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論中國山水畫意象空間的表現形式!

2020-12-21 美術研究

摘要:意象是畫家的情感表達,主要是將自己的情趣和神韻融合到作品內,並將其看成主觀的情感符號。意象結合中幻化出山水空間構造。由於繪畫空間密切聯繫自然空間,所以繪畫要取決於自然,並運用意象表達,讓山水空間表現更富有層次更具有深度。本文主要就中國山水畫意象空間的表現形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意象空間;表現形式

山水畫空間表現不能是平面的,也不會是三維立體的,應是意象表達形式。主要是將立體畫面經情感處理,通過視覺觀察與聯繫獲取空間的感悟。這類空間是種主觀的幻想表達,更多強調用線條表達山水,用墨色構築層次,故此山水畫運用更多的抽象筆墨表達作者的心境,而不是結合事物的外在表象做深層刻畫。#美術學#

一、意象的起源及其涵義

1)古漢語中的意象。意象,是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情感體驗,也可以看成是情感感悟,並藉助自身情感在主體基礎上做藝術形式加工。簡單說意象主要是由「意」和「象」這兩部分構成,目的是將客觀的意象寄託到主觀的情感中。《文心雕龍》中就曾雲「獨照之匠,窺意象二運斤」的說法。第一方面主要指作者構思的意趣和物象間的融合,讓兩者契合在起達到最優化狀態第二指藝術形象;第三指意味、情思和情趣。意象是畫家的主觀思考,並藉助於客觀事物將自己的思考融合其中創作出來的作品,是統一的主觀的意念和情感。故此山水化的意象表現特徵,就是山水畫的意象性內容,若品鑑一幅山水畫就需要從形態轉化到意象。由此可見,意象形式是山水畫的精髓所在。

2)先哲思想中的意象。山水畫的發展與中國哲學思想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山水畫本身就是介乎於似與不似間。因而山水畫作中無論在構圖或者留白方面都具有較好的意象性。畫家一筆下去是溝壑,再筆下去則為山,點墨即可成山脈。這就形成意與像間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主要是對畫作有著客觀並且真實的藝術表現模式,但是還不能脫離客觀事物。

二、中國山水畫中的空間意識

1)意象空間與真實空間。藝術是情的表達方式,所以藝術可以不關乎事實,也可以不講道理,但是藝術空間主要是真實的空間經驗,並且表達中更看重情感表達。藝術故此也是「真我,但是要了解一點即藝術與真實的情感不是件事。由於藝術更追求主觀的事實,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真實情感,將畫面通過藝術再次重現,但也應該是像,甚至有時候為表達情感也可以不像。

2)山水畫中的「意」與「象」。意境追求

主要是將山水畫中的自然法則表現出來,這裡不僅需要表現情感和意志,更包括神似和需要表達的藝術效果通過象能夠對藝術進行深入的感知,即超越本身的物象,更多承載「意」的符號,中國的山水畫就是表達出超越本我的一項。

中國的山水畫更多是意境表達,可能運用簡答的線條就能勾勒出水紋,或者用大量的渲染就能表達出山的偉岸,所以中國的山水畫更是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沒有徹底放棄和不能完全被排斥。其實精神與物質之間不是絕對的對立,而是相對的和諧。哲學中本根不離的理念,造成先進中國思想界不僅求抽象更要求具象,並在似與不似間遙想呼應,通過相互牽制,對立統一。

三、中國山水畫意象空間的表現形式

1)虛實間的對比。中國山水畫的意象空間描摹主要通過虛實對比顯現出來,山水畫作中的空白成為審美的主要表達出口,不同的人對留白部分有不同的感悟,故此留白也即成為意境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山水畫主要是「蕭散」「淡泊」的意境。畫面空間感需要在虛實結合中形成鮮明的流動寄走。並且畫面中的留白不是隨意為之,而是有其自身的含義,並且也凸顯畫面本真的意味。山水留白的表達手法在藝術作品中佔比較大,例如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就是運用幾筆簡答的勾勒,表現出漁夫駕州行船的幽靜,周邊一片渺茫,這樣就能夠大面的虛襯託出實,大小的對應,虛實的轉化,雖然畫面整體表現是實的,但是意境則是虛的。

