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於2009年4月正式啟動以來,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編制。2009年5月市政府提請市人大通過《西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實施評價報告》,按照法定程序上報省政府,省政府於8月報請國務院批准。2010年4月中規院編制完成了《西寧市城市總體規劃(簡本)》初稿, 2010年11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西寧召開了西寧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審查會,原則同意西寧市開展局部修改工作。2011年3月中規院完成了西寧和海東補充現狀調研和資料收集更新,增加了「十二五」規劃、東部城市群規劃等基礎性內容。6月完成了規劃初稿,徵求區縣和各相關部門意見。7月21日、22日分別召開了總規評審會和省級部門徵求意見會;8月2日,就規劃編製成果向市城市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作了專題匯報,研究確定了城市性質和規模等內容;8月23日,市政府第49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8月25日,通過第14屆市人大常委會第37次會議審議;現依據《城鄉規劃法》規定,廣泛徵求廣大市民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
《西寧市2030年城市空間總體發展規劃》主要內容共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
概述
主要說明了西寧市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行政區劃與歷史沿革、社會經濟發展等城市概況和歷版城市總體規劃回顧與實施評價。深刻分析了規劃編制的背景,確定了規劃指導思想、規劃期限、規劃範圍。
規劃期限為:2010-2030年,其中近期為2010-2015年,中期為2016-2020年,遠期為2021-2030年,遠景為2030年以後。
規劃市域範圍為:包括西寧市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區和大通、湟中、湟源三縣,總面積7665平方公裡。
規劃內容是: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跨界區域協調;中心城市:西寧市四區及湟中縣的魯沙爾、甘河灘、漢東、海子溝、多巴、攔隆口、李家山和大通縣的景陽和長寧鎮部分用地,總面積為1425平方公裡。
第二部分
城市發展目標與戰略
總體目標定位:將西寧打造成「更加繁榮、更加美麗、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帶動區域發展的西北經濟高地,自然人文有機融合的區域服務中心,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高原旅遊名城,宜居宜業、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城市發展戰略是:引領區域:加強與蘭州和海東的區域協作,構建「大西寧」都市圈,引領東部城鎮群發展;主動轉型:城市功能轉型、調整產業結構、重構空間格局,實現整體競爭力提升;彰顯特色:突出高原城市風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態宜居城市。
經濟發展目標:到2015年,GDP總量突破14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48%以上,工業用地效率有顯著提高。到2030年,GDP總量突破45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70%以上,經濟結構得到顯著優化。
社會發展目標:到2015年,中心城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水平達到西部省會城市的先進行列,市域範圍內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有效縮小與中心城區的差距。到2030年,中心城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水平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初步建立與人口分布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使城鄉社會發展領域的二元分割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轉。
資源與環境目標:到2015年,在鞏固現有環境治理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到2030年,使西寧的能源資源利用水平和汙染物排放標準達到國家標準,爭取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先進行列,生態環境和宜居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第三部分
東部城市群及市域空間統籌發展規劃
