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新任「掌門人」王旭東: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

2021-01-19 新京報

精彩觀點:

1、 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

2、 莫高窟的價值和故宮的價值不一樣,故宮的成功不能複製到敦煌來,但經驗可以借鑑。

3、 負責任的旅遊就是保護和旅遊的平衡。

4月8日,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七年之久的單霽翔正式退休。他的繼任者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長王旭東。從敦煌到故宮,王旭東成為故宮新任「掌門人」。

敦煌研究院官網顯示,王旭東1967年2月生於甘肅山丹,2003年獲得蘭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14年12月成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長。

在任期間,王旭東對如何平衡文化旅遊與文化保護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也推動了敦煌莫高窟進一步走向數位化。此外,自2016年敦煌研究院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以來,至2017年敦煌研究院的文創產品銷售額超過了1700萬元。

掌管故宮時,單霽翔自稱是故宮的「看門人」而非「掌門人」。這位給故宮帶來深遠影響的院長,也給故宮改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無論是作為「掌門人」還是「看門人」,王旭東能為600歲的「網紅」故宮帶來哪些驚喜值得期待。

從理工男到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長

在2016年的一次講座中,王旭東道出了自己與敦煌的一段「緣分」。他說,童年時的願望是當水利工程師,改變家鄉缺水的狀況,因此大學報考志願幾乎都和水利工程有關,最終被蘭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錄取。

據齊魯晚報報導,王旭東來到敦煌是一個偶然事件。1991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文物保護合作,美國專家建議搞石窟保護應該有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蘭州大學招人,當時他是張掖地區水電處的一名技術員,在老師推薦下來到敦煌。

王旭東曾在接受新華網採訪中表示,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研究的第一個課題是崖體穩定性研究。「我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畫、彩塑的492個洞窟,但說實話當時我對敦煌壁畫沒什麼感覺,不知道是什麼內容也不覺得有什麼時代特點。」

後來,王旭東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向同事們請教,才越來越覺得敦煌文物的震撼,從此他便一直留在敦煌。

從學術成果看,王旭東是一名優秀的學者。敦煌研究院官網顯示,1991年在敦煌研究院從事壁畫及土遺址保護以來,王旭東在各級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合作出版專著3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獎10項,並獲文化部優秀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甘肅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2014年12月,47歲的王旭東成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長。

公開資料顯示,敦煌研究院是負責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慶陽北石窟寺管理的地廳級綜合性研究型事業單位。王旭東的責任,便是與同事們一起研究如何保護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王旭東在新疆樓蘭壁畫墓做現場搶救性支頂。

平衡文化旅遊與文化保護,推動發展「數字敦煌」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敦煌莫高窟更是聞名海內外,1987年,莫高窟因其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藝術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要對這些文物負責,王旭東深感責任重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往敦煌參觀莫高窟,如何平衡文化旅遊與文化保護之間的關係,成為他繞不過去的話題。

在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文化和旅遊專題論壇上,王旭東發表了題為《構建負責任的敦煌莫高窟文化旅遊模式》的主題演講。他說,真正能夠開放的洞窟空間,容許進去的遊客非常少,在100個左右,其他大多數都是20平米以下的洞窟。

他在演講中說道,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敦煌,尤其是從文博會永久落地敦煌以後,遊客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大量的遊客進入洞窟以後,就會引起洞窟的溫度、溼度、二氧化碳升高,同時也帶來一些微生物滋生,這對壁畫、彩塑保護產生了潛在威脅。

「所以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追求負責任的文化保護模式。何謂負責任呢?第一,我們要為老祖宗負責,因為他們留給了我們這樣珍貴的文化遺產,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上把它毀了。第二,我們要對遊客負責,因為遊客是奔著這樣一份珍貴的遺產來的,要給他提供一種非常美好的參觀體驗。負責任的旅遊就是保護和旅遊的平衡。」王旭東說。

為此,敦煌研究院總結出了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這是一套基於價值完整性的平衡發展質量管理模式。王旭東解釋稱,所謂的平衡發展是把保護、研究和傳承利用三者關係平衡好。其中,保護是基礎。其次,在文化旅遊方面,敦煌研究院提出了針對性分類的旅遊管理體系,並專門開展了遊客承載量研究。

對於王旭東而言,保護敦煌莫高窟,數位化也成為一種有力的手段。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便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構想。隨著數位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王旭東帶領敦煌研究院在「數字敦煌」的道路上跨越了一大步。

在王旭東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不到兩年時間裡,敦煌石窟藝術便借著數位技術的東風,走向全球。據新華社報導,2016年4月29日,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次通過網際網路向全球發布敦煌石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內容及全景漫遊,敦煌石窟藝術將藉此平臺走向世界。

截止到2018年年初的數據顯示,敦煌研究院已完成150個洞窟的高保真壁畫數位化採集、120個洞窟的結構掃描、60個洞窟的整窟高保真數位化圖像處理及110個360°虛擬漫遊全景節目。