可謂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已經,有限的河水中,畫面內卻能感受到無盡的空間感,由遠及近,由近至遠。視覺和心理上的空曠,甚至遠超自然空間的廣闊,讓人有無限的聯想,最後將自己的所有遐想都回歸到視覺本源上。虛也不僅是留白,衣服山水畫面若缺少煙雲和靈虛的內容,就會缺少情趣。並應本著實處著力、虛處著眼的原則,含蓄曲折中才能彰顯出靈動。若畫面通篇都為實在的東西那麼畫面的生氣將失去,給人以堵塞之感。但是虛的把握較難,實是能夠有蹤跡尋找的,但是虛則多為縹緲。因而好的作品應是虛實相間,給人以聯想,並且又略顯含蓄。

2)空間的重疊。山水畫作中畫家需要在有限的空間上描摹出畫面上的空間維度,為讓空間更富有層次感,那麼描摹的關鍵點就為重疊。靈活地通過重疊表現出空間關係能夠推動空間的層次遞進。例如,荊浩的《匡廬圖》,主要是從小山脊入手,然後組成大的山脊,藉此更突出山的起伏和層巒疊嶂,整幅畫面沒能運用色彩進行空間關係的對比,並且明暗的對比也略微精妙,存在的內容是物體的大小變化以及前後的重疊和起伏,這樣的構圖能夠將空間深度呈現出來,最終在有限的空間內,呈現出無限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

3)利用色彩的空間透視表現空間。山水畫中的色彩對比較為簡單明了,黑白是主要的色調,並藉助不同量的水滲透到宣紙中,將黑色稀釋形成不同深度的灰色,黑白灰三色的變化,並藉助這三種顏色提取自然、概況自然、表達自然,進而描繪萬千世界。同時也具有意象手法,讓人產生豐富聯想。

在少年包青天中,有一個片段是一幅畫名字叫做牡丹亭少女,但整個畫面只有一個亭子,並無少女,很多人猜測畫作者的意思是將亭子看成是少女,並且亭子整體的造型很優美,遠看如同在迷霧之中,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最終引發很多人的評論,並且大家各抒己見,這就是通過虛表現出實,最後對比色彩的層度變化讓人有一眼看不透之感,導致人們對畫作的熱捧。山水畫的意象對比能夠通過明暗對不出不同的梯度變化形式,就如同山水畫講求的惜墨如金,計白當黑就是這個道理,主要是留白畫面,烘託主體,這能真正的達到意到筆不到的精妙環境中。

四、結束語

從古至今,每一位山水畫家都追求傳神到氣韻的最高境界,並在藝術創造使手、眼、耳之間相互配合,並且通過細心觀察不斷地描摹生活。並探究如何在繪畫創造中做好意象立意,最終更好地將情感呈現在畫面上,並運用繪畫技巧表現出山水的畫作意象空間。基於此,認識到繪畫技巧的掌握要經過系統的學習,不僅要學習相關的繪畫知識,更需涉獵哲學和美學的相關內容,並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吸收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以期更好地完成山水畫作。

參考文獻

吳大鵬,論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空間表現特點U神州2010(10):56-582.耿聰,謝赫「經營位置」對於中國山水畫及畫論的影響團藝術百家2012(12)21-23李娟,周晨陽,探析中國傳統山水畫意境審美及創構理念美與時代旬。2012(7):40-41作者/許軍單位:福建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論宋人花鳥小品畫對當代工筆花鳥畫教學的意義!

美術研究|淺析清代文人畫對當代寫意花鳥畫的影響!

美術研究|國畫創作藝術與禪宗美學意境之探索!

美術研究|論中國山水畫的傳承與寫生創作!

