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雲陽張飛廟 「江上風清」題字由來
陶靈/重慶萬州區
「相不拜將」的傳說
重慶雲陽張飛廟結義樓面臨長江的石壁上,從右至左鑲嵌著聞名川江的「江上風清」4個字,每個約2米見方,站在幾十米高的廟腳下需仰視才見,順江和逆流幾裡外也可遠眺,其名氣不亞於它的載體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張飛廟本身。有趣的是,按現在從左至右的讀法「清風上江」,字義與「江上風清」差不多。
光緒末年,曾做過國子監學正的重慶雲陽籍書法家彭聚星,回重慶雲陽養病時題寫了「江上風清」這4個遒勁的大字。長期致力於三峽文化研究的文史專家胡亞星研究認為,「江上風清」出自蘇軾《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當然也源於一個民間傳說。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張鵬翮回老家四川蓬溪掃墓祭祖,乘船途經重慶雲陽張飛廟時,隨從提議進廟祭拜三國名將張飛。功成名就並以清廉著稱的張大學士覺得沒什麼可祈求的,便以「相不拜將」為由拒拜,繼續航程30裡後夜宿三壩溪。次日晨船工醒來發現,頭晚泊好的船鬼使神差地倒退30裡,停在了下遊張飛廟腳下的渡口。張大學士認為是夜泊時沒系牢船繩而順流倒退了,啟程上行30裡後又夜宿三壩溪,早晨再次停在張飛廟腳下的渡口。張大學士不信邪,又上行,天亮時第三次停在廟腳的渡口,頓時大驚,事不過三,他連忙登岸向張飛謝「罪」。張大學士返船啟航時,突然江上清風鼓帆,將船順風直送30裡外的三壩溪……
覆蓋石刻「靈鍾千古」
1883年3月27日,英國商人立德乘坐小木帆船從武漢去重慶,途經張飛廟時,在廟腳下的亂石沙灘上拍照留念。從這張照片上驚奇地發現,「江上風清」的位置原來刻著「靈鍾千古」4個字。
彭聚星當年所題「江上風清」,為什麼要覆蓋原有的「靈鍾千古」?究其文字風格來看,江上風清含有現代文風的味道,靈鍾千古則顯示一種古韻。據文史專家胡亞星考證:張飛廟內鑄有一口大鐘,遇險火警、水警乃至匪警即鳴,以保一方平安。靈鍾在佛廟多有,為祈福所設。清末,彭聚星去官歸裡休養,與重慶雲陽一些名士及廟僧對張飛廟進行大規模文化包裝,翻刻全國各地名碑在廟中陳列,使張飛廟由單一的祈福之所變成了「文藻勝地」,於是書「江上風清」覆蓋在「靈鍾千古」之上,標誌張飛廟除祈福外,還添加了品書賞畫、流連風景、享受自然的功能。
不過筆者認為,張飛廟有漢唐至近代的近600幅字畫、石刻、木刻、木雕作品以及為紀念杜甫所作《杜鵑》詩建造的杜鵑亭,絕不會因沒覆蓋「靈鍾千古」而失去「文藻勝地」的美名。相反,「江上風清」與「靈鍾千古」並存,會多留一份古人的墨寶予後人。
假設「江上風清」與「靈鍾千古」都並存在張飛廟臨江的石壁上,會不會一齊「聞名」川江呢?
也有人提出,彭聚星的「江上風清」有「清正廉明」的引申意義。《新編重慶雲陽縣誌》記載和重慶雲陽民間普遍流傳的「相不拜將」傳說中,張鵬翮確有其人,歷任州知府、刑部尚書、河道總督、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彭聚星題「江上風清」,喻其清正廉明的形象。
大吏張鵬翮其人其事
張鵬翮(1649—1725),四川省蓬溪縣人,集政治家、水利家、文學家、外交家、教育家於一身,為清代蜀人中官位最顯赫、政績最卓著、名聲最響亮的人物。歷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州知府、鹽運使、巡撫、兵部右侍郎、提督江南學政、刑部尚書、兩江總督、河道總督、戶部尚書、鄉試正考官、吏部尚書、會試正考官,雍正元年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成為宰輔,幾乎擔任過清朝從建立到鼎盛時期內政外交的各種重要職務。著有《治河全書》24卷、《河防志》12卷、《奉使俄羅斯日記》、《張文端公全集》等文集30餘種。
張鵬翮對清代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纂輯的《治河全書》記載了運河、黃河、淮河三大水域的源流支派、地理位置及歷年對其治理情況等,其中對各河道的形成、流向、堤壩修築、防汛等事宜所記尤為詳細,是研究清代治河工程的重要歷史資料,對今天的治河工程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近代學者鄭肇經在《中國水利史》中高度評價張鵬翮治河業績:「不僅於國濟民生貢獻巨大,而且就其科學水平也居於當時世界水利工程最先進的行列。」
1725年4月1日,張鵬翮病亡,家產只有竹樓數間,無餘錢辦喪事,長子張懋誠四顧茫然,幸蒙雍正帝賜白金千兩,才得以治喪。
康熙帝對他的評價是「天下廉吏,無出其右者」,雍正帝諭朝臣曰:「張鵬翮志行修潔,風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