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介紹:武士道

2020-09-05 小徐書屋

武士道

內容簡介

《武士道》一書是作者於189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養病時,有感於外國人對日本的傳統武士道知之甚少,為了向國外介紹而用英文寫成的。

由於作者本人是一個在幼年時親自接受過武士道傳統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說,他在介紹時,與別的外國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過是個「辯護律師」不同,「可以採取被告人的態度」。的確,我們在讀到他所系統介紹的武士道的種種方面時,頗有入木三分之感。同時,由於作者是為了向國外作介紹而寫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歷史和文學典故進行比較,所以就更便於外國讀者閱讀和理解。

正因為如此,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國讀者的極大興趣。據作者自序說,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不僅自己親自讀了此書,還以此書分贈其友人。光是本書的日本版從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間就重版了10次,本書還被譯成了多種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書目中佔有重要位置。

目前在我國的日本研究正深入到探討日本的文化傳統、民族特性對當代日本的影響之時,相信把這本頗享盛名的著作譯為中文以饗讀者,或許不無意義。自然,由於本書是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寫出來的,其中有些觀點不免有過時之感,同時,由於作者本人的立場所限,有些觀點也很值得商榷。這是希望讀者們注意的。

作者簡介

新渡戶稻造(1862—1933):日本的思想家、教育學家、國際政治活動家、基督教信徒。早年畢業於札幌農學校,曾先後赴美、德留學。回國後在多所大學任教,1918年任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武士道》時期最為著名的一部著作,他本人也因此成為日本精神和倫理學的權威。1984年發行的日本銀行券5000日元上及印有其肖像。

