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各個國家的特色服裝,日本有和服,印度有紗麗,若問起能代表中國的服飾,人們往往會想起中山裝和旗袍,但其實中山裝和旗袍都是近代的改良服飾,吸收了很多西方服飾的特點。要說真正能代表中國傳統服飾的,還應該是端莊典雅的漢服。
近十多年來,民間掀起多場漢服復興運動,越來越多的人穿著漢服走上街頭,讓漢家衣裳重回人們的視野。社會學博士楊娜懷著對漢服由衷的喜愛,編撰成了《漢服歸來》一書。下面,我們通過這本書,來和大家聊聊關於漢服的那些事兒。
人們對漢服的印象,大多來自各種古裝電視劇。但是不同電視劇中的服飾差別又比較大,觀眾就會產生疑惑:漢服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如果電視劇《大漢天子》中的服裝是漢服,那盛唐楊貴妃的衣裙也能稱作漢服麼?
2003年,以闞金玲為代表的漢服研究者提出了這樣的說法:漢服是指明代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也就是說,漢服不僅僅指漢代的服裝,在明代及以前的朝代,人們穿著的服飾都可以稱作漢服。
隨著朝代的更替,漢服也在不斷演變,但其主要特徵卻始終沒有變過。如今,人們判定一件服裝是否是傳統的漢服,主要根據三項基本特徵,即「交領右衽」、「無扣結纓」和「褒衣大袖」。
「交領右衽」是說,衣服前襟在胸前左右相交,左前襟壓住右側衣襟,在右側腋下系住衣帶。許多少數民族的服裝都有衣襟相交的設計,但通常不用區分左衽還是右衽,只有漢服有明確的右衽制度。明朝的時候,還有「左為陽,右為陰」的說法,右衽是人們日常的穿著,而左衽是壽衣的樣式。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穿長袍的人如果穿成了左衽,那是非常失禮的行為。
「無扣結纓」也是漢服的顯著特點。在穿著漢服時,幾乎不用扣子,只用兩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結纓」,就可以牢牢固定住衣襟。這種設計並不是因為古人沒有發明紐扣,通常情況下,漢服的衣襟內側會隱藏一顆布制紐扣,只是外觀看上去沒有扣子罷了。所以,「無扣結纓」也被稱作「系帶隱扣」,是漢服外觀的重要特徵。
「褒衣大袖」呢,從字面上很好理解。「褒衣」與現代的緊身衣相對,「大袖」是指袖寬而長。雖然漢服也有小袖和短袖的設計,但「大袖」極具「流線」的美感,出席正式場合時盡顯端莊典雅。大多數情況下,漢服的袖子要比手臂長,其中,「深衣」這種款式規定,衣袖要「回挽至肘」。史料記載的漢服袖寬可達4尺,雙手下垂時幾乎接近地面。
雖然以上三條是「硬性規定」,但漢服的款式還是多種多樣的。前面提到的「深衣」是漢服最經典的款式。在製作時,人們會將上衣和下衣分別裁剪,再縫合起來。在《禮記》一書中,記載了深衣的製衣標準,其中強調深衣的下擺應由12片布組成,衣袖呈圓弧形,交領相交成角。
這套標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韻味,「十二」這個數字與所謂的「法天思想」相契合。衣袖呈圓弧形,古文中圓形稱為「規」,交領處成角,在古文中也稱為「矩」,兩者結合,也就是做人如製衣,「不以規矩,難成方圓」的意思。
與「深衣」相反的款式叫「衣裳」,即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分開穿著的款式。「衣裳」形制逐步發展成「冕服」和「玄端」等款式,並作為君主和百官出席祭祀等重大場合時的正式服裝。
