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雅憫是約瑟的同母兄弟,拉結就是在生便雅憫的時候去世的,約瑟被宣告死亡之後,以色列對這個便雅憫很是憐愛,一刻都捨不得離開。
在約瑟做埃及宰相的日子裡,經過七個豐收年,埃及迎來了七個災荒年,但是因為約瑟的明智(主要是獲得了上帝的幫助)在豐收年裡積存了大量的糧食,所以埃及人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但是約瑟的家鄉迦南卻受災嚴重,連以色列這樣富有的家族都缺乏糧食。
以色列派兒子們去埃及買糧食,但是沒有讓便雅憫同行。到達埃及之後,約瑟當然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兄弟,但是兄弟認不出眼前這尊貴的埃及宰相就是被自己賣掉的約瑟。在耶穌受難的情節裡,耶穌也被出賣了,賣了三十個銀幣,約瑟被賣了二十個銀幣。錢當然不能衡量他們的價值,但是這個數字或許也可以說明再基督教的發展中,耶穌比約瑟更加「重」要,他們的經歷有很多類似的情節,人類的罪惡其實一直沒有停止,但作惡的人並不知道自己作惡,作惡換成了銀幣就讓人類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約瑟一邊嚴厲地質問自己的兄弟,一邊安排了糧食給他們帶回去,沒有拿走他們任何一個錢幣。約瑟這樣做的原因就是想看看這麼多年過去了,自己兄弟變成了什麼樣的人。從做事方式看得出來,約瑟其實更入世,做事方式更加符合凡俗的要求。在道理和情感之間也可以做到比較好的平衡,他對兄弟既有之前的怨恨,也有現在的同情,他可以運用自己的身份對出賣自己的人進行施壓,但又不忘記這些人都是他的血肉同胞。既不乏同情又善於考驗曾經失去良心的人現在是否有所懺悔。
糧食很快又吃完了,以色列要求兒子們繼續去埃及買糧食,但是兄弟們都有了埃及宰相的警告,要求帶上便雅憫。以色列及其不情願,但是還是最終同意了這個要求。在埃及,約瑟以長幼順序為他們安排好了宴席,熱情的款待終於讓他們忐忑的心情放鬆下來。
但是考驗卻來了,宴會結束,他們帶著糧食滿載而歸,更重要的是父親一再交代便雅憫不能有任何閃失,現在便雅憫安然無恙地跟隨。宰相的衛隊很快就追上了他們,指責他們偷盜宰相的銀杯。兄弟們發誓沒有做這樣的事情,如果有,就讓偷盜銀杯的人被處死,其他人回埃及做奴隸。
但是「很不幸」地,銀杯從便雅憫的行囊中掉出來,大家重新被押回埃及宰相前面。
約瑟說只要偷銀杯的那一個留下了做奴隸,其他人都不要。這個時候,猶大,當初出鬼主意要賣掉約瑟的就是他,他現在主動站出來,說要代替便雅憫在埃及做奴隸,以免父親失去便雅憫而悲傷致死。
其實這裡的約瑟非常雞賊,他其實對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帶著比較天然的感情,如果其他兄弟把便雅憫頂罪,就是漠視了兄弟情和父親的交代,這樣他們回去後,約瑟當然可以跟便雅憫相遇,兩兄弟可以過好日子,然後再有所圖。
在耶穌受難的時候,我們知道的那個猶大,出賣耶穌的人,最後羞愧自盡了,他贖清了自己在塵世犯的錯,但是,按照基督教的教義,自殺的人會墮入地獄接受懲罰,因為凡人不能決定自己的生死,只有上帝才可以。而出賣約瑟的猶大在有生之年還有機會回歸良知。
約瑟這個時候終於被感動了,猶大這個當初最壞的兄弟,現在也知道了為家庭為血脈犧牲,所以猶大已經改惡從善,贖清了自己的罪,獲得了約瑟的原諒。
約瑟身上所體現的東西比耶穌要複雜,耶穌是很純粹的自知命運如何而靠堅毅背負責任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朝著這個使命前進。也是這個原因,耶穌更具有神性,但是約瑟不同,他是上帝在人間選中的對以色列人來說具有關鍵作用的人,但還不能到神的地步。
上帝選中的人,都是要經過凡世各種苦難磨練的,所以信心,品格,毅力以及智商都是上帝綜合考量的。約瑟一開始是一個純良的人,因為在父親的庇佑下過得比較單純,但是年長之後兄弟之間很快就進入了競爭的模式,導致他遭受了來自親兄弟的毒害。
而在埃及做奴隸,做管家,做宰相的經歷讓他學會了如何應對世間險惡的人心,所以才能在面對兄弟之時非常妥善地解決了內部恩怨。因為約瑟對埃及所作的貢獻,埃及法老讓以色列人遷徙到水草豐茂的歌珊,在這裡,以色列人得以發展壯大,形成了自己龐大的民族。
其實在以色列民族裡,有很多這樣有才能的人可以引領以色列人朝著上帝指定的路走去,能夠自救,神才能救之。
「猶大」有讚美之意,這裡的猶大是以色列的第四個兒子,後來成為了猶太人的獨立領袖,大衛王,所羅門王和耶穌基督的嫡系祖先都是這個猶大,猶大發展的猶太人是以色列十二個支部影響力最大的三大支部之一,其他兩支是利未支部和以法蓮支部。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