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歸來,與君同袍

2020-08-10 好書天天讀

說起各個國家的特色服裝,日本有和服,印度有紗麗,若問起能代表中國的服飾,人們往往會想起中山裝和旗袍,但其實中山裝和旗袍都是近代的改良服飾,吸收了很多西方服飾的特點。要說真正能代表中國傳統服飾的,還應該是端莊典雅的漢服

近十多年來,民間掀起多場漢服復興運動,越來越多的人穿著漢服走上街頭,讓漢家衣裳重回人們的視野。社會學博士楊娜懷著對漢服由衷的喜愛,編撰成了《漢服歸來》一書。下面,我們通過這本書,來和大家聊聊關於漢服的那些事兒。

人們對漢服的印象,大多來自各種古裝電視劇。但是不同電視劇中的服飾差別又比較大,觀眾就會產生疑惑:漢服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如果電視劇《大漢天子》中的服裝是漢服,那盛唐楊貴妃的衣裙也能稱作漢服麼

2003年,以闞金玲為代表的漢服研究者提出了這樣的說法:漢服是指明代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也就是說,漢服不僅僅指漢代的服裝,在明代及以前的朝代,人們穿著的服飾都可以稱作漢服。

隨著朝代的更替,漢服也在不斷演變,但其主要特徵卻始終沒有變過。如今,人們判定一件服裝是否是傳統的漢服,主要根據三項基本特徵,即「交領右衽」、「無扣結纓」和「褒衣大袖」

「交領右衽」是說,衣服前襟在胸前左右相交,左前襟壓住右側衣襟,在右側腋下系住衣帶。許多少數民族的服裝都有衣襟相交的設計,但通常不用區分左衽還是右衽,只有漢服有明確的右衽制度。明朝的時候,還有「左為陽,右為陰」的說法,右衽是人們日常的穿著,而左衽是壽衣的樣式。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穿長袍的人如果穿成了左衽,那是非常失禮的行為。

「無扣結纓」也是漢服的顯著特點。在穿著漢服時,幾乎不用扣子,只用兩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結纓」,就可以牢牢固定住衣襟。這種設計並不是因為古人沒有發明紐扣,通常情況下,漢服的衣襟內側會隱藏一顆布制紐扣,只是外觀看上去沒有扣子罷了。所以,「無扣結纓」也被稱作「系帶隱扣」,是漢服外觀的重要特徵。

「褒衣大袖」呢,從字面上很好理解。「褒衣」與現代的緊身衣相對,「大袖」是指袖寬而長。雖然漢服也有小袖和短袖的設計,但「大袖」極具「流線」的美感,出席正式場合時盡顯端莊典雅。大多數情況下,漢服的袖子要比手臂長,其中,「深衣」這種款式規定,衣袖要「回挽至肘」。史料記載的漢服袖寬可達4尺,雙手下垂時幾乎接近地面。

雖然以上三條是「硬性規定」,但漢服的款式還是多種多樣的。前面提到的「深衣」是漢服最經典的款式。在製作時,人們會將上衣和下衣分別裁剪,再縫合起來。在《禮記》一書中,記載了深衣的製衣標準,其中強調深衣的下擺應由12片布組成,衣袖呈圓弧形,交領相交成角。

這套標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韻味,「十二」這個數字與所謂的「法天思想」相契合。衣袖呈圓弧形,古文中圓形稱為「規」,交領處成角,在古文中也稱為「矩」,兩者結合,也就是做人如製衣,「不以規矩,難成方圓」的意思。

與「深衣」相反的款式叫「衣裳」,即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分開穿著的款式。「衣裳」形制逐步發展成「冕服」和「玄端」等款式,並作為君主和百官出席祭祀等重大場合時的正式服裝。

「衣裳」形制還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應為穩重的純色,下裳則應色彩交錯。其背後的理念與古話「天玄地黃」有關。古人認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上衣應該用純色,地是濁氣下降而成,所以下裳應該使用比較豐富的顏色。不僅如此,衣裳所繡的紋飾也很考究,通常情況下,冕服有十二章紋,每種章紋都有獨特的寓意,比如繡「山」寓意穩重,繡「斧頭」寓意決斷

