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帶荊門遠,飄浮漢水長——「唐詩與襄陽」之韓愈

2020-12-02 襄陽熱搜

韓愈文章寫得好,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歌獨具奇崛之風,開「韓孟詩派」。他有政治眼光,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軍閥割據,官也做得大。蘇軾說他內外兼修、文武俱備:「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韓愈像 資料圖片

韓愈前半生,就是一個苦孩子努力讀書、勵志成才的典型。他出生兩個月,母親離世,三年後,父親又死在秘書郎任上。幼小失怙的韓愈全靠長兄韓會和嫂子鄭氏撫養長大,13歲時,哥哥韓會又不幸病故,韓愈只得與嫂子相依為命。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中,韓愈「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發憤而為的就一件事:「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他知道,這是男兒立身處世、有所作為的唯一通道。

19歲到28歲之間,韓愈是在考試中度過的。他三次參加禮部進士科考試,三次落榜,第四次再考,得以高中。可是,禮部的進士科及第後,必須參加吏部制科考試,才能授以官職。韓愈當即參加了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不料覆審時,被中書省黜落。如此,韓愈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循環。第二年,他再試吏部制科,再次落第。第三年還是同樣的故事。這段時間,他這個「京漂」的生活狀況是「終朝苦寒飢」(韓愈詩),「在京城八九年,無所取資,日求於人,以度時月。」(韓愈《與李翱書》)他只好到方鎮節度使的幕府混了兩三年。終於,在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通過吏部銓選,而後仕途順風順水,一路升遷,由分管教學的國子監四門館博士,到監察百官的監察御史,由正五品上的中書舍人,到正四品下的刑部侍郎。以下就要說到韓愈與襄陽發生聯繫的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也就是蘇軾說他「忠犯人主之怒」的那次事件。

這年正月,憲宗皇帝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憲宗覽奏後龍顏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宰相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才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遭貶南遷途經襄陽的宜城,韓愈在楚都遺址寫下一詩:

題楚昭王廟韓愈

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

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

宜城一度為楚國都城近兩百年。韓愈寫此詩的同時還寫有《記宜城驛》一文。《題楚昭王廟》指出了城內楚昭王廟的準確位置,還有「舊廟屋極宏盛,今惟草屋一區」「每歲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的記述。對讀此文,詩意便豁然貫通了。

楚昭王是楚國歷史上以寬厚仁慈著稱、頗得民心的君王。詩的前兩句,寫楚昭王廟周遭的冷落寂寥:滿目都是丘墳,當年那些峨冠博帶的士大夫都消失殆盡,高聳入雲的城闕下,亂草雜樹一片荒涼。這兩句寫景主要是與下兩句作對比:至今還有老百姓懷念楚昭王舊日的仁德,哪怕保存一間茅屋,也要歲歲相率祭祀其靈前。時逾一千多年,楚昭王還受到唐代人的祭祀,就因為他寬厚仁慈,愛護百姓。對照唐憲宗為迎佛骨,讓百姓「老少奔波,棄其業次」的荒唐擾民行為,就更能深刻理解詩人為何會對這處歷史遺蹟有如此感慨了。

資料圖片

明代詩評家高棅在《唐詩品匯》中,引用南宋詩人劉辰翁評語,說:「若韓絕句正在楚昭王廟一首,盡壓晚唐。」清初學者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談到絕句的點題,認為韓愈這首《楚昭王廟》就是第四句點題。這些都表現出古代學者對此詩的解讀,已窺出詩蘊含的言外之旨。

題廣昌館韓愈

白水龍飛已幾春,偶逢遺蹟問耕人。

丘墳發掘當官路,何處南陽有近親。

仍是貶遷路上,詩人途經棗陽,又寫下一首懷古詠史詩。據《棗陽縣誌》:「廣昌館在東門外沙河東岸。」棗陽是光武帝由布衣成皇帝的龍飛之地,白水源出棗陽東大阜山,《水經注》說「(白水)其陽有漢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以,詩一開頭,便提出一個問題:光武帝從棗陽的白水「真龍騰飛」,已不知有多少個春秋了。第二句實際意思是:路上偶然遇到一個農人,便打聽光武帝的遺蹟。限於詩律,才倒序成「偶逢遺蹟問耕人」。

打聽的結果呢?