「衣裳」形制還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應為穩重的純色,下裳則應色彩交錯。其背後的理念與古話「天玄地黃」有關。古人認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上衣應該用純色,地是濁氣下降而成,所以下裳應該使用比較豐富的顏色。不僅如此,衣裳所繡的紋飾也很考究,通常情況下,冕服有十二章紋,每種章紋都有獨特的寓意,比如繡「山」寓意穩重,繡「斧頭」寓意決斷。
由「衣裳」形制發展而來的「襦裙」,不僅是古代女性喜愛的日常服裝,還俘獲了許多現代女孩的芳心。襦裙通常是「三件套」,即短外衣、短上衣和裙子,具體款式分為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和對襟襦裙等。這種搭配與「上衣、洋裙配坎肩」的風格非常相似,在如今看來也頗為時尚。或許正因如此,襦裙是現在漢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款式。
漢服獨特的形制也讓它的剪裁工藝獨具一格,「平面裁剪」就是其中之一。漢服採用了中國的傳統製衣工藝,即「平面對摺裁剪」,這與西裝的立體裁剪方式截然不同。平面對摺裁剪,簡單來說,就是鋪開後按人體的形態裁剪,而西裝則是根據人體構造,先裁剪再進行拼接。
在領口、肩袖和後衣之處,兩種裁剪工藝有著顯而易見的差別。在領口處,漢服採用的是暗線縫合,從外觀上,看不出漢服領口的縫紉痕跡。而西裝則沒有這種規定,西裝的袖子是在肩膀處縫合,西裝的背面,特別是襯衫,在肩胛處會有橫行的接縫,來保持後背線條平整,而漢服沒有肩線,前後是一個整體。
漢服的另一項重要工藝,是「工字褶」的運用。在製作衣裳、道袍和褲子時,都會使用這種活褶,其作用是加大下擺,增加活動幅度。通常情況下,活褶與外部面料是整體相通的。
漢服的面料選擇也十分考究,漢服復興者們非常抵制影樓風的面料,他們通過對漢服傳世實物的研究,復原了一批民間紋飾的織造工藝。比如「四合如意雲紋」和「纏枝葡萄紋」等絲綢織品。
在他們的努力下,消失了將近兩百年的織金暗花緞,終於得以重現。隨之重現的,還有傳統織造行業的冷染工藝。這種工藝選用活性強的綠色植物,搗碎後提取濃汁,根據面料質地,選擇合適的配比。然後將織物直接浸泡在染汁中,經漂洗去掉浮色後晾乾,如此反覆多次,直到獲得滿意的顏色為止。
不得不承認,在漢服沒落的幾百年間,中國傳統織造工藝,也出現了「斷層」。漢服復興運動讓這些被人們遺忘的優良工藝,得以繼續傳承和發揚。
除了傳統製衣工藝,禮樂文化也是漢服復興的靈魂。華夏是禮儀之邦,揖禮、拱手禮和頷首等禮節,隨著漢服的復興被人們重拾。
首先,在稱謂上,漢服復興者們喜歡稱彼此為「同袍」。「同袍」一詞出自《詩經·無衣》的一句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大家都穿著漢服,便是兄弟同仁了。
同袍們會面時最常使用的禮節是揖禮,即相互拱手問安。在行揖禮時,男子需左手壓右手,女子則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抬手至眉間,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雙手再次舉至齊眉,然後將手放下。
這些中國的傳統禮節,並非浮於表面的形式主義。它們背後,有著豐富的祭祀文化和儒學文化作為支撐。許多漢服集會,都以祭祀先人為主題,來弘揚「仁、義、禮、智、信」等中華傳統美德。
為了規範和統一漢服集會時的禮節,許多漢服愛好者結合當代的社會現狀,編寫了一套禮儀方案,涉及成人禮、祭禮和射禮等等諸多方面。
