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蠡河靠蜀山 宜興古南街文藝又清淨 後山名蜀還是蘇東坡命名

2020-08-28 常跑跑

宜興丁蜀鎮有條蜀山古南街(蜀山因蘇東坡的「此山似蜀」而得名)。

這裡是明清時期宜興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緊臨蠡河。


繁華時期,山上窯火連天,山下商賈雲集,燒成的紫砂器從蠡河各家的小碼頭啟程,進入太湖後被運往全國各地,如今小碼頭的痕跡已經看不到了,但這裡卻依舊是被紫砂文化包裹著的小街巷,吸一口氣都能聞見陶土的清香。



明王叔承《荊溪雜曲》曰:「蜀山山下火開窯,青竹生煙翠石銷。笑問山娃燒酒杓,砂壞可得似椰瓢。」清邑令唐仲冕云:「此日蜀崗千萬穴,別傳薪火祀 眉山 。」清末民國初蜀山古南街的陶器生產、銷售已具相當的規模,當時專燒紫砂陶的龍窯就有7座,壯觀的燒窯景象成為當時蜀山古南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窯火的旺盛,帶來的是古南街經濟的繁榮。前店後坊,交易快捷而又方便。僅經營紫砂陶器的商號就有豫豐陶器行、福康陶器行、毛順興陶器行、立新陶器行、祥豐陶器行等,吳 永春 、潘根大、周順生等人所開的紫砂陶器店。那樣的時代,在不足四百米的短短距離內,能擁有如此眾多的紫砂陶器商號,實屬鼎盛繁榮。


蜀山原有的大多數居民,幾代人生活在蜀山,以做坯制陶為業。天時地利人和,小小南街可謂是臥虎藏龍,匯聚了眾多的藝人和陶工。這裡先後走出了幾代數十位工藝大師。這些近代紫砂界的盛名造就者,都源自這條蜀山古南街,也正是他們使得現代紫砂文化得以興盛。漫步南街,這些大師的故居相挨緊湊:「顧景舟故居」、「吳雲根故居」、「顧紹培舊居」、「季益順舊居」等。

如今的古南街雖歷經了五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卻依舊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了今天,就連燒窯用的那紅磚大煙囪,現在都是古南街上的古街打卡點之一。


顧景舟故居

顧景舟,1915年10月出生在 宜興丁蜀上袁村。1933年出道做壺,後來憑著精湛的手藝,躋身壺藝名家行列。可以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如今,在蜀山古南街上行走,還能聽見人們對顧景舟手藝的讚嘆,即便已至他的故居,這房間裡所留下的,仍然是他和壺的故事。

這是一座外牆貼著彩磚的二層小樓。小院陽光充足,開門見南山,東依水來北靠路,西門是後門,方便客來客往。上至二樓,推窗向外望去,蜀山古南街的風貌出現在眼前,從這個角度看下去,更能感受到濃濃的江浙古城小調。