這裡的漢墓都被盜挖發掘,填平後當做了官道,棗陽(東漢時棗陽屬南陽郡管轄)的哪個地方還有光武帝的近親呢?

歲月之河的無情滌蕩,可以讓一切榮華富貴成為過眼煙雲。即使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他的發祥地,其遺蹟也會被夷為平地,這裡面寄寓了多少命運無常的感慨。以上兩首懷古詩都與他此時的謫臣心境有關。四年前尚在中書舍人任上的韓愈,還寫過一首與襄陽有關的詩,那裡面的情緒可就完全不同。

送李尚書赴襄陽八韻得長字

韓愈帝憂南國切,改命付忠良。壤畫星搖動,旗分獸簸揚。五營兵轉肅,千裡地還方。控帶荊門遠,飄浮漢水長。賜書寬屬郡,戰馬隔鄰疆。縱獵雷霆迅,觀棋玉石忙。風流峴首客,花豔大堤倡。富貴由身致,誰教不自強。

唐代出鎮襄陽的朝廷重臣中姓李的還真不少,詩題中的「李尚書」就有兩個,一個是以檢校禮部尚書出任襄陽大都督長史、山南東道節度使的李夷簡,一個是以工部尚書出任襄州刺史的李遜。考《韓愈集》注,此詩應當指後者,因注釋中有「遜赴襄陽,廷臣送者三十餘人,分韻賦詩」之語,而韓愈此詩的詩題正是「分韻賦詩」,詩限八韻(雙句押韻共十六句),拈鬮得字,韓愈得到「長(cháng)」字作為腳韻。

像這種旨在歌頌、諛美的贈別詩,內容基本一個模式。此詩按兩韻一層,八韻詩正好可分為四層意思:一層寫李遜堪當聖命、威武出師;二層寫襄陽地處形勝、控荊扼漢;三層寫李遜文韜武略、必治郡有成;最後由李遜本人活生生的例子引申出生活中一個普遍性的道理,即人的功名富貴,都是由他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的,誰敢說一個男兒處世不需要自勵自強呢?

拋開「功名富貴」封建色彩較濃的字面意思,取其內核意思,不就是今天所說的「成功」之義麼?這不一樣需要自強發奮、努力打拼方能遂願嗎?如此看來,韓愈的話到今天也並不過時。事實上如前所述,韓愈本人就是一個以自勵自強走向成功的典型,越是這樣的人,越能在關鍵時刻堪當大任。後來韓愈的人生大劇上演了一出特別出彩的高潮戲。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藩鎮軍閥王庭湊叛亂,時任兵部侍郎的韓愈奉命前去安撫勸降,此行的兇險是深入虎穴去「與虎謀皮」,宰相元稹料定他有去無回,連聲嘆息:「韓愈可惜了!」穆宗也後悔了,重新下詔要韓愈相機行事,不必進入亂軍營帳。韓愈卻臨危不懼,以超人的膽略和智慧當面說服了王庭湊,平息了一場叛亂。此即蘇軾所謂「勇奪三軍之帥」之所指。