2018年,「共建數字絲綢之路——古樂重聲音樂會」在敦煌莫高窟舉行,王旭東等嘉賓為演出揭幕。

2017年敦煌研究院文創產品銷售額逾1700萬元

對於珍貴文物來說,如何讓其「活起來」展示生命力,是文物管理者面臨的一大挑戰。王旭東曾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不是說把文物拿出來就活起來了,這一切首先基於學者的研究,就是要有內容和深度內涵,要把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價值觀念挖掘出來,轉化成民眾能夠接受的符合這個時代的文化作品或產品,然後活起來,包括搭上網際網路的翅膀『飛到千家萬戶』。」

據王旭東介紹,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敦煌研究院將30個洞窟面向全球共享。此外,還通過 「進校園、進鄉村、進企業、進社區、進軍營」通過數位化展覽等方式,將精美藝術送到群眾身邊。還有就是文化創意,通過數字資源庫共享後可以積極進行文化創意。

進入2019年,敦煌研究院還推出了夜遊莫高窟的活動。據蘭州晚報今年3月份報導,今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敦煌研究院將推出「夜遊莫高窟」系列活動,包括「夜遊莫高窟」「夜遊莫高窟,詩意邊關行」等。如此看來,倒是與「夜遊故宮」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年來,故宮文創掀起文物文創行業的一股春風,敦煌研究院也不甘落後。敦煌研究院自2016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據中新社報導,2017年敦煌研究院文創產品銷售額逾1700萬元,並取得百餘個(項)註冊商標和智慧財產權。當然,這一水平與目前故宮動輒上十億元的文創銷售收入仍有較大差距。

王旭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莫高窟的價值和故宮的價值不一樣,故宮的成功不能複製到敦煌來,但經驗可以借鑑。「我們必須要找到立足敦煌實際的文化創意之路。」

