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客官久等了!
上一期[趣說盛樂]中
我們了解了 @鮮卑民族 的由來
而在檀石槐之後,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
便是建立北魏、開啟南北朝時期的 @拓跋鮮卑
來!
敲重點!
跟我一起念:
拓!跋!鮮!卑!
拓!跋!鮮!卑!
拓!跋!鮮!卑!
只要知道拓跋鮮卑的由來
也就知道了北魏到底從何而來
當然也就知道了南北朝的開端
那麼……
你可真是太秀了!
本期
就跟著小盛
一起揭開拓跋鮮卑由來的謎底吧
山洞,經常出現在武俠小說、尋寶電影當中
所以一提起山洞,總讓人有一種神秘的感覺
約兩千年前
拓跋鮮卑的先祖
就是從一個名叫「嘎仙洞」的山洞裡走出來的
嘎仙洞遺址
嘎仙洞遺址
嘎仙洞,位於呼倫貝爾市鄂倫春族阿里河鎮西北10公裡大興安嶺北段頂端。洞口朝西南方向,南北長92米,高20米,寬27.8米,呈外大裡小狀,洞中可容數千人。洞內出土有石器和陶器等物,說明拓跋鮮卑的先人曾在此處長期居住。
盛樂博物館嘎仙洞場景還原
據《魏書·烏洛侯傳》所記,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3月,烏洛侯國遣使朝貢,從東北森林來到大同平城。烏洛侯國使者向魏太武帝拓跋燾報告:「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即北魏先祖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
魏太武帝拓跋燾聞之十分高興,於是派遣使者跋山涉水於當年七月二十五日,在先祖舊墟以最高祭祀禮儀,以馬牛羊三牲為供,舉行了盛大的祭天、祭祖典禮。然後刊刻祝文於先祖舊墟洞內石壁之上,並在洞外立樺木,然後返回平城。
嘎仙洞石刻祝文
1980年7月30日
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考察時
發現了這段鑿刻於花崗巖上的祝文
祝文字跡大多可辨清
敘述了拓跋鮮卑南遷的歷史,以及崇信佛教等事
拓跋燾派人祭祖刻在石壁上的祝文
是見證拓跋鮮卑早期歷史的「原始檔案」
它證實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鮮卑的先祖舊墟
揭開了拓跋鮮卑由來之謎的面紗
在中國中古史上,鮮卑族的遷徙是引人注目的。這種遷徙的主流,是居於今蒙古草原東部的鮮卑人一批批向西遷或南下進入內地,東起山東,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長江,到處都有他們活動的足跡。在這些鮮卑部落中,拓跋鮮卑的南遷影響最大。
拓跋鮮卑的第一次南遷:
據《魏書·序紀》記載:「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未行而崩。」這是史書所記拓跋鮮卑的第一次南遷。「大澤」即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呼倫湖,當地通稱達賚湖。
盛樂博物館馴鹿懸浮成像
東漢初年,以狩獵為生的拓跋鮮卑部落乘匈奴西遷之機,從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來到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在呼倫湖、二子湖等地安家落戶,開始由狩獵轉向畜牧業。
呼倫湖
拓跋鮮卑的第二次南遷:
據《魏書·序紀》記載:獻帝南遷後,又以「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復徙居」但因「時年衰老」,只好將其再遷的使命託付給他的繼任者聖武帝詰汾。詰汾受父命二次南遷,始居匈奴故地,時間約為公元167年。這一時期北方地區經過西漢多年漢匈戰爭,雙方實力大減,彼此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
東漢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南下附漢,北匈奴遭受東漢和南匈奴兵多次攻擊而分裂,一部分西遷,一部分滯留漠北,還有一部分南遷。鮮卑和烏桓正是匈奴故地相對空虛的情況下舉族南遷的。
拓跋鮮卑南遷地圖
鮮卑民族就是沿著我們看到的地圖,以馴鹿為交通工具,或拉、或馱,從嘎仙洞經呼倫貝爾來到盛樂。
公元258年,遷移到今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建立了拓跋鮮卑第一個政治中心——盛樂;
公元386年,召開部落大會代王即位,不久改稱魏王,史稱北魏;
後又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公元493年,再度南遷建都洛陽,拓跋鮮卑從草原走入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所建的中原與北方地區統一的封建制政權。
北魏王朝的先人
輾轉大草原,三易都城
最終定鼎中原
鮮卑民族如果一直生活在大鮮山,也許就不會有後邊精彩的歷史,正是他們對新生活的不斷嚮往和追求,譜寫了入主中原的輝煌歷史。
客服:0471-7380002
地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