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夏,不知從何時開始,身邊更多的人退去了各色金屬飾品,名貴腕錶,開始流行起核桃,手串,起初覺得是上了年紀的才會接觸的東西,不知不覺被年輕化,也就在這個時期,初識了文玩菩提。
我自認不是在各種領域的潮流兒,既然我能接觸到並且有了興致,那必須不是風靡也普及了,果然,那一年的核桃,金剛,星月等等的一種能盤的,能看的,能刷的植物種子,各色寶石都被華麗麗的歸進了文玩範疇,現在回頭看來,當時的價格,也算是鼎盛時期了。當時想要入一串自己喜歡的菩提,只恨囊中羞澀,於是有了另闢蹊徑,買來原籽自己純手工加工的想法,算算成本,材料,工具,確實划算,加上成就感,和唯一性,於是有了接下來的一切!~
元寶星月原籽
初識星月
原本是黃藤的種子, 胚芽的位置形成圓形孔洞,周圍黑點如繁星密布,呈眾星捧月之勢,故得名星月菩提,又因種子中間和兩頭各有隆起,形似元寶,顧得名「元寶星月「,(現在根據產地還有細分,當時我們能買到的也就只有海南星月)
開皮見真容
了解星月
銼刀從胚芽處銼掉種子外皮,可見「繁星點點」,環繞著的芽眼,就是「月」,如果要做「正月」的話,必要以此為中心,這也是市面上量產星月價值所在,(插句題外話,在星月普及之初,還作只作為僧人法器之時,鮮有正月星月,倘若一串「老星月」是正月的話 多半有假)加工簡便,難得是既有正月又保正尺寸,就不得不舍掉很大一部分。
初步加工
探究星月
去皮的過程虐手且艱辛,因為是純手工多以要進可能的找到每顆籽的「月」所對應的中心軸,這樣才可能出最大尺寸的籽,而且成熟星月的密度極高,並且通過打磨,對順白,陰皮,玉化也有了更多了解:
一:打磨過後,兩斤的原籽整顆白的(未經脫水處理)少之一二
二:多數以綠色,陰皮的籽較多,但密度較白色相比不分伯仲
三:所謂玉化(打磨後打光會透的那種,並非盤玩後玉化)的,多半是糠籽,從打磨前就可以分辨,並且密度極差
各色各式
愛上星月
塑形過後是我當時最痛苦的取捨階段,如果按照當下這個年齡的我,那一定是隨性最好,只不過當時的我,還一次次的試圖追求極致與完美,那麼不做夠相當數量的話,很難再尺寸規格上保證能出一串108。故而只能一改再改,取最小的尺寸,計劃的11*9的桶珠也妥協到了9*7.也罷!總是自己的作品。
打孔塑型
實話實說,只怪自己手笨,連基本的工具使用都是現學現賣,破皮流血更是常事,還好最後結果還是滿意的,前後一個多月,出了兩串108。比較滿意的就是這條綠色陰皮,也是到目前為止最鍾愛的物件。
最終成品
通過那次的DIY過後,對於自己來說,在當時為自己揭開了星月菩提的神秘面紗,在恍然大悟間慶幸選擇了手工製作,沒有倉促入市,隨後的一段時間,星月市場開始動蕩,新的品級,名稱,品相層出不窮,以此串為例,初期被叫「原生態」後面又有了「彩雲追月」其實不論名字如何,都不怎麼在乎了,就如從未想過這樣的純手工菩提市價幾何,我想總是我內心的寶吧~!~~~
最後,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請關注留言,後面會有這串菩提的五年盤玩分享!~~