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頒獎 2019茅盾文學獎獲獎名單
在童聲獨唱《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中,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10月14日晚在國家博物館開場。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8月16日揭曉,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李洱的《應物兄》獲獎。
「文學對文化影響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責無旁貸的義務。但人們對文學的要求是多種多樣的。文學不可能也不應該自囿於某一種理念。囿於任何一種理念的文學,其結果必然是作繭自縛。」梁曉聲說, 文化的生態園不論何等多種多樣,如果缺少為文化的使命而分擔一點兒作用的文學,則這樣文化的生態是令人遺憾的。「 我倍覺榮幸的是,與我同時獲獎的4位作家同行,都以自己的作品參與了為中國當代文化的『拾遺補缺』。我們的作品風格迥異,文學精神卻基本一致。」
「這次評獎才得知,茅盾文學獎的字數下限定為13萬。事有湊巧,我的這本《牽風記》正好是13萬字。也就是說,如果我再刪去千兒八百,就湊不夠法定字數,只能退出參評了。」90歲的徐懷中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薄薄一本小書,無可誇口。他回憶說,他20歲出頭,深入進藏部隊及康藏地區,創作了長篇小說《我們播種愛情》等,見證了那個百廢待興、蒸蒸日上的黃金年代。至1979年,正值改革開放大潮湧動,他借小說《西線軼事》做了一點新的探索與開掘。「2014年,經過一個寂寞而又漫長的創作準備階段,我著手打磨長篇《牽風記》。」他說自己身心愉悅、精神抖擻,完全放開了手腳,竭力做最後一搏,「一本夕陽之作終於讓我給對付下來了,倒也痛快淋漓。」
徐則臣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寫作22年來,一直在感謝這條河。感謝的方式就是一篇接一篇地寫出與這條河相關的作品,它是我的小說最忠貞、最可靠的背景。」徐則臣說,這條河不僅僅是京杭大運河,而是他生活裡遇到的所有河流的總和。二三十年前,他的生活從一條河邊轉換到另外一條河邊,河流是他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的樂園。河流不僅是最親密的玩伴,還是認識和想像世界的方式。「我盯緊那一朵朵浪花和一個個漩渦,想像它們在遼闊的大地上奔走不息。它們走到哪裡,我的想像中的世界就到了哪裡;它們走得有多遠,我想像出的世界就可能有多大,我的世界就可能有多大。」
陳彥則表示,獲得茅獎是對他40年創作歷程的肯定,他出生的山鄉小縣鎮安,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股文學熱潮,青年人幾乎個個都在做著熱辣辣的文學夢。他就是那時被裹挾進去,40年,再沒有停止過丈量、勘測人性與生命溫度的腳步,「我要感謝我的戲劇,感謝讓我閱歷了幾十年的中國戲曲,感謝生命深度融合了幾十年的文藝院團。我在那裡做編劇、搞管理,更重要的是經歷一種下沈的生活方式。這讓我最終在寫作《主角》時,有了一種流淌與噴湧的感覺,幾乎不需要做任何功課便能信手拈來。」
李洱坦言:「感謝命運的饋贈。」2005年春天,他開始寫作《應物兄》的時候,無論如何不可能意識到,它竟然要寫十三年之久。「十三年中,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發生了太多的變化:我們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我們與各種知識的關係,都處在持續不斷地變化之中。所有這些變化,都構成了新的現實,它既是對寫作者的召喚,也是對寫作者的挑戰。」他說,一個植根於漢語文學偉大傳統中的寫作者,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對此作出回應。對他來說,這個回應的結果,便是這本《應物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