一首官場客套的應酬詩,卻能曲終奏雅,生發出警世意義。男兒處世當自強,應該可作為古今普適的勵志箴言。

來 源:襄陽日報

作者:嚴愛華

編輯:高苑

校對:陽陽

審核:楊明陽

終審:江偉兵

【來源:漢水襄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俠者襄陽|一水繞城廓 兩鎮鎖荊襄
    無金大俠的襄陽城可能會少了一些許俠骨柔情,而無襄陽的華夏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即從巴峽穿巫峽,卻下襄陽向洛陽。襄陽,在古襄水以北,由此得名似乎爭議頗大,不過到喜歡這樣簡單而不失韻味的由來。
  • 沔陽 漢陽 襄陽,都在漢水之南為何還稱陽
    你看看:「沔陽」明明在漢水即沔水之南,那就應該叫漢陰或者沔陰哪!為何叫「沔陽」呢?還有漢陽、襄陽都在漢水之南,怎麼都不稱漢陰、襄陰,而叫漢陽、襄陽呢?這個問題呀,不說易經陰與陽,就事論事話也長啊!漢水改道之後,漢陽城的位置由漢水之北變換為漢水之南,依「水北為陽、水南為陰」之意,漢陽應改名為漢陰,而為何未改其名呢?原因有三:其一,漢水改道後,其主流從龜山北入江,但在漢陽南城仍有經夾河而來的漢水入江,漢陽城仍有在漢水北之意。其二、漢水上遊的漢中地區早有漢陰縣,不可重其名。其三、漢水改道時,漢陽名已沿用860餘年,而沿用亦是一種傳承。
  • 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襄陽——漢水之濱璀璨的詩歌名城
    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襄陽——漢水之濱璀璨的詩歌名城襄陽,雄踞漢江中遊平原腹地,形成了融中原文化、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和漢水文化等多元文化於一體的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是一座擁有2800多年建制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古詩地理志——襄陽,12首襄陽古詩詞賞析
    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呂巖《劍畫此詩於襄陽雪中》峴山一夜玉龍寒,鳳林千樹梨花老。襄陽城裡沒人知,襄陽城外江山好。【呂巖——呂洞賓,詠雪之作。】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前兩句以江鷗之白與江水之綠相映襯,寫出了春天的美好。後兩句表現詩人對歲月流逝的感嘆。】賈黯《襄陽》帶水依山一萬家,襄陽自古富豪奢。
  • 襄陽荊門將實現半小時直達!
    11月21日上午 呼南高鐵襄陽至荊門段襄陽東站 引入工程開工 工程包括了 呼南高鐵通道襄常段正線工程
  • 米襄陽的襄陽——漢水之濱,米芾紀念館
    襄陽米芾紀念館漢水
  • 唐詩指疑:李白《渡荊門外送別》
    渡荊門外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疑《渡荊門送別》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所作。清·俞陛雲在《詩境淺說》評道:「此詩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聯,寫荊門空闊之景。惟收句見送別本意。圖窮匕首見,一語到題。昔人詩文,每有此格。
  • 呼南高鐵襄陽至荊門段襄陽東站引入工程開工建設
    新華社武漢11月22日電 呼(和浩特)南(寧)高鐵襄陽至荊門段襄陽東站引入工程21日開工建設,工程包括呼南高鐵通道襄常段正線、襄常高鐵立折線、襄常至漢十聯絡線。工程總投資11.9億元,建設工期18個月。
  • 五大山水之神護襄陽:四靈、四象、陰陽神鹿、五行仙鶴、漢水女神
    據清同治本《襄陽縣誌》記載:「漢建武中(公元25-56年),帝與習鬱(巡遊蘇嶺山)夢見山神(兩隻梅花鹿),命鬱立祠於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後來,龐德公不受劉表數次宴請;攜其妻棲隱鹿門。因此山東麓遂建有龐公祠。
  • 地方·景觀·記憶:唐代襄陽景觀群的文學書寫
