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黃河文化,展現渭南風採。10月26日下午,「匠心•傳承」渭南非遺文化直播周活動拉開帷幕,這也標誌著FM102.6渭南新聞廣播頻率日活動同步啟動。
主播天天(左)、臨渭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魏永輝(中)、臨渭區文化館副館長李莉(右)
此次「匠心•傳承」2020渭南非遺文化直播周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主辦,以「弘揚黃河文化 展現渭南風採」為主題,在10月26-29日期間臨渭區、合陽縣、大荔縣、潼關縣相關負責人、非遺專家、文化名人將帶您領略黃河沿岸四地風情,展示具有地域特點的非遺文化項目,宣傳弘揚黃河文化的內涵、精神及時代意義。
做工精細的草編花瓶花籃、雕刻精緻的秦源影雕黑陶、大紅喜慶的龍鳳呈祥剪紙等臨渭非遺產品,將直播間裝扮一新。首場直播臨渭專場,邀請臨渭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魏永輝、臨渭區文化館副館長李莉做客直播間,就臨渭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工作、非遺傳承發展、面臨的問題以及其文化價值、市場前景等進行了探討。
近年來,臨渭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不斷深入挖掘本土非遺資源,積極申報非遺保護項目,建立完善名錄保護體系,實現傳承基地、傳承人和傳承項目的有機統一。目前,全區已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54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60多名,建立傳承、傳習基地8個。
臨渭區塬上有三寶:紅苕、柿子和草帽,可見臨渭草編技藝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臨渭草編起源於南唐興盛於北宋,當時主要功能是防雨、防曬,以手工編織草帽、蓑衣為主,講究實用,逐漸衍生出螞蚱籠、草馬等。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創新了適應現代社會節奏的集裝飾兼實用相結合的麥杆掛件、茶杯墊、花籃、收納筐,手提包、水果盤、隔熱墊等近百個花樣繁多的草編工藝品。
直播室內深度交流,直播室外火熱展示。在臨渭巧娘草編合作社,巧娘們正在嫻熟的編制來自山東、廣東、深圳的隔熱墊、嬰兒搖籃等訂單。
臨渭草編省級傳承人陳春苗(左)、主播維佳(右)
據臨渭草編省級傳承人陳春苗介紹,作為傳統的工藝品,臨渭草編具有結、辮、捻、搓、擰、舉、盤等各種編織技藝。其巧妙的設計、細膩的工藝將濃鬱的鄉土風情和流動的生活氣息融為一體,寄託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嚮往。近幾年來,她們不斷發展創新產品形式,培訓當地留守婦女加入到合作社,讓她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加收入。
德慶皮影戲劇團負責人謝坤生(左)、主播武藝(右)
碗碗腔藝人
一清(曲子)二簧(漢調二簧)三秦腔,細膩不過碗碗腔。一曲細膩婉轉的碗碗腔瞬間讓觀眾感受到這種唱腔音樂的別具一格。「陝西碗碗腔屬於板腔變化體,主要板式有慢板、東路板、慢緊板、緊板、飛板、二八板等,特色唱腔有彩腔和疊腔等十多種;唱腔音樂以月琴、碗碗領奏,板胡、硬弦(二股弦)相伴,以陝西關中語係為語音,音樂風格細膩、婉轉、纏綿。」臨渭區文化館副館長李莉介紹,據記載,碗碗腔形成於清乾隆年間。早期主要以皮影戲的形式演出,雖生發於民間草臺,但由於文人的介入,使其演出劇目不斷豐富,並產生了以李芳桂為代表的劇作家及其作品八本兩折,俗稱「十大本」。陝西碗碗腔源遠流長,保護、傳承急需更高層次的關注和扶持。
主播武藝(左)、《秦源影雕黑陶》傳承人王月紅(右)
渭南黑陶距今已有4500年歷史,由簡陋的生活用品,發展成為古樸莊重的藝術品,是生活在黃河、渭河流域一代代制陶藝人,用血汗和智慧凝聚的藝術結晶。 「目前已形成收藏類、紀念品、日常生活類三大產品類別。」臨渭區文化館副館長李莉介紹,為了拓寬銷售市場,在生產各種黑陶工藝品的同時,近幾年來,臨渭區創新研究適應市場和群眾生活需求的生活陶藝品,如茶葉罐、茶具、茶盞、香薰類等生活用品,讓非遺產品多元化,解開黑陶神秘的面紗,以日常生活用品的形式進入千家萬戶。
臨渭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魏永輝(右)
「非物質文化遺產貫穿於我們的吃穿住行遊購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行動起來。」臨渭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魏永輝表示,做好非遺發展傳承保護技藝上還需再發展、銷售渠道上還需再拓寬。要不斷創新措施辦法,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活動,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注重品牌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讓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渭南綜合廣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