目錄

日譯者序
第一版序
增訂第十版序
緒言(格裡菲斯)
第一章 作為道德體系的武士道
第二章 武士道的淵源
第三章 義
第四章 勇-敢作敢當,堅忍不拔的精神
第五章 仁-惻隱之心
第六章 禮
第七章 誠
第八章 名譽
第九章 忠義
第十章 武士的教育和訓練
第十一章 克已
第十二章 自殺及復仇的制度
第十三章 刀-武士之魂
第十四章 婦女的教育及其地位
第十五章 武士道的薰陶
第十六章 武士道還活著嗎?
第十七章 武士道的將來
人名索引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武士道
    據說那時,武士道被稱之為「葉隱」,是指在1716年民間傳誦的,由佐賀藩的藩士山本常朝傳述,同鄉藩士田代陳基聽聞、書寫、整理完整的一本武士道修養書,意為友如樹木的葉蔭,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為主君「捨生奉公」。書以問答體的形式寫了「葉隱聞書」的過程,全書共11卷1200多節,簡稱《葉隱》或者《葉隱集》,詳細地介紹了武士的心得修養、言行,列舉了不同武士同各個藩主的關係。
  • 日本的武士道是什麼道?
    日本人最追崇的便是武士道,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內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武士道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代名詞,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那麼,武士道究竟是什麼道?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日本武士道的古稱為《葉隱》,是日本江戶時代佐賀藩所傳頌的武士修養書籍。「葉隱」是何意思?其原意便是如樹木之樹蔭,樹蔭為主公庇護有「捨身奉公」之意。
  •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武士道」是如何形成的
    後來經過諸般思索,最終想到了已深深融入自己血肉之軀的「武士道」。其次,新渡戶有一位美國妻子,在二人的日常交流中,他更確認了這個想法。新渡戶的《武士道》以英文寫作並首先在美國出版,所以這本書主要是想向西方社會介紹作為宗教道德的日本「武士道」的存在。
  • 【讀書會第121期】徐皓峰解析中國「武士道」:以武求道 以功致誠
    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本期主題圖書《武士會》作者、電影《一代宗師》編劇徐皓峰先生,《武魂》雜誌主編常學剛先生,太極拳府內派名家、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肖維佳老師以及著名書評人、編劇史航先生來到我們的讀書會現場。本期讀書會我們的主題是「俠義·政治 武人·社會」,下面我們就讓嘉賓帶我們去探索中國武士道的精神核心吧。
  • 武士道文化的核心:對死亡的覺悟
    武士道精神,也就成了日本傳統文化的核心。那麼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又是什麼呢?和這些文化相比,武士道文化,最大的不同點,在什麼地方呢?完整音頻節目請搜索《馬不停醍日本史》,或關注【馬不停醍】說起武士道,就不能不提一本書,葉隱。葉隱就是說,就算在樹蔭的背後,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在默默無聞的地方,武士也要準備隨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 孔子與儒教竟是日本"武士道"最豐富的淵源?
    後來經過諸般思索,最終想到了已深深融入自己血肉之軀的「武士道」。其次,新渡戶有一位美國妻子,在二人的日常交流中,他更確認了這個想法。新渡戶的《武士道》以英文寫作並首先在美國出版,所以這本書主要是想向西方社會介紹作為宗教道德的日本「武士道」的存在。
  • 當武士道內化為道德律
    武士道》,而且還不是早了一點半點,是早了五六百年。  以經過作者的美國夫人捉刀的、通俗曉暢的英文寫成的《武士道》,是以西方社會為對象的對東洋文明的掃盲課,是一曲關於日本文化的抒情而激越的讚美歌。由於新渡戶本人幼年時曾接受過武士道的傳統教育,因此,在對西洋人介紹時,與眾多外國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充當一個「辯護律師」不同的是,「可以採取被告人的態度」,頗能進入角色,入木三分。其對東洋文化深層推銷,令人想到後來林語堂對中華文化的推介。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上文作者介紹了日本武士的形成,這篇我們接著講解日本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在日本武士形成後慢慢形成的一種文化,是對武士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總體來說提倡「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雖然武士道精神在世界上比較有名,但是不要被過分的神化。
  • 日本武士道的起源、發展和沒落
    武士道起源日本武士道最早可追溯到江戶時代的佐賀藩時期。據說那時,武士道被稱之為「葉隱」,是指在1716年間民間傳誦的,由佐賀藩的藩士山本常朝傳述,同鄉藩士田代陳基聽聞、書寫、整理完成的一本武士道修養書,意為有如樹木的葉蔭,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為主君「捨身奉公」。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你真的了解嗎?
    當我們談到日本文化,就不能不談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真正的武士信奉:「身為武士者,與平日就重視勇氣與名譽的人為友,戰時也要求與這樣的人為敵。」這就是武士所提倡的「勇」,而「勇」表現到極致時,便近乎「仁」。尼採說:「能以敵人而自豪者,便能視敵人的成功為自己的成功。」這無疑是對武士「勇」與「仁」的最準確的表達。日本武士道最早可追溯到江戶時代的佐賀藩時期。
  • 《切腹》:一部描述武士道精神實質的電影,武士道沒有想像中美好