二樓是他的書房和休息的地方,曾經他就在這裡點著煤油燈做壺。現在床邊依然掛著的那個蚊帳,據說是當年顧老所用,隱約能看見被煤油燈燻黑了的痕跡。

據說,他的一把壺當年可以交換齊白石的一方印章,而現在,他留存在世間的壺,更是屢屢拍出天價。

相關焦點

  • 蜀山老街 | 古南街——宜興紫砂發祥地
    蜀山古南街一條見證紫砂發展老街顧景舟、任淦庭、吳雲根、徐漢棠、徐秀棠、顧紹培、曹婉芬……這些近代紫砂界的盛名造就者,都源自這條蜀山古南街蜀山老街亦稱蜀山古南街,蜀山舊街,位於蜀山古街位於蜀山腳下,緊挨著蠡河,蜀山因蘇東坡的『『此山似蜀』』而得名。
  • 宜興紫砂發祥之地:枕山傍水的古南街
    古南街,亦稱蜀山舊街,位於蜀山腳下,緊挨蠡河。蜀山原名獨山,北宋時宜興的兩個進士蔣之奇和單錫,與蘇東坡同科且關係甚好,邀來宜興遊玩,因蘇東坡遊經此處思鄉情切的一句「此山似蜀」而得名。蠡河的發源是江浙兩省交際的茗嶺山間無數溪澗的匯流,在宜興的湯渡一帶最終匯聚成河,前端叫「畫溪」,穿流至蜀山後,最終流向太湖,因為傳說歸隱鄉野的範蠡與西施閒情雅致曾泛舟於此而名之。
  • 丁屬鎮宜興紫砂壺發源地
    ,又稱宜興紫砂。丁蜀鎮是江蘇古鎮,又是做壺 大鎮,說起丁蜀,就不得不想起蘇東坡。原來,原籍四川蜀地的蘇東坡就在此居 住過,丁蜀中的「蜀」字就是為了紀念蘇東坡而來。順便說一下蜀山古南街,位於宜興市丁蜀鎮蜀山西麓,是一條古色古香的步行街,中國紫砂藝術發源地。
  • 蘇東坡與宜興紫砂壺
    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仕途一直不很順暢,歷史上記載,他曾經四次到過宜興(舊稱荊溪、陽羨)與他的同一恩科進士友人暢敘,並在宜興的十裡洋場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他先是對宜興的山水風光十分仰慕,然後是對宜興紫砂陶壺一往情深。
  • 陶都古事:為何蘇東坡痴迷宜興茶與紫砂壺?
    悠悠歲月,風吹雨打而去,宜興陶都,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的傳奇故事,歷久而彌新。而東坡書院和東坡提梁壺的故事始終在向世人傳誦剪不斷理還亂的人文情結。蘇東坡曾經四次到過宜興,與他的同一恩科進士友人暢談,並在宜興的十裡洋場留下了美麗傳說。
  • 且行無錫宜興蜀山
    原來王都中的家並不在今天的蘇州市境內,而是位於無錫市宜興縣丁蜀鎮的「蜀山」。丁蜀鎮蜀山古街,背靠蜀山位於太湖西岸的宜興縣,歷史上大多數時候屬常州管轄,1983年改劃無錫市,很難和蘇州扯上關係。而根據百度等資料顯示,宋元之際平江府(元代升為平江路),轄域包括蘇州、長家港、太倉、吳縣、常熟、崑山和上海市的嘉定、寶山等區地,也沒提到宜興。但從《宋史·趙彥倓傳》記載,趙彥倓曾任「平江府推官,攝宜興縣」,還是可推斷宜興縣曾屬平江府管轄無疑。王都中一生為官清廉,《元史》稱王都中「清白之操,得於家傳,所賜田宅之外,不增一疃,不易一椽,廩祿悉以給族姻之貧者。」
  • 宜興丁蜀鎮:千年古龍窯 匠心傳承陶文化
    古南街的一切都保持著歷史原貌  蜀山古南街是宜興紫砂的發祥地,也是紫砂藝術大師的搖籃。舊時的這裡,山上是泥與火的交融,山下商賈雲集,過半住戶從事紫砂生產和經營。改革開放後,紫砂生產中心逐漸移至丁山,古南街逐漸沉寂下來。  如今的古南街依然有著三十餘家紫砂陶器店。他們利用自己的住屋生產、經營。除了陶器店,還有茶館、布店、五金百貨,都以家庭為中心,與世無爭,童叟無欺,自給自足。  這條老街,走出過很多大師、工藝師。顧景舟、徐漢棠、毛國強、曹婉芬、謝曼倫……
  • 蘇東坡的茶事四絕之矯情 尋遍大江南北為何只能在宜興實現
    在 宜興 濃厚的紫砂文化背後,茶文化同樣底蘊深厚。江蘇宜興 ,古稱陽羨,所產茶以地域命名為陽羨茶。沒錯,就是那句: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詩中提到的那個陽羨茶。關於他喝茶,那股子矯情勁兒,讓我想起來宜興人喝茶的那股子矯情,甚至覺得就是從他這裡繼承下來的。當年蘇東坡做官不得志,棄官閒居在蜀山腳下的鳳凰村。日子過的很悠閒,品品茶,吟吟詩,歡歡樂樂無憂也不慮,但就是對喝茶這件事充滿了儀式感。蘇軾曾提出了茶事四絕之論:茶當取陽羨貢茶、水當取金沙泉水、壺當用宜興紫砂、火當燒桑葉煮茶,缺一不飲。金沙泉的水,水質上乘,泡陽羨茶不走味。
