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在於這7個字,有福氣的象徵

2020-09-04 雅品堂

東坡先生有詩云:「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首詩的名字叫《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是蘇軾與朋友到郊外遊玩時,感嘆大自然風光,所以有感而寫。

詩中的最後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了流芳千古的佳句。



當代文學家林清玄先生,就對「人間有味是清歡」這7個字非常喜愛,並且,他還給出了這句詩新的意思,那便是:人這一生最好的活法,是清淡的歡愉,是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

當下的社會太過浮躁,人們寧願去燈紅酒綠的酒吧裡唱歌蹦迪,也不願意空出一小段時間來喝茶讀書。



殊不知,人生的最高的境界,是平淡。

這句詩尤其適合上了年紀的中年人們,到了中年,拼過了、闖過了、享受過了,就應該沉下心來,安安靜靜體會一下平淡的感覺。

林清玄先生說了:「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用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了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甚至於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



不錯,就像人一樣,年輕時候經歷了大風大浪,吃過虧、受過苦、享受過榮耀、創造過輝煌,到頭來卻發現,人生最美的,其實是平淡日子。

作為一個中年人,人生基本已經定型,半生已過,看盡了人世間的繁華,閱盡半生的酸甜苦辣。

此時不妨抽些時間坐下來多陪陪家人,尋三倆好友小酌幾杯,或者是在飯後空閒裡自己飲杯茶,看本書,回憶回憶過往,思考思考未來。



這樣的生活就是清淡的歡愉,就是最好的活法。

林語堂先生曾說:「幸福無非就是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 三是跟愛人聊聊家常, 四是陪孩子做做遊戲,最珍貴的東西,往往最平常。」

是的,到了中年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有著妻兒老小,你能睡在自家床上,陪家人說說話,聊聊天,這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人到中年,不要奢求太多,身體健康,家人安好,日子平平淡淡就是最好,就是最有福氣的人生。

中年人最好的活法,就是「清歡」二字。


如果大家喜歡《人間有味是清歡》高清複製裝飾畫,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有驚喜!