由「衣裳」形制發展而來的「襦裙」,不僅是古代女性喜愛的日常服裝,還俘獲了許多現代女孩的芳心。襦裙通常是「三件套」,即短外衣、短上衣和裙子,具體款式分為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和對襟襦裙等。這種搭配與「上衣、洋裙配坎肩」的風格非常相似,在如今看來也頗為時尚。或許正因如此,襦裙是現在漢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款式。

漢服獨特的形制也讓它的剪裁工藝獨具一格,「平面裁剪」就是其中之一。漢服採用了中國的傳統製衣工藝,即「平面對摺裁剪」,這與西裝的立體裁剪方式截然不同。平面對摺裁剪,簡單來說,就是鋪開後按人體的形態裁剪,而西裝則是根據人體構造,先裁剪再進行拼接。

在領口、肩袖和後衣之處,兩種裁剪工藝有著顯而易見的差別。在領口處,漢服採用的是暗線縫合,從外觀上,看不出漢服領口的縫紉痕跡。而西裝則沒有這種規定,西裝的袖子是在肩膀處縫合,西裝的背面,特別是襯衫,在肩胛處會有橫行的接縫,來保持後背線條平整,而漢服沒有肩線,前後是一個整體。

漢服的另一項重要工藝,是「工字褶」的運用。在製作衣裳、道袍和褲子時,都會使用這種活褶,其作用是加大下擺,增加活動幅度。通常情況下,活褶與外部面料是整體相通的。

漢服的面料選擇也十分考究,漢服復興者們非常抵制影樓風的面料,他們通過對漢服傳世實物的研究,復原了一批民間紋飾的織造工藝。比如「四合如意雲紋」和「纏枝葡萄紋」等絲綢織品。

在他們的努力下,消失了將近兩百年的織金暗花緞,終於得以重現。隨之重現的,還有傳統織造行業的冷染工藝。這種工藝選用活性強的綠色植物,搗碎後提取濃汁,根據面料質地,選擇合適的配比。然後將織物直接浸泡在染汁中,經漂洗去掉浮色後晾乾,如此反覆多次,直到獲得滿意的顏色為止。

不得不承認,在漢服沒落的幾百年間,中國傳統織造工藝,也出現了「斷層」。漢服復興運動讓這些被人們遺忘的優良工藝,得以繼續傳承和發揚。

除了傳統製衣工藝,禮樂文化也是漢服復興的靈魂。華夏是禮儀之邦,揖禮、拱手禮和頷首等禮節,隨著漢服的復興被人們重拾。

首先,在稱謂上,漢服復興者們喜歡稱彼此為「同袍」。「同袍」一詞出自《詩經·無衣》的一句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家都穿著漢服,便是兄弟同仁了。

同袍們會面時最常使用的禮節是揖禮,即相互拱手問安。在行揖禮時,男子需左手壓右手,女子則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抬手至眉間,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雙手再次舉至齊眉,然後將手放下。

這些中國的傳統禮節,並非浮於表面的形式主義。它們背後,有著豐富的祭祀文化和儒學文化作為支撐。許多漢服集會,都以祭祀先人為主題,來弘揚「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美德

為了規範和統一漢服集會時的禮節,許多漢服愛好者結合當代的社會現狀,編寫了一套禮儀方案,涉及成人禮、祭禮和射禮等等諸多方面。

以成人禮為例,西方有交際舞會,日韓有自己的成人節。在日本,每年1月的第二周的星期一被定為成人節。這天全國放假,為這一年步入20歲的年輕人舉行成人儀式。這些年輕人會穿上傳統和服,發表宣言,表達對父母、師長的感謝,還要去神廟拜謁,感謝神靈和先祖的庇佑。

許多記載日韓成人禮的書籍中,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這是由中國的成年禮,即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發展而來的」。可當代的中國人,腦海裡幾乎沒有對成人禮的印象了。所謂「二十而冠,始學禮」,我們的祖輩安排這樣的儀式,是想提醒青年人,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隨著漢服的復興,這項重要的儀式在沉寂多年後,又再次被人們想起。陸續有高校為學生們準備集體成人禮,可達千人之多。

