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電影《有家》的孝道文化傳承: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

2020-12-12 聲影新播客

導語:在中華傳統文化裡,孝道文化倍受推崇,它包含了孝敬父母、關愛長輩的傳統文化。孝道是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既是一種文化理念,又涉及到禮儀制度,蘊含深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新時期下新孝道文化的傳承面臨新的挑戰。有這樣一部電影,它被稱為內地首部講述孝道的電影,這部電影就是2017年1月3日上映的《有家》。影片根據發生在內蒙古包頭的一個真實感人故事改編,上演了一個孝子用孝悌之心讓昏睡二十年的母親甦醒的奇蹟。

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兒女照顧和贍養老人,讓老人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認知。父母既有養育之恩,又有教誨之德,為人子女,應該學會感恩。

每一個人都會老去,當父母進入垂老之年,飽受孤獨和病痛折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多花點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細心照料、給予親情關懷,讓他們的人生不再有缺憾。天下最不能等的事莫過於孝敬父母了,表達孝義,從陪伴開始做起。

電影《有家》將孝道文化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到劇情主線當中,通過一幀幀的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導演用暖心和細膩的鏡頭呈現,展現了一位孝子二十年如一日的親情堅守,對於他在不幸家庭環境下改變命運的決心和勇氣,是在讓人感動。

孝道與感恩一脈相承,自古以來已經深入人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構成了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勇敢改變命運,面對貧病交迫的養父母,他用孝與感恩承擔起家庭責任

電影用展現真情的細節和直白的表現手法,講述了一個兒子在接連遭受命運打擊的時候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反而以一顆感恩之心陪伴在養父母身邊,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呵護,最終收穫愛情和家庭命運轉折的故事。

真人真事,讓人動容落淚的同時,也讓人們對這位孝子表達由衷的敬佩。命運的捉弄讓人面對不能承受之痛,可他卻表現出勇敢和堅毅,敢於改變命運。

因為意外的打擊,母親刺激過度變成植物人;父親重病纏身,身邊需要人照顧。面對諸多的不幸,很少有人有耐心和承受力將這個家庭繼續維繫下去。這意味著你在養家餬口的同時,還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艱辛付出,犧牲人生中的美好東西。

他並沒有仰天長嘆,自暴自棄,而是努力撐起這個家,憑藉的是一份孝道和感恩之心。雖然電影在鏡頭運用和藝術加工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並沒有過於煽情,觀眾看到的都是真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平凡之處彰顯溫情和感動。

生命的微光裡,他用愛去守護,從悲痛到驚喜,這種心路歷程見證孝道的力量

透過這個悲歡離合故事,我們可以感知男主人公多舛的命運,對於他突遭家庭不幸所面臨的絕望和痛苦感同身受。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誰都不能承受如此生活的重擔。電影裡對於這種情緒宣洩的刻畫還是挺到位的,朱有家靠著樹痛哭的情景,曾經讓多少人感嘆命運人生的無奈。

本來其樂融融的一家人,卻遭如此大的家庭變故,不堪重負之下是坦然面對還是逃避現實,成為孝子朱有家的人生命運抉擇。

顯然,朱有家選擇了前者,堅守在昏睡多年的母親床前,為生病的父親四處求醫問藥。對待雙親,哪怕是再大的艱難困苦,他都將自己的孝心帶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靠在角落裡,面對床榻上曾經為自己操勞一輩子的母親,他不離不棄,希望母親有朝一日能夠在親情的呼喚下甦醒。

生命的微光裡,朱有家選擇用愛去守護,任憑歲月蹉跎,依然改變不了他那顆孝子之心。

一個普通人,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經受住這麼多的人生打擊,默默地堅持苦澀而無私的付出,我們從朱有家身上看到了一份難得的責任和孝心。二十年的堅持不懈,終於守得撥雲見日,等到了母親醒來的那一天。

