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杭州的西湖山水是一位柔美玲瓏,娟秀裡透著嫻靜,溫婉裡透著優雅的大家閨秀。那麼福州的三坊七巷則是一位氣宇軒昂而又鍾靈毓秀,滄桑裡帶著睿智,沉默裡帶著俊朗的英才。
我無數次地走過江南的雨巷,悠長,綿綿的愁蔓延開來,任你的油紙傘開出一朵朵相思的花來。而在初午後的陽光裡,燦爛,甚至還有點炙熱。當你徜徉在位於福州鬧市區一隅的三坊七巷,直面給你的卻是一份歷史的寧靜和淡遠。
雙杭其實可以和福州的三坊七巷媲美,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若時光倒流百年,在福州上下杭看到的應是滿目繁華。而今上下杭歷史文化街也將重新煥發她的魅力。
相比安泰河旁繁華熱鬧的三坊七巷,位於臺江的上下杭更多了一份寧靜,適合漫步,探尋隱藏著的老城記憶。
三坊七巷是福州南后街從南到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宮巷,黃巷,安民巷,吉疵巷。
走入其中,但見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亭閣相間。唐宋坊巷格局,福州民居特色濃縮於此。林則徐,沈葆幀,嚴復,林覺民,冰心,林徽因,鬱達夫。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在特定的情境中,真實地向我們走來,令人感受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含義。
有人寫過這樣一首詩:走在這石板砌成的小路如同翻展著一張張黑白照片它陳舊卻不失風採我注視著腳下的石頭它沉默無語,它昂首挺胸石上有舊時光老故事巷裡有新朝霞新樂章小橋風光美流水話語多夢喚上下杭,花開是時節夢醒上下杭,月光在滴水
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菸袋斜街,山西祁縣晉商老街,被譽為三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百年古街,千年巷陌,古風遺韻。歷史,在這裡濃縮和訴說,仿佛有了歷史的穿越感,更感到守望的艱巨與意義。
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這片曾經以商業的繁華而聞名的古老街區,一直以來是民俗、史學專家們研究福州商業發展歷程的重要地方。
福州的三坊七巷被專家學者稱為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始於唐末五代,歷經千年,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坊巷格局;但三坊七巷並非一朝而就,而是逐漸完善的。
沿河漫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靜靜矗立漫長歲月的三通橋。舊時這裡水運發達, 百舸爭流,是交通要道,兩岸的人們建造了這座石橋,便於南來北往的商旅往返。漫步橋上,聽著河水流淌,偶爾瞥見水中的小魚泛起漣漪,伴著清風徐徐,好不愜意。
三坊七巷始於唐末五代,歷經千年,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坊巷格局;但三坊七巷並非一朝而就,而是逐漸完善的。
三坊七巷的形制,有人將其比喻為魚骨與魚刺,有人則形容為菩提樹葉,或直呼為「非」字形。筆者覺得,它倒更像一片優美的棕櫚樹枝葉,南后街似葉片的主脈,向西伸出的三條支脈為三坊,向東生出的七條細脈是七巷。
如果以單體建築而言,三坊七巷中的建築也許並不起眼。論規模,它不如執商界牛耳之徽商徽派建築;論體量,它不如山西晉商大院,更無法與江南世家大族的府邸相較;但它有它的優勢、它的神韻和它的品位。它是特定地域環境和文化的產物,也是福州地域歷史文脈傳承不絕的標誌性象徵物。
只要你細細品味,上下杭那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永不褪色的記憶,時時會讓你回眸在這片老福州十裡洋場的商幫聚集地,舊時商販們熱情的叫賣聲仿佛迴蕩在耳邊,你或許還能細數曾經那些鼎鼎有名的商鋪。
從建築的平面布局來看,坊巷內的數百座明清古建築多是數座毗鄰,每座又是多進院落。其基本形態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形制。
北宋元祐年間,上下杭和蒼霞地區為閩江水域。明末,福州地區自然寄泊港南移,上下杭地區因水路交通便利開始崛起,至清代發展到鼎盛。
隨著舊城改造的步伐,老福州那些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老街區,上下杭、學生街、老車站慢慢消逝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可是老福州人那種恬淡自如、與世無爭的生活一直都在繼續。
我最喜歡留戀於那一座座名人古居。黃花崗72烈士中的林覺民,他的與妻決別書可謂是千古佳話。
