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重慶的時候它剛成為直轄市,印象裡的山城是爬坡上坎、朝天門的棒棒軍、街邊打牌喝茶的人、江水潮氣氤氳的舊樓……後來重慶發展飛速,在網絡上也紅得飛速,人們匆匆地來挖掘出許多嶄新的打卡點,拍上一張張賽博朋克風濾鏡的照片和一段段光怪陸離的視頻。新的霓虹燈照亮嘉陵江兩岸,但我願意一去再去的始終是幾處老風景。
藏在一棟破舊大樓裡的中興路舊貨交易市場已經21歲了,可能比許多在抖音刷重慶的網紅們年紀還大。
中興路舊貨交易市場舊圖 網絡圖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由黎瑾、紀韓提供自從2010年底旁邊的中興路跳蚤市場被取締、2017年十八梯拆遷,大樓裡的市場似乎顯得有些孤單。幾棵大樹擋住了開在中興路的大門,如果稍不留神,便可能匆匆略過了樓裡的故事。
中興路舊貨市場內的店鋪我進門的時候幾個人正合力朝外搬一臺空調,陳色頗舊,也許是店主剛剛賣出去的。這裡是四樓,屬於家電區——和重慶許多大樓一樣,入口並不一定通往底層,而可能是任何樓層,由建築所在的山坡來決定。
人們搬空調家電區堆滿了老式的電視、空調、洗衣機、音響等等,如今少有人用的DVD機壘成高高的幾摞,我從邊上小心地繞過去,找到通往下層的樓梯。嘉陵江的水汽似乎讓重慶的建築都老得格外快一些,歲月讓燈光變得斑駁、管道變得骯髒、樓梯變得潮溼、地板變得油膩,空氣裡隱約有股黴味,不知是受潮的樓體還是繁雜的舊貨帶來的。
舊貨包羅萬象,每一層都是不同類別。從老郵票、老票證、舊書到老門板、老木樑、老桌椅,從玉器、瓷器、石雕到二胡、小號、手風琴等等……許多已經被遺忘的舊東西凌亂地擺滿了市場,構建出一個與大樓外截然不同的時代。
廢舊的石雕和影樓宣傳畫擺在一起售賣市場的生意並不熱鬧,周末的下午依然顧客寥寥,店主也沒有攬客的熱情,大多數在昏昏欲睡中打發時光,趴在玻璃柜上、斜在躺椅上,靠在紙箱子上,朦朦朧朧地徘徊在現實與夢境的邊緣。
午後許多店主都在休息一個舊書店佔據了兩個相鄰的鋪面,店主是市場裡少有的還清醒著整理貨物的人。但與其說是整理,不過是將大批的舊書以更密集的方式塞進店裡。舊書和字畫完全沒有分類地堆滿店內的空間,再如決堤的洪水翻湧出店面,一摞摞散落在過道上。我拉過一隻小凳子坐下,在地面的書堆裡翻撿,舊書頁揚起陣陣灰塵,幸虧因為疫情戴了口罩。
買了一本25年前出版的舊書後,我已經是滿身塵埃。拎著書路過許多已經關門的集郵、字畫、老票據店面,一間擺得整整齊齊的書店吸引了我。店主阿姨坐在門口的藤椅上招呼我進去,店內被一架書分隔成兩部分,每部分的牆面都圍繞著從地面高聳至天花板的書架,入口的兩旁也各有一架書,每本書雖然陳舊,但都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高齡老書還被包上了透明塑料書皮,顯見是阿姨精心整理過了。
一家被店主阿姨分類整理得很好的文史類書店「這部分是詩歌,這部分是音樂,這部分是文學,這部分是歷史,這部分是文藝類……妹妹你喜歡哪一類,就自己選哈。」阿姨在轉身都困難的空間裡給我介紹完就出去了,留下我一人徘徊在文史類書籍的「高山」之間——站在書架之間狹窄的地面,舉起頭看著一本本大部頭,我突然有了高山仰止的嘆服感。比起這些書店,C區9號的書店更有名也更熱鬧。狹小的空間裡一個女孩躺在落滿了書籍的地上,雙腿高高翹起搭在舊書堆上,另外兩個女孩舉著手機指揮她調整造型,時不時有書隨著女孩的動作滑落。年逾七旬的店主坐在店外看著客人隨手翻閱書籍,早已習慣了有人來搞攝影創作:只有一個要求,拍了照就必須買上20塊錢的書。
C區9號知名書店去年《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張書店的照片:無數的書籍毫無章法地堆滿了店內,一把吉他掛在天花板中間,一架木梯子靠在書架上,供客人爬上去翻閱堆得高高的書。凌亂的美感吸引了許多人,從此來店裡拍照的人絡繹不絕,年輕的男孩女孩躺在書堆、坐在地面、爬上梯子,拍出了形形色色市井與文藝、舊時光與新潮流兼具的照片,將書店的熱度推高了一波又一波。和其他書店一樣,這裡的舊書也極具多樣性,文藝理論與通俗讀物並存、科普著作與神秘主義「奇書」齊飛。
二手書籍和字畫塞滿的舊書店它們的來源極廣,重慶市民家裡不要的舊書、拾荒者當廢品售賣的舊書、圖書館和出版社清理的庫存等等,最終有許多都流入了中興路舊貨市場的書店裡,成為年輕人在重慶打卡的網紅背景。我帶著兩本70年代的魯迅雜文集離開書店時,其他店面早已關門了,大樓裡一片寂靜。店主拉下捲簾門,譁地一聲將老重慶的光景封在陳舊的市場裡。
(聯繫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