以成人禮為例,西方有交際舞會,日韓有自己的成人節。在日本,每年1月的第二周的星期一被定為成人節。這天全國放假,為這一年步入20歲的年輕人舉行成人儀式。這些年輕人會穿上傳統和服,發表宣言,表達對父母、師長的感謝,還要去神廟拜謁,感謝神靈和先祖的庇佑。
許多記載日韓成人禮的書籍中,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這是由中國的成年禮,即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發展而來的」。可當代的中國人,腦海裡幾乎沒有對成人禮的印象了。所謂「二十而冠,始學禮」,我們的祖輩安排這樣的儀式,是想提醒青年人,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隨著漢服的復興,這項重要的儀式在沉寂多年後,又再次被人們想起。陸續有高校為學生們準備集體成人禮,可達千人之多。
除了禮儀,音樂也是復興運動中重要的一環。論語有云「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是,人的美學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漢服復興者們不僅研究古典音樂,還創作了許多古風樂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樂曲,莫過於《重回漢唐》。這首樂曲的歌詞,以第一人稱傾訴,道出復興漢服的決心:「我願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在作曲上,歌曲分為兩段體,採用民族五聲宮調式,是一首典型的「中國風」音樂。2007年和2008年,演唱者孫異身著漢服登上央視舞臺,演唱了這首《重回漢唐》,引得許多觀眾潸然淚下。
漢服復興,也讓音樂界燃起了「中國風」的火苗。許多古典詩詞因為著名歌手的演唱,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中國風」與流行音樂的結合,所創作出來的歌曲,將古典與時尚完美融合,深受聽眾們的歡迎。想必大家對周杰倫的《青花瓷》和《蘭亭序》等歌曲印象深刻。
2014年,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的歌曲《漢服青史》,被定為浙江西塘漢服文化周的主題曲。方文山作為文化周的發起人,在創作這首歌的時候深有感觸。他說,漢服文化承載著中國千百年來厚重的歷史底蘊,能體現出一種民族自豪感和傳承之心,這也是他創作這首歌曲的初衷。
對於漢服復興運動而言,音樂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音樂這種表達形式通俗易懂,和傳統工藝及禮儀比起來,更容易獲得群眾的認可。在演繹古風音樂的時候,漢服也常常隨之亮相,兩者可謂是相得益彰。
最早的一波「漢服熱」,發生在2001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上。
按APEC會議的慣例,在閉幕式上,各國領導人會穿東道主國家的傳統服飾進行合影,當時中國選擇的傳統服飾是「唐裝」。外國喜歡將中國人稱為「唐人」,那麼將中國人的傳統服裝稱為「唐裝」,似乎也沒什麼不妥。
但是,合影曝光後,很快就有網友指出,所謂的「唐裝」並非中國盛唐時期的著裝,會議選擇的「唐裝」,是根據清朝的「馬褂」設計而成的。在盛唐時期,人們穿的其實是漢服,與「馬褂」的風格截然不同。這次會議讓「唐裝」一詞,成為了年度熱詞,也讓許多漢服文化愛好者非常失落。連我們華夏兒女都遺忘了漢服的樣子,又如何讓世人為其折服呢?