範圍劃定:「一核一帶一圈」。 「一核」即核心區,指西寧市主城區;「一帶」主要指平安、樂都、民和城鎮發展帶;「一圈」即以西寧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一核」是引領城市群發展的龍頭,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高原旅遊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國西部現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帶一圈」是承接產業梯級轉移的重要地區,全省重要的現代製造業、新型建材、職業教育示範基地,城市群「菜籃子」主要生產、供應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業地區。
市域城鎮化水平與城鎮人口預測:預測到2015年總人口為240萬人,城鎮總人口約為164萬人,城鎮化水平為68%;2020年總人口為252萬人,城鎮總人口約為192萬人,2020年城鎮化水平為76%左右;2030年總人口為281萬人,城鎮總人口約為239萬人,城鎮化水平為85%左右。
市域城鎮中心體系:規劃形成以市區為中心城市;大通橋頭和湟源城關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黃家寨、城關,湟中的田家寨、上新莊、上五莊、共和和湟源的大華、日月、東峽鎮為重點鎮和一般鎮的四級城鎮體系。
市域城鎮等級規模結構:規劃期末中心城市西寧主城區人口規模為150萬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規模8-20萬人;重點鎮人口規模為0.5-3萬人;一般鎮人口規模為0.5萬人。
市域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形成「一核驅動,雙星拱衛,沿軸集聚」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其中「一核」為西寧中心城市;「雙星」為大通橋頭和湟源城關兩個次中心縣城市,引導人口向用地條件較好的川道集聚,加強主要發展軸線上城鎮的產業經濟聯繫和服務設施共享,形成「沿軸集聚」。
市域社會服務設施規劃:按照市域城鎮體系等級序列,分級配置,形成覆蓋全市域的以西寧中心城市為核心、次中心城市為主體、重點鎮、一般建制鎮為基礎的四級配置的開放型社會服務設施網絡體系,構建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等設施綜合體系。
市域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市域綜合交通體系,加快蘭新二線的建設,推進川青線立項,利用現有西寧西站設置西寧第二客站;提升改造和對外高速公路線網,建設西寧南繞城高速公路;構建外圍公路環線(川道間公路聯絡線),優化西久公路、寧張公路、國道109等對外公路的布局,促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
市域重大市政基礎設施:滿足西寧市域發展需求外,引導市域交通供水、排水、供電、供氣等市政基礎設施向東部城市群延伸,實現東部區域設施共享。
市域生態環境建設:依託周邊旅遊資源,發展觀光旅遊環線旅遊,建設青海省服務中心。並加強市域生態保護工作,強化對水源涵養區、山體景觀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城市綠地功能區等不同功能區的管理,形成良好區域生態環境。
市域產業發展規劃與布局:產業分工形成「核心提升、分工配套、基礎產業」圈層式布局引導,發展近郊都市農業、遠郊精品農業、山區高效特色(生態)農業等新型農業。
第四部分
中心城市總體規劃
提出了西寧的城市性質為:青海省省會,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青藏高原生態宜居城市。城市職能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帶動青藏高原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和諧的區域服務中心。二是西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青藏高原物流中心。三是全國重要的夏季會議中心和高原旅遊服務基地。四是國家級循環經濟發展示範基地和高原特色產業基地。五是集約低碳,特色鮮明的生態宜居城市。
城市規模:預測了未來西寧中心城市的人口規模。2015年約為150萬人;2020約為165萬人;2030年約為200萬人。在人口規模預測基礎上,確定未來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2015年約為150平方公裡;2020約為165平方公裡;2030年約為200平方公裡。
中心城市總體布局:確定了城市未來的用地增長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北三條川道,並劃定中心城市空間增長邊界為:西至西倒一級路和規劃南繞路高速交叉口,東至小峽口,南、北至規劃外環公路,總面積280平方公裡。
空間發展策略:一是著眼區域,統籌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二是提升優化城市綜合中心,外圍打造專業中心;三是突出高原特色,落實低碳理念,打造公交都市,構建生態宜居空間;四是城市空間發展與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協調,構建與川谷地貌相適應的道路網布局與組織模式。
規劃布局結構:提出了採用集約緊湊的帶狀組團式布局模式,構建「主城加三個外圍組團」的總體布局結構。主城區包括中心片區、西部新城和東川開發區三個片區。外圍三個專業組團包括北川長寧科研教育產業組團、南部高原特色產業組團、多巴甘河產業綜合組團(由多巴綜合片區和甘河工業園區兩個片區組成)。
建設用地平衡:確定了2030年中心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為199.58平方公裡,人均99.79平方米。
