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車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指的是君主對其它國家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為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
然而,這一學說最早卻見於先秦時期莊周的《莊子-天下》其文如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眾所周知,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也主要來自老子,但這一點卻沒有影響其學術對儒家思想的影響。儒道兩家的關係 ,先有孔子問禮於老子,後來到了宋朝,儒釋道三家學派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了新的理學體系,三家之間的學術思想也就不分彼此了,而內聖外王就是理學的主要思想這一。
孔子曾經 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拱之。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如果想要政治清明,社會秩序井然,就必須以道德為執政方向。
只要將道德融入政治,就可以起到重大深遠的影響,而如果政治沒有道德作為支撐,那麼就有失綱常,是無法長治久安的。孔子的這一學說,也是對莊子內聖外王學說的闡述,也為後世朱熹引入該學說提供了理論依據。
所據內聖外王,實際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先內聖,而後外王。
張岱年先生的理論基礎是:只有先將自己的修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而他的延伸意思也很明顯,那就是國與國這間的關係同樣如此。所以,內聖是外王的前提,而外王也是內聖的保障,它們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
其實,這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