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差異性研究

2020-12-10 建設工程教育網

  摘 要:家具是人類發展史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常見產品,它的發展與國際社會的歷史發展是一致的。本文通過家具設計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九世紀為研究背景,進行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異同比較分析,使我們清楚認識這個時期家具風格的發展概況,並結合中西方家具的藝術成果,認真吸取各自優點,提出當前中國家具設計的發展方向,使之與世界家具設計的發展接軌。

  關鍵詞:

  家具廣義上是指人類維持正常生活、從事生產實踐和開展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類器具,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是「家用的器具」。狹義家具主要是指具有坐臥憑依或貯存支撐等使用功能的器具。自人類社會出現家具以來,其發展便再也沒有停止過,家具是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作為反映不同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的載體,中西方家具發展都經歷了多個歷史時期,各種各樣裝飾風格的形成,造型、結構、用材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十九世紀是處於古與今的交替時期,中國仍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家具發展出現了頂峰後的衰落期;而西方世界正進入資本主義世界,家具發展締造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頁。中西方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一時期下所發展的家具裝飾風格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與一致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它們對今天的家具設計發展有很大的借鑑作用,對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有著深遠的影響。

  十九世紀中國家具裝飾風格的演變

  我國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櫃等。古人習慣席地而坐,席可能就是最早的家具,而床為主要的家具。後來出現了屏、幾、案等家具,床既被用於坐具也用作臥具,榻則在床的基礎上衍生而來。到了南北朝,人們從屈膝而坐逐漸變為垂足而坐,高型坐具開始流行於當時的社會。

  在家具設計風格上,中國家具自古秉承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裝飾風格上把三家思想交融互補、兼收並蓄。如秦代家具製造匯聚六國工匠的技藝精髓,漢代家具融南北方風韻於一體,唐時期家具風格借鑑了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別具外來風韻。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家具設計令人稱道,其精湛的工藝和設計的別致性成為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寶貴的一筆財富。尤其明清家具設計藝術以其簡約的線條、古樸的質感、簡潔而精美的木雕裝飾讓人流連忘返。在中國家具發展歷史中,明式家具與清式家具一定會被相提並論,在這裡先探討一下明式家具。

  1.以典雅脫俗為裝飾風格的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一般是指在宋元家具風格的基礎上,繼承優點並逐步演變而成的,被稱為「細木家具」,是以上乘硬木為主要材料的日常家具。明代家具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我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以其形式多樣、構造巧妙,實用性和審美趣味相統一而聞名於世。

  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生產明式硬木家具,而只有蘇州地區出產的明式家具,其風格特點和工藝技術最具底蘊。這種家具風格鮮明,經過年代的推移依然深得人們的喜愛,最地道的明式家具也稱為「蘇式家具」,或「蘇做」。名貴的黃花梨、紅木、楠木、紫檀等硬性木材常被用於製作明式家具,而大理石、玉石、貝殼等多種裝飾材質也會被嵌入其中。明式家具精湛的藝術手段和裝飾美學的極致追求高度融合,在世界設計史上是罕見的,是功能與美學高度統一的完美例子。

  中國古代家具經歷數千年的發展,到明中期達到頂峰,一般來說,「明式家具」和中國傳統家具幾乎可以劃上等號。當然,乾隆之後的清式家具,也是中國傳統家具,但是,由於太堆砌,最終僵化,因此還是以明式家具來代表中國傳統家具。

  2.以繁複華麗為裝飾風格的清式家具

  如果明式家具是以簡潔而優雅為見長,那麼清式家具則更注重細節局部處的裝飾、雕刻,尤其是皇室宮廷的家具。清式家具從歷史角度可分三個階段:清初家具在造型結構上保留了明式家具的特點,仍可稱為明式家具;從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慶這一百年,是清式家具發展的鼎盛期,家具華麗的裝飾和雕刻也大量增加;道光時期,也就是十九世紀,家具過多的奢華達到極致後,是中國家具的衰落期。

  清代初期,家具製作從造型、工藝、裝飾、材料等各方面都趨於成熟,特別在家具的種類上,也比以往朝代豐富,形成了「清式家具」。

  清代中期,是家具製作的黃金時代。家具設計風格多樣,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刻樣式繁雜、體積大、氣度恢宏。這期間最出色的是宮廷家具,色彩絢麗、紋飾華麗,形成獨具韻味的裝飾風格。

  清代晚清,正是十九世紀初期。自乾隆年間家具發展的頂峰後,清式家具出現了追求華麗和精細的裝飾雕琢的風格,比以往任何時期更注重裝飾帶來的整體效果。但除了細密的裝飾外,晚清標新立異的家具作品已經少之又少。道光年間,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家具業出現了長時間的停滯,工作量日益減少,家具生產日益衰落,清式家具也失去了原本的輝煌。

