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興丁蜀鎮有條蜀山古南街(蜀山因蘇東坡的「此山似蜀」而得名)。
這裡是明清時期宜興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緊臨蠡河。
繁華時期,山上窯火連天,山下商賈雲集,燒成的紫砂器從蠡河各家的小碼頭啟程,進入太湖後被運往全國各地,如今小碼頭的痕跡已經看不到了,但這裡卻依舊是被紫砂文化包裹著的小街巷,吸一口氣都能聞見陶土的清香。
明王叔承《荊溪雜曲》曰:「蜀山山下火開窯,青竹生煙翠石銷。笑問山娃燒酒杓,砂壞可得似椰瓢。」清邑令唐仲冕云:「此日蜀崗千萬穴,別傳薪火祀 眉山 。」清末民國初蜀山古南街的陶器生產、銷售已具相當的規模,當時專燒紫砂陶的龍窯就有7座,壯觀的燒窯景象成為當時蜀山古南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窯火的旺盛,帶來的是古南街經濟的繁榮。前店後坊,交易快捷而又方便。僅經營紫砂陶器的商號就有豫豐陶器行、福康陶器行、毛順興陶器行、立新陶器行、祥豐陶器行等,吳 永春 、潘根大、周順生等人所開的紫砂陶器店。那樣的時代,在不足四百米的短短距離內,能擁有如此眾多的紫砂陶器商號,實屬鼎盛繁榮。
蜀山原有的大多數居民,幾代人生活在蜀山,以做坯制陶為業。天時地利人和,小小南街可謂是臥虎藏龍,匯聚了眾多的藝人和陶工。這裡先後走出了幾代數十位工藝大師。這些近代紫砂界的盛名造就者,都源自這條蜀山古南街,也正是他們使得現代紫砂文化得以興盛。漫步南街,這些大師的故居相挨緊湊:「顧景舟故居」、「吳雲根故居」、「顧紹培舊居」、「季益順舊居」等。
如今的古南街雖歷經了五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卻依舊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了今天,就連燒窯用的那紅磚大煙囪,現在都是古南街上的古街打卡點之一。
顧景舟,1915年10月出生在 宜興丁蜀上袁村。1933年出道做壺,後來憑著精湛的手藝,躋身壺藝名家行列。可以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如今,在蜀山古南街上行走,還能聽見人們對顧景舟手藝的讚嘆,即便已至他的故居,這房間裡所留下的,仍然是他和壺的故事。
這是一座外牆貼著彩磚的二層小樓。小院陽光充足,開門見南山,東依水來北靠路,西門是後門,方便客來客往。上至二樓,推窗向外望去,蜀山古南街的風貌出現在眼前,從這個角度看下去,更能感受到濃濃的江浙古城小調。
二樓是他的書房和休息的地方,曾經他就在這裡點著煤油燈做壺。現在床邊依然掛著的那個蚊帳,據說是當年顧老所用,隱約能看見被煤油燈燻黑了的痕跡。
據說,他的一把壺當年可以交換齊白石的一方印章,而現在,他留存在世間的壺,更是屢屢拍出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