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端午節到了,你知道第一個粽子怎麼來的嗎,端午節小知識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重要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但是,你知道第一個粽子是怎麼來的嗎?
據記載,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包黍米,做成牛角狀,稱為「角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粽子。

後來人們用箬竹葉代替菰葉包粽子,現在大部分粽子葉用的是這個。
至於吃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泛的是記念楚大夫屈原,曉生覺得這也不太成立,因為端午節食粽子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西漢,而屈原是戰國時期人,其間相差了400年。應該是後人附會上去了。
至於粽子的形狀也是五花八門,我們常見的是牛角形的,除些還有長的、方的、橢圓的等,在這就不細說了,只是放幾張圖,下面主要說下關於端午節的一些小知識
一、端午節是首批進入國家非遺名錄的項目。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日還不到20年。
2008年,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我國的法定假日共有七個,放假時間如下:
(一)元旦1天(1月1日)。
(二)春節放假3天(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
(四)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節,放假1天(農曆端午當日)。
(六)中秋節,放假1天(農曆中秋當日)。
(七)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三、端午節是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四、端午節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
分別是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午節、重五節、當五汛、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午日節、地臘節、躲午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女兒節、正陽節、解粽節、粽子節等。
五、端午節最著名的一首詩出自一位無名詩人之手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自古以來,寫端午的詩詞特別多,其中不乏名家、大家,如杜甫、李白、蘇東坡等,但曉生覺得寫得最好的還屬文秀的這首《端午》,不僅名字切題,寫出端午節的由來,更是寫出了忠臣死於諫的悲憤和悽涼。
六、屈原並不姓「屈」
屈原姓羋(mi 三聲),屈氏,名平,字原,自名正則。「屈」字並不是他的姓,而是氏。姓是族號,而氏則是姓的分支。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叫他叫屈原,而不叫羋原。
同樣與屈原同姓不同氏的歷史名人還有「西楚霸王」項羽,他也是姓羋。就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關係,是不是一家人。
七、雄黃酒是不能喝的
民間認為端午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
雄黃作為一種中藥藥材,性溫、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內服,主要外用治療惡瘡、蛇蟲咬傷等。如果少量飲用,可治驚癇、瘡毒。
但現代科學證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特別是入酒再加熱之後,更容易生成三硫化二砷,就是我們說的砒霜。所以,喝雄黃酒其實等於吃砒霜,一杯酒下去,修煉千年的白蛇都能現了原形,可知它的威力有多大了。
八、端午節並不是一個好節日
五月被稱為毒月,端午節被稱為「五毒日」,顧名思義,在一年之中這一天的毒性最大。
中國傳統的觀念,把男女分歸為陽、陰,男歸陽,女歸陰。男女交合方可繁衍後代,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然而,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但不能有利於後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來。《素女經》中提到的「合陰陽」、「避九殃」。
大家還知道關於端午節的什麼小知識嗎,歡迎評論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