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武士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在當時十分盛行。當時的武士教育也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當時有很多的教育機構以儒家經典為教材來向學生灌輸這種武士道的精神,還有很多的私塾進行武士的專科教育,當時這種武士學校的辦學數量可以稱為世界第一。
為培養優秀的人才,武士教育在江戶時代盛行開來
武士教育主要是以江戶時代統治初期幕府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文化政治政策而實行的,這種文教政策試圖用教育消除公家的勢力,也對社會起到了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鎖國體制也對其起到了重大的影響。由於沒有外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文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平安時代,這種武士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為主,而到了江戶時代, 則以學校教育為主。在武士的家庭教育中, 只強調對子弟的武藝傳授和政治思想灌輸。後來隨著公家勢力的逐漸衰落,出於統治的需要,學校教育逐漸興起。
首先是官辦的教育機構,一開始是以「富國強兵」為主要原則進行教育,後來考慮到文武兼併的原則更有利於教學,便以儒家經典為教材給學生講述儒家思想。
因為國家實力較弱,所以一開始的教育事業是由德川幕府建立的。其中第一所直轄學校,昌平坂學問所影響力非常深遠,而且這些學生的入學也沒有條件限制,平民也可以進入其中進行學習。
而在1691年以後,學校只允許武士子弟進入學校求學。在江戶末期,學校對學生的休學年限也給予嚴格的規定,並採取考試的制度對學生進行測定和評價,然而這些學問所主要是服務幕府的家臣。
在後期國門打開的基礎上,由於西方思想和科學技術的影響,日本對「武藝」也有了新的要求。幕府設立了很多的「洋學堂」,這些學校裡則開設了很多洋人的學科,比如機械學,醫學等等,並開始學習西方的語言以便交流。
除了這些幕府的直轄學校之外,各個藩也創立了自己的學校。這些學校主要是由一些民間的私塾發展而成的。因為對人才需求的激增,在江戶後期各藩開始對藩校進行大力的扶持政策。名古屋學問所是當時最早的藩校。後來受到幕府的影響,藩校也開設的也越來越多。
藩校的辦學宗旨和理念和幕府幾乎一致,藩校和幕府教育不同之處在於在儒學的教育上不僅僅講授朱子學說,還增加了陽明學派、 古學派等儒學派別,以及日本傳統的神道學說。並且藩校還會鼓勵平民子弟入學,並將成績優秀的人才作為官吏來培養。
而鄉校作為一種藩裡的純平民學校,主要是對平民進行道德的教育,以及培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知識,並不做很高的要求,保證他們衣食無憂即可。
除了修習各種武藝技能,精神上也要成為真正的「武士」
江戶時代雖然是尚武的時代,但是文化是這些武士的修身之本,因而他們還是崇尚文武兼修。在「文」上,他們學習兵法,倫理,文學和歷史類的課程,在「武」的方面則有擊劍,柔道,馬術,矛術等等。
因為武士身份是可以世襲的,因而在武士家庭更注重對武士的訓練。這些對歷代武藝的傳承主要是由家裡的父親或者兄長來進行的。他們需要每天在學校設置的「武藝」訓練場進行訓練將近10個小時。
「騎乘騎射」是訓練中最主要的技術,這一技術在槍炮傳入前, 一直是最卓越的戰鬥技術。他們還要熟悉各式兵器,以及各式兵器的製作工藝及其優劣。而這些只是只是學習兵法的第一步。
心理戰術也對戰局發展至關重要,戰鬥中, 必須時刻留心觀察敵我雙方所處形勢的變化。若自身形勢有利, 則要對對手步步緊逼併一招制服。若自身所處形勢不利, 需尋找有利時機佔取有利地勢。
道家的「無為」之法也體現在他們的訓練當中,他們強調要將身體和這些軍事技術融為一體,充分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在戰鬥中要將自己化身為最有力的「武器」。
在思想上,為了得到一支順從的軍隊和支持自己的百姓,幕府利用「武士道」教育灌輸武士對主君的忠誠以及民眾對幕政的順服。武士道精神來源於著名武士的言行規範和《武家諸法度》 的條目,認為這是武士階層必須遵守的義務。
「忠誠」 永遠是武士道精神的第一位,即使犧牲自己也要保護主君的安全。 武士的「忠誠」 與「名譽」 緊緊相關,死亡甚至是武士證明自己的一種手段,甚至發展成為一種藝術。他們認為武士的死亡應該像櫻花一樣絢爛。
為了養成武士大膽,剛毅的性格,武士家庭從小便會對這些武士進行嚴酷的訓練。孩子如果因疼痛而哭泣, 母親會嚴厲責罵孩子。他們還會將孩子放到寒冷環境下自己覓食或是赤腳行走來鍛鍊他們的忍耐力和勇敢。
這種尚武精神幾乎深入到了日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的柔道、 劍道、 空手道、 相撲等各式的武術競技運動廣受歡迎,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作為一種職業教育,「武士教育」只是為了滿足統治階級需求
這種以「武」為職業的武士教育和封建社會的制度是分不開的,這也能從武士教育的一些特點上看出來,首先是教育的分散性,這主要是由於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導致的。他們的教育機構既有藩也有幕府,還有很多私塾和家庭教育。他們也並沒有統一的學制,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考核方式,這樣的方式導致了各地教育發展的嚴重失衡。
另一方面由於嚴密的身份等級制度,全國人民被分為士、 農、 工、 商四個等級,武士屬於最高的統治階級,主要是為了培養職業軍人和專業人才。幕府,藩校和鄉校的教育目的均不相同,並且當時的女子不能夠接受教育。
並且在教學內容上,雖然既崇文又尚武,但畢竟教學的內容主要還是以儒家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為主,並沒有涉及過多的關於科學的內容,因而這些教學並沒有給日本帶來多少的實用性人才。在教學方法上也主要以一對一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學進度緩慢,不利於大規模的培養人才。
並且武士教育是一種職業教育,德川幕府建立後,因為天皇的權力被剝奪的很厲害,因而。 德川時期的武士身兼軍事與政務,但他們在這樣的和平時代仍堅守武藝訓練, 時刻為奔赴戰場作準備。
在江戶時代,對武士階級的教育也以實用性為主,主要是為了維護幕府的統治。 他們將很多知識進行兼容並收,只接受其中對統治有利的部分。比如將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仁」棄而不講,只強調其中「忠」的那部分。
在推行武士教育的江戶時代,尤其是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政權以後,由於等級化逐漸加深,教育是平民上升為統治階級「武士」或者同等地位的重要機會。尤其在鄉校和藩校開設以後,給平民獲得武士地位提供了有效途徑, 弱化了平民對武士階級的對抗情緒。這個階段沒有發生任何農民暴動或者社會動亂。
並且由於崇尚武士精神裡的「忠」,很少會有人想要推翻統治,平民逐漸被「奴」化。另一方面,由於很多平民可以受到教育並開始識字,他們對政府政策也能夠很好的理解,計算能力的提高也為商人能夠快速實現經濟活動而打下基礎。
這一時期的武士教育不僅僅滿足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需求,維護了社會穩定,也為之後的明治維新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很多後期幕府培養的人才都在明治維新中擔任了重要的職務。也給日本社會的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日本的武士道教育雖然有其時代局限性,但是不得不說這種推行廣泛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做法獲得了大量的人才,不僅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的繁榮。讓日本能夠在近代快速發展崛起。
參考文獻:
《日本文化史》
《江戶時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