除了禮儀,音樂也是復興運動中重要的一環。論語有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人的美學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漢服復興者們不僅研究古典音樂,還創作了許多古風樂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樂曲,莫過於《重回漢唐》。這首樂曲的歌詞,以第一人稱傾訴,道出復興漢服的決心:「我願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在作曲上,歌曲分為兩段體,採用民族五聲宮調式,是一首典型的「中國風」音樂。2007年和2008年,演唱者孫異身著漢服登上央視舞臺,演唱了這首《重回漢唐》,引得許多觀眾潸然淚下。

漢服復興,也讓音樂界燃起了「中國風」的火苗。許多古典詩詞因為著名歌手的演唱,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中國風」與流行音樂的結合,所創作出來的歌曲,將古典與時尚完美融合,深受聽眾們的歡迎。想必大家對周杰倫的《青花瓷》和《蘭亭序》等歌曲印象深刻。

2014年,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的歌曲《漢服青史》,被定為浙江西塘漢服文化周的主題曲。方文山作為文化周的發起人,在創作這首歌的時候深有感觸。他說,漢服文化承載著中國千百年來厚重的歷史底蘊,能體現出一種民族自豪感和傳承之心,這也是他創作這首歌曲的初衷。

對於漢服復興運動而言,音樂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音樂這種表達形式通俗易懂,和傳統工藝及禮儀比起來,更容易獲得群眾的認可。在演繹古風音樂的時候,漢服也常常隨之亮相,兩者可謂是相得益彰。

最早的一波「漢服熱」,發生在2001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上。

按APEC會議的慣例,在閉幕式上,各國領導人會穿東道主國家的傳統服飾進行合影,當時中國選擇的傳統服飾是「唐裝」。外國喜歡將中國人稱為「唐人」,那麼將中國人的傳統服裝稱為「唐裝」,似乎也沒什麼不妥。

但是,合影曝光後,很快就有網友指出,所謂的「唐裝」並非中國盛唐時期的著裝,會議選擇的「唐裝」,是根據清朝的「馬褂」設計而成的。在盛唐時期,人們穿的其實是漢服,與「馬褂」的風格截然不同。這次會議讓「唐裝」一詞,成為了年度熱詞,也讓許多漢服文化愛好者非常失落。連我們華夏兒女都遺忘了漢服的樣子,又如何讓世人為其折服呢?

產生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在那次APEC會議之後,各種漢服復興運動如雨後春筍般開展起來。2002年2月,一個名為「華夏血脈」的網友,在艦船軍事論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失落的文明——漢族民族服飾》。這是第一篇明確提出「漢民族服飾」的文章。在文中,作者介紹了漢服的主要特點、消失的原因,以及對日本和服的影響,當時的點擊量將近30萬。

2003年元旦,以網友「步雲」為首,建立了一個獨立網絡平臺「漢知會」,也就是後來頗具影響力的「漢網」。「漢網」的建立,對漢服復興運動的影響巨大。

其一,許多與漢服有關的重要文章,都是在這裡發表的,比如林思雲的《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趙豐年的《漢服重現與中國的文藝復興》。這些文章並不是單純抒發對漢服沒落的遺憾。他們呼籲更多人關注漢服、關注華夏文明,提出了「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自衣冠,達於博遠」的口號,將漢服視為復興運動中一個標誌性的符號。

還有許多文章將「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希伯來語復興」的運動歷程引入其中,來證明漢服復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可以說,這些文章提出的哲學框架、歷史典故和服飾特點等等,為漢服運動搭建起了理論框架的模型。

其次,在「漢網」活躍的人員,後來都成為了漢服復興運動的骨幹。漢網的產業板塊,設置了漢服商家的製作規範,也培育了漢服的產業化市場。

最後,漢網的交流版塊將漢服愛好者聚集在一起,為漢服運動突破網絡、走進現實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當然了,漢服復興運動雖起源於網絡,卻不止於網絡。線下實踐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自製漢服,是漢服實踐邁出的第一步。一位名叫王育良的澳大利亞華裔青年,可算是漢服自製的「第一人」。他11歲隨父母定居國外,對中國服裝的理解基本來自於電視劇。在他印象裡,中國的傳統服飾應該像《西遊記》中鎮元大仙一樣,寬袍大袖、衣袂飄飄。結果,2001年APEC會議展示的「唐裝」令他萬分費解,到了2002年日韓世界盃足球賽的時候,他看到許多日本人穿著和服,許多韓國人穿著韓服走在街頭,他不禁萌發了「復原」漢服的念頭。於是,他依據網絡上對漢服的介紹,在宿舍自製了一件漢服。2003年,他穿漢服的自拍照,在網絡上掀起了熱烈的討論。