——編輯謫仙

相關焦點

  • 林清玄: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在於這7個字,有福氣的象徵
    這首詩的名字叫《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是蘇軾與朋友到郊外遊玩時,感嘆大自然風光,所以有感而寫。詩中的最後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了流芳千古的佳句。當代文學家林清玄先生,就對「人間有味是清歡」這7個字非常喜愛,並且,他還給出了這句詩新的意思,那便是:人這一生最好的活法,是清淡的歡愉,是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
  • 林清玄:人到中年,最高明的生活狀態,是「清淡的歡愉」
    這7個字非常喜愛,並且,他還給出了這句詩新的意思,那便是:人這一生最好的活法,是清淡的歡愉,是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這句詩尤其適合上了年紀的中年人們,到了中年,拼過了、闖過了、享受過了,就應該沉下心來,安安靜靜體會一下平淡的感覺。
  • 人到中年,最高級的活法,無非六個字
    到了中年的年紀才明白,這許許多多的道理,不過匯聚成了短短六個字「既來之,則安之」。三毛在《雨季不再來》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平凡簡單,安於平凡,真不簡單」。安於平凡,安於現狀,安定內心,能夠讓你的心時刻保持平靜,不受外界的幹擾,不會被大喜大悲刺激到。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最高級的活法,既來之則安之。
  • 人到了中年,最好的活法,是牢記這兩個字
    每個人都是一道奇特靚麗的風景線,都有屬於自己的光芒,不必仰望,也不必羨慕。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人到了中年,最好的活法,是牢記這兩個字「和解」。大人聽完後,輕聲說了這四個字:總是如此。一問一答,簡潔的兩句話,道出了這漫長歲月的真諦。我們都曾是那個懼怕苦難的孩子,然而後來,我們終將變成那個沉著勇敢的老者,這就是成長帶給我們的改變。
  •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莫過於給自己鬆綁,多一份隨意,少一分刻意。人到中年,行我所行,不必解釋。你總是照顧每一個人的情緒和感受,誰又會體諒一下你呢?人與人的相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夠彼此懂得的人,無須更多言語,而是彼此欣賞,彼此鼓勵,彼此支持。年輕的時候,生怕別人不懂得自己,從而錯過了很多機會,所以,凡事都想解釋得清清楚楚,或者用行動一再表明自己的心跡。人到中年,哪怕被人誤會,也不願多做解釋,因為,怕浪費時間,怕影響了自己的心情。這種改變的背後,是對自我能力的認同,對自我選擇的肯定。
  • 人到中年,最高級的活法,就一個字
    人到中年,最高級的活法,就一個字——給!曾經以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索取的過程,一個人擁有的數量就等於其生命的質量。後來才慢慢發現,人生只是一場體驗,我們擁有的,終將歸零。與其拼命索取,不如用心給予。就像巴金說的那樣:「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而在於付出,在於給予。」
  • 《菜根譚》:餘生最好的活法,無非是這8個字
    引言:各位朋友們好,我是風,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餘生最好的活法。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什麼?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一個問題。為了錢?為了地位?為了名利?老子追崇「無為」,莊子主張「逍遙」,其實吧,他們都在追求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是開心,無為就是不為身外之物所困,同時也不幹涉萬事萬物自然生長,這是多麼自在,簡直無拘無束,瀟瀟灑灑,逍遙就不用說了,兩者唯一的不同就在於,一個表達含蓄,一個表達露骨,僅此而已。
  • 星雲大師:人過50歲,「不合群」才是最好的活法
    作家林清玄說:「二十歲時,我是站在橋頭看風景,三十歲時是站在樓頭看風景,四十歲時是站在山頭看風景,五十歲時是站在雲頭看風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慢慢增長,看到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身邊的人,也就越來越少。正如林清玄說的,從二十歲站在橋頭,到五十歲站在雲頭,看得更遠更廣了,卻越來越孤獨了。當你到了五十歲,其實你會明白一個道理,這個年紀的人,「不合群」才是最好的活法。
  • 感悟:人到中年,簡單就是最好的活法
    人到中年,已經坎坎坷坷走過不短的一段路程,餘下的路該怎麼走於大多數人而言已經心知肚明,再也沒了從前的衝動,取而代之的是睿智和清醒。中年的人,說老尚未老,說年輕顯然已經不再年輕,這是一生中最壓抑的時光,上有老下有小,身負重擔卻還要對整個世界笑臉相迎。
  • 佛教:人到中年,這四種人最有福,是你嗎?
    「人到中年不學藝,人過五十不蓋屋」,人近中年,對社會、家庭該盡的責任已經盡到,本該閒下來享享清福,想想人生大事,但是很多人心中卻比任何時候都困惑。一方面是體力精力都大不如前,另一方面卻是想開創、改變,兩者相合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一輩子最好的活法,記住這三個字
    一輩子最好的活法,記住這三個字。舍 人生一輩子,好好記住,要知道捨得。這一輩子,有舍才會有得,沒有舍,哪裡會有得到。這一輩子,其實世間一切紛紛擾擾,一切的一切,怎麼都會讓你得到呢?一切不過是捨得。讓自己去放棄一些事情,然後才能得到一些事情。時間一切其實從來沒有那麼多在意與否,世間所有的事情,其實自己都要去一邊放棄,一邊獲得的。
  • 曾國藩:人生最好的活法,在於一個字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後不僅中科舉,還學到了庶吉士——相當於博士後。二十多年的磨礪堅持,挺住了,是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哲學君分享過一篇文章《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長大》,深以為然,這個方法不僅是廢掉孩子最好的,也是廢掉青年人最好的。
  • 人,最好的活法,其實就一個字
    文/七月長安人,活世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有陽光就有風雨,有喜就會有悲。懷著一顆堅韌的心,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猶如小草一般,任由塵埃掩埋,依舊倔強地抬起了頭。人,最好的活法,其實就是一個字:樂。高爾基在《在人間》那本書中,曾經講訴過自己艱難的學習經歷,每到夜幕降臨,他都躲在自己的小閣樓上,點著微弱的燭光,一本書一本書的看著,記著,寫著,絲毫不在乎環境的好壞,縱使小氣的老闆每天都丈量著蠟燭的尺寸,他依然想盡辦法,把艱苦的學習當做一種人生樂趣,孜孜不倦地學著。終於,他成為了一代文豪,他的文字讓全世界而傾慕。
  • 最好的活法,應該就是這「八個字」
    每個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有的人活得很累,有的人活得輕鬆自如。其實,每個人都有煩惱,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更沒有人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那些學會了順其自然的人,反而活得更像自己,強行去改變生活狀態的,表面在努力,實際上活得迷茫,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最好的活法,應該就是這「八個字」:放下、無畏、安靜、專心。保持淡定從容,美好從心而生。
  • 佛法即是活法:林清玄的開悟之路
    先生的一生是灑脫的,這與他從小與接觸佛法有關。他曾參訪諸多古剎,他的著作《菩提十書》《身心安頓》《茶味禪心》飽含佛理,他曾在多個講壇開講「佛法即是活法」。 佛法即是活法 「我很喜歡這裡,因為揚州有歷史情懷。」
  • 菜根譚|「身放閒處,心在靜中」,人到中年,要安靜才有福氣
    02◆人到中年萬事休漸漸地,漸漸地,我們這批70後80後,就都已經人到中年了。人到中年,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人到中年萬事休」的年齡。明朝的曠世奇書《菜根譚》有云:「身放閒處,心在靜中」,非常符合人到中年的心境。和南山老人聊起這個話題,南山老人點點頭說,是啊,人到中年,要懂得安靜一點,人安靜,才有福氣,是很有道理的。接著,我和南山老人一起聊起了下面四個方面的修身處世之道。
  • 林清玄:人到了中年,做不到這樣是可悲的
    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鵑》,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他是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2019年1月23日,林清玄去世,享年65歲。
  • 人到50歲,最好的生活方法,應該是這2個字:靜心
    ——曹雪芹《枉凝眉》 作家賈平凹先生說:「五十歲之後,最好的活法就是六個字:想開,看開,放開。別再為難自己,人生短短幾十年,保持最好的心情。不羨慕別人輝煌,不喟嘆世態炎涼,用平常的心態,經營最美好的生活。」 平凹先生這句話,就是說出了50歲左右的人,最好的生活狀態。
  • 一個60後老人告訴你:後半生最好的活法,其實就這「四個字」
    這位60後老人說:後半生最好的活法,其實就「懂得知足」這「四個字」!其實我哪有什麼秘訣,我不過是明白「懂得知足」這四個字罷了。也是從張老太的事情裡,我深刻的明白了,後半生最好的活法,其實就是「懂得知足」這四個字。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最好的教育不是考第一
    從小學三年級時開始,他規定自己每天寫五百字,不管颳風下雨,心情好壞;到了中學,每天寫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學,每天寫兩千字的文章;「我發現大陸家長很在意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其實,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是創意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