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中華傳統文化裡,孝道文化倍受推崇,它包含了孝敬父母、關愛長輩的傳統文化。孝道是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既是一種文化理念,又涉及到禮儀制度,蘊含深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新時期下新孝道文化的傳承面臨新的挑戰。有這樣一部電影,它被稱為內地首部講述孝道的電影,這部電影就是2017年1月3日上映的《有家》。影片根據發生在內蒙古包頭的一個真實感人故事改編,上演了一個孝子用孝悌之心讓昏睡二十年的母親甦醒的奇蹟。
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兒女照顧和贍養老人,讓老人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認知。父母既有養育之恩,又有教誨之德,為人子女,應該學會感恩。
每一個人都會老去,當父母進入垂老之年,飽受孤獨和病痛折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多花點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細心照料、給予親情關懷,讓他們的人生不再有缺憾。天下最不能等的事莫過於孝敬父母了,表達孝義,從陪伴開始做起。
電影《有家》將孝道文化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到劇情主線當中,通過一幀幀的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導演用暖心和細膩的鏡頭呈現,展現了一位孝子二十年如一日的親情堅守,對於他在不幸家庭環境下改變命運的決心和勇氣,是在讓人感動。
孝道與感恩一脈相承,自古以來已經深入人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構成了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勇敢改變命運,面對貧病交迫的養父母,他用孝與感恩承擔起家庭責任
電影用展現真情的細節和直白的表現手法,講述了一個兒子在接連遭受命運打擊的時候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反而以一顆感恩之心陪伴在養父母身邊,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呵護,最終收穫愛情和家庭命運轉折的故事。
真人真事,讓人動容落淚的同時,也讓人們對這位孝子表達由衷的敬佩。命運的捉弄讓人面對不能承受之痛,可他卻表現出勇敢和堅毅,敢於改變命運。
因為意外的打擊,母親刺激過度變成植物人;父親重病纏身,身邊需要人照顧。面對諸多的不幸,很少有人有耐心和承受力將這個家庭繼續維繫下去。這意味著你在養家餬口的同時,還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艱辛付出,犧牲人生中的美好東西。
他並沒有仰天長嘆,自暴自棄,而是努力撐起這個家,憑藉的是一份孝道和感恩之心。雖然電影在鏡頭運用和藝術加工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並沒有過於煽情,觀眾看到的都是真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平凡之處彰顯溫情和感動。
生命的微光裡,他用愛去守護,從悲痛到驚喜,這種心路歷程見證孝道的力量
透過這個悲歡離合故事,我們可以感知男主人公多舛的命運,對於他突遭家庭不幸所面臨的絕望和痛苦感同身受。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誰都不能承受如此生活的重擔。電影裡對於這種情緒宣洩的刻畫還是挺到位的,朱有家靠著樹痛哭的情景,曾經讓多少人感嘆命運人生的無奈。
本來其樂融融的一家人,卻遭如此大的家庭變故,不堪重負之下是坦然面對還是逃避現實,成為孝子朱有家的人生命運抉擇。
顯然,朱有家選擇了前者,堅守在昏睡多年的母親床前,為生病的父親四處求醫問藥。對待雙親,哪怕是再大的艱難困苦,他都將自己的孝心帶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靠在角落裡,面對床榻上曾經為自己操勞一輩子的母親,他不離不棄,希望母親有朝一日能夠在親情的呼喚下甦醒。
生命的微光裡,朱有家選擇用愛去守護,任憑歲月蹉跎,依然改變不了他那顆孝子之心。
一個普通人,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經受住這麼多的人生打擊,默默地堅持苦澀而無私的付出,我們從朱有家身上看到了一份難得的責任和孝心。二十年的堅持不懈,終於守得撥雲見日,等到了母親醒來的那一天。
振臂高呼,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這其中飽含辛酸的心路歷程只有男主人公自己才能體會。從悲痛欲絕中始終心存善念,不屈不撓,換來人生的奇蹟。這種幸福,與金錢與權位無關,是一種純粹意義上的苦盡甘來。
不幸家庭的重生:愛情力量與親情守候,在孝道與感恩中得到升華
對於陷入絕境的家庭而言,世俗的成見和現實困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電影中,感情在殘酷現實下的不堪一擊也體現了出來。不管願望多麼美好,倆人的互生情愫和朝夕相處,終究抵不過看不到希望的家庭所帶來的現實折磨。
無論感情基礎有多深厚,在到了談婚論嫁的關口,家庭基礎和物質條件成為最後一重考驗,貧窮與病痛,讓男主人公的第一份感情無疾而終。
當然,不論貧富與疾病,彼此攜手一生,忠貞的愛情宣言下總能找到對的那個人。苗苗飾演的彩虹單純美麗,在朱有家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及時出現,與朱有家一樣性格堅強,勇敢面對人生。
在母親床前的婚禮,簡單而溫馨,從他們臉上露出的幸福笑容,我們感受不到絲毫對艱苦生活的抱怨。
與常人一樣,他們結婚生子,組建家庭,感受身上承擔的家庭責任。但是自始至終,他們不忘那份孝心,不管經歷怎樣的人生風雨,不離不棄,攜手一起照顧父母,他們之間的感情也在孝道與感恩中得到鞏固和升華。
愛情的力量讓人走出人生低谷,親情的守候則換來幸福的生活。
新時期孝道文化的傳承: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細微之處展現積極的社會意義
隨著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農村老人的贍養和照顧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忙於日常工作,忽略了與父母的親情交流。在老齡化社會到來之際,獨生子女政策贍養老人的問題開始顯現。
未來家庭承擔養老和照料老年人的空間越來越小,面對現實的壓力,該如何在父母面前盡一份孝心,成為很多兒女心中的一道坎。
孝順父母並不是簡單的過年過節回家看看,需要的是一種親情的交流和心靈的撫慰。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養老的功能在日趨弱化,孝敬老人,需要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層面的共同努力。
除了物質上的保障和生活上的照料,我們的父母更需要精神層面的情感關懷。
新時期的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愛老、養老,將這三者結合起來,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孝敬父母不單單是一種口號和面子工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陪伴和守候是我們父母最希望看到的。
失去孝心,就失去了為人兒女最基本的道德底線。無論處在什麼時期,孝敬父母在細微之處都體現出最純粹的善念和社會責任,也是當今社會的最基本要求。
電影《有家》真正意義上將孝敬父母這個傳統話題搬上了大銀幕,體現出導演對於孝道文化的理解和歌頌感人事跡的職業擔當。儘管屬於小眾化電影,但是在盡孝心、顯真情方面引發了人們的共鳴。在傳承孝道文化的同時,也將家風、家教的內容展現在觀眾面前。將傳統文化題材引入商業電影,讓更多人看過之後學會如何感恩父母,這才是這部電影的難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