  十九世紀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演變

  十九世紀的西方世界正在頻繁地進行著工業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學革命,在這些帶有創新思維的革命推動下,進入了全新的資本主義社會。西方各國由於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條件及其後的不同,所用材料各異,呈現出不同的裝飾風格,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家具文化。

  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末就爆發了幾個影響深遠的藝術運動,分別是新古典主義運動、工藝美術運動以及新藝術運動。在這三個藝術運動中,家具設計風格有著重要的地位,並得到一定程度發展。

  1.以高雅精緻為裝飾風格的新古典主義家具

  新古典主義運動是十八世紀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紀初風靡歐洲各國的藝術運動,它的出現代表著借古復今的潮流,並標誌著一種新的美學觀念。這一時期的家具裝飾藝術是家具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復古運動。在藝術風格來看,新古典主義家具以其莊重、典雅的古典主義格調代替了華麗且脂粉味濃的洛可可風格。

  新古典主義時期的家具可以說是歐洲家具中最傑出的家具藝術。首先,新古典主義家具中對直線的運用,為家具的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奠定基礎;其次,它具有結構和功能上的合理性、舒適性,還有優雅而不做作的特點,是古為今用的典範。新古典主義時期的家具裝飾風格,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審美觀,給奢華的洛可可風格所籠罩的西方國家注入了一股清新的裝飾風,對古典藝術進行了新的挖掘和揭示。

  2.以質樸純真為裝飾風格的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家具

  工藝美術運動是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形成的英國設計革命高潮,也是一場著名的設計改良運動。這時期的裝飾風格特徵具體表現在強調手工藝,明確反對機械化代替人手生產;提倡設計應以誠信為本,反對譁眾取寵和浮誇,注重簡單、樸實無華和良好的功能。

  這時期的思想也體現在家具設計上,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原則,主張藝術家在家具設計中,追求多採用自然紋樣作裝飾,這場運動打破了矯飾主義盛行的沉悶之風,使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重新喚醒,讓家具設計在工業化生產的背景下受到關注。家具設計具有明顯的自身特點,多用幾何體作為造型手法,排斥多餘的裝飾,用作裝飾的部位都要帶有功能性,形成了家具使用功能與裝飾風格的統一。

  3.以美輪美奐為裝飾風格的新藝術運動時期家具

  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啟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及美國出現了名為「新藝術派」的實用美術方面的新潮流,是一次影響極大的「裝飾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本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的延續,同樣是對工業化的一知半解,同樣是崇拜自然、推崇曲線及自然草木中的紋樣,但表現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中之一是深受東方藝術的日本所影響。日本家具對新藝術運動的不對稱形式的影響深遠,很多新藝術家具中的花卉圖樣就是採用了日本「浮世繪」的特色,東方藝術的淡彩、細長的線條和空間的運用都在新藝術家具中有所體現。[1]

  新藝術運動時期的家具裝飾也是獨一無二的。早期的家具風格僅停留在表面的裝飾,但隨著藝術家的創新,在家具設計中融入雕刻、鑲嵌等藝術手段,不僅使藝術形式更加生動,拓展了家具設計的表現手段,也使新的藝術語言在家具設計中得到恰到好處的應用。

  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對比

  1.十九世紀中西方社會背景的差異

  十九世紀的中西方世界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個時期中國正處於晚清年間,清朝君主和他的臣民仍然陶醉於閉門造車的封建農業社會裡面,對西方世界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毫無興趣,固步自封。直至兩次鴉片戰爭以及1894年的甲午戰爭,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籤署了一連串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才被迫打開了國門,而這時候西方世界快速社會和技術變革都發生在此期間。歐洲各國的工業革命都先後完成,資產階級社會快速發展,成為社會大部分財富的主人,他們追求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於是渴望變革。工業革命帶來的結果是家具產品得到批量生產,但其外觀與設計都是比較粗糙的,急需改善,因此而產生了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把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運動。這個時期中國的少數有識之士意識到只有自強不息才能救中國,從而開始把西方的機械技術帶到了中國。

  2.十九世紀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差異

  十九世紀初,中式家具的裝飾風格沿襲了乾隆時期的風格,而西方世界則剛興起新古典主義風格。造型上中式家具強調體積較大,沉穩、厚重,注重富麗堂皇的裝飾與雕鏤;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家具傾向對古希臘、古羅馬的模仿,造型多參照古典建築的形體。

  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後,中式家具業日漸衰落,過度的裝飾造成了必然的衰敗,家具的造型粗糙簡陋,行業早已出現長時間的停滯不前。此時以英國為首的工藝美術運動正遍及歐洲,家具設計的造型簡單而自然,帶有明顯的哥德式與中世紀風格。