再後來,將漢服運動擴大成社會公共事件的,是一位名叫王天樂的電力工人。2003年11月,他穿著漢服走上河南鄭楚街道時,意外引起了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的關注,經由聯合早報網的傳播,登上了歐美的中國人論壇頭條。有人問王天樂穿著漢服上街時的心情,他說:「我就是要穿出去啊,就是要告訴大家,這是我的傳統民族服裝,我應該把他穿在身上。」也正是由於王樂天這次事件的影響力顯著,2003年被定為了「漢服運動元年」。

如今,漢服產業市場正逐步發展起來。從2005年開始,每年新開的漢服商家都呈遞增趨勢,據「漢服資訊」平臺的數據顯示,2015年漢服在淘寶平臺的交易額已經突破1個億。2011年,青年杜峻的創業故事,被拍成了紀錄片《我為漢服狂》,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十幾年來,人們對漢服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媒體的用詞中,就可見一斑。起初,並沒有「漢服」這個統一稱謂,人們會用「古代服裝」、「漢族特色服裝」和「華服」等來指代漢服。並且,在2004年以前,官方媒體使用「漢服」一詞,都需要加上雙引號來表示特定指代。而如今,漢服摘掉了雙引號,回歸一個正常的漢語詞彙

群眾接納漢服也經歷了十年左右的時間。2003年,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的時候,路人都懷著好奇的心態,打量著他身上的「奇裝異服」。甚至有人高呼:「看,那邊個穿和服的男人」。那時候,穿漢服上街是非常需要勇氣的。在反日情緒高漲的那段時間,就有人因為身著漢服被錯認成和服,進而被憤怒的群眾要求脫衣。作為華夏兒女,竟不認識自己的民族服裝,這是多麼可悲啊!

而如今,各大節假日的旅遊景點,穿著漢服拍照的遊客隨處可見,人們也都習以為常了。尤其是在一些古風景點,漢服與古典建築相得益彰,可謂「人景合一」,別有一番風味。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穿著漢服去旅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欣賞這美景之中飄逸而靈動的漢服光影。

漢服的復興,不僅是讓一套衣服重新得到人們的認可,伴隨它而來的,還有漢服的織造工藝、中國的古典音樂和禮儀文化的復興。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沉睡了三四百年的「漢家衣裳」終於醒來。

