賞石,不考慮利益得失不夾雜私心雜念,實事求是的去評論石頭。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是一點都不簡單。我們都讀過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二個騙子利用人們的虛榮心,給國王做了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愚蠢的皇帝穿著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赤裸裸的在大街上遊行,接受全城人們的瞻仰。
  • 淺談賞石的三要素
    其次,賞石是指人們認為具有觀賞性的石頭,離不開主體對客體的審美,離不開對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的理解。一塊璞石,經審美再創造與搭配經營布置後,方能將其大格局突顯出來,不落俗框,成為藝術品,別是一番學問與智巧。
  • 文人與賞石
    文章來源:《一畫》文人與賞石丁酉年 總第八卷 作者:胡建君古代文人與賞石,餘以為石不能言最可人,所以奇石很早就納入了人們的視野。逮至唐代,賞石蔚然成風,在文人士大夫中最有盛名的當屬白居易,堪稱唐代賞石鑑賞之專業人士,日本見村松勇所著的《中國庭園》,讚譽他是真正開闢中國庭園的祖師。白居易深愛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記》,其存世詩文有多首詠太湖石的詩句。他在《草堂集》中寫道:「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
  • 當中國的賞石藝術遇上蒙德裡安--上觀
    12月3日,「石不能言·石非石2020上海展」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辦的第24屆上海藝博會上開幕。此前,該展覽曾在國家大劇院展出。中國賞石藝術是獨具東方哲學韻味的生活藝術之一,是中國人抒發自然山水情懷的藝術形式,與中國山水畫共同形成二維和三維的視覺體系。
  • 賞石藝術風雲再起•石非石2020對話上海
    賞石的「形、質、色、紋」以及自然天成的趣味「韻」,有別於西方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徵,它傳承更多的是有如中國書畫的意象表達,以及內在心性「格物致知」的理想化精神。「石非石」賞石藝術大展,一直在為賞石與藝術的深度融合而耕耘探索,從國家大劇院到上海藝術博覽會,由厚重莊嚴的古都到時尚絢麗的魔都,一次從傳統走向當代,連接當下與未來的文化之旅。
  • 文人賞石怎麼跟蒙德裡安對起話來了?
    賞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生活藝術,蒙德裡安是荷蘭畫家、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兩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12月3日至6日舉辦的第24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一場「石不能言·石非石2020上海展」,卻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促成了一次東西方藝術的無言對話。
  • 快速提高賞石水平的訣竅
    那麼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賞石水平,這其中有什麼訣竅呢? 目前,藏石者每天忙於撿石、購石、賞石和炫石,期望用見多識廣來提升自己的賞石水平,這樣固然沒錯,但實際情況告訴我們這樣進步很慢。 眾所周知,任何知識和文化都靠積累,能形成獨特文化的東西更靠融會貫通、採眾所長,最後方能「打包」展示,所以賞石者也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能局限於賞石這個領域,要善於從其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