  同治、光緒時期,中國的家具業已經日趨沒落,家具設計變得越來越程式化,連蘇式家具都陷入了形體笨重、裝飾繁縟累贅的境地。這時期整個歐洲與美國的工藝美術運動正不斷邁向成熟,把家具設計引向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

  3.十九世紀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的相同之處

  十九世紀中西方家具都體現一種濃厚的裝飾味風格。對比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偏向華麗與高貴,無論在紋飾或手工藝上,清代晚期的家具都顯然受到了西方以及中亞風格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西式紋飾」,如卷草紋等。西方的三次藝術運動都強調裝飾,紋飾的設計與運用都達到了較高的成就,精湛的製造工藝使家具設計更趨精美優雅。這一時期的西方家具設計受到中國的影響,西方家具的美感與工藝的創新同樣給予中國啟迪。

  結論

  通過對十九世紀中西方家具裝飾風格發展的研究,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家具發展在經過長時期繁榮與昌盛的頂峰時期後漸漸停滯了,家具業的褪色就正如清朝統治的沒落。而同時期的西方家具發展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各種藝術運動的發起,藝術家們的不斷創新,朝著把家具藝術與人類生活緊密結合這一目標前進,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最終成為了現代設計的開端。

  探尋中西方家具發展的軌跡,可以讓設計師從歷史的高度來俯瞰家具世界,更加清晰地明辨我國家具過去在藝術與技術上的成就與榮耀,吸收前人的美學思想與藝術修養,同時借鑑了西式家具發展的設計理念與成功經驗,反思中式家具日漸衰落的原因,為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家具發展提供思想的線索和發展的方向標,與世界家具的發展接軌。

  (作者單位:廣東科貿職業學院信息工程系)