漢服歸來,與君同袍。漢服復興者們並不願意漢服成為遺產,他們希望漢服能真正「活」在這個世界。

本期圖書為《漢服歸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相關焦點

  • 漢服王者 |『同袍試卷』漢服知識答題挑戰@遇裳
    "漢服安莉",寶藏公眾號,全球正經同袍,都在關注!今天,安莉君又雙叒遲到了!
  • 漫迷有漫展,lo娘有茶會,漢服同袍的活動,也一樣豐富有趣
    同袍相聚,共同遠遊。在領略國家大好山河的同時,又沿路宣傳漢服文化,與各地同袍促進交流。這也是漢家遠足的一種形式。比如漢服文化介紹、漢服知識有獎競猜、漢服表演等等,都是十分常見的宣傳活動。有許多同袍都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宣傳漢服,讓更多的人了解漢服文化。這類活動是很受漢服同袍歡迎的。
  • 漢服同袍,復興的不僅是漢服,更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後來,隨著這個群體的不斷擴大,一些漢服愛好者便開始了精心的製作。他們根據各種歷史資料,還原了各時代的服裝,讓漢服更加能體現各個時代的特色。同時,為了照顧現代人的審美,漢服在依據各個時代的特色之外,有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造,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所以現在的漢服,雖然體現了各個朝代的特色,但但又不完全符合各個時代的樣子。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漢服,基本都是創新漢服,這些漢服深得年輕人們的喜愛。
  • 五百漢服「同袍」齊聚常州春秋淹城踏春行
    身著漢服的小朋友也來參加活動。 戴佳陽 攝淹城漢服同袍會的成立,旨在讓更多遊客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學習和弘揚傳統服飾知識與禮儀文化。 莊景博 攝當天,淹城漢服同袍會正式成立。 莊景博 攝身著漢服的年輕人逛淹城。
  • 成都漢服生態觀察: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近年來,穿漢服已在年輕人中形成一股風潮。在成都的公園景區、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他們束髮盤髻,衣袂翩翩。漢服愛好者之間喜歡互稱「同袍」,他們將穿著漢服作為與傳統文化直接對話的渠道,逐漸積累起一種文化認同。現在,漢服不僅是「同袍」圈子裡的關鍵詞,也逐漸成為了一個新興產業。
  • 漢服同袍:我為啥不想穿漢服了,最後1件事忍不了!
    穿漢服,以推廣漢服為己任的朋友,統稱為同袍,取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意思, 好像從這個時候開始,漢服同袍們就進入了一個怪圈,那就是不斷糾正大眾對漢服的錯誤認知,從和服到漢服,從漢朝的衣服到漢族的衣服,從古裝劇的影樓裝到漢服,從改良漢服到傳統漢服,現在也出現了很多「漢服圈戾氣重」的言論,其實這些是有源頭可循的,因為社會上別說路人了,就算是漢服圈的大佬們,意見相左都是常見的
  • 「漢服節」同袍大型紀念活動
    2020.11.22.小雪初晴,涼風送爽,龍裡水鄉旅遊生態城雅樂繞梁,來自貴州區域漢服同盟會近2000名同袍身著色彩繽紛、形制各異的漢服,在這裡舉行漢服出行日公益活動暨螺祖祭祀大典。隨著煙花燃放,號角吹響,同袍們列隊入場,相繼舉行了隆重的螺祖祭祀大典、小童星朗誦三字經等文化活動。不少同袍及遊客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參加這樣大規模的漢禮祭祀活動。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舉行此活動,藉以凝聚漢服同袍力量,提高漢服文化影響力,促進傳統禮儀文化及漢服文化的傳承和推廣。
  • 中國漢服第一小鎮的夢想!全球漢服同袍的精神家園!
    一座古鎮,周武王千年武魂鎮守,韓昌黎百代文宗看護;一座新城,漢服文化IP打造,漢服品牌雲集,漢服潮品薈萃;每年約700萬雲臺山遊客引流至此,全國Z世代漢服同袍慕名而來;>雲臺古鎮,與你一起打造北方漢服第一聖地,漢服網紅小鎮!
  • 貴州龍裡水鄉:一眾同袍慶祝漢服出行日
    貴州龍裡水鄉旅遊生態城裡雅樂繞梁,來自貴州區域漢服同盟會的近800名同袍身著漢服盛裝,舉行隆重的漢服出行日公益活動暨螺祖祭祀大典。人民日報、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動靜貴州、百姓關注、貴州廣播電視臺等的數十家媒體的記者參加了活動。隨著煙花燃放,號角吹響,同袍們列隊入場,相繼舉行了隆重的螺祖祭祀大典、小童星朗誦三字經等文化活動。
  • 漢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原標題:漢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年輕人既然並不排斥傳統文化,那麼漢服也一定可以贏得他們的認同。   2013年,方文山在浙江省嘉興市西塘鎮舉辦了第一屆西塘漢服文化周。方文山說:「推廣漢服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大型活動的方式呈現,我辦這個活動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凝聚同袍(漢服圈內人士對彼此的稱呼)的向心力和歸屬感。」
  • 湖北:商業街遇漢服秀 「同袍」為伴魅江城