產生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在那次APEC會議之後,各種漢服復興運動如雨後春筍般開展起來。2002年2月,一個名為「華夏血脈」的網友,在艦船軍事論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失落的文明——漢族民族服飾》。這是第一篇明確提出「漢民族服飾」的文章。在文中,作者介紹了漢服的主要特點、消失的原因,以及對日本和服的影響,當時的點擊量將近30萬。
2003年元旦,以網友「步雲」為首,建立了一個獨立網絡平臺「漢知會」,也就是後來頗具影響力的「漢網」。「漢網」的建立,對漢服復興運動的影響巨大。
其一,許多與漢服有關的重要文章,都是在這裡發表的,比如林思雲的《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趙豐年的《漢服重現與中國的文藝復興》。這些文章並不是單純抒發對漢服沒落的遺憾。他們呼籲更多人關注漢服、關注華夏文明,提出了「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自衣冠,達於博遠」的口號,將漢服視為復興運動中一個標誌性的符號。
還有許多文章將「義大利文藝復興」和「希伯來語復興」的運動歷程引入其中,來證明漢服復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可以說,這些文章提出的哲學框架、歷史典故和服飾特點等等,為漢服運動搭建起了理論框架的模型。
其次,在「漢網」活躍的人員,後來都成為了漢服復興運動的骨幹。漢網的產業板塊,設置了漢服商家的製作規範,也培育了漢服的產業化市場。
最後,漢網的交流版塊將漢服愛好者聚集在一起,為漢服運動突破網絡、走進現實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當然了,漢服復興運動雖起源於網絡,卻不止於網絡。線下實踐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
自製漢服,是漢服實踐邁出的第一步。一位名叫王育良的澳大利亞華裔青年,可算是漢服自製的「第一人」。他11歲隨父母定居國外,對中國服裝的理解基本來自於電視劇。在他印象裡,中國的傳統服飾應該像《西遊記》中鎮元大仙一樣,寬袍大袖、衣袂飄飄。結果,2001年APEC會議展示的「唐裝」令他萬分費解,到了2002年日韓世界盃足球賽的時候,他看到許多日本人穿著和服,許多韓國人穿著韓服走在街頭,他不禁萌發了「復原」漢服的念頭。於是,他依據網絡上對漢服的介紹,在宿舍自製了一件漢服。2003年,他穿漢服的自拍照,在網絡上掀起了熱烈的討論。
再後來,將漢服運動擴大成社會公共事件的,是一位名叫王天樂的電力工人。2003年11月,他穿著漢服走上河南鄭楚街道時,意外引起了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的關注,經由聯合早報網的傳播,登上了歐美的中國人論壇頭條。有人問王天樂穿著漢服上街時的心情,他說:「我就是要穿出去啊,就是要告訴大家,這是我的傳統民族服裝,我應該把他穿在身上。」也正是由於王樂天這次事件的影響力顯著,2003年被定為了「漢服運動元年」。
如今,漢服產業市場正逐步發展起來。從2005年開始,每年新開的漢服商家都呈遞增趨勢,據「漢服資訊」平臺的數據顯示,2015年漢服在淘寶平臺的交易額已經突破1個億。2011年,青年杜峻的創業故事,被拍成了紀錄片《我為漢服狂》,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十幾年來,人們對漢服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媒體的用詞中,就可見一斑。起初,並沒有「漢服」這個統一稱謂,人們會用「古代服裝」、「漢族特色服裝」和「華服」等來指代漢服。並且,在2004年以前,官方媒體使用「漢服」一詞,都需要加上雙引號來表示特定指代。而如今,漢服摘掉了雙引號,回歸一個正常的漢語詞彙。
群眾接納漢服也經歷了十年左右的時間。2003年,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的時候,路人都懷著好奇的心態,打量著他身上的「奇裝異服」。甚至有人高呼:「看,那邊個穿和服的男人」。那時候,穿漢服上街是非常需要勇氣的。在反日情緒高漲的那段時間,就有人因為身著漢服被錯認成和服,進而被憤怒的群眾要求脫衣。作為華夏兒女,竟不認識自己的民族服裝,這是多麼可悲啊!
而如今,各大節假日的旅遊景點,穿著漢服拍照的遊客隨處可見,人們也都習以為常了。尤其是在一些古風景點,漢服與古典建築相得益彰,可謂「人景合一」,別有一番風味。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穿著漢服去旅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欣賞這美景之中飄逸而靈動的漢服光影。
漢服的復興,不僅是讓一套衣服重新得到人們的認可,伴隨它而來的,還有漢服的織造工藝、中國的古典音樂和禮儀文化的復興。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沉睡了三四百年的「漢家衣裳」終於醒來。
漢服歸來,與君同袍。漢服復興者們並不願意漢服成為遺產,他們希望漢服能真正「活」在這個世界。
本期圖書為《漢服歸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