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琴、衛建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2020-12-07 光明思想理論網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禮儀文化、財政制度、擴大內需、課程思政、經濟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郝琴、衛建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山西師範大學郝琴、衛建國指出,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對於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激發人們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我們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不斷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首先,構建禮儀文化教育體系。設計和用好成人儀式,讓人們在跨過人生成年節點時受到莊嚴的禮儀文化教育。加強社會禮儀教育,不斷提高商務禮儀、外事禮儀、服務禮儀、職業禮儀水平。倡導建立網絡禮儀,改善網際網路發展環境,進一步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其次,完善禮儀規範和公約守則。講好家風故事,把禮儀傳家、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讓中華傳統美德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發揮各類群眾性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功能,推動落實各項社會規範,形成一套體現現代文明精神和要求的禮儀規範。再次,營造濃厚禮儀文化氛圍。加大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教育與宣傳力度,在國家重大紀念慶典活動中體現禮儀制度和禮儀文化,並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進行宣傳,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在全社會營造注重禮儀的氛圍。

  摘編自《人民日報》

  【呂煒: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優化對公共服務供給關鍵領域的財政支持】

  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呂煒認為,財政制度建設一方面要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治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為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關鍵領域提供更優質、更有效率的財政支持。一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深化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系改革,提升基本醫療和衛生防疫能力。進一步完善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標準、執行依據、分擔比例、績效管理等相關制度。二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與救助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安全風險兜底保障能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來構建全國統一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體系,提升危機下重要物資的快速調配運輸能力。三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完善公共就業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加強對構建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供給體系的支撐。四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發揮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提高貧困地區的公共教育服務供給規模和質量,推進城鎮公共就業服務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延伸。五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完善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公共教育服務供給體系。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並不斷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東京:改進和提升供給可以引導需求、創造需求】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校長、副院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東京表示,中外大量事實表明,改進和提升供給不僅可以更好滿足需求,而且可以引導需求、創造需求。那麼,怎樣從供給側擴內需?總體講應堅持以下三大原則:其一,用消費需求帶動投資需求。事實上,從需求鏈看,投資只是中間需求,消費才是最終需求,如果消費不足,擴投資無異於飲鴆止渴,反而會加劇過剩。歐美國家的「滯脹」是前車之鑑,所以我們要堅持用消費牽引投資,避免重蹈覆轍。其二,用下遊投資帶動上遊投資。採礦業是鋼鐵業的上遊產業,鋼鐵業則是採礦業的下遊產業;鋼鐵業是製造業的上遊產業,製造業則是鋼鐵業的下遊產業。而產業鏈的最終端,是消費品產業。由此推,擴投資的重點就應該是在消費品產業。因為產業鏈條越長,投資乘數越高。在整個產業鏈中消費品產業處於最末端,對投資的帶動作用當然最大。其三,用進口帶動出口。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出口,目的是帶動進口,若不進口,則代表著對國際分工收益的放棄。這樣看,我們應實施積極進口政策。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桂華:明確課程思政改革的工作方向】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李桂華指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和指導思想,明確課程思政改革的工作方向。首先,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也是課程思政建設成敗的關鍵所在。要「強培訓」,進一步加強對廣大高校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培訓;要「促共享」,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促進優質育人資源平臺的共享共用;要「重引領」,充分發揮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的示範帶動作用。其次,各高校要緊抓課程思政建設目標重點,找準「主戰場」。課程思政建設,要緊抓目標要求和重點內容,根據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的不同特點,確定各自的建設側重,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再次,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的全過程。要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體系,改進課堂教學過程管理,提高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要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紀飛峰、田惠敏:面對複雜國際形勢,我國要積極做好兩手準備】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紀飛峰、田惠敏認為,面對難以預測的疫情變化和疫情後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國要積極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要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要大力降低企業的成本和稅負,在吸引外商投資的同時,盡力留住打算外遷的企業,保持國內就業形勢穩定。通過盤活存量土地、嚴格執行「房住不炒」等措施增加土地供應,降低用地成本,防止房地產加槓桿,保持國內金融市場穩定。另一方面要積極擴大內需市場,挖掘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短期可以採取發放消費券,提供補貼等財政刺激措施,長期則需要調節居民收入支出結構。當前,我國居民的財富大部分集中於房產,家庭一大部分收入用於支付房貸、租金或作為購房儲蓄,嚴重抑制了居民消費能力。因此,擴大內需同樣要求嚴格落實中央的「房住不炒」精神。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意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層次,從整體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作出規劃,以國家意志提出的系列重大舉措,必將顯示出深遠的重大意義。
  • 貴陽孔學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貴州實踐
    「天眼」落地、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大數據崛起、高鐵縱橫、產業培育,「多彩貴州」精彩不斷。其中為貴州添彩的,就有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貴州精神高地——貴陽孔學堂。孔學堂是一所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機構,內設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及理事會、孔學堂發展基金會和由國內知名文史哲專家組成的「孔學堂學術委員會」,重點出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的出版社「孔學堂書局」,國內唯一以中英文雙語形式宣傳、展示、交流傳統文化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孔學堂》期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研究重點的「孔學堂高等研究院」,以及孔學堂網站、孔學堂藝術團、孔學堂書畫研究院等機構