    這場由湖北日報、和記黃埔地產主辦,漢服湖北協辦的漢服文化盛會,以「逛古風集市,揚漢服文化」為主題,千年漢服與百年街區相映成趣,成為冬日裡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街區變秀場 11月22日,和記黃埔地產外灘1861漢服節拉開帷幕,來自武漢市13個區域的「同袍」們身穿古典漢服,頭戴簪花玉翠,盛裝出席這場盛會。
  • 各地漢服同袍湧入雲臺山,盛裝華服仙氣十足
    高山流水、鮮花長廊、漢服盛會……雲臺山漢服花朝節人氣爆棚,掀起浪漫古風!各地漢服同袍湧入雲臺山,古風古韻的漢服之美把雲臺山裝扮的仙氣十足!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一場漢服花朝盛會將所有遊客帶回千年前的盛世風華!
  • 同袍、穿山甲?隨著漢服的流行,這些詞語被賦予新的含義
    這不是穿越,也不是表演,這是真實生活中的漢服出街。是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漢服已成為當下最火的一種時尚,不論是網絡裡還是現實中,它的身影隨處可見。尤其是在成都、廣州這些大城市裡,人們對漢服已見怪不怪了。而隨著漢服的流行,一些「暗語」也悄然興起,什麼同袍、山正、穿山甲、魏晉風,很多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以,只有喜歡漢服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秘密。同袍借用於《詩經》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 同袍集結!昨晚仙女湖畔上演百人漢服秀
    >上演了一場古色古韻的百人漢服秀。「漢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我們學會大概有240多位同袍參加這次活動。」新餘漢文化學會負責人範玉婷告訴記者,漢服結合了各個朝代文化、思想,通過漢服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 首屆「華服資訊杯」漢服同袍傳統文學網絡大賽啟動
    蜀風漢韻網首屆「華服資訊杯」我愛祖國我愛傳統文化漢服同袍傳統文學網絡大賽啟動(通訊員 段王爺/圖 千行先生)為展現當代漢服同袍的個人愛國主義情懷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愛我中華,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理想及意願。
  • 穿漢服出門被大媽吐槽是「奇裝異服」,同袍的回答讓人無法反駁
    漢服,不僅僅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接下來讓我們開始漢服之旅吧!最近,有一個同袍穿著自己喜愛的漢服在路上也被大媽這樣質問,她的回答卻讓人無法反駁:&34;,還穿著漢服在公眾場合做一些譁眾取寵、有辱漢服形象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使不少路人對許多發自內心熱愛漢服的同袍增加了不少誤解。
  • 穿漢服出門被大媽吐槽是「奇裝異服」,同袍的回答讓人無法反駁!
    漢服,不僅僅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接下來讓我們開始漢服之旅吧!相信有不少同袍在出門時都受到過個別老年人鄙夷的目光,甚至有些還會直接當眾對人指手畫腳:"這什麼奇裝異服?""小姑娘唱戲去啊?"等等這類言論層出不窮,令許多熱愛漢服的人苦惱不已。最近,有一個同袍穿著自己喜愛的漢服在路上也被大媽這樣質問,她的回答卻讓人無法反駁:"如果老祖宗留給炎黃子孫的財富是奇裝異服,那也大可不必說自己是中國人了。"
  • 漢服成功了,但漢服運動卻失敗了
    當時每看到一個同袍就想和他打招呼。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種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在這個階段,我也結識了很多興漢的朋友,他們給我的感覺是我之前從未有的。以前,我認識的人都是為利益交往,人和人之間很難有真心的朋友。而在漢服同袍裡面,我卻認識了很多復興華夏,不為個人利益的人。他們意志堅定,個個都有先秦時期感慨悲歌之士的遺風。
  • 2020漢服同袍問卷調查報告:目的、動機、認知、想法越來越多樣化
    那麼在漢服如此快速推廣發展的大勢之下,漢服之本源,最初倡導者所提倡的理念初心還在麼?還有多少呢?這一年來,在與民族性相關的領域中,廣大同袍的認知又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呢!本篇即將告知你其中的部分內容。喜歡漢服的原因各有不同,然在成為同袍後,目前有37.44%的人將自己定位為復興者,低於去年的42%和前年的50.88%,下降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有48.06%人將自己定位為漢服愛好者,高於去年的40.64%和前年的30.75%,增長速度很快,愛好者的比例已經高於復興者的比例超過10個點
  • 同袍見面尷尬現場,穿著漢服行禮的人,你們不要再演了
    「中華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我國自古以來都以「禮儀大國」著稱,本著「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理念,隨著漢服的復興,古代的禮儀也逐漸的出現在同袍之間,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不知在什麼時候,這個新風氣突然變了味,開始往令人迷惑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