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內聖外王學說

2020-12-04 我是漢服迷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車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指的是君主對其它國家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為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

然而,這一學說最早卻見於先秦時期莊周的《莊子-天下》其文如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眾所周知,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也主要來自老子,但這一點卻沒有影響其學術對儒家思想的影響。儒道兩家的關係 ,先有孔子問禮於老子,後來到了宋朝,儒釋道三家學派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了新的理學體系,三家之間的學術思想也就不分彼此了,而內聖外王就是理學的主要思想這一。

孔子曾經 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拱之。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如果想要政治清明,社會秩序井然,就必須以道德為執政方向。

只要將道德融入政治,就可以起到重大深遠的影響,而如果政治沒有道德作為支撐,那麼就有失綱常,是無法長治久安的。孔子的這一學說,也是對莊子內聖外王學說的闡述,也為後世朱熹引入該學說提供了理論依據。

所據內聖外王,實際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先內聖,而後外王。

張岱年先生的理論基礎是:只有先將自己的修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而他的延伸意思也很明顯,那就是國與國這間的關係同樣如此。所以,內聖是外王的前提,而外王也是內聖的保障,它們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

其實,這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道理。

相關焦點

  • 厚德載物,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看看是不是和現代經濟學說的那樣,經濟學就是投入產出等東西。日本建房子,必須與環境相融合,而且還有祭祀土地的儀式,因為什麼?因為正德才能利用,厚德才能用物。內聖外王呢?內修聖道,如聖一樣的人,是可以施行王道的。即福和慧都和德要具足。佛家中也說,開悟之人,要九朝天子福,七代狀元才。內聖的人推行王道是沒有問題的。
  • 儒家中的內聖外王思想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車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指的是君主對其它國家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為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
  • 麥基洗德與內聖外王
    中國古代的傳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就是傳統所謂的「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在《天下篇》裡,作者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
  •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但這並不妨礙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因為自宋以來,隨著儒道釋三教合流,理學出現,隨之開始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儒家「內聖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
  • 內聖外王,千古第一人——王陽明
    孫中山先生說過「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做事嚴謹,認真的日本人為什麼會獨寵陽明先生,陽明先生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陽明先生的思想到底有什麼強大的力量,為什麼可以讓日本人發展那麼的快,使日本從一個封建國家過渡到資本主義國家王陽明先生是一位文學家,軍事家,哲學家,思想家。
  • 什麼是內聖外王呢?
    什麼叫內聖外王啊?老師:內聖就是內心裡邊要有聖人的修持,有了這種修持,要到外邊去做事情。如果沒有這種修持,裡邊的道德的水平以及智慧的開發沒有達到那個高度,去做「外王」事業的時候呢,有時候他心是好的,但他做不成功。
  • 古人的「內聖外王」之道到底是什麼樣的?
    可是在《天下》篇的作者看來,儒士們只對這些記錄下來的「數度」進行了學習和傳承,雖然他們非常精通《詩》《書》《禮》《樂》,對各項法規制度如數家珍,但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這些法規制度背後的含義並不知曉,也就是說,他們並未掌握「內聖外王」之道。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
  • 做自己的「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是中國哲學史上,聖人品格的刻畫,是啟迪人都要達到的一種精神品格。雖然「內聖外王」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歷史性,但無論在哪一歷史階段,做人就要內有聖人之氣,外有王者追求。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要有此追求?這種追求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呢?
  • 成語典故: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意思是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這一成語最早出現於《莊子·天下篇》。該篇說,天下搞學術的人很多,都認為自己的學問達到了頂峰。古代所謂的道術,究意在哪裡?回答是:「無所不在。」問:「神由何而降?明從何而生?」
  • 如何理解「內聖外王」?
    在儒生心裡,「內聖」是個人修養的極致,而「外王」卻是意圖打亂階級秩序,混亂天下的行為,這種觀念,一直到宋朝時期的「事功學」成型,才把「外王」和建功立業、封侯晉爵慢慢等同,「內聖外王」這個詞語才逐漸在儒家學問中變得正大光明起來。直到心學的王陽明,綜合了主觀、客觀唯心主義,發展了理學,同時在事功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為一個「內聖外王」的典型儒家代表人物。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將邵雍的學說稱作「內聖外王」之學後,這一說法才被廣泛使用。
  • 孟子:復古大師中的現代先驅(上)——內聖外王與小國寡民
    儒家講的「內聖外王,修齊治平」。內聖外王就是要求統治者內在具有聖人的品德,對外實行仁愛的王道;修齊治平就是要先誠意正心修身、這些是個人內在修煉的步驟,然後才是由近及遠的推廣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治理社會能不能獲得成功關鍵在個人的道德。
  • 內聖外王 ,外圓內方
    內聖外王的意思是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實行王道。 內聖外王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是道家思想,後來被儒家發揚光大。什麼時候你變乖寶寶了,媽媽也就不打你啦!
  • 南懷瑾先生:儒釋道三家相通,都是「內聖外王」之學
    提 示 【懷師箴言】不要以為孔子、孟子的修養,和佛家、道家不一樣,其事其理是和佛、道相通的,就是所謂「內聖外王」之學。 不要以為孔子、孟子的修養,和佛家、道家不一樣,其事其理是和佛、道相通的,就是所謂「內聖外王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太極拳申遺成功:從「推己及人」到「內聖外王」
    太極拳的「膨脹」發展和傳播速度以及在世界範圍內的受寵,不得不使我們思考:是什麼力量助推著太極拳的世界傳播速度不斷加快,是什麼力量成就了太極拳文化在世界文化圖景中的輝煌和燦爛。回答這類問題,我們堅信它的答案:一定不是太極拳簡單健身、康復價值以及心理調節作用所能夠承載的。它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個原因一定是文化的原因,是它所承載的文化對國際社會、對國家民族、對社會個體發展進步產生正面影響的原因。
  • 帝王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王陽明,劉伯溫他們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儒學教導帝王的最高境界就4個字兒:內聖外王。新學的最高見就4個字講完了:內聖外王。作為帝王,作為領袖,你必須要心懷蒼生,心懷天下百姓,為蒼生謀福;但是你的外在不能婆婆媽媽,要給人一種震撼力,帶有一種人格魅力,所以這就是內聖外王。換句話講,整個中華民族到今天沒有比這個最高的境界了。
  • 解讀丨「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有感於「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主張要「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雖然「內聖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獻中提出,但是這一思想卻是儒家一貫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經世路向。
  • 【內聖外王:任正非】
    中國文化傳統評價一個人最高的成就莫過於「內聖外王」。當代「內聖外王」者:任正非!作為聖人,他的學術或者理論,一定是至高無上的。華為在科學界達到的頂峰,這一點,任正非的作用毋庸置疑。作為聖人,既能成就自己,更能成就別人。任正非把華為公司的股份給了職工,就是在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同時也成就了自己,這是聖人的胸懷。
  • 梁濤 《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本意發微
    [2]在《原儒》一書中,熊十力亦說:「《莊子·天下篇》以內聖外王稱孔子,卻是囊括大宇。孔子與儒學之廣大在此。然此四字昔人以來皆作陳言籠統含混過去,不問如何是內聖,如何是外王。且外王骨髓在內聖,不解內聖休談外王。」[3]熊氏既認為莊子的內聖外王實際是稱孔子,其學說本之於《大學》,這樣便涉及到一系列嚴肅、複雜的學術問題,需要做出嚴格的論證、說明,不是隨便說說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