振臂高呼,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這其中飽含辛酸的心路歷程只有男主人公自己才能體會。從悲痛欲絕中始終心存善念,不屈不撓,換來人生的奇蹟。這種幸福,與金錢與權位無關,是一種純粹意義上的苦盡甘來。

不幸家庭的重生:愛情力量與親情守候,在孝道與感恩中得到升華

對於陷入絕境的家庭而言,世俗的成見和現實困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電影中,感情在殘酷現實下的不堪一擊也體現了出來。不管願望多麼美好,倆人的互生情愫和朝夕相處,終究抵不過看不到希望的家庭所帶來的現實折磨。

無論感情基礎有多深厚,在到了談婚論嫁的關口,家庭基礎和物質條件成為最後一重考驗,貧窮與病痛,讓男主人公的第一份感情無疾而終。

當然,不論貧富與疾病,彼此攜手一生,忠貞的愛情宣言下總能找到對的那個人。苗苗飾演的彩虹單純美麗,在朱有家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及時出現,與朱有家一樣性格堅強,勇敢面對人生。

在母親床前的婚禮,簡單而溫馨,從他們臉上露出的幸福笑容,我們感受不到絲毫對艱苦生活的抱怨。

與常人一樣,他們結婚生子,組建家庭,感受身上承擔的家庭責任。但是自始至終,他們不忘那份孝心,不管經歷怎樣的人生風雨,不離不棄,攜手一起照顧父母,他們之間的感情也在孝道與感恩中得到鞏固和升華。

愛情的力量讓人走出人生低谷,親情的守候則換來幸福的生活。

新時期孝道文化的傳承: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細微之處展現積極的社會意義

隨著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農村老人的贍養和照顧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忙於日常工作,忽略了與父母的親情交流。在老齡化社會到來之際,獨生子女政策贍養老人的問題開始顯現。

未來家庭承擔養老和照料老年人的空間越來越小,面對現實的壓力,該如何在父母面前盡一份孝心,成為很多兒女心中的一道坎。

孝順父母並不是簡單的過年過節回家看看,需要的是一種親情的交流和心靈的撫慰。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養老的功能在日趨弱化,孝敬老人,需要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層面的共同努力。

除了物質上的保障和生活上的照料,我們的父母更需要精神層面的情感關懷。

新時期的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愛老、養老,將這三者結合起來,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孝敬父母不單單是一種口號和面子工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陪伴和守候是我們父母最希望看到的。

失去孝心,就失去了為人兒女最基本的道德底線。無論處在什麼時期,孝敬父母在細微之處都體現出最純粹的善念和社會責任,也是當今社會的最基本要求。

電影《有家》真正意義上將孝敬父母這個傳統話題搬上了大銀幕,體現出導演對於孝道文化的理解和歌頌感人事跡的職業擔當。儘管屬於小眾化電影,但是在盡孝心、顯真情方面引發了人們的共鳴。在傳承孝道文化的同時,也將家風、家教的內容展現在觀眾面前。將傳統文化題材引入商業電影,讓更多人看過之後學會如何感恩父母,這才是這部電影的難得之處。