美術研究|齊白石對中國現代花鳥畫的影響分析論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論五彩彰施的「重彩」山水,淡雅的「水墨為上」山水畫
    摘要:縱觀華夏5000年歷史,中國山水畫集天地之大美反映了宇宙物質世界,體現了人的精神風貌,實現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早期,色彩的面貌是中國山水畫的本質形式,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其色彩表現形式主要包括「色」與「墨」兩種。中國山水畫的色彩呈現代表了一種獨特的審美形式。
  • 美術研究|論明代山水畫中的尋道者意象與藝術主流的終結!
    再者,作為山水畫的圖像研究,本文關鍵詞「圖像」在不同的行文中還換用「形象」與「意象」二語。圖像既指整幅畫面的視覺呈現,也指畫中個別的具體描繪;形象是個別的具體的,而意象則強調其在整體語境中的存在。正是由於非中心的位置,本文得以將德希達的解構理論引入山水畫研究,尤其是德希達的延異概念。在中國藝術史的發展中,山水畫儼然自成一體,而其尋道者的意象雖非視覺形式的中心,卻是山水世界的修辭和觀念中心。那麼,此處是否暗含矛盾?換言之,本文引入的解構概念與中國山水畫的符號研究究竟有何關聯?
  • 美術研究|談山水畫創作:論中國畫的審美理想與形態表現!
    摘要:中國山水畫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傳統中萌生、發展、壯大起來的,體現了中國藝術家對生存空間和生命意識的思考和探討,是中國藝術寶庫中一份積澱深厚的資源和有待創新的財富。中國山水畫在畫家長期探震的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階段性風貌蘊含著帶有時代特徵的審美理想並具有意味豐富的多樣形態表現。
  • 美術研究|論中國山水畫中的空間表達和意境表現!
    「無所指」之間的關係可與重要的張緊空間相比較,例如在希爾德斯海姆的Bernward-門的前羅馬德國藝術風格的浮雕板。參與者與重要空間之間的張緊場域。中國和歐洲藝術的接觸最晚開始於15世紀,從後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奧古斯都大帝時期(對中國瓷器具有極大興趣)和青春藝術風格時期達到頂峰,作為日本和中國的裝飾元素,這些藝術品在歐洲成為潮流。而與精神形式的佛教之間的真正區分則是大約1950年起步於德國和法國,在那個時期禪宗得到接受。
  • 美術研究│謝赫:筆墨意象的形成,是繪畫空間創意經營的必要基礎
    本文從形神、意象、氣韻這三個要點出發,分別對繪畫空間的經營、繪畫空間的形成以及空間形式的藝術表現作了闡述,認為中國山水畫經營空間首先基於對繪畫形神的關係處理,而山水筆墨意象的形成則是繪畫空間創意經營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同時中國山水畫氣韻生動的意境創造是中國畫經營位置的最高美學表現。
  • 美術研究|論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方位意識的歷史源流研究!
    中國傳統山水畫常有「按圖索驥」的功能,基於畫家的方位意識投射於畫中,使觀者以圖為據,這也是山水畫萌芽於地理製圖的原因。我們無法描繪「方位感」在人腦中的反應,只能描繪作品中方位是如何表現的。「藝術家知道他們的學習手段是注意觀察自然,但是,顯然哪一個藝術家的手藝也不僅是靠觀察學會的。」
  • 美術研究|以色彩為中心及構圖的變化論重彩山水畫創作研究!
    筆者從創作者的角度,梳理研究中國重彩畫的創作實踐在當代中國畫語境中有著怎樣的表現。關鍵字:工筆重彩;中國畫;創作追述至春秋末年,中國的重彩畫就大體形成,至唐宋更是巔峰,之後宋元水墨取代了重彩的地位,重彩繼而走向衰落。
  • 美術研究|劉繼潮著《遊觀—中國古典繪畫空間理論本體詮釋》集評
    正如劉繼潮教授所說:宗白華以美學家的眼界、考古學家的精神,揭開歷史的塵封,首先發掘出沈括「山水之法,以大觀小」的獨特價值,並由此發現中國古典繪畫空間表現的獨特性,回應了當時畫壇對中國畫的種種懷疑和非難。宗白華開創了中西繪畫空間比較研究之先河,在對古典中國畫空間問題研究中,表現出自己的睿智洞見和遠見卓識。劉繼潮教授對宗白華繪畫美學尤其中國畫空間理論作了系統梳理,將其作為進一步理論探索的起點與支撐。
  • 艾國:俯遠法與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創新」的問題上進行了多方位多空間的探索和實踐,筆墨、形體的 「重塑」離不開空間角度的表現形式,構圖學和素描帶來新的實踐方法,早在項聖謨時素描的形式已得到運用,郎世寧以素描和焦點透視的空間造型顯示其特點。
  • 建構古典山水畫空間理論的話語體系——釋「以大觀小」的思維智慧
    1980 年版的《中國山水畫的透視》一書,從書名就不難看出作者將中國山水畫空間問題全盤納入西方焦點透視的參照系中,作者看到了中國畫「也有自己的特殊處理方法」,但又認為中國畫表現仍「遵循透視上的基本法則與規律」[5]。另一方面,漠視、曲解古典畫論中關於山水畫空間結構問題的論述,如對沈括的「以大觀小」,現當代某些學者缺少認真的思考與探究。
  • 擬容取心——淺談山水畫中的「意象」體現
    中國文化所關心的是生命,中國的哲學也是關於生命的哲學,與此相應的中國山水畫也是體現主觀生命的藝術。意象是中國藝術的本體,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首次提到「意象」這一概念,被表述為心物關係。就山水畫意象而言,指的是自然山水與心的關係,主觀心靈將自然山水的景物、空間改變為表現主觀精神的意象景物、意象空間。