  • 江蘇宜興太美了!蘇東坡也曾在這裡買田買房,安度晚年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數次遊歷宜興,在這裡買了田地房產,並留下「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等名句。近日,關於蘇東坡在宜興買田置業以及「焚契還宅」的確切地址又有了新發現!不了情」那一代大文豪蘇東坡為什麼對宜興情有獨鍾呢?
  • 宜興青年陶藝家顧濤獲評全國「百姓學習之星」
    11月30日下午,江蘇省成人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馬良生、協會秘書長鄭青一行來到宜興蜀山古南街上的紫砂人家,為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陶刻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宜興市十佳青年陶藝家顧濤頒獎,顧濤獲評全國「百姓學習之星」,併入圍全國「事跡最感人的百姓學習之星」榜單。
  • 品味紫砂文化,大同人筆下的宜興丁蜀鎮
    在江南古城宜興附近,車船往來來,絡繹不絕,將丁蜀鎮盛產的陶器源源不斷的外運。還沒到這著名的陶都,就已然感受到了陶都的氣息。宜興丁蜀鎮,由丁山、蜀山、湯渡三個小鎮組成。這裡,集中了許多了陶瓷企業,還有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學院。
  • 大文豪與陽羨山水感情太深了 蘇東坡在宜興買田置業一事有了新發現
    蘇東坡曾10多次來到宜興,遍覽宜興的山山水水,寫下大量與宜興有關的散文和詩詞,留下許多墨跡。宜興文史資料《蘇軾與宜興》中記載,宜興楝樹港有一株樹高丈餘、樹冠最大直徑達8米的千年海棠,這棵海棠是蘇東坡1083年到宜興探訪同榜學友時親手栽下的。位於宜興丁蜀鎮蜀山南麓的東坡書院面南背北而築,環境清幽,是蘇東坡當年任常州知府時在蜀山南麓買地修建的書院。此外,蘇東坡熱愛宜興山水,還曾在宜興滆湖南岸、張渚鎮黃墅村等地買田置業。
  • 江蘇宜興紫砂美名天下揚 一壺獨醉丁蜀鎮
    4月26日,「原色回歸」——全國名作家、名記者、名編輯走進宜興丁蜀鎮,詳細了解紫砂壺的生產製作工藝,還有幸親身體驗了一把紫砂壺的製作。第一站:參觀長樂陶莊欣賞大師們的精湛技藝採風團的第一站是丁蜀鎮長樂陶莊。
  • 江蘇宜興紫砂美名天下揚 一壺獨醉丁蜀鎮(組圖)
    月26日,「原色回歸」——全國名作家、名記者、名編輯走進宜興丁蜀鎮,詳細了解紫砂壺的生產製作工藝,還有幸親身體驗了一把紫砂壺的製作。在徐秀棠多年的努力下,長樂陶莊不僅僅是一個工坊,而是將陶文化、紫砂文化和徐門紫砂佳作融合一起,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濃縮千年宜興紫砂歷史、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紫砂博物館。
  • 蘇東坡一直想到陽羨當「農民」,可惜沒實現!
    政治失意讓蘇東坡不止一次想:不幹了,買塊田,當農民去。大文豪當農民,這在北宋是不是巨大浪費?操心這事兒的都是我們後代人,人家北宋朝廷可沒人關心。蘇東坡當農民,還真是有經驗的。在黃州生活拮据,不就在東坡上開荒種地,才有了後來的「東坡」之名嗎?感謝這段種地的日子,讓我們擁有了「蘇東坡」。
  • 鐫刻在古南街的「匠人精神」
    >漫步古南街街邊轉角,一張張褪了色的照片,向你展示著蜀山古南街往日的風情。END一方茶席 拾得宜興紫砂風物適松堂以紫砂藝術為文化核心與您雅賞茗茶佳器領略紫砂壺中的國學風味玩轉藝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