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自貿試驗區滿「三周歲」啦!3月31日上午,重慶市商務委舉行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中國(重慶)自貿試驗區(以下簡稱重慶自貿試驗區)掛牌三年來取得的傲人成績。三周年來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城市群協同發展」,有力促進了重慶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2019年,重慶自貿試驗區創造了全市70%的進出口貿易額,集聚了全市25%的外資額。
重慶市商務委副主任宋剛介紹,截至目前,重慶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確定的151項改革試點任務已落實148項,落實率達98%。國家複製推廣的223項改革試點經驗和典型案例中適用重慶的206項,已複製推廣193項,複製推廣率為94%,其餘13項正在加快推進。通過實施通關便利化改革措施,帶動重慶口岸整體通關進口時間壓縮60%以上,出口時間壓縮90%以上,空運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排全國空運口岸前列,貨櫃進出口合規成本降低100美元以上。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申報量位居全國前列,中西部第一。
一、主動服務國家戰略
市委、市政府對重慶自貿試驗區建設高度重視,始終做到與中央決策部署同心同向、同頻共振,將自貿試驗區建設作為落實「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重要指示要求的重大舉措。始終牢記自貿試驗區是「國家試驗田」「制度創新高地」和「苗圃」的定位,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圍繞落實《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把重慶自貿試驗區建設放在全國開放發展的大局中去思考謀劃齊力推動。始終把握住重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的獨特優勢,努力把重慶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對標國際先進規則、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先行區,培育內陸開放新優勢的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全市乃至西部地區優化營商環境的示範區,實現長江經濟帶在重慶無縫連接和互聯互通的重要門戶樞紐。
二、改革試點成效明顯
通過制定實施方案、編制產業規劃、建立任務臺帳、出臺配套政策、加強解讀指導、強化督查考核等手段,確保國家部署的改革試點任務落地生根、產生實效。截至目前,重慶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確定的151項改革試點任務已落實148項,落實率達98%。國發〔2018〕38號文件適用於重慶的41項深化改革創新措施已落實36項,落實率達87%。國家複製推廣的223項改革試點經驗和典型案例中適用重慶的206項,已複製推廣193項,複製推廣率為94%,其餘13項正在加快推進。改革任務的落實,對我市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營商環境起到巨大助推作用。比如,通過實施通關便利化改革措施,帶動重慶口岸整體通關進口時間壓縮60%以上,出口時間壓縮90%以上,空運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排全國空運口岸前列,貨櫃進出口合規成本降低100美元以上。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申報量位居全國前列,中西部第一。
三、制度創新成果豐碩
一是積極開展先行先試。在國家部委大力支持下,先後獲批全國第四個首次進口藥品和生物製品口岸以及資本項目收入結匯支付便利化、平行汽車進口、鐵路運郵、過境144小時免籤證、啟運港退稅等試點政策。比如,依託自貿試驗區爭取到20餘項跨境結算和投融資創新業務試點,實現跨境交易結算和投融資匯率風險、匯兌成本「雙降」,累計實現跨境融資超100億美元、跨境融資成本較境內低1.1個百分點。獲批「利用中歐班列開展郵件快件進出口常態化運輸」,累計發運101個郵包貨櫃,超過162.1萬件郵包,貨物價值2896.1萬美元。二是積極開展個性化探索,紮實開展以鐵路運單物權化為重點的陸上貿易規則探索,創設鐵路提單,開立全球首份「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實現批量化運用,累計籤發鐵路提單47份,貨值達4億元人民幣。聯合國貿法會、鐵路合作組織已啟動開展「鐵路運單物權化」探索工作。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重點,推動多式聯運創新,形成國際國內共建機制,搭建統一運營平臺,推行多式聯運「一單制」,打通鐵路貨櫃「一箱到底」全程多式聯運創新模式。在全國率先啟動物流金融創新試點,加快構建集中統一的動產抵押、質押登記信息服務系統、物流全過程監管動態跟蹤服務系統、開放式投融資對接服務系統、物流及供應鏈普惠性融資增信服務系統。三是積極培育創新成果。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240餘項,向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上報50餘項,56項在全市範圍推廣,內陸物流大通道開拓、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四自一簡」、鐵路提單信用證融資結算、知識價值信用融資新模式、市場綜合監管大數據平臺等創新經驗和案例向全國複製推廣。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四自一簡」被國務院辦公廳表彰為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
