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和島
作 者:將爺
來 源:人格志(ID:ISeeCQ)
這兩天,很多人被一張杭州市餘杭區招聘公示的截圖,搞得不淡定了。
這份長長的公示名單 ,清一色是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我除了看學歷,還特別看了一下相關專業,簡直要暈倒,很多專業都算是這兩所名校中的王牌了。
絕對是天子驕子中的牛人!以我的經驗,當初這幫人考上清華北大,家長至少要吹上三年,孩子要傲嬌五年。
這就麼一幫牛娃大神,最後竟然都在頭插蜜罐往這裡面鑽——街道辦事處!
運河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新聞傳播學碩士
喬司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軟體工程碩士
臨平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中國哲學碩士
東湖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法律碩士
南苑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學博士
倉前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清華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
中泰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法律碩士
五常街道辦事處錄取的是北大生物學博士
說實話,我的判斷與很多網友是一致的,這種行為,就是大材小用,就是官本位思想,就是太過精緻利己主義!
當地官方在回應:街道辦很多工作也需要專業性人才。
不錯,街道辦很多工作確需要專業性人才。
這話有點道理,但細究起來,鬼扯成分太多了。只要有起碼經驗,都能明白,基層工作與清北碩博專業本身的關聯性,屬於典型的弱關聯。
這方面,不必裝。我認識大量街道辦的,其中還有我的徒弟,也是清北畢業的。他每天拼命混人際關係,寫材料,目標就是追求調到上級機關。
材料寫得好還真牛逼,他成功闖關,調進機關。這些年一路高升,逢年過節,偶爾也會給我帶兩瓶牛二,感謝我教他寫作之恩。
比如,2018年來到餘杭區東湖街道工作的柳雲南,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材料也寫得好,他就這樣回應為何到街道辦:
自己的工作穩定,晉升渠道暢通。
真不繞了。這些清華北大碩士博士到就業街道辦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其中的事業編制,看重其中的權力身份。
不妨看看這段表述:
這地方對表現優秀且符合《黨政幹部選拔任用條例》規定資格條件的,博士研究生學歷的,聘為招聘單位中層正職,期間按事業副處級標準享受績效工資待遇;首次聘期為3年,聘期滿表現優秀的可續聘一個聘期。
聘為中層正職期間,根據工作需要且符合任用條件的,可擇優提拔為黨政機關副處級領導幹部,並按規定程序進行公務員登記。
官場基礎站得高,仕途速度前景又快又好,這才是清北博士碩士到街道辦工作的一個重大動因。
當然,還有第二動因,就是錢!很多當事人說,這裡生活和工作環境如何如何好:
2019年餘杭GDP數據位列杭州市第一,全區人均GDP為24.99萬元。這推出20個崗位面向海外世界百強高校碩研以上畢業生招聘「雙十」政府僱員。目前在崗清北人才76名、海外「雙十」僱員20名,他們在各個崗位上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有這樣的財務支撐,就算沒有編制,來做府部門高級僱員、國企高級職員,年薪總額也都在35—50萬元。真不少!
更何況,他們還擁有更多的普惠待遇。
博碩可以得到8萬或6萬的生活安家補貼,可以無償使用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可以申請領取1600元/月、800元/月的租賃補貼,可以得到20萬、10萬的購房補助,此外,還有醫療、健康體檢、相關人才療休養、子女入學等方面的便利和優先保障。
有這樣的待遇福利,過有權有錢有好生活,只要是個理性經濟人,誰不想去,誰就在裝逼。
不過,這次餘杭街道辦招8人,全是清華北大博士碩士,仍然讓我感覺五味雜陳。
我是個開放包容的人,當然不會板起面孔,一臉正義去指摘那些編制的追求者,還有那些熱衷做官的年輕人。
不論哪一種職業選擇, 其實也都是可以為社會做貢獻的。
甚至,我也能接受精緻的利己主義,追求金錢收入和現世安穩,這沒錯。
但是,在事業單位改革發展到今天,在市場化被幾代人念茲在茲追求到今天,清華北大碩士博士扎堆往街道辦擠,我還是嗅出一種權力的腐臭味。
比起看到這些人扎堆往權力場鑽,我更願意看到更多年輕人自由在高處!