  •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6月14日,由安徽社會主義學院、安徽中華文化學院主辦的第二屆徽文化論壇暨「文化自信與安徽地域文化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合肥召開。省政協副主席、安徽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安徽中華文化學院院長夏濤出席並致辭。  夏濤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安徽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安徽人精神氣質的精煉概括和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所在和生動體現。
  •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宋大涵表示,調研組了解到,各地有關部門在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以下簡稱「三進」)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構建教學體系、設計傳承載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  與此同時,調研組也看到,面對新時代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政策體系不完備、工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 山東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取得一批影響廣泛的研究闡發成果,形成一批全面覆蓋的普及教育載體,培育一批深入生活的實踐養成品牌,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保護傳承項目,搭建一批溝通中外的傳播交流平臺,山東文化軟實力和對外影響力顯著增強,道德文化高地根基更為堅實,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當好排頭兵
  • 新時代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2019年第12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其中對新時代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闡釋。趕緊隨筆記君一起學習吧!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川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及指示精神,堅守文化根脈,堅持活態傳承,推動了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壯闊實踐在巴蜀大地生動開展。2019年4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調研組,圍繞四川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做法和經驗,進行了深入調研。巍巍雪山,湧出滔滔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千裡沃野。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與實踐指南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作者:龔建平(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近日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辦、國辦文件的方式,表明了我們黨和政府對文化建設特別是傳承與發展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並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與實踐指明了方向
  •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著眼戰略全局,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文化自信根基,讓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1月27日,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在北京召開。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2020-12-04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以後要更加努力學習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參加這次比賽給了我更多鍛鍊的機會,也讓我了解到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覺得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場文學盛宴、文化盛宴。」會澤縣代表隊初中選手覃清說。
  •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 英才實驗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
    (通訊員:黃棟琳)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營造繼承傳統的濃厚氛圍,12月12日晚,昌樂一中英才實驗學校七年級級部組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活動伊始,曲老師以孩子們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作為開場,通過吟誦國學經典《論語》《詩經》等名篇,讓孩子們知感恩,懂孝道,學禮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德育、禮儀教育緊密、有效結合,以此更好的激勵和引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
  • 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原標題: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中華傳統禮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其源於政治,與道德相結合,功能在於「齊民化俗」,作用於整個社會的治理。傳統禮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及教育機制的發展,使得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得以實現。
  •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並強調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工程,需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地構築中華精神、中華價值、中華力量。那麼,如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本文將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 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座談...
    既要針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存在的基礎性工作薄弱、重形式輕內容、簡單復古等現實問題做好輿論引導,又要抓住傳承與創新、文化自信與融入世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理論問題進行深入解讀闡釋。二是更加突出思想內涵。我們將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在理論上不斷作出新概括。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本期主持:商志曉(山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本期主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主持人語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部署實施,需要我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闡釋。本期發表的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如何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多維度解讀詮釋。
  • 劉餘莉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編者按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了方向。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中,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各級黨委和政府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創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創造力。
  • 河南:書寫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河南答卷」
    新華社鄭州2月21日電 題:河南:書寫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河南答卷」  新華社記者 桂娟  春節過後,中原大地河南又進入一年一度海外華人「尋根季」。  近年來,30多萬海內外華人前來河南尋根,特別是隨著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等大型節會的舉辦以及黃帝故裡景區、中華黃國故城文化園等一批尋根文化園區的成功建設,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聖地雛形初現。  河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耀說:「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源地,肩負著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