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謎底 | 北魏開創者——拓跋鮮卑

2020-11-29 盛樂博物館

各位客官久等了!



上一期[趣說盛樂]中

我們了解了 @鮮卑民族 的由來

而在檀石槐之後,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

便是建立北魏、開啟南北朝時期的 @拓跋鮮卑


來!

敲重點!

跟我一起念:

拓!跋!鮮!

拓!跋!鮮!

拓!跋!鮮!



只要知道拓跋鮮卑的由來

也就知道了北魏到底從何而來

當然也就知道了南北朝的開端


那麼……

你可真是太秀了!



本期

就跟著小盛

一起揭開拓跋鮮卑由來的謎底吧


嘎仙洞——拓跋鮮卑先祖石室


山洞,經常出現在武俠小說、尋寶電影當中

所以一提起山洞,總讓人有一種神秘的感覺



約兩千年前

拓跋鮮卑的先祖

就是從一個名叫「嘎仙洞」的山洞裡走出來的


嘎仙洞遺址

嘎仙洞遺址


嘎仙洞,位於呼倫貝爾市鄂倫春族阿里河鎮西北10公裡大興安嶺北段頂端。洞口朝西南方向,南北長92米,高20米,寬27.8米,呈外大裡小狀,洞中可容數千人。洞內出土有石器和陶器等物,說明拓跋鮮卑的先人曾在此處長期居住。



盛樂博物館嘎仙洞場景還原


據《魏書·烏洛侯傳》所記,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3月,烏洛侯國遣使朝貢,從東北森林來到大同平城。烏洛侯國使者向魏太武帝拓跋燾報告:「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即北魏先祖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


魏太武帝拓跋燾聞之十分高興,於是派遣使者跋山涉水於當年七月二十五日,在先祖舊墟以最高祭祀禮儀,以馬牛羊三牲為供,舉行了盛大的祭天、祭祖典禮。然後刊刻祝文於先祖舊墟洞內石壁之上,並在洞外立樺木,然後返回平城。


嘎仙洞石刻祝文


1980年7月30日

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考察時

發現了這段鑿刻於花崗巖上的祝文


祝文字跡大多可辨清

敘述了拓跋鮮卑南遷的歷史,以及崇信佛教等事



拓跋燾派人祭祖刻在石壁上的祝文

是見證拓跋鮮卑早期歷史的「原始檔案」

它證實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鮮卑的先祖舊墟

揭開了拓跋鮮卑由來之謎的面紗



拓跋鮮卑的兩次南遷


在中國中古史上,鮮卑族的遷徙是引人注目的。這種遷徙的主流,是居於今蒙古草原東部的鮮卑人一批批向西遷或南下進入內地,東起山東,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長江,到處都有他們活動的足跡。在這些鮮卑部落中,拓跋鮮卑的南遷影響最大。


拓跋鮮卑的第一次南遷:


據《魏書·序紀》記載:「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未行而崩。」這是史書所記拓跋鮮卑的第一次南遷。「大澤」即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呼倫湖,當地通稱達賚湖。




盛樂博物館馴鹿懸浮成像


東漢初年,以狩獵為生的拓跋鮮卑部落乘匈奴西遷之機,從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來到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在呼倫湖、二子湖等地安家落戶,開始由狩獵轉向畜牧業。


呼倫湖



拓跋鮮卑的第二次南遷:


據《魏書·序紀》記載:獻帝南遷後,又以「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復徙居」但因「時年衰老」,只好將其再遷的使命託付給他的繼任者聖武帝詰汾。詰汾受父命二次南遷,始居匈奴故地,時間約為公元167年。這一時期北方地區經過西漢多年漢匈戰爭,雙方實力大減,彼此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


東漢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南下附漢,北匈奴遭受東漢和南匈奴兵多次攻擊而分裂,一部分西遷,一部分滯留漠北,還有一部分南遷。鮮卑和烏桓正是匈奴故地相對空虛的情況下舉族南遷的。


拓跋鮮卑南遷地圖


鮮卑民族就是沿著我們看到的地圖,以馴鹿為交通工具,或拉、或馱,從嘎仙洞經呼倫貝爾來到盛樂。


公元258年,遷移到今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建立了拓跋鮮卑第一個政治中心——盛樂;


公元386年,召開部落大會代王即位,不久改稱魏王,史稱北魏;


後又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公元493年,再度南遷建都洛陽,拓跋鮮卑從草原走入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所建的中原與北方地區統一的封建制政權。