如今,王旭東接任了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在單霽翔對故宮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後,從敦煌來的他能否給「網紅」故宮帶來更大的驚喜,我們且拭目以待。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編輯 王宇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故宮博物院新任"掌門人"王旭東:大數據實錘,女性觀眾更愛故宮!
    "掌門人"王旭東,匆匆現身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帶來主題為《從敦煌到故宮——不變的初心和使命》的演講。自打新任"掌門人"上任以來,大家都對他及他帶領下的故宮充滿了好奇與期待。00後觀眾數量激增 女性更愛故宮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要把"遊客"這個稱呼改為"觀眾"。"遊客"僅是"到此一遊",而"觀眾"則是靜下心來和古人對話。他在現場和大家分享了幾種數據。
  • 讓600年故宮「活起來」 訪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這「四個故宮」,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它們既是四個獨立的專項,分別開展工作;又是一個相互貫通、相互支持的工作體系,要統籌協調、打通彼此。王旭東:文物工作,安全是第一位的。故宮博物院守護著有600年歷史的宮殿古建築群和186萬件(套)文物。要做到「萬無一失」,因為「一失萬無」。因此「平安故宮」是我們工作的基礎。隨著工作的深入,保護的理念與方法也在變化和完善。
  • 故宮「上新」了!新任院長王旭東啥來頭?
    王旭東來到敦煌,是個很偶然的機會。1991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文物保護合作。美國專家建議,搞石窟保護應該有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蘭州大學招人,當時的王旭東已經是張掖地區水電處的一名技術員,在老師推薦下,他決定到敦煌瞧瞧。那一夜,他獨自一人繞著寂靜荒涼的莫高窟走了一圈。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沒有數位技術 文物保護研究傳播都無從談起
    王旭東說,儘管這樣,大家都覺得這樣的歷程都給了很多啟示,在那個時代,很多的技術不能不滿足文物數位化保護的需求。「應該說,故宮博物院緊緊抓住這個時代的機遇,開始了快速的文物數位化進程。」王旭東透露,故宮博物院在98年創建了資料信息中心,在99年開始了文物的數位化。
  • 紫禁城迎建成六百年,「掌門人」王旭東:讓故宮迸發更多活力
    王旭東說。面對參觀人數的不斷增長,如何平衡開放和保護的關係,是一個難題。王旭東強調,保護是第一位的,要在保護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故宮博物院建院95年來,一代代故宮人做了大量保護工作。隨著保護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文物保護理念也在不斷提升。過去做了大量的搶救性保護,為保護故宮作出重大貢獻。
  • 單霽翔退休 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有多優秀?
    (原標題:故宮新任院長王旭東有多優秀 來了解一下)據蘭大校友會官方微信4月8日下午最新消息,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的院長單霽翔今日退休,繼任者為原敦煌研究院院長、蘭大1986級地質系校友王旭東。作為項目負責人,王旭東還主持過30餘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壁畫及土遺址保護加固的勘察設計和現場施工,承擔國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下達的文物保護重點研究項目20多項,主持或參加與美國、日本、英國的國際合作4項 。王旭東在敦煌 攝/澎湃新聞記者張新燕「我在這裡26年,26年跟1000年相比,算什麼?
  • 讓600年故宮「活起來」
    這「四個故宮」,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它們既是四個獨立的專項,分別開展工作;又是一個相互貫通、相互支持的工作體系,要統籌協調、打通彼此。   王旭東:文物工作,安全是第一位的。故宮博物院守護著有600年歷史的宮殿古建築群和186萬件(套)文物。要做到「萬無一失」,因為「一失萬無」。因此「平安故宮」是我們工作的基礎。   隨著工作的深入,保護的理念與方法也在變化和完善。
  • 為什麼會是王旭東接任故宮院長?
    而當時國內文物保護不力,不少敦煌文物流散國外。可以這樣說,要研究敦煌,就一定要面向國際。王旭東認為,合作不能是尋求簡單的資金和技術援助,而是要通過合作培養人才,這樣才能擁有一支長期堅守大漠的人才隊伍。2018年初,王旭東用了「立足敦煌,走向世界」總結此前一年的工作。
  • 明確副部,中候補、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網站「部領導」欄目更新信息顯示,剛剛就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王旭東,已任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明確為副部長級。8日,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的單霽翔退休,原任敦煌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王旭東繼任。王旭東是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孩子心中播下文化種子
    學術研究是故宮博物院的核心任務之一。2020年,故宮博物院將舉辦「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談會」、第五屆「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國明清史國際學術論壇」和「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學會(IIC)—故宮博物院2020國際古建築保護學術研討會」等一系列學術研討會議。
  • 上新了故宮!王旭東接班單霽翔成故宮新院長
    在國家文物局局長任上10年後,原本已屆退休之年的單霽翔接過故宮帥印。當時的故宮剛經歷「十重門」輿論危機,亟待重塑形象。「我是故宮第六任院長,每一任院長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單霽翔曾說,因為故宮太複雜,安全問題至關重要,「平常說做一件事要』萬無一失』,我們是『一失萬無』。」
  • 讓六百年紫禁城煥發新的時代活力,故宮掌門人有話說
    同時,故宮要以包容的態度,聯合社會各界,共同把故宮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好。」王旭東說。談到在建設文化強國進程中,故宮將發揮怎樣的作用時,王旭東說,除了保護好、傳承好故宮的文化遺產,還要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局,探尋多元文化的國際化表達,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要做到與國際社會同頻,彰顯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 故宮600年大慶怎麼過?掌門人王旭東這樣說
    故宮如何平衡巨大的觀眾需求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係?王旭東:文物工作,安全是第一位的。故宮博物院守護著有600年歷史的宮殿古建築群和186萬件(套)文物。要做到「萬無一失」,因為「一失萬無」。因此「平安故宮」是我們工作的基礎。隨著工作的深入,保護的理念與方法也在變化和完善。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交流互鑑鑄就文化豐碑
    作為首期主講人,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以「敦煌與故宮——不同力量鑄就的文化豐碑」為主題,為現場的師生講述了敦煌與故宮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分享了自己在這兩大文化殿堂工作的感悟。本報記者特邀請王旭東院長,就讀者感興趣的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交流互鑑鑄就文化豐碑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背景下來看敦煌和故宮,它們具有什麼獨特的意義?王旭東:我在敦煌工作了28年,去年4月來到故宮博物院。作為一名文物保護工作者,我很幸運先後服務於這兩大文化殿堂的保護。回顧這兩大文化遺產的保護歷程,能夠得到哪些啟發和感悟?王旭東:敦煌和故宮的有效保護,都離不開國家的強大和重視。從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可以看出,文物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了莫高窟藏經洞,他報告給當地的官員,但官員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
  • 【日報熱評】讓文物活起來是文物保護的核心
    讓收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今天文物保護的核心。當前,文創產品開發已經成為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手段。我們熟知的故宮各種文創產品的開發,使故宮成為了網紅打卡地,亦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 讓文物活起來,意味著有更廣泛的人群參與,有更深層次的體驗感受。
  • 故宮博物院新任院長王旭東,半年前曾期待敦煌與茅臺有更多合作
    導讀 今日,「故宮看門人」單霽翔退休的消息刷屏,媒介也硬核關注了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這位從2014年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科技文保專家,其實和茅臺也有淵源,半年前曾期待敦煌與茅臺有更多合作。
  • 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在文物安全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談研究、傳承和利用。」為此,95年來,故宮人為了把故宮保護好,兢兢業業,做了大量工作。在總結多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2019年,故宮博物院正式提出「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其中,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
  • 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談到故宮的保護,王旭東說:「故宮的保護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防火,這是所有人都能夠意識到的,也都會去關注的,但是怎樣可以確保故宮消除火災隱患,既需要技術的手段,更需要依靠管理手段,要有一套完整的、嚴密的管理制度體系,再輔助於技術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故宮的安全。在文物安全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談研究、傳承和利用。」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考察北碚 調研中國西部科學院
    9月23日,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一行考察中國西部科學院,調研北碚文物保護、傳承、弘揚等方面工作。區委書記周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緒容、副區長劉永陪同調研。館內有惠宇樓、地質樓、盧作孚舊居、地磁測點碑等文物遺蹟,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我國早期地磁測點碑、我國第一件「中國地形浮雕」、復原的許氏祿豐龍裝架現場,王旭東不時駐足觀看、詳細聽取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