責任編輯:tracy

相關焦點

  • 椅子文化:通過對比中西方傳統椅子,來探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造成了東西方人生活習慣和審美的不同,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了椅子上。椅子是東西方都有的一種坐具,它十分常見,並且廣泛運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通過對比研究東西方椅子的不同點可以充分地展現出不同文化在家具上的體現,讓我們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
  • 試論中西方的建築差異及中國古建築特點
    摘要:中國古代建築採用木質結構,講究對稱美,建築理念與中國的儒家思想相結合,西方的建築在不同歷史時期同樣也有著不同的特點,通過對中西方建築的對比,可以發覺出中西方物質文化、觀念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和優越性。
  • 中西方古建築風格之比較
    一、中西方古建築空間結構之差異(一)中國古建築的形制特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其中建築文化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差異如前文所言,中西方古建築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是建築理念的差異,另一方面則是建築實踐中存在的差異。在理念方面,中國的古建築強調與人的協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十分被重視,而西方建築則帶有更濃鬱的宗教和膜拜氣息。
  •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ary Cultures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 中西方音樂審美的差異,你是怎麼理解的?喜歡就來了解了解吧!
    風俗習慣、歷史典故等文化壁壘是文化差異的有形的外部表現。而其內在的、無形的表現則是由於民族心理原型差異。在西方,人們更多的傾向於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所以,神秘的宗教便成為西方古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西方文化從本質上講就是宗教文化。
  • 是什麼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巨大差異?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聊聊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為什麼如此巨大?有些人說是因為地理環境,也有人說是因為天氣原因,更有人說是因為宗教關係!其實小編覺得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哦。回顧中西方歷史,大家就能發現是什麼造就了如此差異巨大的飲食文化了!那就是民族的創造力!其實在過去的文化歷史中,我們中國的創造力都是碾壓世界其它國家甚至是文化的!只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中國才慢慢落後於這個世界。
  • 裝飾藝術風格的家具
    來自義大利的工業設計師 Alessandro Zambelli 最近參加了倫敦創意畫廊 Matter of Stuff 舉辦的設計師駐外培訓比賽,他的參賽作品是一套致敬了 1920 年代的巴黎以及裝飾藝術的家具系列 Marqué,其中包括吧檯、柜子以及咖啡桌。
  • 新古典設計風格解析
    中式新古典家具一改傳統中式家具 嚴肅、沉悶的形象,在色彩上更具親和力,舒適度也大大提升,越來越符合人體工程學在家具上的 要求。歐式新古典家具則摒棄了始於洛可可風格時期的繁複裝飾,追求簡潔自然之美,但同時又保 留了歐式家具的線條輪廓特徵。新古典家具最重要強調的一點是「新」,而不是一味的復古。這個「新」不只是指家具的款式, 更多的是指家具的內涵。
  •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究竟在哪裡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 新中式風格,原木色的家具裝飾,漂亮極了,曬曬!
    而今,自己的房子也裝修完工了,剛剛打掃完衛生,新中式風格,大多用原木色的家具,感覺效果還不錯,拍了些照片,也拿出來曬曬,讓大家參考參考入戶只做一級吊頂,玄關櫃和天花連在一起,僅留一處天花筒燈的四方造型,讓整體效果看起來更加整潔美觀。
  • 中西方婚禮的差異,到底差在哪?
    中西方的差異化除了文化還有飲食以及一些生活習慣。所以在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儀式上——婚禮。也是會存在很多差異的,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薰陶下也逐漸呈現出了不同的風俗習慣,那麼中西方婚禮差異到底有哪些呢?中國婚禮和西方婚禮的區別有主要在哪呢?今天我們從四個方面來了解一下。
  • 中式家具代表中國古典建築裝飾設計藝術風格
    中式家具秉承中式風格以宮廷建築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築的室內裝飾設計藝術風格,氣勢恢弘、壯麗華貴、高空間、大進深、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造型講究對稱,色彩講究對比裝飾材料以木材為主,圖案多龍、鳳、龜、獅等,精雕細琢、瑰麗奇巧的特點,集藝術、養生、收藏價值於一身。
  • 人文主義與人神思想:從中西家具看中西方不同的哲學思想
    家具在中西方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是人們用來坐、臥、儲存物品的器具。並且在長期的演變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家具文化,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中西方的家具和家具文化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不同,其差異的背後也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學思想。
  • 晚清民國園林建築裝飾風格的特徵
    研究發現,中西文化融會的結果使晚清民國園林建築的材料、色調、紋樣、家具陳設和植物布置幾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產生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不同於古典園林建築裝飾,體現在色調輕鬆明亮、室內裝飾更顯人情味和尊貴、室外裝飾愉·脫可親、植物象徵以西方式的理性代替東方式的感性等幾方面,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美學效果具有很高的借鑑價值。同時可視的園林建築反映出東西方文化融會的結果,是研究東西方文化結合的範例。
  • 法式風格的起源、特徵和裝飾要素,非常值得研究一番
    法式風格起源法國位於歐洲西部,作為歐洲的藝術之都,裝飾風格是多樣化的,各個時期的室內裝飾風格都可以見到。16世紀的法國室內裝飾多由義大利接觸過雕刻工藝的手藝人和工匠完成。而到了17世紀,浪漫主義由義大利傳入法國,並成為室內設計主流風格。
  • 中西方自由觀的差異,從文學作品中就可以知道
    但中西方的自由觀還是有所差異。本文以下將做具體地分析。在中國,「自由」一詞直到漢代才開始正式使用,這時期,所謂的「自由」是指人可以不受限制與約束而自主行動,從以上看來,似乎中西方的傳統自由觀也沒什麼不同,但不是這樣的,在中國漢代時期,儒家和道家很少像西方那樣把自由理解為擺脫約束限制來獲得某種權利,他們重視與關注的是:「自己如何主宰自我以實現某種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由此可見,中西方關於自由的看法,在古代時期就有所差異。
  • 中西方自由觀的差異,從文學作品中就可以知道
    但中西方的自由觀還是有所差異。本文以下將做具體地分析。在西方,「自由」一詞源於古希臘,蘊含著某一種「權利」的意義,意味著人從某種社會等級狀態中所擺脫或解放出來,因此在西方人看來,自由的獲得與實現是一種擺脫和解放,人們擺脫與解放後,就可以自主地根據自己的意志與想法自由的行動。
  • 中西方傳統雕塑有何區別?從題材、表現、功能三個方面,了解差異
    雕塑是人類古老的藝術形式,它運用靜態美來傳達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而因中西文化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發展歷程,導致我國和西方國家在同一藝術形式在不同國家發展,逐漸形成了各國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們現在就從題材、表現、功能三個的方面來看看他們的差異在哪。
  • 歐式洛可可家具和中國明式家具:一場跨越千裡的家具風格對決
    想必對家具風格有研究的朋友,都聽說過歐洲洛可可家具風格和我們國家的明式家具風格,還有很多關於這兩種風格的家具究竟哪種世界排名更靠前一些的爭論。那麼今天,這兩位選手的信息如數奉上,該怎麼選擇,你決定。洛可可家具風格是誕生在18世紀30年代的一種歐式家具風格,由於這種風格形成在法王「路易十五」時代,所以又被稱為「路易十五風格」。這種風格的家具將優美的藝術造型與功能的舒適效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家具工藝作品。通常以優美的曲線框架,配以織錦緞,並用珍木貼片、表面鍍金裝飾,裝飾特點是青白色為基調,外飾雕刻、石膏浮件,塗以金色的自由曲線或貼金、彩繪。
  • 中西方差異的文化解讀:國人為何重視人際關係
    中西方差異的文化解讀   主講人 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呂乃基   壇主小傳 呂乃基,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哲學史和科學史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