北魏王朝的先人

輾轉大草原,三易都城

最終定鼎中原


鮮卑民族如果一直生活在大鮮山,也許就不會有後邊精彩的歷史,正是他們對新生活的不斷嚮往和追求,譜寫了入主中原的輝煌歷史。


盛樂博物館

客服:0471-7380002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

相關焦點

  • 大量任用漢官的鮮卑拓跋部迅猛崛起,建立強大的北魏
    北魏是鮮卑拓拔部落建立的帝國,比起同族慕容部落建立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前燕後燕南燕西燕諸燕帝國,文化程度要低。就前期而言,所謂國家,在北魏君臣們的意識裡,不過是擴大的部落。 拓跋部的祖先原先在大鮮卑山射獵遊牧,「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 甘露三年(258),力微經猗盧(?
  • 鮮卑人是華夏子孫嗎?與匈奴人什麼關係?北魏拓跋氏走出大興安嶺
    《北史》記載「魏之先」是黃帝軒轅氏之後,「魏」就是指鮮卑北魏。黃帝生昌意,昌意少子受封於北國,有大鮮卑山,以此為號,後來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這裡說的「鮮卑」其實是指鮮卑中的「拓跋」部,「大鮮卑山」指大興安嶺北段。1980年大興安嶺北段頂端東麓發現了鮮卑先祖曾經生活的石室「嘎仙洞」。北魏太武帝拔跋燾曾經命人在這個石室裡祭祀,石壁上還刻了祭祀的祝文。
  • 拓跋鮮卑的崛起:統一北方,崇漢尊儒,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終於到439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北朝,中國正式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北魏的統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本文就介紹一下北魏統一的歷程。一,拓跋西遷,盤踞漠南鮮卑族,最早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因為地處於匈奴東方,因而被稱為「東胡」。東漢時期,鮮卑強大起來,驅逐了北匈奴,佔據了漠北。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 上海書評︱沈睿文:拓跋-北魏考古概觀
    值此機會,《上海書評》組織了北魏專題,由六位學者帶領我們從不同角度審視北魏時代的歷史。本文為專題的第四篇。拓跋-北魏的考古學研究,是以拓跋鮮卑一脈為主線展開的。它集中表現在對拓跋鮮卑族源的探索及其遷徙、入主中原後整個漢化進程的考察。相近、相同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方式,使得北方遊牧民族同樣有其共同的政治文化認同,更重要的是該政治文化亦具有延續性。
  • 南北朝北魏皇帝列表,從拓跋珪開國到拓跋燾一統北方
    自東晉滅亡後,替代它的依次是宋齊梁陳,北朝替代苻堅的,則是北魏、北齊、西魏和北周。其中北朝第一個王朝北魏的皇帝很多,對後世的影響力很大,咱們要聊的,就是北魏最關鍵的從開國到一統北方的前三代皇帝,他們分別是拓跋珪、拓跋嗣和拓跋燾。當初苻堅滅鮮卑人的代國之後,把一個小孩放在了家中寄養,他就是拓跋珪。
  • 北魏皇帝拓跋宏為何要將自己的姓氏改了?為什麼不姓拓跋了?
    大家都知道北魏的皇帝是少數民族鮮卑族,皇室都是姓拓跋的,但是到了北魏孝文帝的時候,將自己的姓氏拓跋改為了姓元,北魏的孝文帝為何要將自己的姓氏改了。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北魏的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後改名元宏。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 匈奴與拓跋鮮卑毀鏡習俗之比較研究
    這種現象在拓跋鮮卑的早期和晚期建立北魏政權後都幾乎不見;除了拓跋鮮卑,亦未見於鮮卑的其他部族,且只盛行於大約公元2世紀下半葉到3世紀上半葉這一特定時段,而這一時期恰恰是拓跋鮮卑佔據匈奴故地以後。隨著南匈奴的附漢,毀鏡習俗在匈奴人中消失,同樣在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後,隨著漢化日深,這一習俗在鮮卑中也不見。
  • 《中國》第八集《融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拉開民族融合的大幕
    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但拓跋宏不會放棄。他為了推動漢化下詔消除先輩沿襲多年的習慣,禁止同姓結婚;為了約束鮮卑貴族的貪贓掠奪,定期給官員發放俸祿;為了充盈國庫,推行「均田令」和「三長制」,使農民重新分得土地。
  •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才智過人,一統北方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位年少成名,一生金戈鐵馬的英雄帝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他對北方的統一,為北魏的發展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也為後來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鮮卑族是當時最軍事力量相對比較強大的少數民族,從拓跋珪建立北魏後,北魏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擴張的速度。而太武帝拓跋燾成為了推動北方統一的決定性人物,在建設北魏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紀錄片《中國》第八集《融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拉開民族融合的大幕