    途經襄陽的人登峴山而外,對於城外的漢水也都有很深的印象,最大的特點是清與廣。《詩經》中已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的感嘆,唐詩中數見不鮮,最有名的當是王維《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14]1279中間四句極言漢水之廣闊浩渺,《送友人南歸》亦言「連天漢水廣」,足見漢水在王維心中之形象。
  • 襄陽、荊門、荊州、宜昌、常德一齊騰飛!
    襄陽、荊門、荊州、宜昌、常德一齊騰飛!2020年初,襄陽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年內將推動襄(陽)常(德)高鐵等重點項目開工。11月21日,呼南高鐵襄陽至荊門段襄陽東站引入工程開工建設,項目包括呼南高鐵通道襄常段正線工程、襄常高鐵立折線、襄常至漢十聯絡線。
  • 幼兒學唐詩之李白:渡荊門送別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語文>正文幼兒學唐詩之李白:渡荊門送別 2013-02-01 21:42 來源:網際網路
  • 《古文觀止》之唐代韓愈《與於襄陽書》、《與陳給事書》賞析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
  • 襄陽有景有故事:漢水東流處,襄樊古城悠
    襄陽在秦嶺以南,算是南方的城市。不過襄陽這個點,在南方的北邊,也在北方的南邊。第一次到襄陽時,大雪中的襄陽彼時還被叫成「襄樊」。在襄陽,城牆高聳,漢江寬闊,易守難攻。漢水西來,在襄陽折了一個大彎。襄陽城依勢而建,三面環臨寬闊的漢水,自成天險;西邊挾萬山、峴山、羊牯山之威,居高扼守,自古以來,戰端如至,襄陽自成鐵桶一般,天生的地利非常難得。
  • 襄陽舉行「石花杯」漢水文學大獎賽頒獎暨「文學名家進襄陽」活動
    9月19 日,襄陽市作家協會在南湖賓館隆重舉行2019-2020年度「石花杯」漢水文學大獎賽頒獎典禮暨「文學名家進襄陽」 文學講座活動。《你來聽我的音樂會》、嚴 榕(襄陽)的散文《書屋簡史》、胡業文(河北石家莊)的 散文《春風回首仲宣樓》、邱述安(襄陽)的詩歌《培養一個物種替他們盛開》、李傑(襄陽)的報告文學:《落雪的春天》 等6篇作品榮獲三等獎;
  • 荊楚發源地 盛世襄陽的開端
    通過充分整合荊山生態自然風光和楚源民俗風情,打造集觀光、休閒、體驗、度假、養生為一體的荊山旅遊發展帶。史學界對荊楚的發源地曾有多種論述,專家學者經過襄陽實地勘探及綜合考證後,一致認可襄陽山區南漳、保康兩縣是荊楚文化發源地。說襄陽是荊楚發源地主要是因為先楚群體居住地在荊山,荊山楚源後來演變成荊楚。
  • 日軍的一個行動,李宗仁對漢水西岸指揮失靈,蔣介石對策是什麼?
    很顯然帶天野的眼中,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根本不了解第11軍的性質。就這樣,園部和一郎決定繼續用兵,目標直指重鎮宜昌。打宜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渡過漢水進入西岸。天野判斷,漢水對岸有中國軍隊重兵把守,因此渡河之前必須隱蔽,日軍第3師團和第39師團必須統一行動,為此他專門到第39師團走了一趟,第一是現場傳達命令,第二就是徐為白河沙洲全軍覆沒事件後的整改計劃。
  • 唐詩裡的南陽
    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此時的李白二十九歲,已名播天下,但因無人舉薦,仕途渺茫,所以他說「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李白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贏得了「詩仙」之名,是真正的懷才之人。他可以以諸葛亮自比,抒發懷才不遇之嘆,我等螻蟻之人怎敢以臥龍自況,怎敢和李白相比,怎能說自己懷才不遇?又怎能滿腹牢騷呢?
  • 襄陽晚報 陳家駒:襄陽歐廟鄒家灣古城遺址
    古城恰好在渭水河之北,渭水古稱「襄水」,其城在襄水之陽,順理成章,城之名為「襄陽」;依山而言,城北有卸甲山,稍遠更有峴山,故城在山之南,則名為「陽」而恰如其分,而冠以「陽」無可置疑。  鄒家灣:襄陽古城建城的地望條件  縱觀鄒家灣古城選址,在兩三千年前的經濟生產條件下,能在襄(渭)水之畔的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含崗丘兩側之遺址暴露區)達2000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