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波傳》首發儀式在魯藝舊址舉行
6月8日,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延安主場活動之一——魯迅藝術學院舊址暨革命文藝家館開放儀式在魯藝東山舊址舉行。當日,由魯藝文化園區歷時四年時間編撰出版的長達46萬字《安波傳》舉行了首發儀式。這是自延安魯藝文化園區成立以來啟動的「魯藝藝術家傳記叢書」編撰工程完成的首部名人傳記。
《安波傳》作者王麗文,安波之子劉嘉捷、劉嘉綏,原文化部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石亞娟、王永平、楊秀芝、朱天緯四位老師,陝西紅培文化研究院院長張美玲,以及來自湖北襄陽的五十餘名高中學生、延安本地學生代表等共同參加了儀式。
魯藝文化園區主任茆梅芳在講話中介紹了安波在延安時期的重要創作成就,如《兄妹開荒》《秦腔音樂》《七月裡在邊區》《擁軍花鼓》《紀念碑》《割麥子》《自衛軍》《開會來》《在邊區》等,以及安波在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藝術教育的卓越貢獻。她說:「今天我們紀念安波,就要學習他心繫人民的質樸情懷,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獻身藝術的忘我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研究工作是博物館工作的核心,搞好研究是不斷提高博物館業務水平和社會效益的保證。」她表示,將加大科研力度,繼續做好魯藝名家傳記叢書的出版工作,爭取組編一套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審核、歷史檢驗的作品,讓魯藝精神在傳承紅色文化中,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繼續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發行儀式上,安波之子劉嘉綏介紹了安波在延安戰鬥、生活與創作的經歷。對延安魯藝文化園區在紅色文化、革命先輩事跡的挖掘與整理工作的投入表示衷心感謝。他向與會者講述了父親安波的生平事跡,重點介紹了安波等魯藝前輩搜集與整理的《耍孩調》《凉咄》《內蒙民歌》《秦腔音樂》《越南民歌選》等民間音樂作品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和藝術價值。這些民間音樂已全部被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劉嘉綏老師最後說: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民間音樂得以保存並發揚光大,就是因為有一代又代的記錄者、整理者和創作者一直在做著不懈的努力下,才得以流傳史冊。他勉勵青少年朋友認真感知這些文化先輩們的事跡,受到啟示和教育。希望園區把這項研究工作長期持續下去,讓更多在革命戰爭與新中國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中付出心血,甚至生命的文藝先輩都被歷史永遠銘記,讓紅色文化與紅色基因永遠流傳下去。
魯藝文化園區副主任劉妮主持首發儀式。儀式結束後,傳記作者王麗文進行了《安波傳》的籤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