    自幼習儒,堅定漢化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拓跋宏自幼便由馮太后撫養。馮太后視拓跋宏為己出,傾注全力培養。她認為漢化才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於是安排拓跋宏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的心中自幼被播下漢化的種子。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何非要實行漢化改革?日本學者:不改國就沒了
    正是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才要堅決推行漢化改革。往大了說,這是北魏政權的生存問題。因為北魏的鮮卑族人數很少,而漢人則就像是汪洋大海,所以如果不向漢文化靠攏的話,就很可能會像後趙政權一樣,走向覆滅的道路。往小了說,實行漢化改革也是自身發展的問題。
  • 這些姓氏裡如果有你,那你祖上可能是鮮卑貴族
    北魏時期統一北方達到了鼎盛。490年孝文帝拓跋宏進行了急飆猛進,翻天覆地的改革,核心是徹底進行漢化。鮮卑姓氏改為漢姓是其中一大舉措。鮮卑姓氏奇僻並且繁雜,多為2個或者3個字。無論貴族還是百姓,一律遵照詔令改為漢族姓氏。今天,我們談論的是裡面的貴族姓氏。北魏的皇室姓拓跋,自認是黃帝後裔。拓跋含義是土地的傳人,是土德王。
  • 一代天驕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為何死於小太監之手?
    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太宗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統帥。拓跋燾聰明大度、應付裕如。12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泰常七年四月,被封為泰平王,並任命為相國,加授大將軍。太宗拓跋嗣生病,命拓跋燾監理國政、總統百事,拓跋燾聰明大度,應付裕如。
  • 北魏宣武帝元恪:走過血淚帝王路,天下自此無鮮卑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崩,次子元恪登基,史稱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北魏在元恪的帶領下,他堅持了父親拓跋宏的全面漢化政策。強大的北魏盛極而衰,自此天下無鮮卑。福兮?禍兮?這一切被父親拓跋宏看在眼裡,非常欣賞。然而,元恪幸福平靜的生活在公元497年被徹底打破了。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張旗鼓地啟動了北魏的全面漢化。在拓跋宏的力主之下,雖然朝堂之上的思路是統一的,但在朝堂之下反對全面漢化的舊貴族勢力也是暗流湧動。非常不幸的是,反對漢化的太子元恂成為了那隻「出頭鳥」。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何要南遷?又為何選擇定都洛陽而不是鄴城?
    拓跋氏家族數代人的奮發圖強 鮮卑拓跋氏是非常有進取心的部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稱魏王起,經過數代人的勵精圖治,到公元494年的100年間,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從一個弱小的部族發展成為西至哈密,東至遼西走廊,北至外蒙,南至淮河的強大國家,在華夏版圖上兩分天下有其一。
  • 北魏廣德殿行宮舊址確認:拓跋燾修建 酈道元記載
    上月,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對該古城進行了仔細的調查後,興奮地確認其為北魏廣德殿行宮舊址。  拓跋燾修建廣德殿  今年11月上旬,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組長、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率隊對武川縣大青山秦漢長城沿線障城的實地測繪中,實地踏勘榆樹店古城後極為激動和興奮。
  • 北魏亡於拓跋宏全盤儒化的改革,尤其是全盤接收儒家士族門閥制度
    【北魏亡於拓跋宏全盤儒化的改革,尤其是全盤接收儒家士族門閥制度是北魏滅亡的根源!】這些案例再一次證明了一個觀點:儒家士族門閥,是任何形式的政權的毒瘤。拓跋宏為了顯示改革的決心,於是將自己的姓由「拓跋」改為「元」,他自己貼金的說法是:拓跋是軒轅帝的後裔,而拓是指「大地」,是萬物的元始,故改姓「元」。
  • 北魏皇族為何由姓拓跋改為姓元,帝國後期為何分為東魏和西魏?
    北魏帝國的開國君主乃鮮卑人拓跋珪,由他建立的帝國,後世君主自然皆姓拓跋,但是自北魏第七任皇帝起就全改姓元了,對於沒有深究這部分歷史的人大概都認為,北魏帝國被某某元姓的人篡權了,所以改姓元,其實並非如此。
  • 北魏拓跋的另一面:琉璃盞,琥珀濃,葡萄美酒金銀樽
    文/林皓 薛琴琴 魏晉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其中由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民族在長期交往中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碰撞,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貿易往來帶來了異域文化,為傳統美學注入了新鮮血液,豐富了美的內容,促使中國傳統美學的變遷與發展,為隋唐的輝煌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