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的母校誕生了,至今走過了40年曆程,迎來了「不惑」的華誕。路漫漫其修遠,這創業的40年,在將來回眸只能是校史的上遊。像種子落地生根,根正了,樹木必擎天,鬱鬱蔥蔥,巍然挺立。像小溪潺潺行遠,奔騰著,必將匯入江海,浩浩蕩蕩,洶湧澎湃。我們以無限的熱情,祝福母校萬古長青。
為此,我們85屆全體同學響應母校40周年徵文,踴躍撰稿集成一冊,付梓面世,以感激母校深恩。
我們在校的三年是1982—1985年,是改革開放揭幕不久的3年。3年,只是歷史的一個橫斷面,然而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我們是母校送給祖國人民檢閱的第七個方陣,陣容嚴整,意氣風發,無愧於時代。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們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是歷史河床的一段,是時代鏈條的一環,而這一環不可或缺,這一段不可替代,這就是我們的榮耀,我們的自信。
我們感恩母校,母校的深恩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誠然,在大家就讀時那艱苦的歲月,母校沒有以衣暖我,沒有以食飽我,日後就業於社會也沒有幫助舉薦我。她給大家的都那麼潛在,那麼無形。也許大家在日後的創造中運用了當年學過的定理,在精彩的演講中運用了當年學過的金句。在母校習得的淳樸勤奮融入了我們堅強的性格,領悟的正義真理鑄就了我們忠誠的靈魂。是母校給我們奠定了登上文化殿堂的基礎,鋪設了人生光輝之旅的坦途。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階梯就沒有頂峰,沒有三年就沒有今天。
大家都是農村子弟,都有艱苦的童年,更有像陳美中那樣父母早故,以稚嫩的肩膀扛起那命運的重壓,開創自己人生的典型。艱辛,也許是上蒼的恩賜,經磨歷劫,可以視苦難為等閒,「冬南海」補益人生的鈣質。陳榮輝說得好,「所有的苦不管你曾經是否能夠覺察,是否能夠承受,一切都可以輕描淡寫了,仿佛一瞬間那份沉重和艱辛變得輕盈和美好起來。」
在校3年,大家收穫了誠摯的友情,同窗共讀,抵足而眠,同學情是人世間最純真的感情,沒有血緣關係,可謂無宗;沒有權位高低,可謂無畏;沒有金錢羈絆,可謂無利;沒有裙帶牽扯,可謂無求;沒有性別區分,可謂無邪,一片真誠可以袒露肝膽,縱有齟齬一併付諸笑談。難怪丁必權寫畢業之夜,幾個女孩在樓頂露天而眠那樣寧靜含著憂傷,難分難捨,纏綿悱惻。有了這份真情,人生便不寂寞。
大家的文章寫親愛的老師用盡了溢美之辭。老師一顆真心為大家好,就像對自己的兒女,工作上也確是殫精竭慮。今天能見到你們這麼多贊語,當然倍感高興和欣慰。但辯證地看,老師也不可能完美,有困惑,也有失誤,還有時粗糙,傷害過你們的感情,留給過你們陰影,但你們都諒解了,或者秉著為尊者諱的儒家意識寬容了,用敬愛修改了灰色的記憶,用情感拂去了那一縷纖塵。但是,例如我作為你們當年的老師,回憶起往事則少有成功的自豪和驕傲,最多的是對你們做得不好的遺憾和歉意。如果時間可以逆轉,能讓我重來,覺得應該會做得更好一些。
在校3年,你們畢業了,畢業是一個終點,但每個終點又是叧一個起點。母校以拳拳之心育你,以殷殷之情送你,你們走上了時代的康莊大道,開創了一番事業,成就了無悔人生,為母校增添了光彩。
這個冊子能夠印成,除了大家的努力,還要特別感謝幾個人。李卡良,龍光榮兩位當年是你們的任課老師,後來舉起聖火領著學校跑了一程,給學校留下光熖,這次他們帶頭撰文是對大家的引導和召喚。任森大力宣傳積極組織,喚起了大家記憶的甦醒,王瑩為大家做了許多文字工作,隋三焱熱情鼓動,都應特別表彰。眾志成書,謹以這青春彩色的回憶獻給母校大慶典禮。
序文作者:李真微老師,於80歲,仲秋。
附錄一首85屆校友的詩:
《那時候》
——嶽陽縣一中高33班班長 餘衛勇
1982-1985年,
那是我們在一中最美好的時光。
那時候我們思想單純,
班會的主題常常是「五講四美」;
那時候沒有田徑場,
我們就圍著小山包跑1500米;
那時候沒有電腦和多媒體;
我們就用鋼筆記錄老師的授課精彩;
那時候沒有手機和微信,
我們步行幾十裡去見老娘。
那時候沒有零花錢買小吃,
我們就共享從家裡帶來的炒米糕、炸茴皮;
那時候八個人一桌,
早晨黴豆腐、海帶湯;
中午煮黃豆、冬瓜片;
晚上黃芽白、長豆角,
但我們吃得津津有味,
感覺飯菜特別可口香甜。
那時候我們挖魚塘、填操場,
新牆河邊談理想,
天鵝影院品《人生》,
為了觀看亞洲杯,
藝高膽大翻圍牆,
偷偷遞個紙條表心跡,
為了心儀的那個「小芳」。
那時候,
簡單樸實卻又豐富多彩;
那時候,
苦澀艱辛卻又其樂無窮。
那時候的一切,
猶如昨日,
歷歷在目;
有如佳釀,
歷久彌醇。
那是我們的《匆匆那年》,
那是我們上演的《致青春》。
那時候的同學之情「真」,
沒有爾虞我詐,
也無絲毫虛偽做作;
那時候的同學之情「純」,
不見了相互利用,
容不下功利目的;
那時候的同學之情「久」,
不在乎朝朝暮暮,
也不必甜甜膩膩。
那時候的我們,
多年以後依然手握在一起,
擁抱著對方。
彼此的心跳依然如昨,
那是因為母校給了我們力量。
我們是一中人,
一中給了我們無限榮光。
我們是一中人,
永遠會給母校添彩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