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堂丨什麼是當代藝術?手機拍照跟繪畫有何聯繫?聽聽美術教授...

2020-12-08 天眼新聞

11月28日下午,由貴州省作協、貴州都市報、千翻與作書店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精讀堂」藝術鑑賞講座,邀請到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系副教授、貴州師範大學美術館館長夏炎,以「基於社會學圖像的當代藝術」為主題,分享了尼奧勞赫、裡希特、圖伊曼斯的美術創作與當代社會學圖像相結合的淵源。

「為什麼要談基於社會學圖像呢,是因為今天很多的批評家指出圖像學就是像符號學這種東西的藝術比較泛濫,當下要強調的是一種繪畫本體的問題,這是值得好好分析探討的。」講座開始,夏炎老師就向聽眾們提出了所要重點要探討的問題。隨後,他對什麼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的標誌和文化載體都是什麼等進行了闡述。夏炎說,當代不等於當下,其典型標誌是新觀念、新形態、新載體。其中,新潮美術、前衛美術、實驗藝術、先鋒藝術與當代藝術捆綁在一塊是其集中體現。

結束當代藝術的概念解釋後,夏炎以德國的尼奧勞赫、格哈德·裡希特及比利時的圖伊曼斯三位畫家的畫作,與當代社會學圖像結合的特點進行剖析。之後,他還展示了自己花了近三年時間創作的巨幅寫實作品,並表示:「當代藝術文化的走向,一是跨越傳統文化的極致追求,一是照顧文脈的傳統作風,這將是中國十年甚至二十年要走的當代藝術的方向。」 「手機照相機圖像的塑造方式跟繪畫的技巧是有直接關聯的,希望美術愛好者們能純粹地追求藝術,不僅在文化知識上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在藝術追求的路上儘量做減法,並明確自己的最終目,然後為之奮鬥。」夏炎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毫