相關焦點

  • 恪守孝道 傳承美德 中興商業的特殊福利「孝敬父母金」
    恪守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興商業一直倡導的傳統美德。在中興商業有一項特殊的福利叫「孝敬父母金」。「孝敬父母金」是中興商業混改以來出臺的又一項福利政策,只為在崗員工的父母發放,不允許員工本人領取,直接打到父母的銀行卡上,若員工的父母已故,其配偶的父母健在也可以享受。這是方大集團中興商業在崗員工獨有且令員工倍感驕傲和自豪一項福利。只要每月累計和當期扣除應發的「孝敬父母金」後,仍能完成累計和當期利潤目標的50%,其父母即可得到1000元的「孝敬父母金」。
  • 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其實不怪別人,是我們把位置顛倒了,「孝」字弄反了。教育的本質是孝文化。中國文化為什麼把孝道作為治國之本?我們來看一下祖先的智慧就明白了。教育的「教」,左「孝」,右「文」,表明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而非表面的知識。《弟子規》雲:「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聖先賢說得很明白,「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文」排在「行」之後,這是根本的次序。
  • 有句老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敬親,我覺得養親易,敬親難,父母年老思想和意識和我們往往存在分歧,甚至我們偶爾覺得煩躁,熟不知你小時候什麼都不懂父母教育你長大成人,對於父母的不是我們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百善孝為先安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從血液中流淌出來的,是最無私的,父母對子女的關心與牽掛那是無時無刻,終其一生的。我很欣賞孔子的「父母唯其疾是憂」這句話,自己也是感同身受。
  • 清明將至話「孝道」,人生百善孝為先,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每年的清明時節,後輩們大多都要掃墓祭祖,緬懷已故的祖先或者父母,表達對他們追思之情,感念他們的養育之恩。孝道是人道德品質的核心和底線,是維繫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石,如果孝道坍塌,基石不存,社會必然無序。
  • 百善孝為先,要多孝敬父母!
    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有多達十四億的人口。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已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從未變過且傳播至今的那就數孝道了。孝,乃中華民族傳統之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而孝也自但是然的成為了一個評估人們品德素養的標準。
  • 百善孝為先,中國文化傳統美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
    百善孝為先,中國文化傳統美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一句俗:百善孝為先,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孝順是最基本的基礎。孝順是一個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養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才把我們安全的撫養長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樣高,如海水一樣深,這一種恩情,我們是永遠也報答不完的。
  • 百善孝為先,為什麼是孝為先?人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也許,孝敬父母是人類的天性,是本能,根本不需要理由的。可是,我們不是也聽說過看到過很多不孝敬父母,不尊重長輩,甚至做出令人匪夷所思舉動的例子嗎?天地間,最大的恩情是什麼——父母生養之恩!天地滋潤養育了萬物,天地父母,有天地才有萬物,有父母才有我們兒女。那麼一棵樹,一根草的父母是誰呢?是天地,天地孕育了水,水滋潤讓萬物生長嘛......還有呢?是它們的根!它們的根才是吸取養分的根本吶!天地父母,是我們的根本。
  • 百善孝為先 父母在 心即安
    原創/喜報三元謝明君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都講百善孝為先。包括《弟子規》聖人訓,也是「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在入則孝篇章中談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 百行萬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如敬天,生前能孝方為孝,但不盲目順從
    天地間有一種愛最無私,博大深沉,卻常常讓人忽略,這就是來自父母的愛。是父母把我們帶到世界,是父母用淚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我們來到世間,從我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就開始操勞,一年不如一年,人生最不能忘記的就是父母恩。匆匆幾十春秋,家中雙親不知何時已經白了頭。尊敬父母,孝敬父母,贍養老人,養老送終,是我們做人的本分。
  • 孝行天下,百善孝為先,傳承傳統美德
    04.至孝至孝是我們要常常懷著一顆無比感恩的心情,常念父母的恩情,思考踐行與幫助至親修身求真。雖然有很多的雙親由於文化水平和各種影響作用力,難以認同很多生命實相裡面的改變提升。詮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含義我們常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常常被上了年紀用來規勸年輕人早日成家生子,有後代來續香火,血脈傳承來作為回饋父母的一種方式。那麼,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究竟是什麼意思?今天的人們用這句話時是不是進行了曲解?該如何理解?
