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學者合影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傑 通訊員 盧穎琳)11月14—15日,第三屆大洋洲研究高層論壇暨《大洋洲藍皮書:大洋洲發展報告2019—2020》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來自國內外多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7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論壇和研討會。本次論壇由中國亞太學會大洋洲研究分會主辦,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培育基地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和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承辦。
在第三屆大洋洲研究高層論壇開幕式上,中山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陳建洪、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牛軍凱,以及中國亞太學會大洋洲分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汪詩明先後致辭。開幕式由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喻常森主持。
在主旨報告環節,八位學者做了學術分享。汪詩明在題為《區域國別視角下的大洋洲研究》主旨報告中指出,區域國別研究近年來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發展很快,但也面臨學科定位以及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大洋洲研究必須納入區域國別研究背景之下,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他看來,大洋洲研究如要紮實穩妥地推進,跨學科研究、歷史研究與現實問題研究相結合,文本研究與田野考察相結宏觀與中觀和微觀研究相結合等研究方法或研究範式須予以同等重視。
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榮譽教授馬克林(Colin Mackerras)重點關注近年來中澳關係的發展態勢,並指出澳大利亞政府一系列不明智的行動和政策導致中澳關係惡化。他認為,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上的表現明顯優於美國。「疫情加速了美國的衰退,澳大利亞應當主動改善中澳關係,與中國相向而行。」他說。
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重點論述當前澳大利亞莫裡森政府的對華政策,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下莫裡森政府的對華政策已經不僅是美國對華戰略的被動跟從,而是展現出一種更加積極主動且更具進攻性的態勢。
北京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韓鋒重點分析2019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之後的政黨政治。他認為,澳主要政黨(自由黨、國家黨和工黨)在聯邦大選之後針對各自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政治和政策調整,為2022年的聯邦大選做準備。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周方銀圍繞疫情背景下的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係展開論述。他認為,太平洋島國的防疫效果總體比較好,這是太平洋島國獨特的地理、氣候、人口分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疫情對太平洋島國的經濟和社會造成很大的衝擊。「疫情之下,中國積極對太平洋島國提供防疫物資援助,交流防疫經驗,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
北京外國語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牛麗從經濟合作視角探討中國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互利共贏空間。她表示,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太平洋島國提出的「藍色太平洋」在發展理念上是相通的。通過分析「藍色太平洋」經濟發展的優勢、潛力與制約因素,她強調多邊與多樣化合作機制的必要性,建議太平洋島國應與中國等其它國家密切合作,同時中國和國際社會要支持太平洋島國發展「藍色太平洋」經濟。
北京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秘書長劉紅中應邀代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劉樹森宣讀《紐西蘭近年文學發展狀況評述》的報告。報告指出,就文學發展歷史而言,雖然紐西蘭無法與北半球絕大多數國家相媲美,但在南半球的國家與地區之中卻猶如一顆絢麗的明珠。特別是20世紀初期以來,紐西蘭文學不斷取得引人注目和影響深遠的創作成就,表現了紐西蘭的社會民生與內心世界,成為世界文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蘇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張秋生對澳大利亞「唐人街」文化的內涵、形成、特點、傳承及其發展前景做出了生動的闡述。他特別指出,唐人街文化是海外華人文化的核心,是維繫海外華人社會的重要紐帶,凝聚著對故鄉和親人永不磨滅的記憶和牽掛。
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副教授費晟講述了18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華人移民與大洋洲生態和社會變遷之間的聯繫。他認為,從生態維度看,中國與南太平洋地區的生態變化是近代全球生態聯繫和互動的典型案例。從文化維度看,太平洋世界的社會與生態變遷並不僅是由西方塑造的,也是近代中國與海外世界積極互動的結果。
主辦方還同期舉行了《大洋洲藍皮書:大洋洲發展報告2019—2020》研討會。據介紹,《大洋洲藍皮書:大洋洲發展報告》是目前學術價值較高的大洋洲區域整體發展報告,涵蓋大洋洲地區的安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多個領域。其編撰工作由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團隊領銜,凝聚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和聊城大學等國內外多家機構和高校的精誠合作。這也是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團隊自2013年起連續第八年推出藍皮書報告。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國別區域分社社長張曉莉在肯定《大洋洲藍皮書》質量的同時,建議往後深化對資料資訊的挖掘並加強跨學科研究。費晟表示,日後《大洋洲藍皮書》有必要在前瞻性、新領域和新選題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藍皮書報告的國內外影響力。喻常森同樣強調藍皮書的寫作應強化多視角、多學科分析,並注意深化專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秀軍建議在延續藍皮書報告特色和優勢的同時,在前瞻性的研判上多做一些探索,並考慮與藍皮書作者建立長期聯繫,培養作者的主動性。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郭銳建議《大洋洲藍皮書》應當創新約稿方式,擴展稿件渠道。
汪詩明在閉幕致辭中總結了本屆研討會的四大特點:一是首次採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二是參會的年輕學者相較前兩屆有明顯的增加,大洋洲研究後繼有人;三是大洋洲研究呈現出均衡化發展的趨勢,本屆研討會有關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國的報告增多;四是本屆研討會極具開放性和包容性,不僅富有成效,且學術氛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