見習記者 張秀雲

編輯 陳茜茜

編審 劉丹 鍾俊怡

相關焦點

  • 藝術·探展丨藏在古韻建築裡的當代藝術展
    我在做什麼?」的既視感。有意思的是,如此古風味十足的街道,一眼望去都是活在當下的人,他們有的坐在店鋪外跟鄰裡拉著家常,這種混搭感著實讓人意猶未盡。藝術家在網上購買了近500個假手機模型,其中有一個真手機藏在這堆模型機當中。真手機不停地發出聲響:「假的,都是假的。」第一次見到這件作品的觀者們關注度都在識別這堆手機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其次便是對標籤的解讀。
  • 分享基於社會學圖像的 當代藝術
    詹培 攝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鄭文豐  最新一期「精讀堂」活動日前在千翻與作書店·亨特店舉行,藝術家夏炎教授應邀作「基於社會學圖像的當代藝術」的主題分享。夏炎先生既是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多次參加國內重大當代藝術展,形成了自身的審美風格;同時又長期任教於美術學院,擁有較為成熟的美術理論體系,這兩者使得本場講座具有了審美的高度與理性的張力。
  • 脈:中國當代繪畫展——胡赤駿|繪畫藝術|亞洲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
    >「脈:中國當代繪畫展」前言當下,中國的藝術家逐漸在各自繪畫語言的探索中,既積極消化吸收西方的繪畫傳統,又自然而然地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習慣融入其中,逐漸形成具有時代特徵的,並且能夠在全球化語境中續接中國文脈的繪畫語言與表達方式。
  • 藝術大師丨美術理論家奚靜之教授解讀米羅和他的藝術
    導讀:走進米羅藝術的精神境界1995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題為「米羅·東方精神」的米羅120件作品,那時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奚靜之教授的指導下領悟米羅的繪畫、解讀米羅藝術精神境界,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世界藝術交流的話題。
  • 繪畫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在我看來,這是一句批評話,既然與照片一樣,還要畫畫幹什麼?許多年了,我一直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繪者何為?大凡習畫者都從模仿開始:或對實物描摹——追求物理上的逼真;或臨摹前人——傳承程式畫法。一句話,往往以「像」為衡量標尺。尤其中國各大美術學院的西式寫實性訓練,試圖讓學子們有照相機般的功能。但繪畫藝術的本質和終極目標就是這樣嗎?
  • 藝術觀察丨中生代畫家的西中有東,當代繪畫的演化論
    其作品曾展出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站臺中國」等知名機構。近日,馬軻繪畫個展於北京三遠當代藝術中心開幕。該展覽為近年來馬軻繪畫作品和狀態的一次集中總結。從中,我們可以解讀到當代中國中生代藝術家的創作狀態以及對社會的回應。可以說,這群1990年代進入美院系統學習,新千年崛起的藝術家群體很好地反映了一代中國人對自身文化處境的思考。
  • 美術論文:繪畫回歸,當代西方藝術發展的一種普遍趨勢
    我在史丹福大學藝術與藝術史系兩位教授陪同下,參觀了該系本科生的繪畫教室。我問:「你們的學生現在還練習素描嗎?」他們說:「當然,本科生必須練習素描和繪畫,研究生才能自由創作。」6月11日下午,我到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拜訪了該校藝術史系主任惠特尼戴維斯(Whitney Davis)教授。我問他:「我聽說美國現在最流行的藝術是裝置、視像之類,繪畫已經被擠壓到邊緣,甚至消亡了。真是這樣嗎?」「不!
  • 「德國8」系列丨《記憶的痕跡——德國當代繪畫傑作》
    」大型展覽由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和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教授和德國波恩藝術與文化基金會主席瓦爾特·斯邁林教授擔任總策展人,即將於2017年9月15日在北京啟幕。項目包括7個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學術主題展和1場學術論壇,將於9月15日、16日和17日分別在各聯合主辦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太廟藝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元典美術館和白盒子藝術館開幕。《記憶的痕跡——德國當代繪畫傑作》將於9月17日在太廟藝術館開幕。
  • 活動預告丨藝術史家的藝術——第二屆中國當代美術史論家藝術作品展暨藝術史的文本與圖像學術研討會即將開啟
    在藝術史家中,既有年高德劭者,亦有初出茅廬者;既有西方美術史學者,亦有中國藝術史家。就作品類別而言,既有中國畫,亦有水彩畫,還有書法;就中國畫而論,既有花鳥、山水,亦有人物;就技法而言,既有大寫意,亦有小寫意,更有小工筆。因此,無論就藝術史家的構成,還是繪畫內容,都突出了一個「新」字,這是本屆藝術雅集的一大特點。
  • 于洋:當代主題性繪畫創作的「圖像困局」
    于洋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在當下的融媒體、全媒體時代語境中,大數據圖像對於美術創作的影響深入而廣泛,幾乎無處不在。「畫照片」「圖像製作」的問題成為最為集中的問題之一,一時間對於「畫照片」現象的關注與批判,也成為當代畫壇的顯學與令人矚目的現象。陷入「圖像」的繪畫,如何解套與破局?是否存在超越與升華的契機?在影像媒體文化語境下,如何以繪畫藝術的敘事方式再現過往歷史、表現當代社會?如何以繪畫特有的魅力感染觀者、回應新的時代課題?這些都成為擺在當下主題性繪畫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
