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禮儀文化、財政制度、擴大內需、課程思政、經濟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郝琴、衛建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
山西師範大學郝琴、衛建國指出,禮儀關乎人格,關乎國格。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對於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激發人們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我們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建立和規範禮儀制度,不斷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首先,構建禮儀文化教育體系。設計和用好成人儀式,讓人們在跨過人生成年節點時受到莊嚴的禮儀文化教育。加強社會禮儀教育,不斷提高商務禮儀、外事禮儀、服務禮儀、職業禮儀水平。倡導建立網絡禮儀,改善網際網路發展環境,進一步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其次,完善禮儀規範和公約守則。講好家風故事,把禮儀傳家、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讓中華傳統美德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發揮各類群眾性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功能,推動落實各項社會規範,形成一套體現現代文明精神和要求的禮儀規範。再次,營造濃厚禮儀文化氛圍。加大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教育與宣傳力度,在國家重大紀念慶典活動中體現禮儀制度和禮儀文化,並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進行宣傳,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在全社會營造注重禮儀的氛圍。
摘編自《人民日報》
【呂煒: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優化對公共服務供給關鍵領域的財政支持】
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呂煒認為,財政制度建設一方面要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治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為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關鍵領域提供更優質、更有效率的財政支持。一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深化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系改革,提升基本醫療和衛生防疫能力。進一步完善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標準、執行依據、分擔比例、績效管理等相關制度。二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與救助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安全風險兜底保障能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來構建全國統一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體系,提升危機下重要物資的快速調配運輸能力。三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完善公共就業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加強對構建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供給體系的支撐。四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發揮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提高貧困地區的公共教育服務供給規模和質量,推進城鎮公共就業服務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延伸。五是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完善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公共教育服務供給體系。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並不斷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東京:改進和提升供給可以引導需求、創造需求】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校長、副院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東京表示,中外大量事實表明,改進和提升供給不僅可以更好滿足需求,而且可以引導需求、創造需求。那麼,怎樣從供給側擴內需?總體講應堅持以下三大原則:其一,用消費需求帶動投資需求。事實上,從需求鏈看,投資只是中間需求,消費才是最終需求,如果消費不足,擴投資無異於飲鴆止渴,反而會加劇過剩。歐美國家的「滯脹」是前車之鑑,所以我們要堅持用消費牽引投資,避免重蹈覆轍。其二,用下遊投資帶動上遊投資。採礦業是鋼鐵業的上遊產業,鋼鐵業則是採礦業的下遊產業;鋼鐵業是製造業的上遊產業,製造業則是鋼鐵業的下遊產業。而產業鏈的最終端,是消費品產業。由此推,擴投資的重點就應該是在消費品產業。因為產業鏈條越長,投資乘數越高。在整個產業鏈中消費品產業處於最末端,對投資的帶動作用當然最大。其三,用進口帶動出口。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出口,目的是帶動進口,若不進口,則代表著對國際分工收益的放棄。這樣看,我們應實施積極進口政策。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桂華:明確課程思政改革的工作方向】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李桂華指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和指導思想,明確課程思政改革的工作方向。首先,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也是課程思政建設成敗的關鍵所在。要「強培訓」,進一步加強對廣大高校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培訓;要「促共享」,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促進優質育人資源平臺的共享共用;要「重引領」,充分發揮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的示範帶動作用。其次,各高校要緊抓課程思政建設目標重點,找準「主戰場」。課程思政建設,要緊抓目標要求和重點內容,根據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類課程的不同特點,確定各自的建設側重,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再次,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的全過程。要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體系,改進課堂教學過程管理,提高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要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紀飛峰、田惠敏:面對複雜國際形勢,我國要積極做好兩手準備】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紀飛峰、田惠敏認為,面對難以預測的疫情變化和疫情後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國要積極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要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要大力降低企業的成本和稅負,在吸引外商投資的同時,盡力留住打算外遷的企業,保持國內就業形勢穩定。通過盤活存量土地、嚴格執行「房住不炒」等措施增加土地供應,降低用地成本,防止房地產加槓桿,保持國內金融市場穩定。另一方面要積極擴大內需市場,挖掘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短期可以採取發放消費券,提供補貼等財政刺激措施,長期則需要調節居民收入支出結構。當前,我國居民的財富大部分集中於房產,家庭一大部分收入用於支付房貸、租金或作為購房儲蓄,嚴重抑制了居民消費能力。因此,擴大內需同樣要求嚴格落實中央的「房住不炒」精神。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