    電影中,井伊家、津雲半次郎、千千巖求女都是武士道精神的信奉者。但小林正樹卻在他們三個身上塑造了完全不一樣的三種武士道精神。在我來看,小林正樹並沒有故意用黑化武士道的手法來批判武士道精神,而用三個性格鮮明、代表不同的武士道精神具體表現的人物(家族),來向大家展現武士道精神在不同人身上有著完全不同的表現,引發觀眾的自發性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武士道精神,在社會新變革下,武士道精神是否還值得繼續倡導。
  • 淺談日本武士道(四)
    淺談日本武士道(四)武士道的基礎是啥呢?古時候日本階級固化很厲害。除了幾次大的社會戰亂導致全社會洗牌之外。基本上統治階級是統治階級,諸侯是諸侯,武士是武士,老百姓永遠是老百姓。那麼後來,這個支柱找到了,那就是武士道。武士道能融合佛教儒家兩種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光有佛教,那麼武士都去做和尚。如果光有儒家,武士都去做書生。但是二者結合起來,有了佛教的輪迴和死生一如的概念。讓武士覺得自己死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
  • 日本切腹文化:武士道即知死之道
    壹讀之前有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切腹儀式,大家有興趣可戳《日本人是怎麼切腹的?》2. 逐漸形成的武士文化切腹文化的根源在武士道,我們就來說說武士道的起源和內容。武士道,顧名思義,就是武士階層奉行的準則。但不管怎麼說,櫻花作為日本文化的象徵,也是武士道的精神象徵。
  • 武士道到底是什麼?一起來看看武士道的進化歷程吧!
    由於不同時期對武士道的定義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把武士和武士道混在一起聊。初級階段「大化改新」後,天皇作為「半人半神」的統治者,主要負責舉行一些維護國家安全的祭祀活動。所以就這個情形,早期的日本武士會有武士道嗎?自然是沒有的。在「源平合戰」,源氏殲滅平氏並建立鎌倉幕府後,蒙古大軍踢踏著他們的馬兒兩次進攻日本。
  • 淺談日本武士道(三)
    淺談日本武士道(三)說真的,所謂武士道投入實戰效果還真不好說。,至少沒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好。當然我知道有人要反駁我,說你傻嗎?你說人家不好,那八年抗戰裡咱們怎麼這麼吃虧?其實八年抗戰裡吃虧和武士道精神倒是關係不大。因為抗日戰爭日本比中國先進是全方位的先進,從大方向的科學技術武器裝備,到小方面的每個士兵的學習教育,身體營養,都勝過中國。比如當時的中國很多部隊還保留軍閥習氣。打仗時鼓舞士氣的辦法,要不就是說給多少錢,要不就是封什麼官,缺德的就是打完了能放縱手下人去搶。
  • 日本武士道竟起源於中國儒學?這種武士道精神卻有著兩大致命弱點
    這種武士道精神卻有著兩大致命弱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士兵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武器裝備精良,而是日本士兵在軍國主義的洗腦之下,人人都變得不畏懼死亡;在武士道精神的武裝之下,每個日本兵在戰場上都變得極度瘋狂;其他參戰國都會想盡辦法救治傷員只有日本除外,他們不僅不會將受了傷的士兵救回去,反而是補上一刀,除了救治傷員需要更多成本之外,更是他們貫徹的武士道精神在作祟!
  • 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是真的嗎?
    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是真的。我們不能低估日本民族的勇武精神。原因很簡單,如果日本人都是慫包的話,那麼,抗日戰爭還需要艱苦卓絕地打上八年之久嗎?日本文化是典型的雜交的文化。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是什麼?簡單一句話就是,強調百分之一百的絕對忠誠,個人無條件地服從集體,並且,不惜為此犧牲生命。絕對的忠誠,再加上義無反顧,就使得所謂的武士道精神,逐步走向了極端化。久而久之,每一名武士的個性被磨平了,與此同時,不惜以死明志卻成為了主流。菊與刀,可以共存嗎?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徵。
  • 談武士道精神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影響
    武士道代表了日本文化遺產中最具持久性的價值,在身著西服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本人的精神裡,封建的武士精神至今仍在起作用。武士道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工具,激發國民的戰爭意識、戰爭欲望。武士道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精神支柱,其主要內容包括:第一,超越政治是非的愚忠、盲從,以生命效忠軍國主義的精神。武士道以「忠誠」為靈魂、核心和首要目的。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從小學生開始,「平時在家庭,學校和兵營裡,只受到為天皇獻身的教育, 而不知有其它。論文格式,精神支柱。」
  • 日本武士道,櫻花、死亡、餘罪
    由此可知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日本各地莊園興起,莊園主為了領土和安全,而慢慢分離一些農民去訓練,後來這些農民就慢慢演變成了專門負責保衛工作的武士。隨著武士勢力的出現和加強,從11世紀初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超越莊園範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無數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統一指揮,組成了武士團。
  • 淺談日本武士道(二)
    淺談日本武士道(二)可以說,佛教和儒家思想是武士道形成的兩大理論基礎,而佛教的色彩更重,為啥呢?原因有幾個。而武士道也類似,效忠君主,不僅是為自己服務,也是以武士的身份修行。那麼君主的好壞反而是次要問題,自己盡忠盡到自己的本分就行了。也就說,從這個角度看,盡忠不是為了君主,是為了自己,甚至有一點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