  • 2018 英國斯萊德美術學院藝術遊學
    丨活動介紹丨本次合作課程是由 Slade 美術教師 Laura Emsley 設計籌備,結合在三所美術館、博物館中的實地講解和Slade 繪畫工作室教學,立足於當代藝術,鼓勵學生全面汲取藝術繪畫知識,丨學校簡介丨斯萊德美術學院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始建於 1985 年, 是倫敦大學學院(UCL)下屬的著名藝術院校, 關注當代藝術與實踐, 歷史與理論;
  • 多彩貴州 書香高原·讀書會大展臺之精讀堂|27°黔地標讀書會線上...
    而精讀堂的成立,就有這樣的作用。通過舉辦這樣的公益性講堂,引起關注,引起更多的人對經典閱讀的興趣、加深對經典著作的了解,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閱讀的作用。「精讀堂」學術主持、總策劃,省作協副主席戴冰說,在當下,片段式的閱讀現象比比皆是,淺閱讀、泛閱讀的情況很多,很多人看似「博覽群書」,實際上就是一個「知道分子」,什麼都了解一點,但淺嘗輒止,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 模里西斯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國當代繪畫藝術》講座
    10月25日,模里西斯中國文化中心與甘地學院聯合舉辦的「發現中國」講座——《中國當代繪畫藝術》在甘地學院美術系禮堂舉行。講座由福建職業藝術學院副院長、美術系教授周向一主講。甘地學院院長孔若女士、美術系主任拉姆耶女士以及美術系師生60餘人共同聆聽了講座。
  • 于洋:當代主題性繪畫創作的「圖像困局」
    新時期的主題性美術創作,需要遵循怎樣的創作原則,有許多經驗和規律可以總結。藝術家的思想觀念是否創新,與時代同步伐,如何深入挖掘主題的思想深度,選取永恆瞬間,如何從生活體驗中尋找素材,強調繪畫語言表現的力度,如何開闊視角,拓展主題性繪畫的外延,這些都是創作中要重點關注的。
  • 美國當代繪畫大師、著名美術教育家,大衛·萊弗爾談繪畫藝術
    藝術是統一性和普遍性的表現,而不是時間因素。它是一種重申生命、克服困惑的方法。當代美國藝術大師如繁星滿天,而大衛·萊弗爾無疑是最璀璨的的那一顆!在傳統繪畫領域中對中國藝術家影響最大的美國藝術大師中除了安德魯·懷斯、理察·斯契米德外,素有「當代的倫勃朗」之稱的大衛·萊菲爾當仁不讓地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一席。
  • 「365星計劃」封面人物丨塗顏利:在繪畫中迷茫,在繪畫中快樂
    2014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丨天津美術館丨天津2011 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丨中國美術館丨北京2010 全國首屆現代工筆畫大展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丨北京.■ 其他展覽2020 「 為時代寫真 」 2020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作品線上展2020 瀚墨雲橋——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作品線上展2019 無涯惟智——第二屆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全國作品邀請展丨李可染畫院圖形美術館丨北京2019 「 百年頌 · 共此時——點亮中歐 」 當代中國畫藝術國際巡展(捷克站)丨幻覺藝術博物館丨捷克布拉格
  • 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當代思考
    主題性與藝術性統一而不矛盾   當下,重識主題性繪畫創作的藝術價值,探討主題性繪畫創作的藝術規律已成為解決與提高當代畫家思想認識的關鍵。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誌主編尚輝從東西方主題性繪畫創作的歷史,探討了被現代主義藝術理論所忽視的主題性繪畫的敘事特徵與審美價值。他認為,當代視覺史詩的創作,需要藝術理論的支撐引導。
  • 淺談清華大學美院博導顧黎明教授的繪畫藝術
    【一】記得,第一次看到顧黎明先生的美術作品,是在深圳市羅湖區美術館。 深圳市羅湖區美術館於2014年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展館的空間、視覺、層次都很豐富,個性十足,突出的表現了明快的現代氣息,展館內,有六個符合國際展覽標準的展廳,一個學術報告大廳。
  • 脈:中國當代繪畫展——胡赤駿|胡赤駿|油畫|繪畫藝術|亞洲美術館|...
    >「脈:中國當代繪畫展」前言當下,中國的藝術家逐漸在各自繪畫語言的探索中,既積極消化吸收西方的繪畫傳統,又自然而然地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習慣融入其中,逐漸形成具有時代特徵的,並且能夠在全球化語境中續接中國文脈的繪畫語言與表達方式。
  • 中央美院教授帶你讀懂當代藝術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周至禹的最新作品《當代藝術的好與壞:中央美院教授的10堂當代藝術課》,從當代藝術批評領域裡最前衛的熱點話題出發,結合當下的社會風尚,多角度解析當代知名藝術家的成功秘訣與其作品的奧秘。法國藝術家,二十世紀實驗藝術的先鋒馬塞爾•杜尚說:「我的行為像藝術家,但我不是藝術家。」二戰後譽滿全球的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說:「什麼工具可以用來表示政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