中心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規劃:規劃公共設施用地由現狀的11.58%提高到14.64%。
中心城市居住用地和住房發展規劃:規劃居住用地面積為5930.57公頃,人均居住用地面積為29.65平方米。規劃結合國家保障房建設目標和城市居住建設發展現狀,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內容。
中心城市工業用地和倉儲用地規劃:規劃的工業用地總面積為3245.68公頃,人均用地面積16.23平方米,佔城市規劃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6.26%。規劃倉儲用地342.3公頃,人均用地1.71平方米。
中心城市綜合交通規劃:採用以公共運輸為主導的交通模式和用地布局模式,以公交優先保障城市中心區交通運轉效率;以骨幹客運系統引導城市擴張和都市區的形成;以樞紐布局協調城市功能組織。優先考慮快速路、結構性主幹路的規劃布局,構建與城市布局形態和功能組織相協調的道路系統,形成骨幹路網支持下的片區方格網道路布局模式。在城市的對外交通規劃中,結合實際對軌道交通、公路、航空運輸等進行規劃。
中心城市綠地與景觀系統規劃:本次規劃綠地總面積為2896.44公頃,人均綠地面積14.48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面積2151.54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76平方米。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和人文景觀資源,通過十字軸濱河綠化走廊,串連起山體綠化、生態綠地、各級城市公園和主要道路綠化。
城市景觀風貌規劃:遵循體現自然、延續歷史、凸顯特色的原則。充分認識城市自然山水骨架,在規劃中加以保護和利用;深入挖掘城市歷史和文化,在景觀規劃中體現城市文脈和歷史傳承;分析地域內在特徵,通過多種景觀要素凸顯地方特色,並使中心城區形成「四山為屏、三河為脈、山水相依、六岸活城」的景觀結構,突出山水城市格局。
中心城市舊區更新:疏解部分公共服務職能,緩解舊城區壓力;提高市政基礎設施水平,增加綠地和開敞空間,優化居住環境;理清道路結構體系,優化交通設施,建設順暢的公共運輸體系的更新目標。合理疏散舊城區的居住人口,老城區適宜的居住人口規模宜控制在43萬人左右,人口毛密度控制在150-180人/公頃。
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規劃: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即對古城整體空間格局的保護、對傳統風貌街區的保護、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續做好西寧市區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作。
中心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環境保護應達到水環境保護目標、大氣環境保護目標、固體廢物綜合整治目標、聲環境保護目標、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環境經濟目標等6個目標。
中心城市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內容包括給水工程、排水工程、供電工程、通信工程、供熱工程、燃氣工程、環衛設施等七個專項規劃。
根據西寧市地形地勢,將西寧市用水劃分3個片區:中心片區、南川工業園區和甘河片區。其中,中心片區包括西寧市中心片區大部分地區和城南新區,主要由第七水廠供水;南川工業園區由改造的第三水廠加壓後供水;甘河片區由西納川水庫供水。
電網規劃:到2030年西寧市區共擁有330千伏變電所12座,110千伏變電所53座,可以滿足西寧市未來負荷發展的需求。
通信工程規劃: 2030年,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達到65線/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05部。
供熱工程規劃:根據供熱方式和熱源配置,西寧中心城市建築採暖供熱分為三個區域。到2030年,實現集中供熱和清潔能源供熱比例佔95%以上,普及熱計量收費系統和建築物節能設計及改造。
燃氣工程規劃:西寧市天然氣供應主要依靠澀寧蘭(複線)長輸管線及其支線供應,氣源主要來自澀北氣田。建設天然氣多巴高壓調壓站、城北高壓調壓站、南川工業區高壓調壓站、五一路高壓調壓站、長寧高壓調壓站,擴建城東、城西門站,總儲氣能力達到1300萬立方米。
環衛設施規劃:市區生活垃圾由劉家溝、沈家溝、尹家溝等3個衛生填埋場集中處理。近期擴建沈家溝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增加庫容約300萬立方米,增加處理能力800噸/日。隨著垃圾填埋場使用年限的減少,應適時開展備用場址的選址和建設。
中心城市公共安全與綜合防災規劃:包括防洪工程規劃、防震減災規劃、消防規劃、人防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等五個方面。到規劃期末,西寧市建成完善的城市工程設施抗災設防和城市應急救災體系。
中心城市地下空間規劃:以軌道交通為基礎,以城市公共中心為重點進行空間布局。根據資源條件及發展原則,將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分為儲備區、慎建區、重點開發地區和其餘一般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