我知道,很多年輕人都被編制傷害過,很多年輕人也都被一個編制捆綁住了,不敢創新,不敢遠飛。
甚至,很多人因為沒有編制,還成為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
我有兩個朋友,在同一單位,很多時候,沒編制的,要幹更苦更重的活,流更澀更酸的淚。而沒編制的種出樹,結出果子,輕易就給有編制的摘走了。
「在編」與「臨時工」的標籤,不經意間,就以各種方式往他身上貼。
同工同酬,很多時候只過是說給外人聽,各種或明或暗制度性歧視,造成的結果,就是人與人的隔膜與冷遇。至於社保公積金,更是低人一等。
有人說過,有一種單位,三分之一人做事,三分之一在閒混,還有三分之一人嘲笑做事的。而其中做事的又被嘲笑的,就是那沒編制的那三分之一。
說白了,這樣不是一個正派社會應有的樣子。關於正派社會,馬格利特這樣說:制度上不羞辱所有人。
清華北大的優等生都往街道辦擠,背後站著的就是嚮往編制的龐大人群,站著的就是一個擁有權力就能擺平人生很多困境的複雜社會。
也正因如此,這些年,才會有研究生在參加完一個有事業編制環衛工人的考試時說: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裡。
是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死在編制裡」的價值支撐,不是環衛工人職業價值本身,而是事業編制的魔力。
然而,過去中國取得巨大的發展成就,最大的動力,就是有大量沒有選擇「死在編制裡」的人們!他們昂首闊步,奔向市場,在各自領域要「將改革進行到底」。
比如,1992年,受南巡講話的影響,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紛紛主動下海創業,俞敏洪、任正非、王石、陳東升、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易小迪等等,不斷創造市場的神話。
餘杭街道辦招8人,全是清華北大博士碩士!我可以理解,但絕不激賞。
說實話,今天的中國,包括一些所謂的清華北大的名校生,正在成為把創新埋葬在編制的年輕人,他們有的只知道選擇追逐體制的紅利,沉醉在權力自肥和既得利益的幻覺中,而沒有真正「釋放自己」的動力和勇氣。
年輕人沒有真正的自由精神與獨立人格,這才是一首時代改革和創新的沉重輓歌。
鮑勃迪倫這樣說:沒有人是自由的,甚至連鳥兒都被天空束縛。
要體驗到飛在高處的自由自在,惟有喚醒年輕人的自由精神和獨立人格。
清華北大博士碩士,在學歷標籤符號上,是閃光的。
不過,這些往街道辦擠的高材生,還是讓我想到了北大圖書館前那隻慘遭絕育的北大公石獅子。
關於北大公石獅子的梗,這裡我不多說,大家到網上查。
但我一直覺得,那個北大曾經引以為傲的談資,曾經精神壯陽的載體,曾經莫名移情的物象,在光天化日之下,就連根拔走了,是一個「把根留住」而不得的隱喻。
清華與北大,五十步笑百步,都正在丟掉了什麼?大家可以想想。
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說: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只有自己。
百年孤獨呀。魯迅先生。
這些年,一些名校傳統淪陷,精神不斷矮化的事,真是傷盡人心。
連北大的錢理群先生都說,現在大學只是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了。
我經常在一所中學聽校長和老師們的講演,我能聽到的是,他們從來不講分數和升學,他們只談情懷,只談報國!
每次都讓我感動到想哭。
當然,這個學校在分數升學上,恰恰又是頂級的。
我在清華北大閒逛的時候,耳邊總是回落那些閃耀群星話語,他們有蔡元培、胡適、蔣夢麟、傅斯年等:
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我在人格志上,無數次引用電影《無問西東》的圖片和話語。比如:
無問西東,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敢勇,無問西東。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
說實話,想到上面這些人物,想到影片裡的場景,再想到清華北大博士碩生拼命往街道辦擠的樣子。
我理性是能理解與尊重,但是,我的情緒體驗也有一種強烈的反胃。
我知道,扎堆擠進街道辦之前,每一個清華北大博士碩士都在勇闖權力場!而不是造晶片!
這確實不是一個需要羞談權錢的年代,但是,當權力和金錢就這樣赤裸裸地召引著時代精英,我還是不寒而慄,我還是感覺糟心嘔心。
我想罵一聲,一紙狗日的編制,一點權力的夢想,為什麼就是會讓那麼多人放不下!?
我更想長嘆一聲,我日夜期待的創新,我一直醉心夢想的改革,明天,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