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詞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至今仍然栩栩生輝,光芒萬丈。儘管有些詩人只存下來一首作品,但依舊可以被萬世傳頌,經久不衰。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金昌緒的《春怨》等。
然而,有些人儘管窮極一生之力不跟不輟,留下數量極多的詩作,卻沒有一首有文學價值的,更不會被世人所知曉。清朝第四代皇帝乾隆就是如此。乾隆是滿洲人,本名愛新覺羅弘曆。是清朝統治者中難得的明君,和他的祖父一同開創了清朝統治時期第一個盛世,即有名的「康乾盛世」。不過乾隆皇帝生性風流、喜歡賣弄,一生留下了四萬餘首詩,但卻沒有一首是有價值的。
乾隆雖然是滿洲人,但作為清朝第四代君主,入關近百年之久,其漢化程度幾乎與漢人無異。而乾隆確實也徹底接受了漢文化的洗禮,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好,算得上一個全能、全才的皇帝了。但就是這位全能的一代明君,卻在寫詩方面水平不高,基本沒有什麼很深的造詣。筆者百般查詢求證,終於選出了一首《飛雪》供大家鑑賞。一起來看看這位高產詩人的水平到底如何。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和大多數數字是一樣,這首詩讀起來如童謠般朗朗上口,內容也簡單明了。大意是說天空中飄落下來一片又一片的雪花,無數片雪花漫天飛舞飛舞,但是飛到蘆花叢中時,卻都消失不見了。這首詩像小孩寫作文一樣幼稚,但加入最後一句時,讀起來卻韻味十足、妙趣橫生、頗有雅趣。雪與蘆花融為一體,將雪的形態描繪得淋漓盡致,頓時高大上了。不過據說寫出最後這點睛之筆的,卻另有他人。
據說一年冬天,乾隆眾臣微服私訪到了杭州西湖,恰遇大雪天氣,美麗的西湖鵝毛般的雪花漫天飛舞,這在四季如春的江南,更是難得的美景。乾隆皇帝不由沉浸其中,見景生情,詩興大發,隨口吟誦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在最後一句時,卻絞盡腦汁也接不下去了,場面頓時尷尬了。大學士看到隨行的大臣如此尷尬,為了替皇帝解圍,立即接道:「飛入蘆花都不見。」於是這首《飛雪》就此誕生。
清代詩人和著名畫家鄭板橋曾寫過一首《詠雪》,原詩如下: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
很顯然,無論是乾隆也好,還是紀昀也好,二人拼湊的這首《飛雪》,到處都是鄭板橋《詠雪》的影子,是一首十足的仿作品。而從其「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三句中可看出,這種堆疊數字的遊戲,其實無異於小孩子的水平,《飛雪》的誕生實則是紀昀紀大學士的解圍之作。其餘四萬多首詩是怎樣寫出來的,水平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當然更談不上具有文學價值或者被後世傳頌了。
總之,筆者認為,乾隆皇帝之所以能夠寫出四萬餘首詩,是因為其鍾愛詩詞文化,炫耀自己天子身份的表現,寫詩對他而言就是一種癖好,無關於成就和造詣。而這四萬餘首詩恐怕也都是眾臣的奉承之作。不知道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