四、改革引領成效明顯
一是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支撐作用顯現。在全國率先開通中歐班列,並不斷拓展班列功能,為深化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務實合作創造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中歐班列(重慶)累計開行突破4500班,各項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渝滿俄班列開行累計突破1000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線路延伸至全球88個國家、213個港口,重慶正按照國家要求,組建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完善通道運行機制。江北國際機場累計開通國際及地區航線95條,開通中新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二是開放平臺擴容提質。形成了「戰略平臺+園區平臺+功能平臺+活動平臺」的開放平臺體系,「一區兩群」協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逐漸成為共建國際合作的示範性項目和新名片。兩江新區實際利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均佔全市的30%以上,成為內陸開放重要門戶。重慶高新區全力打造升級版,正在成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和創新驅動新引擎。三是新興產業加速聚集。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大數據產業異軍突起,BAT三大網際網路巨頭先後落戶,德國埃馬克工具機總裝及集成基地、德國博世工業4.0創新中心、韓國SK海力士二期項目、中歐數字生態城、奧特斯IC載板三期、紫光集團存儲晶片產業基地、萬國數據重慶中心等大批標誌性項目落地,在第三批自貿試驗區中率先開展飛機保稅租賃業務,新加坡萊佛士集團獨資醫院運營良好。自設立以來,重慶自貿試驗區新增註冊企業(含分支機構)36385戶,註冊資本總額4658.94億元人民幣,全域引進項目2670個,合同(協議)總額8693.52億元。
五、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一是大力加強法治保障。先後頒布施行自貿試驗區管理試行辦法、自貿試驗區條例,從管理體制、投資促進、貿易便利、金融創新、內陸開放及營商環境等方面為自貿試驗區建設提供法治保障。成立全國首家覆蓋全域、專門化的自貿試驗區法院,組建商事仲裁中心和智慧財產權法庭,設立調解、公證、涉外法律服務等機構,設立西部唯一的商標審查協作中心。二是紮實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探索權限下放「基層點菜」,41項市級管理權限下放到各片區。實施「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和「基層註冊官」制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以內。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一般社會投資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過程審批時間壓減至 50 個工作日以內,一般工業項目從取得土地到開工壓減至 15 個工作日以內。三是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制定《加強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事中事後監管若干措施》,打造大數據監管平臺,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對市場主體進行綜合分類、逐戶標註、區別監管,建立「雙隨機」跨部門聯合抽查機制。四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全國率先推出「全程電子退庫系統」,大幅提升退稅辦理質效,區內正常出口業務辦理時限僅5.3個工作日,遠低於全國10個工作日的平均水平。多措並舉服務自貿試驗區企業和人員「走出去,引進來」,便利人員往來,累計服務外籍人才15010人次,服務滿意度達99.85%。在自貿試驗區探索基礎上,出臺《重慶市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工作方案》,針對與營商環境密切相關的20個重要方面,制定了91條針對性措施。
總體看,重慶自貿試驗區2017年4月掛牌以來,在服務國家戰略、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全市改革開放發展各項事業注入了強勁動力。通過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探索,有效推動全市改革向縱深發展。通過區域內開放功能完善、政策賦權疊加,為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政策和項目「雙輪驅動」,有效集聚各類開放產業和主體。通過「推進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城市群協同發展」,有力促進了重慶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下一步,將繼續深入貫徹「繼續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開展首創性、差異化的改革探索」的要求,以統籌推進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建設為戰略契機,進一步推動制度型開放,深化差異化探索,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以高水平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