  • 美術研究|中國畫線條除表現結構輪廓,還傳達畫家的情感意趣!
    法國畫家盧奧用毛筆畫的《女模特》似乎是中國當代畫家的人物水墨畫。他的用線則暗示了光的方向,我們從盧奧灑脫、率真的用線中,可以感覺到畫家熾烈的激情和非凡的創造力。西方的現代繪畫極具抽象形式美感,它更接近於中國畫線條和中國傳統書法的精神意義上的表達。畫面的線條已不再依附於光影,而是以線為主或略施明暗或在結構轉折處用一種異於輪廓的粗線來描繪。
  •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淺談山水畫的意象美
    其中「俯仰自得,遊心太弦」八個字,正是對山水畫創作心態的絕佳描繪。無論是儒家的「文以載道」,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說,都表現出重「精神」追求而輕「物質」世界的共同宗旨。而且,中國山水畫濫觴之時代,正是魏晉玄學大行其道之時。那時的士大夫們「口尚玄虛而忘乎形骸,但崇道、理、神、氣,恥論器、物、形、象。是有『名』無『實』的哲學思辨。重形而上之道,輕形而下之器,這是魏晉玄學最根本的哲學趨向」。
  • 艾國|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已經完成了中國山水畫整體空間角度在農耕時代的自覺, 空間由五代全景式的中景至北宋全景式的遠景,再至南宋的近景和局部特寫,角度由五代的平視到宋代的仰視,空間角度的演變已經完成。無人機技術成熟普及後,用於攝影以及科技研究,更使得俯視角度成為常態。
  • 國畫名師計王菁:論山水畫中的筆墨造型
    199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專業,獲碩士學位,2018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浙江省美協會員。筆墨是山水畫主要的形式語言,而藝術形式語言並不是內容隨手套上的外衣,它有著自身的表達能力和生命力,正如宋郭熙《林泉高致》中云:「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那麼,山水畫的創作更需結合筆墨韻味,以筆墨的視角去體會景致的造型情態。首先,體會筆墨即形。線條是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自古以來,中國畫家對線條的感受和審美是根植在血液裡的。
  • 國畫名師計王菁:論山水畫中的筆墨造型
    作者簡介計王菁,1975年3月生於浙江省溫州,現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199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專業,獲碩士學位,2018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浙江省美協會員。
  • 美術研究|美術學|水彩畫的意象表現與精神表達!
    「意象」這個概念源自中國古典美學,《易傳》上就曾說道「聖人立象以盡意」,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形象與感情或者思想聯繫在一起。「象」是可知的,是具體的,是真實的物象;「意」是傳達出來的意念,是畫家的情感思想。在此基礎上,畫家通過繪畫這一藝術形式將上述內容表現出來,就成了藝術創造。就此而言,即便是注重寫實的水彩畫也應該注重意象的營造。在我看來,水彩畫的創作不應是無生活體驗的閉門造車,也不應是停留在技巧層面的炫耀上。對於好的水彩畫家來說,他的作品寄託了他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表達出了某種精神性的力量。
  • 美術研究|論書法與繪畫空間感徵之比較!
    尤其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滲入,書法實際上變為利用漢字結構起著傳「道」目的的一門藝術,其本質並不在漢字本身,而是通過對漢字的再創造(形式創造),表現對自然運動變化的規律的認知與理解。也就是說,西方繪畫是以客觀自然的形象作為空間內容,而書法則是以自然的本質作為表現的目的。這裡,中國畫似乎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一個屬類。
  • 美術研究|荊浩圖真說與素描理念在現代山水畫中相映成趣
    線是一種藝術語素,需要根據主觀感受去研究線的表現力。不同的筆觸營造出不同的線條及橫切關係,並包括節奏、體積及質感等。素描是以單色線條來表現直觀世界中的物象,亦表達情感、幻想、象徵甚至抽象形式。山水畫中的線描也是一種線條的藝術,是中國樣式的素描。中國傳統繪畫自古以來是以線作造形的基本手段。
  • 美術研究|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等畫家,重視山水畫中造型法則
    ——王慕石中國的山水畫以寫為主,歐洲的風景畫以繪為主。前者適合於近距離的觀賞,後者則宜置放於較寬闊的建築空間。這是兩者表面形式之不同,至於藝術觀念和審美情趣,稍後再作議論。就是這些形式方面的不同,往往使人們產生錯覺,似乎這兩者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