三坊七巷古建築的外部特徵也有獨到之處。江南古建築中,絕大多數是呈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山牆,唯獨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花鳥魚蟲及人物風景,具有濃鬱的閩地特色。
漫步在三捷河邊,輕輕摩挲古老的磚瓦古牆,仔細聆聽這裡的草木屋宇與你進行心的對話。
舊時風光無限的雙杭老街區一度深寂斑駁,繁華不再,幸而如今又煥發新生,與現代氣息奇妙融合。河邊的各個小樓裡已有不同趣味的主人,等待人們的探尋。
青磚古厝、雕梁畫棟,福州上下杭的街頭巷尾保存著老福州人割捨不掉的記憶。曾有人說,風味美食在上杭,古美建築在下杭。
眼前街景實難與千百年來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聯繫在一起。令人驚異的是它那科舉神話以及由這神話所編織出的一個個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謂三不朽的創世人傑。三坊七巷的科舉神話並非一日寫就,它是千百年來世家大族文化接力的產物。
走進雙杭路,這裡有了新變化。歷史文化街區修復工程啟動,上杭路依稀可見修復後的模樣,重現過往的氣息。日月交疊的輪換,春來秋往的滌蕩,這裡依然有人往來其間,雖多只是過路,或形色匆忙,或駐足留影,或遇故攀談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氣。在三坊七巷居住過的人,不論是什麼年代,不論在什麼地方,總是會用文章、詩詞、曲賦、楹聯乃至譯作等精彩紛呈的文學形式,營造三坊七巷鬱鬱蔥蔥的文氣。
這樣的小巷子,極其溫暖安靜,站在牆根兒底下,想要喧囂都不可能。老人們拿著蒲團看著小貓小狗打架,更顯清靜。
上杭路更多的是破敗,房子歪歪斜斜的,有門的就大門緊鎖,沒門的乾脆就用紅磚封堵起來了。門牌是新的,天還是藍的。
走著走著,時光仿佛凝固,一股濃濃的民國風撲面而來,此刻心是平靜的,靜靜接受著老城的洗禮。
來這裡遊逛,看不到古代文治武功的輝煌遺蹟,也沒有歷代古都滄海桑田的命運歷程,更沒有金戈鐵馬的浩然傳奇。從如今保留的三坊七巷中,你看到和感受到的卻是歷史的悄然演繹與無意的變化,平靜有序,和諧相安。
最喜歡這裡的馬鞍牆,線條極其流暢優美。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馬鞍牆是呈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唯獨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漫步三坊七巷,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古建築,古民居,還有代代傳承的那鄉音古韻,行攝中陶然忘憂。
有個著名的景點——水榭戲臺。在清澈的池水上,閩戲在這兒盡情地載歌載舞,演繹著人間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的風情。回眸三坊七巷,行走在深深的庭院裡,我仿佛聞到古代書香門第飄溢出的書香墨味。
不遠的將來,再走上下杭,但願可以品嘗舌尖上的閩菜,可以聆聽戲臺中的鄉音,可以觸摸記憶中的童年,可以牽手行走間的先賢,可以在門掩黃昏的不經意間,看到城市天邊的流霞餘暉,可以沿著古街通幽曲徑,抵達心靈的原鄉。
友人感悟生活似乎也是這樣:惟有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你才能在日常的單調循環與無盡喧囂之外,看清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與彷徨——像是展開了一幅曲折悲喜的地圖,告訴你在那觸不可及的明天,自己終歸何處。
行人是渺小的,千年的絡繹不絕,匆匆腳步,帶不走幾粒砂子;自由的行走可通天下,可閱覽風塵無數,卻動搖不了這厚重的歷史。豪無疑問,對於三坊七巷,我也只是個過客。
遠方的遊子在不經意間隨便推開哪一扇深宅大院吱吱嘎嘎的大門,都會看到老人和舊物安詳地融為一體,靜聽斑駁的古牆上老木鐘不慌不忙的敲擊聲,恰與遠處喧鬧的市井之聲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福州是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城市,他像一位白髮蒼蒼而又充滿活力的老人,向我們訴說著這座古城的故事。福州最有名的景點就要數「三坊七巷」了。踏著「三坊七巷」的長條石,讓我想起了外婆家那凹凸不平的石頭路。那是我夢裡經常出現的地方,是那麼的親切又是那麼的令人懷念。
三坊七巷的美,美於粉牆黛瓦,亭臺軒榭。美於青石小徑,幽深巷陌。美於窈窕淑女,才子佳人。
三坊七巷的歷史如今已翻開新的一頁。傳統與現代,樸素與華麗,靜謐與喧囂,巧妙地融合在三坊七巷這一個時空之下,其典型的代表要數南后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