  • 為什麼說百善孝為先?為什麼要祭拜列祖列宗?講孝道有什麼作用?
    近期,在不斷地為自媒體寫作而進行的思考中,以及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溫習中,發現人們在傳統文化、人類歷史、人類血緣、家族傳承等等很多方面都是混沌的和迷失的,經常出現或一知半解,或渾然不知,或根本不想知道。今天想談談為什麼說百善孝為先?為什麼要祭拜列祖列宗?並希望以此來引起人們對「孝」,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再認識。
  • 百善孝為先:為孝敬父母,乞丐為老母歌唱,孝子袖中藏食
    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對養育之父母沒有孝心父母愛子女是天性、是義務;子女孝敬父母是責任,也是理所當然的孝道。孔子曰:「百善孝為先」,幾千年來,在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凡是孝敬父母的,都受到社會讚揚有些人被父母傾其所有為他完成學業和事業,他會貢獻智慧和力量,加幾千倍奉還。
  • 百善孝為先 重陽倍思親
    中華孝道 演唱:李昱和 作詞:李俊偉 作曲:王 鈞 百善孝為先 孝敬是根本 天地恩情永難忘心中紮下根
  • 為什麼都說「百善孝為先」?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百善孝為先」,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句話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圍爐夜話》,之所以這麼說,是跟我國傳統文化相關聯的,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孝在文化傳承中佔據重要地位。
  • 看《二十四孝圖》,古人早告訴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
    ——出自秦漢《孝經·聖治章第九》古往今來,都說「百善孝為先」是為人間真理。今天是母親節,很多人對母親都有所表示,或行動或言語……可我覺得,平時與父母的點點滴滴更為重要,孝敬父母應該只爭朝夕。那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孝敬呢,古人早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了,雖有些該學習其行動,有的則學習「孝」這文化。
  • 為什麼百善孝為先呢?為何孝道如此重要《易經》告訴你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出自《圍爐夜話》。我想國人都已對這句話了熟於心。然而為什麼孝道如此重要呢?一:孝確實可以積累福報百孝經說: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人世間最類似這種境界的便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一種自自然然的愛。作為子女我們能受之如此的恩情。本就是一種天生的福報。人自降生起,比自然界其他動物更加脆弱。不能像牛羊般落地便能站立。沒有父母的悉心照顧,我們苦苦來到人間,可能都沒有機會履行自己的職責。而且十月懷胎之苦,也是世上最苦的事情之一。有人說父母便是我們的守護佛,一點也不誇張。因此佛教也將孝敬父母作為僅次於供養佛的功德之一。
  • 中西文化:對「孝道」有不同理解
    在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可見,孝道文化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如今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發展,孝道文化在中西兩處似乎還是保持著本土特色,堅持著自己對孝道文化的堅持。中國有句俗話,百善孝為先。不過似乎出生在美國的ABC腦子裡都缺少這根弦。子女如此行徑,在華人中間就是不"孝"。"孝道"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丟之可惜。但論事不能以偏概全,應據不同文化語境然後做出判斷。中西不同,對"孝道"的理解不同,行為方式自然不同。況且,中國人理解之"孝",難保就是西方人理解之"孝"。
  • 端午節其實又是孝親節,百善孝為先,你多久沒和父母談心了?
    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論語說:「孝弟也者,其人之本與」,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林則徐曾說:「存心不好,風水無益。父母不敬,奉神無益。」父母是我們的第一大福田,行孝道就是種福田。古人的孝道《論語·為證篇第二》中,孔子的學生子遊曾經向孔子請教孝道之理。孔子對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百善孝為先 心存感激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不能等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兒女們已長大,父母還健在,請抓緊每一分一秒去孝敬父母!那是不可能的,等我們有錢了,父母的牙還能啃得動包米嗎?等我們有時間了,想帶著父母去週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我們能等,可父母年紀不可等,當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時,對父母孝心,其實不就是在我們平時的「滋潤」中完成。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父母上了年紀,究竟還能有多少個春秋?別讓日後自己徒增遺憾,落淚以視悲哀!「孝盡父母的事情永遠不能等」!孝心不是用錢能夠得到全部表達的。
  • 孔子禮儀文化學校校長金輝 孝道傳承 首先看父母怎麼做
    在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裡,儒家為孔老夫子創立,兩千五百多年來影響每一個中國人,把它說成民族文化的象徵,華夏文明的代表有著無與倫比的民族凝聚力,這一點都不差。單從字面上來講,「儒」就是人的需要,是每個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無規矩不成方圓,是人就要懂規矩,就要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